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
查看话题 >我们薄弱的意志缺少的是热忱
乔治·希恩博士文章的最新摘录集锦,他曾经是、也永远是---体育哲学之王。
在热情、鼓舞、激情的背后,一定是希望。
心系1970年代跑步运动的跑者和读者一定记得乔治·希恩博士,这位新泽西的心脏病专家和作家写了大量文章,推动了美国的第一次跑步热潮。要是你不知道他,可以去问问你的父辈。作为《跑者世界》的专栏作家、畅销书作者和场场爆满的热门演说家,希恩博士已经成为了一代跑者的代言人。在他以前,没有人像他一样如此简单、善辩、真诚的解释,为什么跑步成为生活,以及跑步如何成为生活。跑者们经常说跑步可以帮助他们"找回自我"。对许多人来说,乔治就是指路的明灯。当然,他1993得癌症去世以后,这项运动继续大热,许多在这一波浪潮里成长起来的跑者也许并不了解乔治的历史贡献。但是他谈及的跑步——包括如何积极、光荣、实现自我、真实的生活——这比以往的任何人的作用都更大。下面的文章来自《希恩跑步哲学精华》(《The Essential Sheehan》的暂译名),其内容为希恩博士生命最后20年发表过的杂志专栏和图书的精选。我们希望本文可以激励你前行,就像乔治活着的时候做过的那样。
——《跑者世界》主编大卫·威利(David Willey),摘自《希恩跑步哲学精华》一书前言。
这本书是中国跑步爱好者熟知的《跑步圣经》。
也许今天,就是你离开英雄的日子。
我在上一个电视节目访谈秀,跟一位从来不锻炼的女士讨论如何锻炼。"我的精神有意愿",她跟我说,"但我的身体却很孱弱。"
我当然无数次听过这种借口了。但是第一次,我觉得反过来说也是对的。身体有意愿,意志却很薄弱。其实我们的身体有能力做大部分让人震惊的壮举。但是我们意志却停留在电视上、收音机里、车库的汽车里。
身体不仅仅有意愿,它还渴望行动。身体里充满了所有意志所欠缺的东西:力量、能量、耐力、活力。我们为了觅食用脚步跨越大洲,从南极跋涉到北极。即便是现在,我们也看到家庭妇女在跑马拉松、新入职的股票经纪人在做拓展训练、退了休的高管在爬珠穆朗玛峰。
我们的躯壳渴望更多的挑战,寻求更多的突破。我们缺少的是身体上的能量。燃料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引燃。我们需要一点点星星之火来点燃,那种让我们真正能付诸行动的什么东西。
从我们早上睁开眼的那刻起,我们就想尽办法抓住各种‘精神有意愿,但是肉体很孱弱’的借口。闹钟响的时候我们赖在床上,收音机响的时候我们赖在床上,家人过来摇我们起床时,我们还赖在床上。直到能赖的最后一分钟以前,我们还在跟床单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那么,战胜惰性,从床上爬起来,究竟要消耗多少卡路里呢?谁的身体累坏了,脚都不能沾地了?我可以借口说我半昏迷了,身体不能协调运动了,但是每天都会重复无数次这样的情况。身体准备好了,意志准备好了,精神却原地踏步、停滞不前。没有感情,也没有动作。
缺少的这种精神能量叫"热忱"。每天,我们的精神都会很多次缺乏热忱。当我们充满热情,我们会有让肌肉有耐力的决心,不屈不挠让心脏跳动起来的勇气,让我们的身体野蛮其体魄的激情。
想要成功,就要有激情。你必须有一点点狂热。如果你想让其他人动起来,你必须先让自己动起来。艾默生说过,想要鼓动其他人,必须先把自己鼓动起来。每次做演讲的时候,我都非常清楚这一点。在演讲前一个小时,你们就可以看到我会一个人走走,跟自己嘟囔着什么,逐渐让自己热起来,这样我站在桌子上完成这次演讲的时候,我脱的只剩下牛仔裤——裤腿还得卷到膝盖上。
但是精神远比这种激动要多的多。当不再激动的时候,精神可以给我们动力。精神是所有其他都失败的时候,依然支持我们前进的力量。这就是牛津大学的拉尔夫·约翰逊(Ralph Johnson)教授在他的论文里指出的"人类耐力的因素",一个人生存的能力通常取决于他的个性的质量。
意志和身体的关系在探险家和登山运动员身上体现的尤其突出,这些人都在极端环境下拓展和超越自己的极限。探险家斯科特船长这样描述一个他的队员:"我们的人万里挑一。从没有人像他这样健全、积极向上、不可击败。"至于斯科特自己,他的一位同伴这么写道:"斯科特是我见过最强壮的身体和最强悍的人的完美结合——这是因为他并不那么强。他战胜自己的弱点,成为我们紧紧跟随的坚强领导,我们都热爱他。"
