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的那点事

10来天的环岛游结束得好快,以致于回到原本熟悉的地方却心里有种莫名的巨大落差,不时地对周遭的环境产生极度的厌恶感。 环岛的概念大概产生在放假前2个月,真正准备的时间应该是1个月的时间。期间花了蛮多时间作了硬件准备,还大致恶补了一下台湾地理人文景观知识,后来才发现这场有备之行少了很多惊喜。或许下一次也就可以选择少做攻略,等待不期而遇了。出发香港前,在火车上邻座的是一位香港老市民,典型爽朗健谈的个性,游过世界大部分的国家,对台湾的评价是:其实台湾很落后很脏,跟大陆一个样…我一旁笑而不语… 说实在,第一站来台北感觉也不过如此:不高的楼房,陈旧的建筑,拥挤的机车,好像连市区的景观还敌不过广州华丽。这里除了盛行的机车,表面应该跟大陆差别不大。传说中几秒钟的101大楼电梯没能搭上,虽然好多人说与香港夜景相比,台北肯定逊色一筹。反而觉得可笑的是,大概因为中了《冲上云霄》的毒才想着体验的港航,服务的专业性似乎还比不上101的鼎泰丰。 第一次来台湾游玩,没有太大的视觉震撼,对美的定义也只是先后知后觉,余味萦绕,最后久久不息。九份老街有鼓浪屿的古典气韵,太鲁阁如桂林般翠雅,垦丁有海南的狂放阔达;地质公园的沧桑,平溪的清淡,清水断崖的秀丽,驳二的创新… 它们经细细体味才后劲十足,绝对叫人流连忘返。特别是花东山海线公路沿路碧海蓝天那不可言喻的美妙景色,建议以后去玩的朋友可以考个国际驾照,体验自驾游边看夕阳边听海浪的怡然之乐。 相比之下,这个城市的人文素养更让我有震慑之感。记得当晚回到台北已夜深,大路乌漆抹黑,人烟稀少。回民宿路上见一拉着小狗的男生正低着头用纸擦地板,原来是他的小狗拉了大大~后来发现在台湾,就算在夜市人口美食聚集的地方,你也很难找到一个垃圾桶,但很奇怪的是,地上很难被你找到一片丢弃的纸屑。九份老街闲逛的那天,朋友拿着垃圾从街口一直绕到尽头然后原路折返还没能找到垃圾桶,最后只能在出口的化妆间解决掉~ 当一种文明自觉内化成一种不约而同的习惯,当一种卫生意识可以根植到心中成为一种规导,想必这个城市应该首先被认同。有点无法避免条件反射到的是自己生活城市随处可见的垃圾废物,更恶心的不必说,以致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心里无比抗拒接触地铁公交的扶手。 比起好多城市,台湾也算是个慢节奏生活的城市吧。你下车,焦头烂额想找到悠游卡,司机会说:没关系,慢慢来。你接电话,让邮政工作人员暂时等待,他会说:没关系,慢慢来。几乎在公众场合都高频率出现的一句话,真心怀疑是不是都成了人们的口头禅,这些贴心而感动的言语,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甚至成了奢望。 基于这些点上,我似乎明白为什么台湾人意识中把自己跟大陆如此明确分离开来。一个民宿老板对我们说:“你们那么难得出国来玩,的确很不容易。”当下“出国”二字让我们感觉好刺耳,朋友就好奇地问老板:“我们来台湾这算出国么?”老板似乎毫不犹豫地说:“这当然算啊!过了海就算出国啊!”我心里暗想那去海南也不就算出国了??后来再次加深对这种观念理解是在拼车上。一个高雄医科大学的妹纸说在台湾十有八九认为自己是台湾而不说中国人,基于长久以来政治问题的原因,台湾习惯于自己的地理环境中而很少关注大陆新闻,所以离开台湾在人们的观念里就是出国。妹纸还吞吐地涵盖了下他们那对大陆的传统看法,原话是这样:“一直以来大家印象中都会觉得大陆还蛮落后的啊,可是听说这几年发展得还不错,额…不过….