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儿心得
查看话题 >育儿体会
我从没幻想过我会养育一个小孩。小孩当然是要生的,但那是为了满足我作为一个女人的体验。生了以后呢,她应该直接十八岁了吧。
怀孕以后,我最重视的是做各种有利于顺产的锻炼,因为顺产有利于产后恢复。
顺产以后,我最重视的是怎么母乳喂养以及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因为能有效预防乳腺癌。
这些倒也歪打正着,或者说顺应自然的做法就是互惠互利的做法。大自然赋予的生理功能自有其道理,我和许姑娘都挺健康的。
除了喂养,作为母亲,最重要的职能大概是教育小孩了。按卢梭的观点,母亲才是小孩教育的重中之重,胜过一切别的老师。这个观点让我很是为难。刚添丁那会儿,我确实无数次想把那个只知吃喝哭闹的肉团扔出窗外。也曾在深夜起来喂奶的时候,猛拍她的屁股,暗地里骂她吃货。由于太过焦虑,许姑娘六个月以前都不太想让我抱她。七个月的时候,我去上班了,成了背奶族。然而,奶瓶里的母乳她是不喝的。这似乎表明她不是个有奶便是娘的姑娘,她爱着我哪,想要跟我依偎哪。我文科生的思维一发酵,就觉得我闺女真仗义呢。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上说应该随时背着小孩,比如背着小孩进厨房,出去买菜,这样有利于小孩观察人体会生活。这个我没法做到,每天下班后已是晚上七点半。我只有抱着她喂奶,然后酣睡。晚上再无数次给她喂奶。
八个月的时候,我想应该练习她的爬行功能了,就常把她扔地上,她最感兴趣的竟然是练习如何爬起来。估计她看到的人们都是直立行走的,没有爬行的,所以她不想学爬行。果然到了十个月,她就自己站起来,扶着沙发乱走了。育儿书上说爬行时间长的孩子智力发育健全,身体协调能力好。我暗自懊悔了好一阵。
许姑娘一岁半的时候,我头发掉得厉害,经常腿抽筋,脸部线条越来越MAN了。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肌体苍老的变化。下定决心,要给她断奶了。如果让她知道我在家里但硬是不给她喝奶,她估计会哭闹不止,影响爷爷奶奶休息乃至上下邻居的休息。所以当她奶奶叫我出去几天的时候,我没犹豫就真的回娘家住了一个星期。出生以后的第一次长别离,不知许姑娘是如何对付的?
后来听她奶奶说,那几天的晚上她没有哭闹,而是一个人默默的坐在客厅的沙发里等待妈妈回家,一直等到实在支撑不住就睡倒在沙发里。第七天的晚上她终于盼到我回家了,就想着要喝奶。像是我从未离开过一样。我在乳头上涂满辣椒酱,告诉她我受伤了,她由于心疼我就没吃奶了。可她当天晚上十分兴奋。不肯睡觉。到了晚上十二点还不睡。爷爷奶奶受不了,硬要我躲起来,说是看到妈妈过于兴奋,那么让妈妈消失吧。我只好躲起来。听着爷爷奶奶对她说妈妈不见了,再闹就见不到妈妈之类的话。这对她小小的心灵是多么大的伤害。。我当时怎么意识不到呢?爷爷奶奶这么做是正常的,我为了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竟然放弃了对她的保护和爱。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不能原谅自己。从此以后,她也落下了极度没安全感的病根。“妈妈不见了”这句话对她极具杀伤力。在家里,我哪怕上个厕所,她都会要急着找我。
也许是职业的关系,我给许姑娘买得最多的是书。平时我想不起给她买衣服、食物、玩具。第一套书是跟风买的《不一样的卡梅拉》。许姑娘一点也不喜欢。刚开始看绘本的时候,许姑娘也很焦虑,她不明白为啥要看,竟然一点好奇心也没有。我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她买了乐高积木,那时候她连积木都拿不稳。各种操之过急。反倒忽略了应该给她多听音乐。
我唯一坚持做的是带她逛公园。卢梭总是冷不丁的影响我一下。小孩应该亲近大自然。我鼓励她刨泥土。她还没来得及刨泥土,已被爷爷奶奶“威逼利诱”得十分热爱整洁了。我有些懊恼。