在热情、鼓舞、激情的背后,一定是希望。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可以决定。当我们想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事情。当我们践行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的脚步。
否则的话,那只不过是希望而已,那只不过是这世上无所事事的空想者,还有他们软弱无力的精神意志。我们必须渴望些什么,而且要狠狠的想——像堂吉柯德或者传教士那般充满热心、激情和热忱。然后,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自己已经动起来了,眼前的目标无比清晰。一旦我们动起来了,精神和身体就像脱缰而出的红鬃烈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与意愿相熔合的那个短暂但是美好的时刻,身体和精神合二为一,如入化境。
我是---其实你也是——一个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永远不能被重复的事件。因此,我要——你也要——扮演一个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永远不能被重复的角色。我的生命,其实就是一场独角戏,有时我是作者,有时我是演员,有时我是导演,有时我是制片人。
不幸的是,感知力总是后知后觉。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就知道——也许不怎么清楚,但是我的确知道有这个东西的存在。我儿时的生活也是我自己的生活。那段时光充满了嬉戏和虚幻、能量和紧张、幽默和智慧,然后,你就成了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但是不久以后,我们就成了茫茫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学习众生的规则,我们学习众生的条例,我们学习众生的美德,我们学习众生的伦理。我们成为了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当然是要维系的,所以社会影响了我们,我们接受了社会的义务。
其他人开始问必要性的问题。"我们来这里"卢梭问道,"难道就是为了做这些日常的杂事,就是为了抓着马吗?"社会回答的答案说,是的。工作必须有人做。如果没有工作可做,那么就要找些工作来做。我们必须让自己忙碌。一旦精神闲下来,就会思考;一旦身体闲下来,就会享乐,这对众生来说,是危险的。
在这个时候,那些孩提的时刻,我们也许觉得自己就是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经营的生活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所以少数快乐的人更早开悟了。但是我们众生中的大部分人都没做什么抵抗。我们表现的很温顺,直到我们完成自己繁育后代的义务了,直到我们把我们最好的年华花在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上了。
但是那又怎么样?40岁、50岁、60岁,一代代的人老去了。众生不再需要我们,大自然不再庇护我们,比赛不再在乎我们了。我们孑世独立,老无所依。我们已经为自己的目标付出过了。那么我们到底想要什么?精彩!也许比精彩还要好。然后我们回到嬉戏和虚幻、能量和紧张、幽默和智慧,回到我们儿时就了解的那些。让我们需要众生的压力越来越小了。我们每个人都感到需要让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感到身体和精神的无限可能,价值观和气质让我们与众不同。
一旦这样了,日常琐事的知识就没用了。没有什么马需要你抓着了。我们现在终于了解众生了。我们不再需要遵守什么规则,不再需要扮演什么角色。莫名奇妙的,我们会感到力量和勇气,内在的洞察力成了我们自己的规则,我们自己演自己的戏。
这是悖论。在其他人认为我们衰老的年月里,我们将比以往更精彩。当我们希望躺在躺椅上,悠闲的、平静的看着一本大书的时候,我们的能量得到了转换。年轻人终于可以比得上我们的活力和韧劲了,自孩提时代之后,这还是第一次,我们知道如何嬉戏了。
为什么这一切都要等我们40岁,甚至更老以后才发生呢?我想,其实,这并不需要。也许只有我才是这样吧,我总是后知后觉,我就是那种人。那么,你呢?也许会不同吧!一道闪电会在你21岁的时候把你打醒,不用你等到70岁才幡然醒悟。今天,也许就是你离开众生的日子。
