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查看话题 >【心得】书籍的局部力量
我看过很多书,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工作需要。要论真正自发的、安宁的、发自肺腑读完的书,一分钟内就可以说完。
每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内容,不是词藻,也不是末尾点睛的最后一句话,而是作者写书时的心境。
这段时间买了很多爱伦.坡和希区柯克的书,希区柯克更是全套现存。我只是偶尔翻一翻,但一定会坚持把一个故事读完。因为,当你开始读一个故事,他就开始融入你的生活,即便只是片段,却也是完整的。只有读完了,你才会通过作者当时的心境,知道你现在正在经历什么。
最早接触希区柯克,是通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作者SK,从他最早期的电影《魔女嘉利》开始,逐步了解国外一系列犯罪惊悚故事,像把已经铺好的路再重新拆开一遍一样,最后才知道早期的恐怖电影《蝴蝶梦》。
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蝴蝶梦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说真的,几度快进,仍旧忍不住睡着。电影在当时的圈内引起了轰动,但经过几个年代的沉淀和革新,经典的故事被无数人借鉴咀嚼过,已变得淡而无味了。所谓经典,大概就是生活中随处可见。《蝴蝶梦》在当时只是一个梦而已,现在也已经实现了他的价值。
爱伦坡的故事显示了人性的诸多困扰,大多与病态心理、人格缺失有关,后人无数次取材他的立意,但无法写出同样的故事,也许并非是后人才华渐失,而是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再迫切的需要这样的内容来彰显或者忽视某些东西,一如爱伦坡所怀才不遇的那个年代一样。
所以读爱伦坡的故事,我感受最深的并非是故事有多好看有多值得玩味,而是爱伦坡当时写下每一个字时,内心都在忍受着的苦难的煎熬,跌宕起伏,暗潮汹涌,每一个字都像在控诉,代替故事让人心惊肉跳。
爱伦坡的小说跟上个世纪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保持同样的节奏,有些朋友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会钻研这些早已跟时代脱节的东西,我对她讲述了爱伦坡的一篇故事“梅岑格斯亭”,朋友终于折服。
如果我把故事拿给她看,她肯定耐不下心看完,但经我讲述之后,她终于有所改观,尽管在讲述的过程中就明显感觉到她心思不在故事里,但文学的吸引力就在于,如果一个故事适合你,尽管阅读的过程也许并不快乐,但结局总会让你满意。
着力惊悚小说事业的,人生大抵也很惊悚。爱伦坡和希区柯克生活中的阴影比故事中所呈现的更加浓厚,因此不得不说两位大师总归还是仁慈的人。
小说中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生大抵也很悲剧,如雨果和卡夫卡,了解作者背景之后再通读《悲惨世界》和《变形记》,什么人写什么故事。
书籍的意义是改善人们现在的生活,但他们的灵感来源应该不仅仅是接地气。无论是哪个年代的作者,只要我们心中存在和作者共通的东西,我们总能从他们的著作中找到共鸣。
现在市场上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作者在写的过程中同样也倾入了以上内容,但操作这本书的团队大抵不会考虑这些,一本包罗万象的故事,套上“中国的XXX”的噱头,吸引了一大批读者,但也损失了一大批读者。
余华的《活着》刚上市的时候,仅从一本书里,我隐隐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甚至很多声音和书的内容根本无关。但随着销量渐增,噱头更甚,所有的声音都汇成了一种,接近定义式的评论。而原先森罗万象的窃窃私语,如今似乎演变成了思维统一的高歌。我只想问,当这些窃窃私语被遮盖之后,作者还能写出更棒的故事吗?如果他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他能超越自己吗?
答案轮不到我去想,毕竟像我这种用心看过的书十根指头都能数出来的人,只要有书看就好了。
——end
若要看更多心动内容,请加我公号ydsakyml
每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内容,不是词藻,也不是末尾点睛的最后一句话,而是作者写书时的心境。
这段时间买了很多爱伦.坡和希区柯克的书,希区柯克更是全套现存。我只是偶尔翻一翻,但一定会坚持把一个故事读完。因为,当你开始读一个故事,他就开始融入你的生活,即便只是片段,却也是完整的。只有读完了,你才会通过作者当时的心境,知道你现在正在经历什么。
最早接触希区柯克,是通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作者SK,从他最早期的电影《魔女嘉利》开始,逐步了解国外一系列犯罪惊悚故事,像把已经铺好的路再重新拆开一遍一样,最后才知道早期的恐怖电影《蝴蝶梦》。
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蝴蝶梦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说真的,几度快进,仍旧忍不住睡着。电影在当时的圈内引起了轰动,但经过几个年代的沉淀和革新,经典的故事被无数人借鉴咀嚼过,已变得淡而无味了。所谓经典,大概就是生活中随处可见。《蝴蝶梦》在当时只是一个梦而已,现在也已经实现了他的价值。
爱伦坡的故事显示了人性的诸多困扰,大多与病态心理、人格缺失有关,后人无数次取材他的立意,但无法写出同样的故事,也许并非是后人才华渐失,而是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再迫切的需要这样的内容来彰显或者忽视某些东西,一如爱伦坡所怀才不遇的那个年代一样。
所以读爱伦坡的故事,我感受最深的并非是故事有多好看有多值得玩味,而是爱伦坡当时写下每一个字时,内心都在忍受着的苦难的煎熬,跌宕起伏,暗潮汹涌,每一个字都像在控诉,代替故事让人心惊肉跳。
爱伦坡的小说跟上个世纪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保持同样的节奏,有些朋友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会钻研这些早已跟时代脱节的东西,我对她讲述了爱伦坡的一篇故事“梅岑格斯亭”,朋友终于折服。
如果我把故事拿给她看,她肯定耐不下心看完,但经我讲述之后,她终于有所改观,尽管在讲述的过程中就明显感觉到她心思不在故事里,但文学的吸引力就在于,如果一个故事适合你,尽管阅读的过程也许并不快乐,但结局总会让你满意。
着力惊悚小说事业的,人生大抵也很惊悚。爱伦坡和希区柯克生活中的阴影比故事中所呈现的更加浓厚,因此不得不说两位大师总归还是仁慈的人。
小说中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生大抵也很悲剧,如雨果和卡夫卡,了解作者背景之后再通读《悲惨世界》和《变形记》,什么人写什么故事。
书籍的意义是改善人们现在的生活,但他们的灵感来源应该不仅仅是接地气。无论是哪个年代的作者,只要我们心中存在和作者共通的东西,我们总能从他们的著作中找到共鸣。
现在市场上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作者在写的过程中同样也倾入了以上内容,但操作这本书的团队大抵不会考虑这些,一本包罗万象的故事,套上“中国的XXX”的噱头,吸引了一大批读者,但也损失了一大批读者。
余华的《活着》刚上市的时候,仅从一本书里,我隐隐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甚至很多声音和书的内容根本无关。但随着销量渐增,噱头更甚,所有的声音都汇成了一种,接近定义式的评论。而原先森罗万象的窃窃私语,如今似乎演变成了思维统一的高歌。我只想问,当这些窃窃私语被遮盖之后,作者还能写出更棒的故事吗?如果他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他能超越自己吗?
答案轮不到我去想,毕竟像我这种用心看过的书十根指头都能数出来的人,只要有书看就好了。
——end
若要看更多心动内容,请加我公号ydsaky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