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生香港求學受挫記?(轉載)
内地生香港求學受挫記?(轉載)
在香港高校全新教育环境里,内地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佼佼者”,很多显得无所适从。深受民族感悟的内地学生,在香港这种无国无家的遗民教育体系中,有志难伸。
刁靠妮终于下定决心,从香港能仁书院官网上下载了退学申请表,打印在A4纸上。
她用黑色签字笔工整地写着每个字,在“休学原因”一栏,她停住了,沉思一会儿后,写下:因为压力过大。
学校批准了她的申请。但要离开时,她后悔了,跑去找老师:“我还能再坚持!”
2013年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因不适应香港大学的学习生活而休学复读,将在香港求学的内地学生群体推到聚光灯下。令人吃惊的是,刘丁宁式的不适应并非少数,只不过,在压力之下,有人选择了放弃,有人选择了坚持,还有人走向了极端。
1988年出生的刁靠妮,本科就读于江西财经大学,在赴香港就读前,对在那个中西文化交汇特区的学习生活充满幻想。“我想象过维多利亚港上空盘旋的鹰,罗大佑歌曲里的皇后大道,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即将面对的特区教育。”
宝安电视广播大学的鲶鱼也在2013年成为香港明德学院的一员。她一直有留学的梦想,但综合了学费、生活成本及高校排名等因素后,她选择了香港。鲶鱼也对香港教育满怀期待,“我觉得香港的高校教育会像电影《AV》一样,老师敢于打破常规,鼓励同学站到课桌上,用崭新的视角俯视这个世界”。
开学后的第一个月,刁靠妮就被香港的自由氛围所吸引:校园里可以随意悬挂大字报;星期天,校园里还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校方对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束缚……
但最初的兴奋很快在快节奏的学习影响下消失了。
鲶鱼说,每堂课前,都要先读完厚厚一摞全英文材料;每门课每学期平均有三项大作业,全部是学生自己做研究,小组讨论后,形成约1万字左右的论文。此外,还经常需要代表研究小组,在全班做成果展示。
鲶鱼曾尝试过一次,不成功,她有点失望。但老师鼓励了她,并约定下个学期再来一次。英语成为她融入新生活最大的障碍,这位在内地课堂上的积极者,到了香港后“畏手畏脚,不敢开口”。
“内心郁结而不得解,只能一直躺床上了,什么都不想做怎么办?那么多的作业!”
这是出现在鲶鱼QQ心情里最多的话。凌晨6点,她一宿没睡,又写道:“天终于亮了!”
刁靠妮也疲于奔命,为了研究课前材料,每天都“夜战”到凌晨两点。但刁靠妮很喜欢小组讨论的方式,觉得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锻炼。她说这种学习方式内地也有,但只要在网上偷点资料、搬字过纸就可以了;而香港的研究必须动真格,因为那些老师总是吹毛求疵。
在这个过程中,刁靠妮感觉到了与香港本地生的巨大差距。“小组活动大多是香港学生主导的,他们太过霸道了。我只能沦为被动的角色,别人推荐读什么书,我就去读,讨论问题也只能跟着别人思路走,自己很难有话语权”。
第一学期,刁靠妮的4门功课中,得了一个D三个E,这与她的预期相差很大。
刁靠妮开始自责甚至怀疑自己。她觉得自己没有充分利用时间,虽然已经很努力。
据公开资料,2003年教育部刚批准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当年仅有不到200名学生赴港求学,10年之后,这个数字已翻了10倍。2012年,共有超过1.2万名内地生向香港高校提交申请,包括21名省市状元,创造了历史之最。
来自河源的戴西超考入恒生管理学院,当年有茂名、湛江、曲江、云浮、龙华5个地市的高考状元进入该校。
对于戴西超来说,紧张的学习,迥异的文化,都是需要克服的障碍。同时,随着近两年香港关于内地人来港挤占资源的讨论,香港校园内也有时会出现对内地学生不友好的情绪。