——乔治·希恩博士 于1980年
在热情、鼓舞、激情的背后,一定是希望。
心系1970年代跑步运动的跑者和读者一定记得乔治·希恩博士,这位新泽西的心脏病专家和作家写了大量文章,推动了美国的第一次跑步热潮。要是你不知道他,可以去问问你的父辈。作为《跑者世界》的专栏作家、畅销书作者和场场爆满的热门演说家,希恩博士已经成为了一代跑者的代言人。在他以前,没有人像他一样如此简单、善辩、真诚的解释,为什么跑步成为生活,以及跑步如何成为生活。跑者们经常说跑步可以帮助他们"找回自我"。对许多人来说,乔治就是指路的明灯。当然,他1993得癌症去世以后,这项运动继续大热,许多在这一波浪潮里成长起来的跑者也许并不了解乔治的历史贡献。但是他谈及的跑步——包括如何积极、光荣、实现自我、真实的生活——这比以往的任何人的作用都更大。下面的文章来自《希恩跑步哲学精华》(《The Essential Sheehan》的暂译名),其内容为希恩博士生命最后20年发表过的杂志专栏和图书的精选。我们希望本文可以激励你前行,就像乔治活着的时候做过的那样。
——《跑者世界》主编大卫·威利(David Willey),摘自《希恩跑步哲学精华》一书前言。
这本书是中国跑步爱好者熟知的《跑步圣经》。
也许今天,就是你离开英雄的日子。
我在上一个电视节目访谈秀,跟一位从来不锻炼的女士讨论如何锻炼。"我的精神有意愿",她跟我说,"但我的身体却很孱弱。"
我当然无数次听过这种借口了。但是第一次,我觉得反过来说也是对的。身体有意愿,意志却很薄弱。其实我们的身体有能力做大部分让人震惊的壮举。但是我们意志却停留在电视上、收音机里、车库的汽车里。
身体不仅仅有意愿,它还渴望行动。身体里充满了所有意志所欠缺的东西:力量、能量、耐力、活力。我们为了觅食用脚步跨越大洲,从南极跋涉到北极。即便是现在,我们也看到家庭妇女在跑马拉松、新入职的股票经纪人在做拓展训练、退了休的高管在爬珠穆朗玛峰。
我们的躯壳渴望更多的挑战,寻求更多的突破。我们缺少的是身体上的能量。燃料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引燃。我们需要一点点星星之火来点燃,那种让我们真正能付诸行动的什么东西。
从我们早上睁开眼的那刻起,我们就想尽办法抓住各种‘精神有意愿,但是肉体很孱弱’的借口。闹钟响的时候我们赖在床上,收音机响的时候我们赖在床上,家人过来摇我们起床时,我们还赖在床上。直到能赖的最后一分钟以前,我们还在跟床单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那么,战胜惰性,从床上爬起来,究竟要消耗多少卡路里呢?谁的身体累坏了,脚都不能沾地了?我可以借口说我半昏迷了,身体不能协调运动了,但是每天都会重复无数次这样的情况。身体准备好了,意志准备好了,精神却原地踏步、停滞不前。没有感情,也没有动作。
缺少的这种精神能量叫"热忱"。每天,我们的精神都会很多次缺乏热忱。当我们充满热情,我们会有让肌肉有耐力的决心,不屈不挠让心脏跳动起来的勇气,让我们的身体野蛮其体魄的激情。
想要成功,就要有激情。你必须有一点点狂热。如果你想让其他人动起来,你必须先让自己动起来。艾默生说过,想要鼓动其他人,必须先把自己鼓动起来。每次做演讲的时候,我都非常清楚这一点。在演讲前一个小时,你们就可以看到我会一个人走走,跟自己嘟囔着什么,逐渐让自己热起来,这样我站在桌子上完成这次演讲的时候,我脱的只剩下牛仔裤——裤腿还得卷到膝盖上。
但是精神远比这种激动要多的多。当不再激动的时候,精神可以给我们动力。精神是所有其他都失败的时候,依然支持我们前进的力量。这就是牛津大学的拉尔夫·约翰逊(Ralph Johnson)教授在他的论文里指出的"人类耐力的因素",一个人生存的能力通常取决于他的个性的质量。
意志和身体的关系在探险家和登山运动员身上体现的尤其突出,这些人都在极端环境下拓展和超越自己的极限。探险家斯科特船长这样描述一个他的队员:"我们的人万里挑一。从没有人像他这样健全、积极向上、不可击败。"至于斯科特自己,他的一位同伴这么写道:"斯科特是我见过最强壮的身体和最强悍的人的完美结合——这是因为他并不那么强。他战胜自己的弱点,成为我们紧紧跟随的坚强领导,我们都热爱他。"
在热情、鼓舞、激情的背后,一定是希望。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可以决定。当我们想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事情。当我们践行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的脚步。
