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归来》
我没有看过《陆犯焉识》这本小说——如果看过,我可能不会再看电影,这是个人习惯,不多说了。
据说不卖座,不如《小时代》和《后会无期》之类,我觉得这样就对了。你是张艺谋,不是郭韩他们,我是说如果你拍自己能够掌握和理解的世界,就对了。你的世界,失落的世界,失乐园。对于七十年代以前生人,在《归来》里,能够寻找到乐园,那种失而复得的、不期而遇的感动、欢乐以及美好的感情,而非现实的惨淡与做作,与我们记忆中所拥有的理想格格不入。 那种情感,是我们能够真正领悟和接受的世界,那个世界在我们的生命中,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坍塌和荒芜,却留下最真的怀想,然后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在你的电影里获得奇妙的延续,并被我们接受。就像科幻小说里描叙的,也许在我们的时光的另一面,死去的人们,其实依然过着正常如我们一般的生活,只是不是同一个世界的时间,不是我们的时间的延续,而是平行于我们的时间进行。
诸位演员的演技都无懈可击,我想,这同样是他们最能够理解的生活和情感,在有体验的基础上演绎人物,从里到表都能令人信服。从演员的表演到电影场景的布置等我们能够看到的这些,给我的印象是严谨——这也是一个高素质导演具备的基本功,在当下的浮躁里,仅凭这一点,就已能令人折服。场景(原谅我不懂电影术语)的布置将我们的情感迅速拉入剧情,这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当然我们在这部影片里领悟的美好并非剧情让我的开怀,这影片演绎的无疑是一个悲剧。我不会对我不太了解的“那次”历史评头论足,那时我还小,能记忆的是那些场面,人的,物的,这些记忆,但是这些记忆很深刻,我的家庭同样受到过这些事件的直接或间接的冲击,但在我的内心,几乎没有哪怕残留的一点恨意,当然这并没有让我对剧情、对那个时代的背景理解产生障碍,这是我对这部电影感同身受的基础。
说来说去的,我不是影评人,我同样热衷对演员的表演评头论足,这种状态会持续很久——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的那些演员的经典表演,几十年过去,依然记忆犹新,这就是演员的素质(感叹)。这部影片里,陈道明和巩俐的表演当然已经炉火纯青,这在后面会提到。其他演员的表现都很棒。我印象深刻的是刘佩奇,老戏骨了,当他跟农场保卫处的另一个人风尘仆仆出现在陆家,一进门那横恨的表情,“正义凛然”的眼睛横扫周边,把当年这样的人物表现的入木三分,一本正经的样子又让人忍俊不禁,还有在天桥追赶陆焉识那一段,佩服,不服不行啊。
我感觉不会再有人去认真的拍这样的戏了,拍的话可能也仅仅只是一笔带过,这真是遗憾,但转念,又是无可奈何之,知道和理解那段历史伤痕的人越来越少,就算有,也是两极分化的喋喋不休的争吵。我不想涉及。
我只是怀念。我怀念的是,那属于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时代,那个时代,无论如何,对于出现在那个时代的人或物,都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我的意思是那就是你我的时代的一部分,对于你也许是悲伤阴郁,对于我也许是阳光灿烂,或者相反,那又怎么样,过去了就是回忆,你回忆的,是你故去的那部分,而你对于那部分如此留恋,不是吗?换句话说,我们只是在怀念过去的自己,而回忆总是美好,因为失而不可复得,永远是的。
说实话,看影片时,我好几次差点留下眼泪,热泪盈眶很多次吧,有些是为剧情,有些是为演员的表演,有一些,是为自己,因为如上所说。
艺谋导演的手法讲究含蓄,没有泛滥的情感表叙,很多地方点到为止。这个我真搞不清是不是他的一贯手法,实话实说,虽然他导的片子都看过,但我基本是当故事片看了,因为我不能了解我自己是不是完全能够理解那些感情。如果含蓄是他的惯用手法,那就能找到你在这个时代,开始“不够正确”的根源,浮躁的日子,谁在乎含蓄?谁在乎艺术?在“伪文艺”的时代,人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甚至于不是自己能够决定得了的。
在影片里,最后的一组镜头,老后,陆焉识每天陪选择性失忆症的妻子,等着自己从站台出来,不用妻子提示,煞有介事的举着写了自己名字的牌子,一同专注的看着站台出口,等每一个人从那趟火车里出来、走尽,恍惚间也以为能等到过去的自己走出来——因为妻子是这样认为的(——镜头焦距及角度的选择如此到位!)有时候,我就有这样的冲动。陈道明演得真好。
