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教父(1)
在小说版教父的封面上有一句话:“《教父》是男人的圣经,是智慧的总和,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虽然教父生活在的年代离我很遥远,但这丝毫不妨碍我隔着时空的距离向他致敬。
我想比起看过小说原著的人来说,看过电影《教父》的人是多数,所以我按照电影的叙事顺序,参考原著,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电影开始于一次谈话,亚美利哥请求教父的帮忙。之后还有许多人来求助,这些请求如此集中以至于教父需要汤姆·黑根列下一个长长的名单,其中原因在电影中被一带而过:“西西里人不会在他女儿的婚礼上拒绝别人”,而教父就是西西里人。
随后的人物逐个登场。电影的最大无奈就是它的容量实在是太小,很多事情交代不清,人物又如此密集地上场,还没等观众搞清楚状况,关系都说完了。
在婚礼开始后才赶来的迈克是教父的小儿子,原著中教父有点不待见他,因为他不顾教父的反对去参军,站在教父的角度,亲骨肉却为一个家族之外的政权服务,特别是冒着极大生命危险地服务,离背叛其实也不远。但在电影中,教父在拍合影的时候说“没有麦克我不照。”电影的编剧也是由小说原著作者马里奥·普佐担任的,然而在此出现矛盾,我想也是由于电影本身特点的约束,因为最终迈克接过教父的衣钵,这在小说中是教父出于无奈的选择,其中的过程也颇为曲折,但电影可能真的不能把这种心理交代地那么清楚,于是干脆让教父自始至终对迈克持有一份厚爱,这样之后的权力交接也就顺理成章。
之后镜头回到室外,一个球一样的胖子被装在西服中,欢快地蹦跳着。他是克莱门扎,教父的心腹,但实话说,谁能想得到这个笑容憨厚身形笨重的家伙事教父的得力助手呢?而那个给他递酒的保利是教父的司机。有一个画面,他觊觎着康妮手中的钱袋,口水都快滴到脚面。这和他后来的背叛是一种铺垫。
坐在教父门前自言自语的卢卡布拉奇曾经是个恶霸,在教父刚刚从西西里逃到美国的时候,他甚至想讹诈教父一笔。不难看出,卢卡不是个机敏的人,但教父依旧器重他,原因只有二字“忠诚”。他找教父不是为了得到帮助,而仅仅是为了表达敬意。对比最开始亚美利哥的行为:“你帮我,我需要付多少钱?”同样是钱,一个表示敬意,一个在教父看来表示侮辱,何也?前者出于忠诚的友谊,而后者是出于怀疑,不存在对教父的信任,而仅仅用钱作为撇开信任之外的另一种筹码。
在小说的背面有一段话:教父的世界里,友谊是通行的货币;忠诚是最好的礼物;缄默是唯一的规则。
在教父看来,钱不是货币,而仅仅是筹码,友谊是可以在利益网中流通,而钱未必可以。
一直坐在教父房间里的汤姆黑根,是教父的顾问,他是爱尔兰人,这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劣势。他很小时候被教父收养,长大之后他就接替了之前的顾问的职务。顾问其实是一个执行官,教父的绝大多数指示都是通过顾问向下传递,这样相当于一个缓冲层,规避了很多风险。所以某正程度上说,顾问是最了解教父思维方式的一个人。在卢卡·布拉奇磕磕绊绊地向教父表达他的敬意时,一群孩子冲了进来,汤姆像触电一样跳起来维持肃静,因为他知道这一个比谈生意更庄重的时刻,生意场是变幻无常的,而手下人的忠诚是难以撼动的。我想这很大程度上与教父本人的想法是相同的,因为面对卢卡,教父毫不吝惜他最诚恳的笑容。
镜头在沉寂的书房和欢腾的广场间切换,凸显出教父的格格不入。教父是个在男欢女爱这件事上极为保守的人,他不能接受人在性这件事上的放荡。但似乎除他意外,包括汤姆·黑根,好似都没有那么偏执。
在众多人的怂恿下,教母被请上台演唱一段,这段歌词是没有翻译的,当然也不能有,因为歌词大意是些下流的内容。欢愉的气氛是可以醉人的,就连那个西装革履一大把年纪的老头都唱地起劲。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他们附和并跟着哈哈大笑。教父以他最大的包容心让这一切进行着。保守是教父的性格,或者说,是晚年教父的性格,他不是没有意识到,他的容忍便是他自知之明的体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时俱变的能力不可避免的退化,这是教父的命运,也是柯里昂家族的命运。
约翰尼·方丹的到来让聚会的音调又高了八度,他是一个歌星,但几近过气。现有的人气倒还说的过去,新娘康妮完全不顾形象地冲上去喊“我爱你”,这一幕曾让我一头雾水,到底谁是新郎?
