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学而思之:
能够遇到这本书是一个偶然的契机,作者是美国人尼尔•波兹曼,从前完全没有听说过。但是这样子偶然的相遇又一口气读完的感觉正是读书的美妙之处。
当然名字也是吸引我的地方所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所以很想看看作者能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
当然翻开书以后才发现,是一本逻辑性很强的作品。但是一层一层且多角度的论证,让我觉得其逻辑的进展也是亮点所在。可惜的是这本书出版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然算不得一本新书,作者仅仅批判的是电视时代而不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甚至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而且中美国情有很大差别,其中很多在美国存在的问题在中国是完全不存在的。但是,虽然多少存在一些偏差,并不影响本书的核心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无法否认,我们就是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也许你不追星,但你可能看韩剧,要么看美剧,要么看宫斗剧,这些你都不看,还有亲子节目、选秀节目诸多种种口味任君挑选。哪怕这些节目都不看,你也要看新闻或是刷微博,朋友圈。就是这样,不管怎样,你逃不脱这个时代的魔咒。
依据本书的观点,传媒方式从印刷术时代变化到了电视时代,改变的是人的思维方式。
印刷术时代的思维方式是严谨的、有系统的、靠文字流通的。
电视时代(现当代)的思维方式是依靠图片的、表演性质的、浅薄肤浅而带有刺激性的。
这样导致的结果有很多,捡起主要影响有二。
其一是使人丧失了判断能力。因为电视节目及各种节目都是具有表演性质在其中的。下面我要引用文中的一些话。“我们看到的是使信息简单化的一种媒介,它使信息变的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了娱乐。”接着“电视节目提供给观众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这种情况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我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而且在于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我们如果把无知当做是知识,我们该怎么做呢?”最后“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其二是这些所谓的社交平台所谓的娱乐所谓的新闻分割了我们的时间,也分割了我们的注意力。一个年轻人将本该系统的学习,打基础的时间用来在这些东西上,最终的结果就是在自己本应用功的领域肤浅而一无所成。举一个例子,微信的朋友圈,里面会有很多人分享的文章或是什么之类的,我们总会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但是经年累月,你发现你在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有所进步了吗?我不知道别人的答案,当然我自己的是没有。不说有一些日志本身就是有一些问题的,还有就是他们大多是凌乱的,无章法的,不系统的,很容易让人看了就忘记。正是这些东西消磨了你的时光啊~
当然无法反驳的是我本人就要看一些娱乐节目,也刷各种社交平台,看各种推荐的日志,因为这是时代的潮流。但是世事都是有好有坏,只是跟随潮流而不去思考,让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被玩弄的木偶。
最后,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做出怎样的对策呢?
其一,是保持清醒,学会克制。其实娱乐只是生活的调味剂,轻松一刻就好了。而且也不要指望从新闻或是一些什么速食文化当中就能获得真理。这样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其实利用的就是人们的贪婪心理。
其二,是认清现实,脚踏实地。没有发声的年代当然对人是一种荼毒,但是发声太多也会让人迷茫。真正能够独立思考,需要的不是看速食的文化,一个正确而又有所见地的答案必定是有着坚实而又庞大的根系。
最后,本书的观点也并不完全认可。因为很多事物都有双刃剑,网络信息的流通还是有很多的好处所在,并不应该一棒子打死。作者是为了凸显自己的观点,所以对电视互联网一句好话也不说,其实也不是这样的。真正能够利用好一个工具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然可能用这个词的不大合适,但是就是这个意思。
摘抄笔记:
1、用平白的话语来说,这本书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这种转换从根本上不可逆转的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因为这样两种截然不同媒介不能传达同样的思想。随着印刷术影响的退减,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构成公共事务的领域都要改变其内容,并且用最适用于电视的表达方式去重新定义。
2、媒介即信息。
3、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从而最终控制文化。
4、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5、通过共鸣,某种特定语境中的某个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意义。(这正是网络雷人词语产生的原理)
6、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联系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的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一种文化认为用某种象征形式表达的真理是最真实的,而另一种文化却可能认为这样的象征形式是琐碎无聊的。(每当我看外国书,作者引用上帝云云之时,我就觉得无比厌烦,因为我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或是通过注释有所了解,还是无法适应为什么不直说,偏要引用这些,殊不知这正是被《圣经》影响的作者所觉妙处所在)
7、不可记录汝等之教义,更不可将其印刷成文,否则汝等将永远受其束缚。
8、这些源源不断的信息和他的受众之间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这些信息并没有可以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即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
9、不管在口头文化还是在印刷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他能促成某种行动。
10、在电报创造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因为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新闻存在的语境。所有的一切都事关任何人。我们第一次得到了不能回答我们任何问题的信息,而且对于这些信息我们也不必作出回答。
