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查看话题 >方言这件小事情
过年回家,小学同学文文把家乡话忘了, 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说的都是家乡话, 她偶尔插进来的一句普通话, 让大家尴尬。 她说她得了语言障碍,叫失语症, 但是她也只是在郑州呆了半年时间而已,甚至没有出省, 就把她说了20多年的家乡话忘记了, 我把这事说给好多人听, 大家都觉得不可能。 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在外地多年的游子回家, 老爸见面问他“什么时候的火车?” “昨天晚上。”他回答 然后是一个巴掌。 “什么时候的火车?” “就是昨天晚上啊!” 接着一个巴掌。 “什么时候的火车?” “一个黑类(方言:昨天晚上的意思)。” 第三个巴掌算是躲过了。 到家了,得说方言和家乡话,才有人情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在外面无论你说多么标准纯正或者是多么蹩脚做作的普通话, 回到家里,马上就得来个语言思维转换,从A调到B, 回家还说普通话,有距离感,隔膜, 得说家乡话,才亲切。 大学有一个同学, 大一入校,被人迎新,但他的语言转换功能未启动, 说的是一口的家乡话, 这事,如果接他的是老乡也倒好, 至少语言沟通没障碍, 说不准,老乡见老乡,恋爱走一遭。 学姐泡上学弟也是一段佳话。 可是,造化弄人,天公不作美, 接他的不是老乡,而且方言相差十万八千里, 这同学说的话,她愣是没听明白, 结果是一顿训斥, 才把我这同学的语言转换功能启动, 得嘞,我这同学从此之后就对师姐有了阴影, 而且大学四年见了女生就变成了闷葫芦了。 所以说,方言有时会误人子弟的。 假期在家时候,无聊就逛超市, 超市有要求,员工必须说普通话, 一个小县城,哪有说普通话的必要, 但上级命令不能不执行, 而且员工大多没有出去过, 标准普通话不会,只能在家乡话基础上衍生。 于是,家乡普通话让你听了绝对会笑破肚皮,挤出眼泪的。 这里面既有方言的人情味,又有杂交出来的趣味。 两者结合,就真的十足黑色幽默段子。 所以,过年回家的另一个乐趣就是要调侃一下超市里的方言普通话。 这普通话以前上学时候似曾相识, 当时并不觉得搞笑, 只是在离家多年后,经过普通话洗礼, 再次听到,才会发现人情味大于黑色幽默。 上大学,同学里打电话回家多用方言, 北方大致还能听的明白,除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词语除外, 整体意思能听懂十之七八, 山西话和我家乡话差不多, 烟台话说人叫“银”,称肉为“诱”, 淄博话听起来像含着半口痰吐不出来, 潍坊话絮絮叨叨总有十足优越感, 南方方言听起来就真的像是天书了, 服栏(湖南)有些地方的话我真心一个字,对,是一个字都听不懂啊, 而且说话语速极快,越听感觉越像是韩国话。
方枪枪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故乡的野菜
- 下班后 (1人喜欢)
- 中年人的朋友圈死在三十岁前夜 (2人喜欢)
- 情人节就像一盒过期的巧克力 (9人喜欢)
- 致三岁反骨仔的新年家书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