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摘抄
《看见》作者 柴静
本摘抄,存在一下几个问标点错误、对话内容不完全、有些话也不知道是谁说的等。纯属个人喜好摘抄,若不喜,请右上。有兴趣者请购买正版纸质书或电子书阅读全著。
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
阴阳怕懵懂
苗苗去世之后,她仍然是表弟在内心里“唯一可以对话的人”
“你现在心里痛苦的时候呢?”
“忍气吞声。“苗苗的表弟上五年级。
”有疑问的时候呢?“我想起小蔡胳膊上拿刀刻的”忍“字。
”问自己。“
”你回答得了你自己吗?“
他沉默不语,脸上挂着泪。
”为什么不跟成年人谈呢?“
他的话像针落在地上:“不相信他们说的话。”
你看玩电脑游戏的孩子,什么时候说过自己累?有乐趣的人从来不说累。
生与死真他妈脆弱,就这每一百米,这些人天天这么过,超负荷地工作。我难过的是,他们很知足,觉得这么比在村里种地强多了。
生命本身并无羞耻
你想采访弱者,就要让弱者同情你
有个朋友说过,我的父母宁愿相信河水倒流,也不相信同性恋这个事情存在。
安全套对国人来说意味这性而不是安全。
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在中国,一个男人仍然可以打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她的眼睛,用枪抵住她的后背,强暴她的姐姐,殴打她的孩子,他甚至在众人面前这样做,不会受到惩罚——只因为他是她的丈夫。
”他微笑的时候......他给你一个微笑的时候,简直就像把世界都给了你的感觉。“
“肯定在中国有法律,男人不能打女人。”
他说:“是啊,你说得对,男人不能打女人,但老公可以打老婆。”
有时候,打完之后,他们也会摸摸这儿,看看那儿,问“疼吗?”,就是这一点后悔之色,让女人能够几十年吮吸着一点期望活下来。但下一次更狠。
在女子监狱那期节目里,零下二十度。坐在冰雪满地院子里,父亲死了,母亲在狱中。安华的女儿小梅说:“一个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的一角温柔。”
“你觉得你爸爸用吗?”
她想了很久,一字一顿地说:”有,只是还没有被他自己发现而已。“
一个得不到爱,得不到教育的人,对这个社会不可能有责任感。
最难受的不是头上和胳膊上的擦伤,也不是愤怒和委屈,是自憎的感觉——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怒憎,认为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命运。
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坏,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
权利是用来伸张的,否则权利就只是一张纸。
正义是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期许,不是用来胁迫人的。
他是刺头,但是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
”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们自由而不是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部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你可以到我们的街区去看一看,美国仍然是白人的国家,不是我们的。“
”你们不是有奥巴马吗?“
”他的脑子是白的。“老黑人说。
只有通过争论才能达成共识。争论是争真理,有理走天下。
世间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我问一个哈佛的老教授,社会上这么多问题,改起来有很多惰性,怎么改?他说:”让问题浮出水面,让它'不得不'改变。“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探寻“。
”痛苦是财富,这句话是扯谈。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这世上没有英雄,只有受苦受难的人民。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力量,比什么都柔弱,但比恐惧更强大。
“说’我‘,不要说’我们‘,你的情感不代表别人的判断。“
”做不到”,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必做”却是一个以暴制暴的思维模式。
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
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如果一直封闭新闻,结果就是大家都会相信传言,不会有人问你想回答的问题。
"您认为媒体有偏见,是的,可能媒体会有偏见,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这样,但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理性去唤起理性。“
”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人是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绪判断的,但要有个戒备。念头起来要能觉察,觉察之后你就不会跟随它。
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
一个人不应该一辈子背着不加解释的污点生活。
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
不觉、不卖、不私、不育。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
新旧之间没有怨诉,唯有真伪是大敌
赌脑袋的结果就是产生新的偏见与迷信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
有时偏见的造成是利益和庇护,也有无知和蒙昧
人们从不厌倦于了解知识,只要这些知识是指向他们心中悬而未决的巨大疑问
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 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真实自由万钧之力
我那阵子什么也干不了,问一个朋友:“你出事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一块石头落了地。”他指内心的恐惧终于到了。
“如果是你亲近的人出事呢?”
“那是一块石头砸在心里。”
在哪里生活都一样的,没什么生活在别处
有呼吸就有希望
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在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可以跟老百姓讲,你要获得我的公共服务,你就要拿你的财产来?这是在创造新的不平衡
不能用道德眼光看任何问题
“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没有效果,那是假的。”
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
“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他说,“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
我最害怕的是崇拜者,因为崇拜基于的往往是幻想
把希望放在别人的身上是虚拟的,所以无用。如果自己不去做,那就不会有希望。
如果带着强烈的预设和反感,你就没有办法真的认识这个人
”不光是简单,不光是家长,不管是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我就错了。“
”说得对,但不见得是唯一的道路。“
”存在即合理,你要接受。"
"所谓专制,就是坚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想法。“
他们对我,像丝绸柔软地包着小拳头,它在意想不到的温柔里,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了,生锈的指节在嘎吱声里欲张欲合,还是慢慢地有些松开了。
能起码认识到什么不好,最重要的,是能以'别人可能是对的”为前提来思考一些问题。
陈虻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我慢慢体会到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成功的人不能幸福。“
”为什么?”
“因为他只能专注一个事,你不能分心,你必须全力以赴工作,不要谋求幸福。”
“你不把命放进去,你能做好事情么?”
