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八百对十万时,“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
《三国演义》向爱扩写添事儿,不存在的大破八门金锁阵,写得有声有色;偏是张辽合肥之战,俩事儿合一了。比如,史传上有名的“八百破十万”,被罗贯中生吞掉不提,只描了“威震逍遥津”。其爱蜀黑魏,再明显不过了。
按这场战,该分两段。话说公元215年夏秋之交,孙权又攒了身肥膘,觉得很欠削,于是会集大军围合肥。当日曹操不在这里,只留张辽、李典、乐进在合肥前线。张辽和李典擅自解读了曹操留的兵书,决定出击,于是募集八百壮士,张辽亲率,天亮出阵,把吴军冲了个对穿,吓得孙权躲进高垒,吴军夺气,此所谓“八百破十万”。
张辽回城,开始死守。吴军士气低落,围不下城,只好回家;回家途中,张辽反击,差点儿活捉孙权,这是“威震逍遥津”。
其实是一场战役,两场战斗。
“威震逍遥津”这事儿,其实挺滑稽。孙权退兵,诸军都撤了,只有孙权、吕蒙、蒋钦、甘宁、凌统等几位带千余人,还在逍遥津一带,大概算断后。你可以想象张辽看了想:十万人都没把我怎么的,留个千人,吃了他!——于是突击。孙权派人叫救兵,不料前头的诸位回家心切,下班了谁肯回来加班啊,叫不回。
于是该着甘宁、凌统们逞英雄了。
凌统亲自带三百人血战。甘宁亲自肉搏,怕士气低迷,还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打仗还不误了音乐;陈武战死;宋谦和徐盛都带了伤,手下兵马逃散,潘璋斩了几个逃兵,吴兵回来拼命;孙权上逍遥津桥,发现有三米多断口,于是谷利给孙权上助跑课,“持鞍缓控,利于后着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孙权超度了,也就是说,跳过桥去了,大家再分头回来——凌统最惨,手下三百人战死,自己潜水游回来的。谁说学游泳没用的?
《献帝春秋》说,张辽问东吴降兵:有个紫髯将军,长上短下(嗯,孙权这比例真差),便马善射(孙权爱打猎,所以骑术射术应该不差),是谁”,降卒答曰:“是孙会稽”。张辽顿感可惜。
但很奇怪:张辽应该见过孙权才是——就在不久前。
且说战争之初的八百破十万。
当然,十万这数字,首先要打折扣。按七年前赤壁时,吴国也就能摆出三万人。七年后夷陵之战,一般公认吴军不会超过五万。孙权这里变得出十万,还都堆到了前线,有些夸张。实际上“八百破十万”这数字,出自曹丕诏书,所谓:
"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该算是官方宣传,未可全部当真。何况曹丕是个诗人,除了逼弟弟做七步诗时多走一步都不行,数字上不会太计较。
当然,人数略偏,依然不会损害张辽此战的含金量。
张辽在历史上的性格,颇像关羽:略傲,和周遭人(李典乐进们)关系一般,强到没朋友。
作风骁勇,胆子大得逆天,看以下例子:
他单身劝降昌豨,曹操都替他担心,还特意指责他不该如此。
(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遭遇异族时,他敢于攻击:
(辽劝太祖战,气甚奋。)
在天柱山绝险之地,他敢直接突进。
(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
而且,他跟过吕布,目睹过吕布当年打黑山贼时,动不动亲自突击陷阵,目睹过高顺统领陷阵营。你可以想象他的作风,必然不会老成持重。实际张辽的做派,就是“一与一,勇者得前”。狭路相逢勇者胜嘛。
而他对面的孙权,是三国最大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经验包。
单独说一段儿:
孙权内战内行,确非虚语。表现在善用草莽之辈,也能让张昭这样的士大夫和吕蒙这样的鹰派一朝共处。在内部管理上利用改革整风,修理东吴大族,树立他自己的核心地位;对周瑜、鲁肃、张昭等都采用了用得着时就用,用完了就背后说人坏话的奸诈策略(比如吕蒙攻取荆州后孙权立刻说鲁肃的坏话)。可谓善于拉一派打一派的内战行家。对陆逊的先利用再凌辱、对张昭的高高挂起更是令人发指,使两个好好的贤相寂寞抑郁而死。老东西翻脸比翻书还快,要用人时,就授以重权;一旦涉及到自己的权力方针,立刻残忍无道|——参考其对陆逊的做派。
