买书
查看话题 >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0:46-1:33 21:47-22:40
小时候刚喜欢上书的时候,自己是买不起书的。
小学时的阅读主要靠父母花钱通过学校订阅《儿童文学》,还记得那时似乎全年60多元,是比很大的数目了,还记得那时很多同学订《米老鼠》,一年要90多,在我眼里是天价了,根本不敢跟家里提。那时候每个月就期待着新刊出版送到手里,书刚到手一两天就已经读完了。特别喜欢那几年《儿童文学》的封面,都是手绘的水彩画,非常美,拿到手盯着封面都能看半天。小学毕业之后,杂志改版,变成大开本,封面改成人像摄影,就不那么喜欢了。现在想起来,《儿童文学》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知道了原来通过文字可以创造出一个世界。
五六年级时开始学会上网,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刚开始我爸还限制上网时间是每天一小时,后来他忙起来下班晚,我就开始了自由散漫的生活,每天放学回家就打开电脑看小说——言情小说。现在想想可真奇怪,我是怎么想起来并找到言情小说的?看的第一本是于晴写的,之后就开始看琼瑶。《窗外》、《紫贝壳》、《烟雨濛濛》、《问斜阳》、《碧云天》、《菟丝花》、《在水一方》、《庭院深深》...我以一天一到两本的速度看掉了琼瑶的大部分小说。后来发现故事都差不多,只觉得《窗外》和《昨夜之灯》的部分写得不错。我在那两年几乎看掉了所有能找到的言情小说,做到了看见上半截就知道后面的情节是什么,看见主人公说什么就能猜出对方接什么。如此这般终于看腻了传统言情,初中我看完《第一次亲密接触》后,又接着迷上了网络文学。
那时网络文学开始逐渐升温,大量台湾网络文学都出了书。12岁那年生日,我还记得老爸晚上回家,带了一捆书给我,是一套网络小说,整整12本,把我给开心坏了。之后的一个星期都在看那些小说。现在想想我爸也太宽容了,那时候很少有家长会给孩子买这种小说吧?我在那时又看了很多台湾的网络小说,也是在那时学会了一堆"香蕉臭芭乐"、“干”、“林北”,知道了淡水的落日,台湾的台风和机车,但同龄人没有和我交流这些的,只能把那些台湾脏话默默留在心里。还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书摊,我爸给我买了朱德庸的《涩女郎》漫画和《挪威的森林》!看到《挪威的森林》里少儿不宜的情节时,我虽然没看懂,但还是脸红心跳吓了一跳,直接把书合上一个多月都没再碰过。
初中我同时还在武侠迷书萍的推荐下看起了《今古传奇·武侠版》,这一上瘾就是三年,而且后来还从月刊改为半月刊,好在书的开本很小又是黑白印刷,勉强买得起。
初二初三我在好基友九姑娘的带领下迷上了动漫,这下可完蛋了。一本《漫友》、《新干线》要十多块钱,再加上《今古传奇》根本买不起。我和九常常站在书报亭前从钱包里拿出所有零钱凑在一起数,然后一起买下来看。有时候我实在太穷酸,就主要靠九的接济,如果那时我就知道“土豪”这个词,我一定会给这个词加一个充满爱意的定义,那就是九姑娘的慷慨解囊相救。
高中时我的寒酸终于有一些好转了,但我已经不再看那些小说了。我开始自己闭门造车,买资料书编故事。某天我爸在中华书局被我殷勤讨好,买了200多元的书抱出来,他说:“你这是要开图书馆吗?买的书都看了吗?”当时的确有一部分资料书买了翻了几次就没有再看了,其实采取从图书馆借阅的方式会更加经济。
大学时兼职挣了钱,买书就更加变本加厉。我和九姑娘依然是铁打不动的好基友,地坛书市常常一起扫货。我们都喜欢收集好看的圣经版本和原版书,还有一些旧版的诗词古文书画集。有一次我在书摊翻到上下两册《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惊喜非常,九姑娘也表示想要。于是我俩就开始在整个四五面书柜前翻腾,而同时在场的一位大叔和一个男生也都在急切地搜索这套书。他们找了一会儿都放弃了,只有我蹲在那里仔仔细细把书柜每个角落都看了一遍,真的让我凑齐了第二套给了九姑娘。我们结账时,那个大叔还羡慕又懊恼地说:“让你找到了啊...”