刁靠妮说,每次去餐馆吃饭,听到周围都是粤语,她便羞于开口,与同班的香港同学之间,也好像有层隔膜,玩不到一块去。叶芳也会有种“不到被当地人接纳”的感觉,在香港同学面前,始终觉得自己是来做客的“外人”。
鲶鱼重新拾起手写日记的习惯,一年时间,就写满了两三本。“大多是消极的情绪,不愿发在网上,因为不想让别人说自己‘太矫情’。”
“大部分香港学生都是没有有国家观念的,”戴西超说,学校的“大字报”栏,供学生随意发表意见,那里时常出现侮辱内地生的涂鸦,认为内地生挤占了港生的资源。
就在前几天,鲶鱼的学校的一堂名为“中国文化要义”的课上,为照顾内地学生,老师用普通话解释了一下要点,有香港学生为此投诉到校方,还找来媒体大加报道。事后,一位内地学生给校领导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说:“我们以谦卑的姿态来感受不同的文化,谨言慎行。我们尊重香港、尊重港人、尊重粤语文化、尊重这里所有的一切,但也不能成为任人欺凌的‘炮灰’……”
在压力和孤独面前,在港内地生有人选择放弃,很多人选择坚持,还有人走向极端。
戴西超刚入学不久,一名内地学生林强突然失踪,两个月后在东莞一家按摩院里找到。林强对媒体说,他无法忍受学习压力,因此选择了逃避。
之后,又有内地生在宿舍内以上吊方式控诉香港。戴西超回忆,事件起因是该名内地生想在香港找份体面的工作,但都不理想,在压抑与苦闷的情绪中,以上吊方式控诉香港的凉薄。
刁靠妮决定退学时,自我感觉,已经有点自闭和轻微的抑郁。因为不愿意放弃,她在提交退学申请又反悔后,去了两次南葵涌精神病院,精神科医生认真开导,还送她一本小册子,里面都是些励志故事;她还画了一张表格,从经济、生活等方面对比“继续读书”与“退学回内地”的利弊。
2012年6月,刁靠妮第二次递交了退学申请,回到内地,透过亲戚在地方上的关系,在单位里工作。她说她并不后悔,毕竟多了一份人生经历。
在香港高校全新教育环境里,内地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佼佼者”,很多显得无所适从。深受民族感悟的内地学生,在香港这种无国无家的遗民教育体系中,有志难伸。
刁靠妮终于下定决心,从香港能仁书院官网上下载了退学申请表,打印在A4纸上。
她用黑色签字笔工整地写着每个字,在“休学原因”一栏,她停住了,沉思一会儿后,写下:因为压力过大。
学校批准了她的申请。但要离开时,她后悔了,跑去找老师:“我还能再坚持!”
2013年辽宁省文科状元刘丁宁,因不适应香港大学的学习生活而休学复读,将在香港求学的内地学生群体推到聚光灯下。令人吃惊的是,刘丁宁式的不适应并非少数,只不过,在压力之下,有人选择了放弃,有人选择了坚持,还有人走向了极端。
1988年出生的刁靠妮,本科就读于江西财经大学,在赴香港就读前,对在那个中西文化交汇特区的学习生活充满幻想。“我想象过维多利亚港上空盘旋的鹰,罗大佑歌曲里的皇后大道,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即将面对的特区教育。”
宝安电视广播大学的鲶鱼也在2013年成为香港明德学院的一员。她一直有留学的梦想,但综合了学费、生活成本及高校排名等因素后,她选择了香港。鲶鱼也对香港教育满怀期待,“我觉得香港的高校教育会像电影《AV》一样,老师敢于打破常规,鼓励同学站到课桌上,用崭新的视角俯视这个世界”。
开学后的第一个月,刁靠妮就被香港的自由氛围所吸引:校园里可以随意悬挂大字报;星期天,校园里还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校方对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束缚……
但最初的兴奋很快在快节奏的学习影响下消失了。
鲶鱼说,每堂课前,都要先读完厚厚一摞全英文材料;每门课每学期平均有三项大作业,全部是学生自己做研究,小组讨论后,形成约1万字左右的论文。此外,还经常需要代表研究小组,在全班做成果展示。
鲶鱼曾尝试过一次,不成功,她有点失望。但老师鼓励了她,并约定下个学期再来一次。英语成为她融入新生活最大的障碍,这位在内地课堂上的积极者,到了香港后“畏手畏脚,不敢开口”。
“内心郁结而不得解,只能一直躺床上了,什么都不想做怎么办?那么多的作业!”