育儿书上说小孩的专注力要从小培养。在小孩看东西玩玩具的时候,不要因担心小孩孤独而随意与她搭话。可是许姑娘的奶奶不懂这个道理。她真的是太爱孙女,舍不得她半点孤独,随便做啥都要宝宝宝宝的喊来喊去。
为了按照自己的方式培养,我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泡在许姑娘身上。觉得这种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个母亲应做的另外一份工作。却常常忘记放松下来,真正投入进去,享受与孩子相处的过程。结果是又一次陷入焦虑之中。
在许姑娘两岁的时候,我阅读了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虽然蒙台梭利的理论里提出了敏感期,但孙老师的这本书以实例为主,更浅显更好懂。我想起我第一次打许姑娘的情形。她两岁左右,非常爱打人,特别是激怒你以后,她非常高兴。有可能是她的奶奶或者爸爸喜欢警告她不乖就要打人并且还亲身示范。许姑娘那时候真是喜欢动手。她有次打飞了我的眼镜。我犹豫了下还是回打了她。她先是一怔,接着哇哇大哭了。我内心十分难受。愧疚很久。三岁以内的小孩没有对错之分,没有恶意的动机,只是尝试,然后发现尝试后的效果变化。
我开始留意她的敏感期,比如爱咬人,爱撕东西,爱完美,秩序敏感期。开始懂得怎么去处理这些情况。也变得不那么焦虑了。开始感受到育儿的快乐。
我尝试着和她一起画画,一起唱歌,尝试不去逼迫她学习任何固有的知识。包括认字。
但我很清楚自己人格的不完善,自己的脆弱、敏感,都不适合育儿。我没办法做榜样,但我已经是她的榜样。说到最后,育儿的过程应该是妈妈自我完善的过程吧。孩子是一面镜子,照出大人身上的缺憾。而且,孩子与父母是渐行渐远的过程。我又该如何去学会适应这个过程呢?
怀孕以后,我最重视的是做各种有利于顺产的锻炼,因为顺产有利于产后恢复。
顺产以后,我最重视的是怎么母乳喂养以及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因为能有效预防乳腺癌。
这些倒也歪打正着,或者说顺应自然的做法就是互惠互利的做法。大自然赋予的生理功能自有其道理,我和许姑娘都挺健康的。
除了喂养,作为母亲,最重要的职能大概是教育小孩了。按卢梭的观点,母亲才是小孩教育的重中之重,胜过一切别的老师。这个观点让我很是为难。刚添丁那会儿,我确实无数次想把那个只知吃喝哭闹的肉团扔出窗外。也曾在深夜起来喂奶的时候,猛拍她的屁股,暗地里骂她吃货。由于太过焦虑,许姑娘六个月以前都不太想让我抱她。七个月的时候,我去上班了,成了背奶族。然而,奶瓶里的母乳她是不喝的。这似乎表明她不是个有奶便是娘的姑娘,她爱着我哪,想要跟我依偎哪。我文科生的思维一发酵,就觉得我闺女真仗义呢。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上说应该随时背着小孩,比如背着小孩进厨房,出去买菜,这样有利于小孩观察人体会生活。这个我没法做到,每天下班后已是晚上七点半。我只有抱着她喂奶,然后酣睡。晚上再无数次给她喂奶。
八个月的时候,我想应该练习她的爬行功能了,就常把她扔地上,她最感兴趣的竟然是练习如何爬起来。估计她看到的人们都是直立行走的,没有爬行的,所以她不想学爬行。果然到了十个月,她就自己站起来,扶着沙发乱走了。育儿书上说爬行时间长的孩子智力发育健全,身体协调能力好。我暗自懊悔了好一阵。
许姑娘一岁半的时候,我头发掉得厉害,经常腿抽筋,脸部线条越来越MAN了。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肌体苍老的变化。下定决心,要给她断奶了。如果让她知道我在家里但硬是不给她喝奶,她估计会哭闹不止,影响爷爷奶奶休息乃至上下邻居的休息。所以当她奶奶叫我出去几天的时候,我没犹豫就真的回娘家住了一个星期。出生以后的第一次长别离,不知许姑娘是如何对付的?
