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戏有感
中午睡醒,打开戏曲频道,正好听到“跟我学”栏目,在教豫剧《新白蛇传》选段,老师教学生唱的时候,该用什么强调,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老师这么一唱,一对比,以前没听出来的韵味,立刻就出来了。由此,我想到了许多,自己听过的戏曲。
要说起听戏,应该是受母亲的影响。小时候对电视没有自主权,出了动画片时间(那个时候没有专门的动画频道),其余时间就是父母的。而母亲经常看的,就是听各种戏。
长大到能听得懂台词时,母亲就让我跟着听戏。最早能听懂的,是黄梅戏。黄梅戏的曲调一般都比较活泼,咬字和普通话也非常接近,即使没有字幕也容易听得懂。于是,我听了长篇的《桃花扇》电影版和舞台版的《天仙配》——主要是因为母亲经常哼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黄梅戏的特点,就是都比较活泼,而且,大多是喜剧。《错中错》什么的。黄梅戏有许多名段,最出名的《女驸马》“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好像只有《桃花扇》是悲剧,其余的,大多很欢快。不过,后来我听了一次黄梅戏的起源介绍,才明白,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民间小调,后来吸取了别家,特别是京剧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才形成了现在的黄梅戏。非常好听,又贴近民间。听说《红楼梦》也有了黄梅戏版本了,剧中一些段落做了修改,改得很活泼。
后来看字幕开始喜欢上很难豫剧。最早听到的豫剧,还是母亲哼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段落,一开始是听曲调,很容易哼唱,容易学会。接着就是它的词,让身为女子的,特别受感动。
豫剧也是地方剧种。本身河南话不太难懂,所以豫剧也是很容易能听得懂的一种地方戏。私以为,地方戏中,广东的粤剧最难懂。因为听不懂,我就很不喜欢。
豫剧的整台戏我几乎没有听过,只听过一部分折子戏。地方戏种里,它的专属剧目好像并不多。有很多戏,都是由京剧改过来的。
再后来,开始喜欢悲剧的时候,就爱上了越剧。最早看的越剧,就是一出悲剧《三世奇缘》,后来看了著名的《盘妻索妻》,《追鱼》,彻底爱上了越剧的词曲和唱腔。
越剧的唱腔非常柔,符合南方的语言特点。不过,第一次听的时候,必须配合字幕。我到现在还不能完全摆脱字幕听新戏。一些听了很多次的戏,自然是不需要看字幕了。这个剧种,感觉它受欢迎的程度,比豫剧要强。
而且,越剧因为唱腔的原因,它很容易演出特别动人的悲剧效果。记得第一次看越剧《碧玉簪》,里面那段“女儿是娘亲生来娘亲养”,听得我几乎要哭了。
更不用说越剧经典《红楼梦》中,宝玉哭灵的选段了。那是跟《黛玉焚稿》一样,揪心揪肺的痛惜。越剧,也是我最喜欢的剧种。每次戏曲频道播出越剧时,我都要想办法看。
但是,很晚才喜欢上的,却是作为国剧的京剧。后来看了几出京剧的名段——这得感谢央视11套的名段赏析,京剧我没有完整看过几部,却看了不少名段,比如《红鬃烈马》《卖水》等等。
京剧的博大精深,不只表现在它的唱词上。因为唱词是各个地方剧种都有的,很多都是想通的,还有唱腔。京剧的唱腔非常大气,铿锵有力,而在一些该温婉的地方,又十分婉转动人。变化多端,比任何剧种的变化都多。
一些地方剧种,都吸取了京剧的优点发展而来的。比如前面说的,黄梅戏。京剧里,有许多没有唱词却十分有名的名段。
比如《挂画》,我忘记是哪出戏里头的折子戏了。整段戏没有唱词,只有锣鼓声,道具只有一把椅子。演员在椅子上下跳跃腾挪,表现一个女子在房间里挂画的过程,看位置、挂起来以后又调整。虽然演员手里什么都没有拿,却是生动地表现出了挂画的场景。京剧里面,很多这种不用任何道具却表现各种场景的精彩动作。
最后开始听到的,是昆曲。倒不是因为新版红楼梦,而是在越剧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花园里听到梨香院的小戏子们唱《牡丹亭》,那委婉的唱腔,几乎是立刻就打动了我。后来还看了这部戏的选段,演员优雅的身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昆曲的腔调很特别,非常的绵长,感觉上比较适合演绎儿女情长。当然,没有耐心的人,估计听了会觉得烦,因为昆曲就是那种典型的一句话咿咿呀呀半天唱不完的戏曲。但因为昆曲的慢和柔,对唱功要求很高。
而且,演员身段也非常美,在缓慢的音乐中,演员的动作也变得缓慢而优雅。我很喜欢的演员李沁,就是以前就是唱昆曲的。难怪总觉得她的气质很不一样。
还有其它的杂戏,比如梆子戏,我到现在还是很不喜欢。也许,是因为听的不多,或者没有名家指导吧。
