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上次读还是一年半以前,网上偶遇电子版,存在PSP里带到办公室里偷看,这是我第一次被一本科普读物如此吸引,兴奋之感甚至超越当初读福尔摩斯和金庸小说。实际上我就是把这本书当作武侠小说来看的,科学史上的名人在作者的笔下俨然已经化作各怀绝技的大侠,刀光剑影中让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今日拿起纸版书重读,久违的激情感觉再一次回归,三天中闲暇时间几乎什么也没做,完全沉醉于书中的世界,真是让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傲游在量子的世界真是一种其妙的体验,在各种量子论的解释当中,我最喜欢的是“哥本哈根解释”和“多世界解释”。
(以下话题纯粹是我个人扯淡之谈,请不要当作“哥本哈根解释”和“多世界解释”的正确理解)
哥本哈根解释表明了“不存在一个客观的、绝对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们能够观测到的世界。”可以说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具有意识去主动感触这个世界。我们不去感触时,世界就是虚无缥缈的波,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马上呈现出了粒子状态。哈,多么奇妙啊,这不类似唯心论么,意识决定了物质。
我喜欢这个解释的原因是因为最近读的几本心理学和记忆科学的书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活在一个自我意识的世界中,我们的所见、所听、所感连同记忆都是经过感官和自我意识加工的产物,我们从来没见过一个客观的世界,我们的一生都生活在一个自我意识加工出来的世界里。我们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
既然我们终生都无法见到一个客观的世界,那么还考虑它存在的意义干什么,意识决定世界是多么让我乐于接受的啊,我就是世界的上帝。
多世界解释可以理解成一个事物的任何一种可能性的运动都在一个世界里发生了,因此一定存在着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是最完美的,我是永生的。这让人听起来很兴奋,可惜看看这个世界的我,有着诸多的不如意,所以这个世界肯定不是那个完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我终将摆脱不了湮灭的命运。这可能是让我更倾向于哥本哈根解释的原因吧。
其实扯了这么多,这本书令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明白了自己的无知。同为80后,作者涉猎之广,知识之渊博,令我汗颜与艳羡,只能感伤自己竟然毫不廉耻的浑浑噩噩度过了大好的青春年华。
还好,我还年轻,我只不过比作者晚起步了十年而已,但只要努力,终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涅磐重生。
今日拿起纸版书重读,久违的激情感觉再一次回归,三天中闲暇时间几乎什么也没做,完全沉醉于书中的世界,真是让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傲游在量子的世界真是一种其妙的体验,在各种量子论的解释当中,我最喜欢的是“哥本哈根解释”和“多世界解释”。
(以下话题纯粹是我个人扯淡之谈,请不要当作“哥本哈根解释”和“多世界解释”的正确理解)
哥本哈根解释表明了“不存在一个客观的、绝对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们能够观测到的世界。”可以说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具有意识去主动感触这个世界。我们不去感触时,世界就是虚无缥缈的波,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马上呈现出了粒子状态。哈,多么奇妙啊,这不类似唯心论么,意识决定了物质。
我喜欢这个解释的原因是因为最近读的几本心理学和记忆科学的书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活在一个自我意识的世界中,我们的所见、所听、所感连同记忆都是经过感官和自我意识加工的产物,我们从来没见过一个客观的世界,我们的一生都生活在一个自我意识加工出来的世界里。我们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
既然我们终生都无法见到一个客观的世界,那么还考虑它存在的意义干什么,意识决定世界是多么让我乐于接受的啊,我就是世界的上帝。
多世界解释可以理解成一个事物的任何一种可能性的运动都在一个世界里发生了,因此一定存在着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是最完美的,我是永生的。这让人听起来很兴奋,可惜看看这个世界的我,有着诸多的不如意,所以这个世界肯定不是那个完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我终将摆脱不了湮灭的命运。这可能是让我更倾向于哥本哈根解释的原因吧。
其实扯了这么多,这本书令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明白了自己的无知。同为80后,作者涉猎之广,知识之渊博,令我汗颜与艳羡,只能感伤自己竟然毫不廉耻的浑浑噩噩度过了大好的青春年华。
还好,我还年轻,我只不过比作者晚起步了十年而已,但只要努力,终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涅磐重生。
-
海鲈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7 15: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