后来听她奶奶说,那几天的晚上她没有哭闹,而是一个人默默的坐在客厅的沙发里等待妈妈回家,一直等到实在支撑不住就睡倒在沙发里。第七天的晚上她终于盼到我回家了,就想着要喝奶。像是我从未离开过一样。我在乳头上涂满辣椒酱,告诉她我受伤了,她由于心疼我就没吃奶了。可她当天晚上十分兴奋。不肯睡觉。到了晚上十二点还不睡。爷爷奶奶受不了,硬要我躲起来,说是看到妈妈过于兴奋,那么让妈妈消失吧。我只好躲起来。听着爷爷奶奶对她说妈妈不见了,再闹就见不到妈妈之类的话。这对她小小的心灵是多么大的伤害。。我当时怎么意识不到呢?爷爷奶奶这么做是正常的,我为了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竟然放弃了对她的保护和爱。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不能原谅自己。从此以后,她也落下了极度没安全感的病根。“妈妈不见了”这句话对她极具杀伤力。在家里,我哪怕上个厕所,她都会要急着找我。
也许是职业的关系,我给许姑娘买得最多的是书。平时我想不起给她买衣服、食物、玩具。第一套书是跟风买的《不一样的卡梅拉》。许姑娘一点也不喜欢。刚开始看绘本的时候,许姑娘也很焦虑,她不明白为啥要看,竟然一点好奇心也没有。我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她买了乐高积木,那时候她连积木都拿不稳。各种操之过急。反倒忽略了应该给她多听音乐。
我唯一坚持做的是带她逛公园。卢梭总是冷不丁的影响我一下。小孩应该亲近大自然。我鼓励她刨泥土。她还没来得及刨泥土,已被爷爷奶奶“威逼利诱”得十分热爱整洁了。我有些懊恼。
育儿书上说小孩的专注力要从小培养。在小孩看东西玩玩具的时候,不要因担心小孩孤独而随意与她搭话。可是许姑娘的奶奶不懂这个道理。她真的是太爱孙女,舍不得她半点孤独,随便做啥都要宝宝宝宝的喊来喊去。
为了按照自己的方式培养,我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泡在许姑娘身上。觉得这种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个母亲应做的另外一份工作。却常常忘记放松下来,真正投入进去,享受与孩子相处的过程。结果是又一次陷入焦虑之中。
在许姑娘两岁的时候,我阅读了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虽然蒙台梭利的理论里提出了敏感期,但孙老师的这本书以实例为主,更浅显更好懂。我想起我第一次打许姑娘的情形。她两岁左右,非常爱打人,特别是激怒你以后,她非常高兴。有可能是她的奶奶或者爸爸喜欢警告她不乖就要打人并且还亲身示范。许姑娘那时候真是喜欢动手。她有次打飞了我的眼镜。我犹豫了下还是回打了她。她先是一怔,接着哇哇大哭了。我内心十分难受。愧疚很久。三岁以内的小孩没有对错之分,没有恶意的动机,只是尝试,然后发现尝试后的效果变化。
我开始留意她的敏感期,比如爱咬人,爱撕东西,爱完美,秩序敏感期。开始懂得怎么去处理这些情况。也变得不那么焦虑了。开始感受到育儿的快乐。
我尝试着和她一起画画,一起唱歌,尝试不去逼迫她学习任何固有的知识。包括认字。
但我很清楚自己人格的不完善,自己的脆弱、敏感,都不适合育儿。我没办法做榜样,但我已经是她的榜样。说到最后,育儿的过程应该是妈妈自我完善的过程吧。孩子是一面镜子,照出大人身上的缺憾。而且,孩子与父母是渐行渐远的过程。我又该如何去学会适应这个过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