然而他外战外行,更加令人发指。张辽满宠、李典乐进,祖孙食邑,都要感谢孙权在合肥一带的辛勤馈赠。老东西这辈子外战的唯一大成就,是攻取了荆州。还是因为和刘备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曹操时,擅自发动荆州兵变,袭击盟友,其人格之卑下信用之凋丧,令人扼腕。
总而言之,孙权这辈子的本事,都使在坐车打老虎、坑害陆逊、气疯张昭身上了。孙策都委婉的说,团结大家保卫国土我不行,临阵打仗调兵遣将,你不行。
更要命的是,东吴是私军制,一群土匪军阀流扎在一起,很乱。守土有责时,大家可以同仇敌忾,出去打仗就没纪律了。比如潘璋出去,经常几千人的兵,摆起营来就万余人的规模:看着威风,三五个人住七八间房,老百姓可怎么办?但孙权也管不到。甘宁当时一个军卒躲进吕蒙那里,被甘宁提出来砍了,吕蒙气得跳脚,要跟甘宁拼命,亏是他老娘贤德,止住了。
所以东吴防御战天下无敌,大家齐心合力;进攻战没纪律,就糟了大糕。我是吴人(无锡人),也得承认这个。
最后,东吴进攻,被魏人突阵,有过先例了:曹仁和牛金也以三百人把吴国突得乱七八糟过:
(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
好了,说回合肥。
曹操当时,给张辽们留过封书信。信写得简单: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
大家看了信,都觉得迷糊。此时张辽出来,为曹操解释:这意思是,趁孙权没集合,突击他,破他的士气。
——曹操的意思是否如此,其实不重要了;张辽完全可能按自己的意思来解读,这时最关键的细节出现:李典认同张辽。要知道,李典叔叔当日死于征吕布之役,张辽拖不了干系。这种时刻,李典果断承认张辽的指挥权,是李典风度的完美体现。
这里得多说一句:当时曹家夏侯渊为征西将军,统管西线;曹仁为征南,统管南线;张辽却是荡寇将军,且曹魏有护军制度,所以东线合肥,张辽、乐进和李典彼此并不统属。张辽说话,其他人未必听。李典附和张辽,这就决定此次行动张辽为指挥,是关键的一招。
于是指挥思想统一了,一切水到渠成。
张辽招募八百勇士,吃牛肉,喝酒,天亮突击。这八百勇士是精选猛将,胆子大,加上吃饱了蛋白质,喝了酒壮胆,加上突然,加上张辽本身的勇猛,加上东吴的凌乱,于是一举突击成功。张辽当日,大出风头:亲自突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嚷着自己的名字——“辽来也!”——破阵而入,直到孙权麾下。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可惜孙权逃得快,上了垒,还能指挥合围。
(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
这里就是张辽指挥艺术的体现:
(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左右挥军,然后溃围而出,这是统军能力;发现士兵陷落在后,杀回去救回来,是个人勇武、自信和爱兵如子的完美体现。来去自如,吴国士气全溃。
古代攻城,全靠士气。张辽这么一杀,东吴士气全溃。之后围不下来,撤退,张辽反击,那其实是另一次漂亮的战术了,和八百破十万是两回事。当然,八百破十万是此次大战的基础。
如是,张辽能完成此次壮举,靠的是:
李典的大度,乐进的配合——解决内部矛盾。
本身的勇武和凶猛做派——这是他的天生将才。
东吴军队制度的散乱——参考潘璋和甘宁那些糟心事儿就明白了。
最后,当然,还有孙权这个天生经验包的慷慨程度。
(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
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是:
四十六岁的张辽,自早晨杀到中午,血溅盔甲,挥长戟,指着孙权,圆睁双目,用山西话吼:
你下来!一对一!