11、电报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
12、书籍就是收集、细察和组织分析信息观点的绝好容器。写书、读书、讨论书的内容、判断书的价值(包括书的版面安排)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但电报与此截然相反。
13、思考不是表演艺术,而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
14、电视之所以叫电视,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能看,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名字叫“电视”的原因所在。人们看到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然而斑斓夺目。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始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15、他们关心的是给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是给观众留下观点,这正是电视擅长的。
16、我想我们是希望书和其他一些媒介(如电影)应保持口气上的一致以及内容上的连贯,而对电视节目就没有这样的要求,尤其是对电视新闻。
17、我必须指出,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在美学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它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它被称为“精神分裂症”。如果用舞台术语来说,它可以被称为“杂耍”。
18、电视通过创造出一种可以被称为“假信息”的种类改变了“得到消息”的概念。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者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19、电视节目提供给观众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这种情况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我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而且在于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我们如果把无知当做是知识,我们该怎么做呢?
20、娱乐业并不是不想超越平凡,但他的主要目的是取悦观众,他的主要策略师运用技巧。
21、在一个本身结构就偏向图像和片段的媒介里,我们注定要丧失历史的视角。
22、我们看到的是使信息简单化的一种媒介,它使信息变的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了娱乐。
23、电视通过摒弃教育中的顺序和连贯性而彻底否定了它们和思想之间存在任何关系。
24、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种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剧。他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25、电视娱乐最糟糕的用途是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和宗教——然后给他们换上娱乐的外衣。
能够遇到这本书是一个偶然的契机,作者是美国人尼尔•波兹曼,从前完全没有听说过。但是这样子偶然的相遇又一口气读完的感觉正是读书的美妙之处。
当然名字也是吸引我的地方所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所以很想看看作者能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
当然翻开书以后才发现,是一本逻辑性很强的作品。但是一层一层且多角度的论证,让我觉得其逻辑的进展也是亮点所在。可惜的是这本书出版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然算不得一本新书,作者仅仅批判的是电视时代而不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甚至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而且中美国情有很大差别,其中很多在美国存在的问题在中国是完全不存在的。但是,虽然多少存在一些偏差,并不影响本书的核心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无法否认,我们就是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也许你不追星,但你可能看韩剧,要么看美剧,要么看宫斗剧,这些你都不看,还有亲子节目、选秀节目诸多种种口味任君挑选。哪怕这些节目都不看,你也要看新闻或是刷微博,朋友圈。就是这样,不管怎样,你逃不脱这个时代的魔咒。
依据本书的观点,传媒方式从印刷术时代变化到了电视时代,改变的是人的思维方式。
印刷术时代的思维方式是严谨的、有系统的、靠文字流通的。
电视时代(现当代)的思维方式是依靠图片的、表演性质的、浅薄肤浅而带有刺激性的。
这样导致的结果有很多,捡起主要影响有二。
其一是使人丧失了判断能力。因为电视节目及各种节目都是具有表演性质在其中的。下面我要引用文中的一些话。“我们看到的是使信息简单化的一种媒介,它使信息变的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了娱乐。”接着“电视节目提供给观众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这种情况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我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而且在于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我们如果把无知当做是知识,我们该怎么做呢?”最后“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其二是这些所谓的社交平台所谓的娱乐所谓的新闻分割了我们的时间,也分割了我们的注意力。一个年轻人将本该系统的学习,打基础的时间用来在这些东西上,最终的结果就是在自己本应用功的领域肤浅而一无所成。举一个例子,微信的朋友圈,里面会有很多人分享的文章或是什么之类的,我们总会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但是经年累月,你发现你在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有所进步了吗?我不知道别人的答案,当然我自己的是没有。不说有一些日志本身就是有一些问题的,还有就是他们大多是凌乱的,无章法的,不系统的,很容易让人看了就忘记。正是这些东西消磨了你的时光啊~
当然无法反驳的是我本人就要看一些娱乐节目,也刷各种社交平台,看各种推荐的日志,因为这是时代的潮流。但是世事都是有好有坏,只是跟随潮流而不去思考,让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被玩弄的木偶。
最后,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做出怎样的对策呢?