你知道….这边对内地人还挺有一些不好的看法….妹纸未曾“出国”,我们的负面形象好像就已经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脑海中,更多人对大陆的负面看法也就可见一斑了。 初来乍到之时,很惊喜地发现无论在酒店还是出去玩都能遇见同城的朋友。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可以发生太多偶然,这种不预之乐在旅途中变得十分珍贵。大概也正因为太多广东香港的游客,每每听到身旁传来悦耳的广东话就傻傻地以为自己还在广州,几次曾与朋友傻冒地脱口而出:唔该借借……唔好意思…...!!!等猛然回过神时已笑到前仰后翻…… 台湾的美,是刚柔并重,集清新古典于一体的多元呈现。有点小失望的是前期看攻略的时候被大家所描述的九份大大吸引,于是决心要去一览当地旧式风情。然而现实所看的九份不过是一条聚满人群吃喝的老街,感觉还逊色于厦门鼓浪屿的特色小街。那天老天爷心情大好,阳光普照下的山城既映衬不出《悲情城市》中特有的忧伤气氛,大家耳熟能详的宫崎骏动画《千与千寻》原型老街也发挥不出荒寂怀古的韵味。导游兼司机说,九份要在对的时间来找感觉,最好是在傍晚老街家家户户都开了灯,把灯笼都挂于门外,游客在那住上一晚,夜半下小店喝点清酒,倚看渔火闪烁,是多么惬意的事!如果能下点雨,那就更对味了~哈哈,如此一说以后要去的朋友可以选择对的时间去品赏九份的怀旧风情。这次有个醒悟是看攻略介绍还不如倾听当地人介绍,很多景点被炒热皆因充当影视的背景而被大家慕名而来,如《海角七号》中阿戛的家等几乎都没看点。在台北游玩那天后悔没让导游换路线走,只因满脑子充斥的全是看完攻略后自己塑造的完美映像。导游是博学多闻的中年男子,懂日语,回民宿的一路上还跟我们分享一些日式料理的讲究做吃法,一度让我以为是日语老师李桑的化身!无论是气质还是见闻谈吐都相似度极高!如何不叫我眼前一亮~ 精华游的方式还是让我最喜欢高雄这个城市。闲来无事若又刚好碰上画展便能在驳二逛上半天,又或是踩着自行车伴着余晖在西子湾环绕个一两圈也是妙不可言的事情。 在台十来天由烈日炙烤玩到台风呼啸再到风和日丽,发生很多难忘的故事片段,娱乐中不乏悲伤小插曲,其中最心痛的莫过于相机的丢失,那种感觉绝对比你构思多天写好万字论文却忘了保存还要糟糕几百倍。有时想起那大意的毛病就好想自虐,特别是常被人提起时就越不能使心情变好。大抵不是因为相机有多昂贵,而是因为大学有太多值得珍藏的回忆… 照片和视频早已付诸东流,太多记忆的缺失好像怎么也不能拼凑出这次行旅的圆满。临近结束时台风“麦德姆”来临,在大陆对台风司空见惯的我好像对次并不感到可怕。直到从清境农场刚下来那天晚上,几乎全台电视都在播放农场当天下来全面禁止巴士上山,由于风雨强烈造成仁爱乡200多户停电,摊贩区也被吹得东倒西歪的新闻时才意识到事态严重性。恰好第二天玩完日月潭后新闻又播放了下午日月潭下冰雹关闭缆车的消息,当下就感觉我们是特么受上帝关照啊!直至回香港的前一天,台湾复兴航班在离岛失事,晚上一摁开电视就是遇难家属哭丧的惨烈画面,当下近在咫尺的事情才那么真切地让自己畏惧不安。与眼前的家属相比,丢了相机真的不算什么。 在很多当地人眼中,学生环岛游不容易。其实说难不难,毕竟时间有所限制,这种精华游也并不能让你完全渗透地深入到当地的文化历史中。但无论哪种形式的行旅,只有不断让自己变得“简单”,丢掉过多的思想包袱,由心而走,才能彰显旅行的意义,从中体会游玩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