大学时相熟的老师,知道我喜欢书,因为自己手头的书费还有富余,就让我去挑些喜欢的书相送。当时工作特别压抑,结果隔了两天一箱书送到面前,连着开心了一个星期。去了美国的朋友小舞,回来给我送礼物,也是偷偷翻了我的想读列表,送了书给我,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幸运了。而书呆如我,送人礼物不知道送什么的时候,也还是只会送书。
现在在攒了四柜书之后,我终于遏制住自己买书的冲动了。一方面是需要以及想看的书基本都在手边了,一方面是读书任务还没完成,决定不读完任务坚持不买新书。买书的速度不应该超过看书的速度。但偶尔还是会破戒,主要是在碰到孤本或绝版书的时候。比如Life along the Silk Road这本,当时特别想看,只有美国亚马逊有,而且非常昂贵,结果偶然在旧书店看到,毫不犹豫就下单了。书拿到手里才松了一口气。还在地坛书市淘到过文革旧书,虽然贵也还是割肉买了。去年在原版旧书店淘到一本精装金边小本The Hobbit,也果断拿下。
有时回想起自己的买书史,感觉自己简直就像个暴发户守财奴,也许是因为以前总是眼巴巴地看着书买不起,现在有了条件就总是控制不住地买起来屯着。而且屯书还给人一种“知识就在手边”的错觉,就像考试前明明不可能再看任何资料,带着教材还是会有一些心理安慰一样。的确是“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啊。
说多了都是泪,赶紧去看书了。
小时候刚喜欢上书的时候,自己是买不起书的。
小学时的阅读主要靠父母花钱通过学校订阅《儿童文学》,还记得那时似乎全年60多元,是比很大的数目了,还记得那时很多同学订《米老鼠》,一年要90多,在我眼里是天价了,根本不敢跟家里提。那时候每个月就期待着新刊出版送到手里,书刚到手一两天就已经读完了。特别喜欢那几年《儿童文学》的封面,都是手绘的水彩画,非常美,拿到手盯着封面都能看半天。小学毕业之后,杂志改版,变成大开本,封面改成人像摄影,就不那么喜欢了。现在想起来,《儿童文学》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知道了原来通过文字可以创造出一个世界。
五六年级时开始学会上网,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刚开始我爸还限制上网时间是每天一小时,后来他忙起来下班晚,我就开始了自由散漫的生活,每天放学回家就打开电脑看小说——言情小说。现在想想可真奇怪,我是怎么想起来并找到言情小说的?看的第一本是于晴写的,之后就开始看琼瑶。《窗外》、《紫贝壳》、《烟雨濛濛》、《问斜阳》、《碧云天》、《菟丝花》、《在水一方》、《庭院深深》...我以一天一到两本的速度看掉了琼瑶的大部分小说。后来发现故事都差不多,只觉得《窗外》和《昨夜之灯》的部分写得不错。我在那两年几乎看掉了所有能找到的言情小说,做到了看见上半截就知道后面的情节是什么,看见主人公说什么就能猜出对方接什么。如此这般终于看腻了传统言情,初中我看完《第一次亲密接触》后,又接着迷上了网络文学。
那时网络文学开始逐渐升温,大量台湾网络文学都出了书。12岁那年生日,我还记得老爸晚上回家,带了一捆书给我,是一套网络小说,整整12本,把我给开心坏了。之后的一个星期都在看那些小说。现在想想我爸也太宽容了,那时候很少有家长会给孩子买这种小说吧?我在那时又看了很多台湾的网络小说,也是在那时学会了一堆"香蕉臭芭乐"、“干”、“林北”,知道了淡水的落日,台湾的台风和机车,但同龄人没有和我交流这些的,只能把那些台湾脏话默默留在心里。还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书摊,我爸给我买了朱德庸的《涩女郎》漫画和《挪威的森林》!看到《挪威的森林》里少儿不宜的情节时,我虽然没看懂,但还是脸红心跳吓了一跳,直接把书合上一个多月都没再碰过。