还有和京剧很类似的评剧,都因为没有什么新的戏目,听得很少。
我喜欢听戏,不论什么戏曲,都是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
要说起听戏,应该是受母亲的影响。小时候对电视没有自主权,出了动画片时间(那个时候没有专门的动画频道),其余时间就是父母的。而母亲经常看的,就是听各种戏。
长大到能听得懂台词时,母亲就让我跟着听戏。最早能听懂的,是黄梅戏。黄梅戏的曲调一般都比较活泼,咬字和普通话也非常接近,即使没有字幕也容易听得懂。于是,我听了长篇的《桃花扇》电影版和舞台版的《天仙配》——主要是因为母亲经常哼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黄梅戏的特点,就是都比较活泼,而且,大多是喜剧。《错中错》什么的。黄梅戏有许多名段,最出名的《女驸马》“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好像只有《桃花扇》是悲剧,其余的,大多很欢快。不过,后来我听了一次黄梅戏的起源介绍,才明白,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民间小调,后来吸取了别家,特别是京剧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才形成了现在的黄梅戏。非常好听,又贴近民间。听说《红楼梦》也有了黄梅戏版本了,剧中一些段落做了修改,改得很活泼。
后来看字幕开始喜欢上很难豫剧。最早听到的豫剧,还是母亲哼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段落,一开始是听曲调,很容易哼唱,容易学会。接着就是它的词,让身为女子的,特别受感动。
豫剧也是地方剧种。本身河南话不太难懂,所以豫剧也是很容易能听得懂的一种地方戏。私以为,地方戏中,广东的粤剧最难懂。因为听不懂,我就很不喜欢。
豫剧的整台戏我几乎没有听过,只听过一部分折子戏。地方戏种里,它的专属剧目好像并不多。有很多戏,都是由京剧改过来的。
再后来,开始喜欢悲剧的时候,就爱上了越剧。最早看的越剧,就是一出悲剧《三世奇缘》,后来看了著名的《盘妻索妻》,《追鱼》,彻底爱上了越剧的词曲和唱腔。
越剧的唱腔非常柔,符合南方的语言特点。不过,第一次听的时候,必须配合字幕。我到现在还不能完全摆脱字幕听新戏。一些听了很多次的戏,自然是不需要看字幕了。这个剧种,感觉它受欢迎的程度,比豫剧要强。
而且,越剧因为唱腔的原因,它很容易演出特别动人的悲剧效果。记得第一次看越剧《碧玉簪》,里面那段“女儿是娘亲生来娘亲养”,听得我几乎要哭了。
更不用说越剧经典《红楼梦》中,宝玉哭灵的选段了。那是跟《黛玉焚稿》一样,揪心揪肺的痛惜。越剧,也是我最喜欢的剧种。每次戏曲频道播出越剧时,我都要想办法看。
但是,很晚才喜欢上的,却是作为国剧的京剧。后来看了几出京剧的名段——这得感谢央视11套的名段赏析,京剧我没有完整看过几部,却看了不少名段,比如《红鬃烈马》《卖水》等等。
京剧的博大精深,不只表现在它的唱词上。因为唱词是各个地方剧种都有的,很多都是想通的,还有唱腔。京剧的唱腔非常大气,铿锵有力,而在一些该温婉的地方,又十分婉转动人。变化多端,比任何剧种的变化都多。
一些地方剧种,都吸取了京剧的优点发展而来的。比如前面说的,黄梅戏。京剧里,有许多没有唱词却十分有名的名段。
比如《挂画》,我忘记是哪出戏里头的折子戏了。整段戏没有唱词,只有锣鼓声,道具只有一把椅子。演员在椅子上下跳跃腾挪,表现一个女子在房间里挂画的过程,看位置、挂起来以后又调整。虽然演员手里什么都没有拿,却是生动地表现出了挂画的场景。京剧里面,很多这种不用任何道具却表现各种场景的精彩动作。
最后开始听到的,是昆曲。倒不是因为新版红楼梦,而是在越剧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花园里听到梨香院的小戏子们唱《牡丹亭》,那委婉的唱腔,几乎是立刻就打动了我。后来还看了这部戏的选段,演员优雅的身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昆曲的腔调很特别,非常的绵长,感觉上比较适合演绎儿女情长。当然,没有耐心的人,估计听了会觉得烦,因为昆曲就是那种典型的一句话咿咿呀呀半天唱不完的戏曲。但因为昆曲的慢和柔,对唱功要求很高。
而且,演员身段也非常美,在缓慢的音乐中,演员的动作也变得缓慢而优雅。我很喜欢的演员李沁,就是以前就是唱昆曲的。难怪总觉得她的气质很不一样。
还有其它的杂戏,比如梆子戏,我到现在还是很不喜欢。也许,是因为听的不多,或者没有名家指导吧。
还有和京剧很类似的评剧,都因为没有什么新的戏目,听得很少。
我喜欢听戏,不论什么戏曲,都是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