三十三岁,身披虎皮,平时打猎胆子特别大张昭怎么劝都不听的孙权,这会儿缩在垒里不动,说:
他们人少,快围他妈的!我这次没坐打虎车来,这老虎我不打了!
“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
在离生死之际最近的时刻,谁先踏一步,也许谁就赢了。比如,这一战里的张辽。
按这场战,该分两段。话说公元215年夏秋之交,孙权又攒了身肥膘,觉得很欠削,于是会集大军围合肥。当日曹操不在这里,只留张辽、李典、乐进在合肥前线。张辽和李典擅自解读了曹操留的兵书,决定出击,于是募集八百壮士,张辽亲率,天亮出阵,把吴军冲了个对穿,吓得孙权躲进高垒,吴军夺气,此所谓“八百破十万”。
张辽回城,开始死守。吴军士气低落,围不下城,只好回家;回家途中,张辽反击,差点儿活捉孙权,这是“威震逍遥津”。
其实是一场战役,两场战斗。
“威震逍遥津”这事儿,其实挺滑稽。孙权退兵,诸军都撤了,只有孙权、吕蒙、蒋钦、甘宁、凌统等几位带千余人,还在逍遥津一带,大概算断后。你可以想象张辽看了想:十万人都没把我怎么的,留个千人,吃了他!——于是突击。孙权派人叫救兵,不料前头的诸位回家心切,下班了谁肯回来加班啊,叫不回。
于是该着甘宁、凌统们逞英雄了。
凌统亲自带三百人血战。甘宁亲自肉搏,怕士气低迷,还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打仗还不误了音乐;陈武战死;宋谦和徐盛都带了伤,手下兵马逃散,潘璋斩了几个逃兵,吴兵回来拼命;孙权上逍遥津桥,发现有三米多断口,于是谷利给孙权上助跑课,“持鞍缓控,利于后着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孙权超度了,也就是说,跳过桥去了,大家再分头回来——凌统最惨,手下三百人战死,自己潜水游回来的。谁说学游泳没用的?
《献帝春秋》说,张辽问东吴降兵:有个紫髯将军,长上短下(嗯,孙权这比例真差),便马善射(孙权爱打猎,所以骑术射术应该不差),是谁”,降卒答曰:“是孙会稽”。张辽顿感可惜。
但很奇怪:张辽应该见过孙权才是——就在不久前。
且说战争之初的八百破十万。
当然,十万这数字,首先要打折扣。按七年前赤壁时,吴国也就能摆出三万人。七年后夷陵之战,一般公认吴军不会超过五万。孙权这里变得出十万,还都堆到了前线,有些夸张。实际上“八百破十万”这数字,出自曹丕诏书,所谓:
"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该算是官方宣传,未可全部当真。何况曹丕是个诗人,除了逼弟弟做七步诗时多走一步都不行,数字上不会太计较。
当然,人数略偏,依然不会损害张辽此战的含金量。
张辽在历史上的性格,颇像关羽:略傲,和周遭人(李典乐进们)关系一般,强到没朋友。
作风骁勇,胆子大得逆天,看以下例子:
他单身劝降昌豨,曹操都替他担心,还特意指责他不该如此。
(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遭遇异族时,他敢于攻击:
(辽劝太祖战,气甚奋。)
在天柱山绝险之地,他敢直接突进。
(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
而且,他跟过吕布,目睹过吕布当年打黑山贼时,动不动亲自突击陷阵,目睹过高顺统领陷阵营。你可以想象他的作风,必然不会老成持重。实际张辽的做派,就是“一与一,勇者得前”。狭路相逢勇者胜嘛。
而他对面的孙权,是三国最大的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经验包。
单独说一段儿:
孙权内战内行,确非虚语。表现在善用草莽之辈,也能让张昭这样的士大夫和吕蒙这样的鹰派一朝共处。在内部管理上利用改革整风,修理东吴大族,树立他自己的核心地位;对周瑜、鲁肃、张昭等都采用了用得着时就用,用完了就背后说人坏话的奸诈策略(比如吕蒙攻取荆州后孙权立刻说鲁肃的坏话)。可谓善于拉一派打一派的内战行家。对陆逊的先利用再凌辱、对张昭的高高挂起更是令人发指,使两个好好的贤相寂寞抑郁而死。老东西翻脸比翻书还快,要用人时,就授以重权;一旦涉及到自己的权力方针,立刻残忍无道|——参考其对陆逊的做派。