教父一语中的,方丹与之前的多数人一样,醉翁之意在于寻求教父无所不能的神威。别人邀请他唱首歌,他面露难色,因为他的嗓子已经远不如当年,这是他最大的麻烦。
迈克给他的女友凯讲解教父与方丹的联系。当说到教父那“不可能拒绝的条件时”,凯的表情僵住了。凯在第一部的故事结束时也都是个局外人,即她最后成了新一代的教母。她始终不愿意相信这个外表光鲜的家族竟然是靠着如此血腥暴力的手段建筑起来的,迈克赶忙补上一句,那是我的家人,不是我。之前迈克选择参军也反映出他的初衷与教父的期望相左,迈克想与家里人划出一条界限,但他不可能划分的是他名字中柯里昂这个姓氏。
方丹本来可以出演一个非常适合他的角色并一炮走红,然而电影导演和方丹有过节,这对于嗓子失去魅力的方丹来说是致命的。
和桑尼在房间里激情四射的露西,本是康妮的伴娘。他们两个像是尝惯了一夜情一样无所畏惧。汤姆来叫桑尼,听到门那头的喘息,他只是笑笑。
回到书房,方丹一边诉,一边哭。教父猛地跳起来还给了他一巴掌。我看到此处犹疑了一下,因为这和教父常态完全不同,我回去翻原著,倒确实有这样的描写。教父的愤怒源于他太爱他的教子了,换句话说,恨铁不成钢。像个男人,这是教父式的教导。记得原著中:在教父弥留之际,他倒在自己的儿子怀里,直到他离开人世周围都没有躺下一滴眼泪,因为女人还在回家的路上。男人可以不如意,但不可以流泪,那是女人才干的事。不可否认,教父中有比较明显的男权主义,在康妮被他丈夫毒打后,教父也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他觉得这是康妮的错,她没能做一个好妻子,对自己女儿尚且如此,那对其他的女人他更不可能有今日普遍的尊重。
在照相的时候,迈克把凯拉倒身边。也许他认为此举有助于凯融入这个家庭,可实际上,凯永远是家族中最边角的人物,不论是在相片中还是在关系中,因为思维方式不同。
伴随着舒缓的舞曲,婚礼走向尾声,教父的生意也告一段落。
书中有一个细节,教父让一个会见列表上的人在婚礼结束后找他,这表明教父要拒绝这个人。西西里人的身份让他有了来者不拒的习俗,也同样因为他是西西里人,他不会容忍别人在不恰当的时机在他身上乱下刀。
此外,教父婚礼西服上别着的是玫瑰,而家庭其他成员的均不是(实话说我看不出那是什么花)。玫瑰的话语是爱与美。教父的博爱是他最迷人的地方,一个不失温情的统治者总给那些生活在底层人无线的敬仰。
(未完待续)
虽然教父生活在的年代离我很遥远,但这丝毫不妨碍我隔着时空的距离向他致敬。
我想比起看过小说原著的人来说,看过电影《教父》的人是多数,所以我按照电影的叙事顺序,参考原著,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电影开始于一次谈话,亚美利哥请求教父的帮忙。之后还有许多人来求助,这些请求如此集中以至于教父需要汤姆·黑根列下一个长长的名单,其中原因在电影中被一带而过:“西西里人不会在他女儿的婚礼上拒绝别人”,而教父就是西西里人。
随后的人物逐个登场。电影的最大无奈就是它的容量实在是太小,很多事情交代不清,人物又如此密集地上场,还没等观众搞清楚状况,关系都说完了。
在婚礼开始后才赶来的迈克是教父的小儿子,原著中教父有点不待见他,因为他不顾教父的反对去参军,站在教父的角度,亲骨肉却为一个家族之外的政权服务,特别是冒着极大生命危险地服务,离背叛其实也不远。但在电影中,教父在拍合影的时候说“没有麦克我不照。”电影的编剧也是由小说原著作者马里奥·普佐担任的,然而在此出现矛盾,我想也是由于电影本身特点的约束,因为最终迈克接过教父的衣钵,这在小说中是教父出于无奈的选择,其中的过程也颇为曲折,但电影可能真的不能把这种心理交代地那么清楚,于是干脆让教父自始至终对迈克持有一份厚爱,这样之后的权力交接也就顺理成章。
之后镜头回到室外,一个球一样的胖子被装在西服中,欢快地蹦跳着。他是克莱门扎,教父的心腹,但实话说,谁能想得到这个笑容憨厚身形笨重的家伙事教父的得力助手呢?而那个给他递酒的保利是教父的司机。有一个画面,他觊觎着康妮手中的钱袋,口水都快滴到脚面。这和他后来的背叛是一种铺垫。
坐在教父门前自言自语的卢卡布拉奇曾经是个恶霸,在教父刚刚从西西里逃到美国的时候,他甚至想讹诈教父一笔。不难看出,卢卡不是个机敏的人,但教父依旧器重他,原因只有二字“忠诚”。他找教父不是为了得到帮助,而仅仅是为了表达敬意。对比最开始亚美利哥的行为:“你帮我,我需要付多少钱?”同样是钱,一个表示敬意,一个在教父看来表示侮辱,何也?前者出于忠诚的友谊,而后者是出于怀疑,不存在对教父的信任,而仅仅用钱作为撇开信任之外的另一种筹码。