初中我同时还在武侠迷书萍的推荐下看起了《今古传奇·武侠版》,这一上瘾就是三年,而且后来还从月刊改为半月刊,好在书的开本很小又是黑白印刷,勉强买得起。
初二初三我在好基友九姑娘的带领下迷上了动漫,这下可完蛋了。一本《漫友》、《新干线》要十多块钱,再加上《今古传奇》根本买不起。我和九常常站在书报亭前从钱包里拿出所有零钱凑在一起数,然后一起买下来看。有时候我实在太穷酸,就主要靠九的接济,如果那时我就知道“土豪”这个词,我一定会给这个词加一个充满爱意的定义,那就是九姑娘的慷慨解囊相救。
高中时我的寒酸终于有一些好转了,但我已经不再看那些小说了。我开始自己闭门造车,买资料书编故事。某天我爸在中华书局被我殷勤讨好,买了200多元的书抱出来,他说:“你这是要开图书馆吗?买的书都看了吗?”当时的确有一部分资料书买了翻了几次就没有再看了,其实采取从图书馆借阅的方式会更加经济。
大学时兼职挣了钱,买书就更加变本加厉。我和九姑娘依然是铁打不动的好基友,地坛书市常常一起扫货。我们都喜欢收集好看的圣经版本和原版书,还有一些旧版的诗词古文书画集。有一次我在书摊翻到上下两册《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惊喜非常,九姑娘也表示想要。于是我俩就开始在整个四五面书柜前翻腾,而同时在场的一位大叔和一个男生也都在急切地搜索这套书。他们找了一会儿都放弃了,只有我蹲在那里仔仔细细把书柜每个角落都看了一遍,真的让我凑齐了第二套给了九姑娘。我们结账时,那个大叔还羡慕又懊恼地说:“让你找到了啊...”
大学时相熟的老师,知道我喜欢书,因为自己手头的书费还有富余,就让我去挑些喜欢的书相送。当时工作特别压抑,结果隔了两天一箱书送到面前,连着开心了一个星期。去了美国的朋友小舞,回来给我送礼物,也是偷偷翻了我的想读列表,送了书给我,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幸运了。而书呆如我,送人礼物不知道送什么的时候,也还是只会送书。
现在在攒了四柜书之后,我终于遏制住自己买书的冲动了。一方面是需要以及想看的书基本都在手边了,一方面是读书任务还没完成,决定不读完任务坚持不买新书。买书的速度不应该超过看书的速度。但偶尔还是会破戒,主要是在碰到孤本或绝版书的时候。比如Life along the Silk Road这本,当时特别想看,只有美国亚马逊有,而且非常昂贵,结果偶然在旧书店看到,毫不犹豫就下单了。书拿到手里才松了一口气。还在地坛书市淘到过文革旧书,虽然贵也还是割肉买了。去年在原版旧书店淘到一本精装金边小本The Hobbit,也果断拿下。
有时回想起自己的买书史,感觉自己简直就像个暴发户守财奴,也许是因为以前总是眼巴巴地看着书买不起,现在有了条件就总是控制不住地买起来屯着。而且屯书还给人一种“知识就在手边”的错觉,就像考试前明明不可能再看任何资料,带着教材还是会有一些心理安慰一样。的确是“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啊。
说多了都是泪,赶紧去看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