然而他外战外行,更加令人发指。张辽满宠、李典乐进,祖孙食邑,都要感谢孙权在合肥一带的辛勤馈赠。老东西这辈子外战的唯一大成就,是攻取了荆州。还是因为和刘备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曹操时,擅自发动荆州兵变,袭击盟友,其人格之卑下信用之凋丧,令人扼腕。
总而言之,孙权这辈子的本事,都使在坐车打老虎、坑害陆逊、气疯张昭身上了。孙策都委婉的说,团结大家保卫国土我不行,临阵打仗调兵遣将,你不行。
更要命的是,东吴是私军制,一群土匪军阀流扎在一起,很乱。守土有责时,大家可以同仇敌忾,出去打仗就没纪律了。比如潘璋出去,经常几千人的兵,摆起营来就万余人的规模:看着威风,三五个人住七八间房,老百姓可怎么办?但孙权也管不到。甘宁当时一个军卒躲进吕蒙那里,被甘宁提出来砍了,吕蒙气得跳脚,要跟甘宁拼命,亏是他老娘贤德,止住了。
所以东吴防御战天下无敌,大家齐心合力;进攻战没纪律,就糟了大糕。我是吴人(无锡人),也得承认这个。
最后,东吴进攻,被魏人突阵,有过先例了:曹仁和牛金也以三百人把吴国突得乱七八糟过:
(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
好了,说回合肥。
曹操当时,给张辽们留过封书信。信写得简单: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
大家看了信,都觉得迷糊。此时张辽出来,为曹操解释:这意思是,趁孙权没集合,突击他,破他的士气。
——曹操的意思是否如此,其实不重要了;张辽完全可能按自己的意思来解读,这时最关键的细节出现:李典认同张辽。要知道,李典叔叔当日死于征吕布之役,张辽拖不了干系。这种时刻,李典果断承认张辽的指挥权,是李典风度的完美体现。
这里得多说一句:当时曹家夏侯渊为征西将军,统管西线;曹仁为征南,统管南线;张辽却是荡寇将军,且曹魏有护军制度,所以东线合肥,张辽、乐进和李典彼此并不统属。张辽说话,其他人未必听。李典附和张辽,这就决定此次行动张辽为指挥,是关键的一招。
于是指挥思想统一了,一切水到渠成。
张辽招募八百勇士,吃牛肉,喝酒,天亮突击。这八百勇士是精选猛将,胆子大,加上吃饱了蛋白质,喝了酒壮胆,加上突然,加上张辽本身的勇猛,加上东吴的凌乱,于是一举突击成功。张辽当日,大出风头:亲自突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嚷着自己的名字——“辽来也!”——破阵而入,直到孙权麾下。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
可惜孙权逃得快,上了垒,还能指挥合围。
(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
这里就是张辽指挥艺术的体现:
(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左右挥军,然后溃围而出,这是统军能力;发现士兵陷落在后,杀回去救回来,是个人勇武、自信和爱兵如子的完美体现。来去自如,吴国士气全溃。
古代攻城,全靠士气。张辽这么一杀,东吴士气全溃。之后围不下来,撤退,张辽反击,那其实是另一次漂亮的战术了,和八百破十万是两回事。当然,八百破十万是此次大战的基础。
如是,张辽能完成此次壮举,靠的是:
李典的大度,乐进的配合——解决内部矛盾。
本身的勇武和凶猛做派——这是他的天生将才。
东吴军队制度的散乱——参考潘璋和甘宁那些糟心事儿就明白了。
最后,当然,还有孙权这个天生经验包的慷慨程度。
(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
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是:
四十六岁的张辽,自早晨杀到中午,血溅盔甲,挥长戟,指着孙权,圆睁双目,用山西话吼:
你下来!一对一!