在小说的背面有一段话:教父的世界里,友谊是通行的货币;忠诚是最好的礼物;缄默是唯一的规则。
在教父看来,钱不是货币,而仅仅是筹码,友谊是可以在利益网中流通,而钱未必可以。
一直坐在教父房间里的汤姆黑根,是教父的顾问,他是爱尔兰人,这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劣势。他很小时候被教父收养,长大之后他就接替了之前的顾问的职务。顾问其实是一个执行官,教父的绝大多数指示都是通过顾问向下传递,这样相当于一个缓冲层,规避了很多风险。所以某正程度上说,顾问是最了解教父思维方式的一个人。在卢卡·布拉奇磕磕绊绊地向教父表达他的敬意时,一群孩子冲了进来,汤姆像触电一样跳起来维持肃静,因为他知道这一个比谈生意更庄重的时刻,生意场是变幻无常的,而手下人的忠诚是难以撼动的。我想这很大程度上与教父本人的想法是相同的,因为面对卢卡,教父毫不吝惜他最诚恳的笑容。
镜头在沉寂的书房和欢腾的广场间切换,凸显出教父的格格不入。教父是个在男欢女爱这件事上极为保守的人,他不能接受人在性这件事上的放荡。但似乎除他意外,包括汤姆·黑根,好似都没有那么偏执。
在众多人的怂恿下,教母被请上台演唱一段,这段歌词是没有翻译的,当然也不能有,因为歌词大意是些下流的内容。欢愉的气氛是可以醉人的,就连那个西装革履一大把年纪的老头都唱地起劲。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他们附和并跟着哈哈大笑。教父以他最大的包容心让这一切进行着。保守是教父的性格,或者说,是晚年教父的性格,他不是没有意识到,他的容忍便是他自知之明的体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时俱变的能力不可避免的退化,这是教父的命运,也是柯里昂家族的命运。
约翰尼·方丹的到来让聚会的音调又高了八度,他是一个歌星,但几近过气。现有的人气倒还说的过去,新娘康妮完全不顾形象地冲上去喊“我爱你”,这一幕曾让我一头雾水,到底谁是新郎?
教父一语中的,方丹与之前的多数人一样,醉翁之意在于寻求教父无所不能的神威。别人邀请他唱首歌,他面露难色,因为他的嗓子已经远不如当年,这是他最大的麻烦。
迈克给他的女友凯讲解教父与方丹的联系。当说到教父那“不可能拒绝的条件时”,凯的表情僵住了。凯在第一部的故事结束时也都是个局外人,即她最后成了新一代的教母。她始终不愿意相信这个外表光鲜的家族竟然是靠着如此血腥暴力的手段建筑起来的,迈克赶忙补上一句,那是我的家人,不是我。之前迈克选择参军也反映出他的初衷与教父的期望相左,迈克想与家里人划出一条界限,但他不可能划分的是他名字中柯里昂这个姓氏。
方丹本来可以出演一个非常适合他的角色并一炮走红,然而电影导演和方丹有过节,这对于嗓子失去魅力的方丹来说是致命的。
和桑尼在房间里激情四射的露西,本是康妮的伴娘。他们两个像是尝惯了一夜情一样无所畏惧。汤姆来叫桑尼,听到门那头的喘息,他只是笑笑。
回到书房,方丹一边诉,一边哭。教父猛地跳起来还给了他一巴掌。我看到此处犹疑了一下,因为这和教父常态完全不同,我回去翻原著,倒确实有这样的描写。教父的愤怒源于他太爱他的教子了,换句话说,恨铁不成钢。像个男人,这是教父式的教导。记得原著中:在教父弥留之际,他倒在自己的儿子怀里,直到他离开人世周围都没有躺下一滴眼泪,因为女人还在回家的路上。男人可以不如意,但不可以流泪,那是女人才干的事。不可否认,教父中有比较明显的男权主义,在康妮被他丈夫毒打后,教父也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他觉得这是康妮的错,她没能做一个好妻子,对自己女儿尚且如此,那对其他的女人他更不可能有今日普遍的尊重。
在照相的时候,迈克把凯拉倒身边。也许他认为此举有助于凯融入这个家庭,可实际上,凯永远是家族中最边角的人物,不论是在相片中还是在关系中,因为思维方式不同。
伴随着舒缓的舞曲,婚礼走向尾声,教父的生意也告一段落。
书中有一个细节,教父让一个会见列表上的人在婚礼结束后找他,这表明教父要拒绝这个人。西西里人的身份让他有了来者不拒的习俗,也同样因为他是西西里人,他不会容忍别人在不恰当的时机在他身上乱下刀。
此外,教父婚礼西服上别着的是玫瑰,而家庭其他成员的均不是(实话说我看不出那是什么花)。玫瑰的话语是爱与美。教父的博爱是他最迷人的地方,一个不失温情的统治者总给那些生活在底层人无线的敬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