“你不是在想,我说的这个道理。你在想:’我有我的道理。’这是排斥。”
本摘抄,存在一下几个问标点错误、对话内容不完全、有些话也不知道是谁说的等。纯属个人喜好摘抄,若不喜,请右上。有兴趣者请购买正版纸质书或电子书阅读全著。
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
阴阳怕懵懂
苗苗去世之后,她仍然是表弟在内心里“唯一可以对话的人”
“你现在心里痛苦的时候呢?”
“忍气吞声。“苗苗的表弟上五年级。
”有疑问的时候呢?“我想起小蔡胳膊上拿刀刻的”忍“字。
”问自己。“
”你回答得了你自己吗?“
他沉默不语,脸上挂着泪。
”为什么不跟成年人谈呢?“
他的话像针落在地上:“不相信他们说的话。”
你看玩电脑游戏的孩子,什么时候说过自己累?有乐趣的人从来不说累。
生与死真他妈脆弱,就这每一百米,这些人天天这么过,超负荷地工作。我难过的是,他们很知足,觉得这么比在村里种地强多了。
生命本身并无羞耻
你想采访弱者,就要让弱者同情你
有个朋友说过,我的父母宁愿相信河水倒流,也不相信同性恋这个事情存在。
安全套对国人来说意味这性而不是安全。
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在中国,一个男人仍然可以打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她的眼睛,用枪抵住她的后背,强暴她的姐姐,殴打她的孩子,他甚至在众人面前这样做,不会受到惩罚——只因为他是她的丈夫。
”他微笑的时候......他给你一个微笑的时候,简直就像把世界都给了你的感觉。“
“肯定在中国有法律,男人不能打女人。”
他说:“是啊,你说得对,男人不能打女人,但老公可以打老婆。”
有时候,打完之后,他们也会摸摸这儿,看看那儿,问“疼吗?”,就是这一点后悔之色,让女人能够几十年吮吸着一点期望活下来。但下一次更狠。
在女子监狱那期节目里,零下二十度。坐在冰雪满地院子里,父亲死了,母亲在狱中。安华的女儿小梅说:“一个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的一角温柔。”
“你觉得你爸爸用吗?”
她想了很久,一字一顿地说:”有,只是还没有被他自己发现而已。“
一个得不到爱,得不到教育的人,对这个社会不可能有责任感。
最难受的不是头上和胳膊上的擦伤,也不是愤怒和委屈,是自憎的感觉——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怒憎,认为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命运。
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坏,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
权利是用来伸张的,否则权利就只是一张纸。
正义是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期许,不是用来胁迫人的。
他是刺头,但是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
”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们自由而不是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部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你可以到我们的街区去看一看,美国仍然是白人的国家,不是我们的。“
”你们不是有奥巴马吗?“
”他的脑子是白的。“老黑人说。
只有通过争论才能达成共识。争论是争真理,有理走天下。
世间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我问一个哈佛的老教授,社会上这么多问题,改起来有很多惰性,怎么改?他说:”让问题浮出水面,让它'不得不'改变。“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探寻“。
”痛苦是财富,这句话是扯谈。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这世上没有英雄,只有受苦受难的人民。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力量,比什么都柔弱,但比恐惧更强大。
“说’我‘,不要说’我们‘,你的情感不代表别人的判断。“
”做不到”,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必做”却是一个以暴制暴的思维模式。
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
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如果一直封闭新闻,结果就是大家都会相信传言,不会有人问你想回答的问题。
"您认为媒体有偏见,是的,可能媒体会有偏见,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这样,但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理性去唤起理性。“
”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人是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绪判断的,但要有个戒备。念头起来要能觉察,觉察之后你就不会跟随它。
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
一个人不应该一辈子背着不加解释的污点生活。
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
不觉、不卖、不私、不育。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
新旧之间没有怨诉,唯有真伪是大敌
赌脑袋的结果就是产生新的偏见与迷信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
有时偏见的造成是利益和庇护,也有无知和蒙昧
人们从不厌倦于了解知识,只要这些知识是指向他们心中悬而未决的巨大疑问
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 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真实自由万钧之力
我那阵子什么也干不了,问一个朋友:“你出事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一块石头落了地。”他指内心的恐惧终于到了。
“如果是你亲近的人出事呢?”
“那是一块石头砸在心里。”
在哪里生活都一样的,没什么生活在别处
有呼吸就有希望
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在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可以跟老百姓讲,你要获得我的公共服务,你就要拿你的财产来?这是在创造新的不平衡
不能用道德眼光看任何问题
“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没有效果,那是假的。”
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
“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他说,“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
我最害怕的是崇拜者,因为崇拜基于的往往是幻想
把希望放在别人的身上是虚拟的,所以无用。如果自己不去做,那就不会有希望。
如果带着强烈的预设和反感,你就没有办法真的认识这个人
”不光是简单,不光是家长,不管是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我就错了。“
”说得对,但不见得是唯一的道路。“
”存在即合理,你要接受。"
"所谓专制,就是坚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想法。“
他们对我,像丝绸柔软地包着小拳头,它在意想不到的温柔里,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了,生锈的指节在嘎吱声里欲张欲合,还是慢慢地有些松开了。
能起码认识到什么不好,最重要的,是能以'别人可能是对的”为前提来思考一些问题。
陈虻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我慢慢体会到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成功的人不能幸福。“
”为什么?”
“因为他只能专注一个事,你不能分心,你必须全力以赴工作,不要谋求幸福。”
“你不把命放进去,你能做好事情么?”
“你不是在想,我说的这个道理。你在想:’我有我的道理。’这是排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