三十三岁,身披虎皮,平时打猎胆子特别大张昭怎么劝都不听的孙权,这会儿缩在垒里不动,说:
他们人少,快围他妈的!我这次没坐打虎车来,这老虎我不打了!
“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
在离生死之际最近的时刻,谁先踏一步,也许谁就赢了。比如,这一战里的张辽。
-
鑫炎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4 22:48:42
-
withouta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1-22 23:39:23
-
槑邨大冰磚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31 16:31:54
-
m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9 22:49:34
-
恶魔吹着笛子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8 12:18:46
-
豆友102880174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5 12:55:14
-
還在長大的Nick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5 05:56:52
-
受折磨的灵魂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9 14:22:58
-
见识冰块的下午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05 08:56:54
-
X人光耀神州调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6 16:14:44
-
法外狂徒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0 19:18:20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0 12:09:3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4 21:00:21
-
当时明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2 17:26:22
-
卜水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1 15:13:18
-
懒散柴郡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09 18:50:53
-
深空九号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7 23:21:00
-
苏三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0 17:27:43
-
听夜鸣黄鹤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0 13:39:48
-
清徽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04 20:43:13
-
弱不禁风的神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30 22:12:57
-
拉布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06 09:55:4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01 15:25:40
-
深蓝色玛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16 21:06:33
-
大雨落幽燕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0 10:06:07
-
秃老亮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05 22:37:38
-
榛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17 18:06:44
-
眼里没活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26 03:16:38
-
权大纳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14 11:52:02
-
你好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27 10:58:10
-
Chessm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20 23:04:36
-
甘棠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09 19:46:32
-
冯德唐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05 10:50:2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30 11:53:59
-
一触即燃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8 10:50:10
-
奈禾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1 20:39:31
-
渡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09 21:18:47
-
随随意意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09 10:56:50
-
串成一个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09 04:23:35
-
朽朽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07 22:26:51
-
广氏菠萝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07 14:41:29
-
乌山上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06 08:21:22
-
白色灯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05 22:47:26
-
永远自由的心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04 02:14:00
-
浦戏鹤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03 23:20:17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03 10:17:11
-
Samwis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02 18:21:41
-
hades8938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01 06:58:06
-
愤怒的葡萄干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1 23:39:39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1 15:56:55
-
死海文书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1 09:33:46
-
土豆鸡丁盖浇饭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23:57:19
-
Ruby ZOO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9:09:29
-
ther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8:14:05
-
闭目亦养神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8:13:02
-
Ju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7:42:54
-
廊桥梦遗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7:01:10
-
JackyDanny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6:27:07
-
乾达婆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5:56:05
-
一生所爱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5:50:53
-
ivi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5:28:1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4:45:32
-
夏小雨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4:22:26
-
TROTSS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4:16:51
-
改个名字还是我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4:02:18
-
钦の定大先森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3:18:13
-
kaw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3:10:39
-
豆友1828318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3:09:31
-
豆友61821361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2:59:0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2:49:29
-
More_s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2:44:37
-
thejojo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2:11:12
-
赛活松田龙平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1:45:07
-
Liv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1:38:19
-
李沧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1:30:56
-
赤道無風帶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1:25:52
-
Luinrandr老刚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1:19:52
-
酒蒙子乐园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0:51:27
-
surd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0:50:50
-
散弹湮没匪徒庭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30 10: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