其一,是保持清醒,学会克制。其实娱乐只是生活的调味剂,轻松一刻就好了。而且也不要指望从新闻或是一些什么速食文化当中就能获得真理。这样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其实利用的就是人们的贪婪心理。
其二,是认清现实,脚踏实地。没有发声的年代当然对人是一种荼毒,但是发声太多也会让人迷茫。真正能够独立思考,需要的不是看速食的文化,一个正确而又有所见地的答案必定是有着坚实而又庞大的根系。
最后,本书的观点也并不完全认可。因为很多事物都有双刃剑,网络信息的流通还是有很多的好处所在,并不应该一棒子打死。作者是为了凸显自己的观点,所以对电视互联网一句好话也不说,其实也不是这样的。真正能够利用好一个工具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然可能用这个词的不大合适,但是就是这个意思。
摘抄笔记:
1、用平白的话语来说,这本书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这种转换从根本上不可逆转的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因为这样两种截然不同媒介不能传达同样的思想。随着印刷术影响的退减,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构成公共事务的领域都要改变其内容,并且用最适用于电视的表达方式去重新定义。
2、媒介即信息。
3、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从而最终控制文化。
4、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5、通过共鸣,某种特定语境中的某个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意义。(这正是网络雷人词语产生的原理)
6、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联系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的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一种文化认为用某种象征形式表达的真理是最真实的,而另一种文化却可能认为这样的象征形式是琐碎无聊的。(每当我看外国书,作者引用上帝云云之时,我就觉得无比厌烦,因为我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或是通过注释有所了解,还是无法适应为什么不直说,偏要引用这些,殊不知这正是被《圣经》影响的作者所觉妙处所在)
7、不可记录汝等之教义,更不可将其印刷成文,否则汝等将永远受其束缚。
8、这些源源不断的信息和他的受众之间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这些信息并没有可以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即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
9、不管在口头文化还是在印刷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他能促成某种行动。
10、在电报创造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因为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新闻存在的语境。所有的一切都事关任何人。我们第一次得到了不能回答我们任何问题的信息,而且对于这些信息我们也不必作出回答。
11、电报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
12、书籍就是收集、细察和组织分析信息观点的绝好容器。写书、读书、讨论书的内容、判断书的价值(包括书的版面安排)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但电报与此截然相反。
13、思考不是表演艺术,而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
14、电视之所以叫电视,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能看,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名字叫“电视”的原因所在。人们看到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然而斑斓夺目。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始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15、他们关心的是给观众留下印象,而不是给观众留下观点,这正是电视擅长的。
16、我想我们是希望书和其他一些媒介(如电影)应保持口气上的一致以及内容上的连贯,而对电视节目就没有这样的要求,尤其是对电视新闻。
17、我必须指出,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在美学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它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它被称为“精神分裂症”。如果用舞台术语来说,它可以被称为“杂耍”。
18、电视通过创造出一种可以被称为“假信息”的种类改变了“得到消息”的概念。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者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19、电视节目提供给观众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这种情况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我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而且在于我们正在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我们如果把无知当做是知识,我们该怎么做呢?
20、娱乐业并不是不想超越平凡,但他的主要目的是取悦观众,他的主要策略师运用技巧。
21、在一个本身结构就偏向图像和片段的媒介里,我们注定要丧失历史的视角。
22、我们看到的是使信息简单化的一种媒介,它使信息变的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了娱乐。
23、电视通过摒弃教育中的顺序和连贯性而彻底否定了它们和思想之间存在任何关系。
24、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种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剧。他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25、电视娱乐最糟糕的用途是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和宗教——然后给他们换上娱乐的外衣。
-
$ & 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8-28 22: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