据说不卖座,不如《小时代》和《后会无期》之类,我觉得这样就对了。你是张艺谋,不是郭韩他们,我是说如果你拍自己能够掌握和理解的世界,就对了。你的世界,失落的世界,失乐园。对于七十年代以前生人,在《归来》里,能够寻找到乐园,那种失而复得的、不期而遇的感动、欢乐以及美好的感情,而非现实的惨淡与做作,与我们记忆中所拥有的理想格格不入。 那种情感,是我们能够真正领悟和接受的世界,那个世界在我们的生命中,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坍塌和荒芜,却留下最真的怀想,然后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在你的电影里获得奇妙的延续,并被我们接受。就像科幻小说里描叙的,也许在我们的时光的另一面,死去的人们,其实依然过着正常如我们一般的生活,只是不是同一个世界的时间,不是我们的时间的延续,而是平行于我们的时间进行。
诸位演员的演技都无懈可击,我想,这同样是他们最能够理解的生活和情感,在有体验的基础上演绎人物,从里到表都能令人信服。从演员的表演到电影场景的布置等我们能够看到的这些,给我的印象是严谨——这也是一个高素质导演具备的基本功,在当下的浮躁里,仅凭这一点,就已能令人折服。场景(原谅我不懂电影术语)的布置将我们的情感迅速拉入剧情,这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当然我们在这部影片里领悟的美好并非剧情让我的开怀,这影片演绎的无疑是一个悲剧。我不会对我不太了解的“那次”历史评头论足,那时我还小,能记忆的是那些场面,人的,物的,这些记忆,但是这些记忆很深刻,我的家庭同样受到过这些事件的直接或间接的冲击,但在我的内心,几乎没有哪怕残留的一点恨意,当然这并没有让我对剧情、对那个时代的背景理解产生障碍,这是我对这部电影感同身受的基础。
说来说去的,我不是影评人,我同样热衷对演员的表演评头论足,这种状态会持续很久——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的那些演员的经典表演,几十年过去,依然记忆犹新,这就是演员的素质(感叹)。这部影片里,陈道明和巩俐的表演当然已经炉火纯青,这在后面会提到。其他演员的表现都很棒。我印象深刻的是刘佩奇,老戏骨了,当他跟农场保卫处的另一个人风尘仆仆出现在陆家,一进门那横恨的表情,“正义凛然”的眼睛横扫周边,把当年这样的人物表现的入木三分,一本正经的样子又让人忍俊不禁,还有在天桥追赶陆焉识那一段,佩服,不服不行啊。
我感觉不会再有人去认真的拍这样的戏了,拍的话可能也仅仅只是一笔带过,这真是遗憾,但转念,又是无可奈何之,知道和理解那段历史伤痕的人越来越少,就算有,也是两极分化的喋喋不休的争吵。我不想涉及。
我只是怀念。我怀念的是,那属于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时代,那个时代,无论如何,对于出现在那个时代的人或物,都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我的意思是那就是你我的时代的一部分,对于你也许是悲伤阴郁,对于我也许是阳光灿烂,或者相反,那又怎么样,过去了就是回忆,你回忆的,是你故去的那部分,而你对于那部分如此留恋,不是吗?换句话说,我们只是在怀念过去的自己,而回忆总是美好,因为失而不可复得,永远是的。
说实话,看影片时,我好几次差点留下眼泪,热泪盈眶很多次吧,有些是为剧情,有些是为演员的表演,有一些,是为自己,因为如上所说。
艺谋导演的手法讲究含蓄,没有泛滥的情感表叙,很多地方点到为止。这个我真搞不清是不是他的一贯手法,实话实说,虽然他导的片子都看过,但我基本是当故事片看了,因为我不能了解我自己是不是完全能够理解那些感情。如果含蓄是他的惯用手法,那就能找到你在这个时代,开始“不够正确”的根源,浮躁的日子,谁在乎含蓄?谁在乎艺术?在“伪文艺”的时代,人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甚至于不是自己能够决定得了的。
在影片里,最后的一组镜头,老后,陆焉识每天陪选择性失忆症的妻子,等着自己从站台出来,不用妻子提示,煞有介事的举着写了自己名字的牌子,一同专注的看着站台出口,等每一个人从那趟火车里出来、走尽,恍惚间也以为能等到过去的自己走出来——因为妻子是这样认为的(——镜头焦距及角度的选择如此到位!)有时候,我就有这样的冲动。陈道明演得真好。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