这是出现在鲶鱼QQ心情里最多的话。凌晨6点,她一宿没睡,又写道:“天终于亮了!”
刁靠妮也疲于奔命,为了研究课前材料,每天都“夜战”到凌晨两点。但刁靠妮很喜欢小组讨论的方式,觉得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锻炼。她说这种学习方式内地也有,但只要在网上偷点资料、搬字过纸就可以了;而香港的研究必须动真格,因为那些老师总是吹毛求疵。
在这个过程中,刁靠妮感觉到了与香港本地生的巨大差距。“小组活动大多是香港学生主导的,他们太过霸道了。我只能沦为被动的角色,别人推荐读什么书,我就去读,讨论问题也只能跟着别人思路走,自己很难有话语权”。
第一学期,刁靠妮的4门功课中,得了一个D三个E,这与她的预期相差很大。
刁靠妮开始自责甚至怀疑自己。她觉得自己没有充分利用时间,虽然已经很努力。
据公开资料,2003年教育部刚批准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当年仅有不到200名学生赴港求学,10年之后,这个数字已翻了10倍。2012年,共有超过1.2万名内地生向香港高校提交申请,包括21名省市状元,创造了历史之最。
来自河源的戴西超考入恒生管理学院,当年有茂名、湛江、曲江、云浮、龙华5个地市的高考状元进入该校。
对于戴西超来说,紧张的学习,迥异的文化,都是需要克服的障碍。同时,随着近两年香港关于内地人来港挤占资源的讨论,香港校园内也有时会出现对内地学生不友好的情绪。
刁靠妮说,每次去餐馆吃饭,听到周围都是粤语,她便羞于开口,与同班的香港同学之间,也好像有层隔膜,玩不到一块去。叶芳也会有种“不到被当地人接纳”的感觉,在香港同学面前,始终觉得自己是来做客的“外人”。
鲶鱼重新拾起手写日记的习惯,一年时间,就写满了两三本。“大多是消极的情绪,不愿发在网上,因为不想让别人说自己‘太矫情’。”
“大部分香港学生都是没有有国家观念的,”戴西超说,学校的“大字报”栏,供学生随意发表意见,那里时常出现侮辱内地生的涂鸦,认为内地生挤占了港生的资源。
就在前几天,鲶鱼的学校的一堂名为“中国文化要义”的课上,为照顾内地学生,老师用普通话解释了一下要点,有香港学生为此投诉到校方,还找来媒体大加报道。事后,一位内地学生给校领导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说:“我们以谦卑的姿态来感受不同的文化,谨言慎行。我们尊重香港、尊重港人、尊重粤语文化、尊重这里所有的一切,但也不能成为任人欺凌的‘炮灰’……”
在压力和孤独面前,在港内地生有人选择放弃,很多人选择坚持,还有人走向极端。
戴西超刚入学不久,一名内地学生林强突然失踪,两个月后在东莞一家按摩院里找到。林强对媒体说,他无法忍受学习压力,因此选择了逃避。
之后,又有内地生在宿舍内以上吊方式控诉香港。戴西超回忆,事件起因是该名内地生想在香港找份体面的工作,但都不理想,在压抑与苦闷的情绪中,以上吊方式控诉香港的凉薄。
刁靠妮决定退学时,自我感觉,已经有点自闭和轻微的抑郁。因为不愿意放弃,她在提交退学申请又反悔后,去了两次南葵涌精神病院,精神科医生认真开导,还送她一本小册子,里面都是些励志故事;她还画了一张表格,从经济、生活等方面对比“继续读书”与“退学回内地”的利弊。
2012年6月,刁靠妮第二次递交了退学申请,回到内地,透过亲戚在地方上的关系,在单位里工作。她说她并不后悔,毕竟多了一份人生经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