否则的话,那只不过是希望而已,那只不过是这世上无所事事的空想者,还有他们软弱无力的精神意志。我们必须渴望些什么,而且要狠狠的想——像堂吉柯德或者传教士那般充满热心、激情和热忱。然后,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自己已经动起来了,眼前的目标无比清晰。一旦我们动起来了,精神和身体就像脱缰而出的红鬃烈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与意愿相熔合的那个短暂但是美好的时刻,身体和精神合二为一,如入化境。
我是---其实你也是——一个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永远不能被重复的事件。因此,我要——你也要——扮演一个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永远不能被重复的角色。我的生命,其实就是一场独角戏,有时我是作者,有时我是演员,有时我是导演,有时我是制片人。
不幸的是,感知力总是后知后觉。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就知道——也许不怎么清楚,但是我的确知道有这个东西的存在。我儿时的生活也是我自己的生活。那段时光充满了嬉戏和虚幻、能量和紧张、幽默和智慧,然后,你就成了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但是不久以后,我们就成了茫茫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学习众生的规则,我们学习众生的条例,我们学习众生的美德,我们学习众生的伦理。我们成为了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当然是要维系的,所以社会影响了我们,我们接受了社会的义务。
其他人开始问必要性的问题。"我们来这里"卢梭问道,"难道就是为了做这些日常的杂事,就是为了抓着马吗?"社会回答的答案说,是的。工作必须有人做。如果没有工作可做,那么就要找些工作来做。我们必须让自己忙碌。一旦精神闲下来,就会思考;一旦身体闲下来,就会享乐,这对众生来说,是危险的。
在这个时候,那些孩提的时刻,我们也许觉得自己就是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经营的生活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所以少数快乐的人更早开悟了。但是我们众生中的大部分人都没做什么抵抗。我们表现的很温顺,直到我们完成自己繁育后代的义务了,直到我们把我们最好的年华花在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上了。
但是那又怎么样?40岁、50岁、60岁,一代代的人老去了。众生不再需要我们,大自然不再庇护我们,比赛不再在乎我们了。我们孑世独立,老无所依。我们已经为自己的目标付出过了。那么我们到底想要什么?精彩!也许比精彩还要好。然后我们回到嬉戏和虚幻、能量和紧张、幽默和智慧,回到我们儿时就了解的那些。让我们需要众生的压力越来越小了。我们每个人都感到需要让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感到身体和精神的无限可能,价值观和气质让我们与众不同。
一旦这样了,日常琐事的知识就没用了。没有什么马需要你抓着了。我们现在终于了解众生了。我们不再需要遵守什么规则,不再需要扮演什么角色。莫名奇妙的,我们会感到力量和勇气,内在的洞察力成了我们自己的规则,我们自己演自己的戏。
这是悖论。在其他人认为我们衰老的年月里,我们将比以往更精彩。当我们希望躺在躺椅上,悠闲的、平静的看着一本大书的时候,我们的能量得到了转换。年轻人终于可以比得上我们的活力和韧劲了,自孩提时代之后,这还是第一次,我们知道如何嬉戏了。
为什么这一切都要等我们40岁,甚至更老以后才发生呢?我想,其实,这并不需要。也许只有我才是这样吧,我总是后知后觉,我就是那种人。那么,你呢?也许会不同吧!一道闪电会在你21岁的时候把你打醒,不用你等到70岁才幡然醒悟。今天,也许就是你离开众生的日子。
——乔治·希恩博士 于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