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印度语program杂文
麦迪逊的暑期项目很特别;通过这个项目我了解了自己居然也可以高压作息——睡七个小时算是奢侈。项目里每一个学生都是压力山大;在我身上呈现的症状就是增重了。而喜爱健身的人则是减重。印度语初级班上原先有20个人,期间走掉了3个人。最近几天印度语课的进度很快。每天8点半到1点的课时仅仅是提供指点和动力,所有学生课后要花很多时间才能跟得上。印度语主打是B老师,加上助教一共三位老师。他们周一到周四都在校园里提供辅导session。有时候我觉得课时利用得不是很充分,讲题速度过快,太多时间话在小组讨论中。虽然作为学生我的压力很大、烦恼很多,但偶尔也提醒自己要珍惜他们的付出。
两位米国女助教中,一位很温柔,喜欢文学,另一位很zuo。我们说什么宗教学或者梵语的事,她的反应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不要问我。但之前我问过她,最喜欢哪本关于印度的书。她先说想不出来,问我最喜欢哪本,当时我能想到的《Maximum City》,就说了这本。然后她又说,最喜欢《薄伽梵歌》(印度教经典文,原文是梵语)。多么矛盾啊!还好,现在我和她的关系渐渐好起来了。
为了备考周五的考试,我这周相当勤奋,从周二到周四每天都额外花了5-8个小时学习。我跟已经工作了的朋友千山发短信说,I have never studied for anything this hard in my life。他说一定没问题+羡慕嫉妒。
考前的一天我只睡了五个小时,但闹钟响的时候我却很精神。课上最勤奋但进度最慢的一个人过生日,zuo助教偷偷提醒了B老师买大蛋糕,人人有份;我吃了很多。考前氛围很轻松,B老师让大家问无关乎语言本身的文化问题。B老师以前是Rajasthan省曲棍球队球员,受伤后就不再以专业球员身份玩。他23岁时拜一位尼泊尔来的17岁大师精攻瑜伽。老师让这位特殊的学生每天3点左右叫醒自己,然后两人爬上300多个台阶的Jain(耆那教)庙宇里4点钟开始传授瑜伽,从始至终没有收费。现在B老师仍然每天坚持一小时瑜伽,也健身,很喜欢跟班上的一位壮壮的学生交流健身贴士。
B老师说起前几天是印度的教师节,B打了很多圈电话。他小时候的老师现在没有孩子照顾他,以前的学生们就轮流照顾从前的老师。另一位同学开玩笑说之前不知道对待老师这么讲究,说从周一开始会对老师更好。我们聊了印度语和乌尔都语的语境和政治意义。有时候purify language是徒劳,因为语言是流动的,很多印度tribal area也都会用英语单词形容日常用品而不是原来的语言。(后来也得知伊朗主流也会试图复兴很多波斯语用法而不是通常使用的阿拉伯语单词,结果往往都很有趣)
对于我来说,麦迪逊暑期项目好处之二就是认识了会玩的学霸。班上的女同学W原来在匈牙利念书+教书+学瑜伽 后来去了德国 现在圣地亚哥攻读印度方面的人类学博士 但很会享受生活 给了我另一面博士生涯的写照。她注意到了身边观察中国的学霸ego略大,我说这也是我换一个研究领域的初衷之一。。她也非常了解我所想读的课题。W是米国人,认为跟德国人交友要花很长时间 虽然也在德国不到一年期间也交了俩德国男朋友。W现在有一米国男友 他是由两个母亲抚养成人的女权主义者。W以前支持性工作合法化,但观点在Haryana和Bihar做田野工作时发生了转变。我说我曾经从事艾滋病志愿工作,她说他们一般支持合法化。 我说是,但我的观点也有所改变。这段时间切身体会中意识到empower女性根本没有很多NGO说得那么轻松。我生长在这么好的环境里还会感到无力和无助,就更别说那些出生在不幸种姓中的女性。W还说自己做这些协助性工作相关NGO期间还会晚上做噩梦,我说我还没到那个地步。
其中一位学藏语的杭州人很会玩,上周六我们一起看了《Lucy》,还玩了有趣的游戏。他的学习热情也很高,有很多有趣的观点,对宗教感兴趣但视角也是历史 以后的道路一定会再次相交。
考试相当困难,所以我一点也不后悔本周花了那么多时间学习。下周五还有期末考,也要再接再厉。考完后,校方为所有语言学生组织了茶歇(study break),主打chai和samosa。在这里我认识了E。E是美籍阿富汗裔人,从没有接触过乌尔都语,但因为有Farsi(波斯语)、Pashto和阿拉伯语的基础,他直接进了乌尔都语的中级班。中级班一开始有6个人,后来只剩他和另外一个学环境学的白人女生。(该女生昨天似乎是为了炫耀,故意在我们辅导的地方大声跟印度的朋友打电话,内容就是闲聊+flirting,B老师都听得懂所以还有点很不习惯,偷偷跟我们吐槽她……)
如上文所述,乌尔都语和印度语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个别单词在一些的语境下会不同;所以刚认识时我们用外语聊天,后来转向英语。E很有意思,这是他第三次参加麦迪逊大学的语言暑期项目。去过阿联酋和黎巴嫩,还去过两次阿富汗,最近一次是去年。
他现在是历史博士生,打算写intellectual history的论文,虽然他知道更多的人在博士阶段做的是political history。他(以及另外一位学乌尔都语的白人)的学术志向是研究阿富汗和South Asia(巴基斯坦为主)的思想史脉络。19世纪时,大部分关注阿富汗的知识分子是居住于印度的穆斯林,这段时间他们写书用的都是波斯语,也是当时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官方语言。也聊了写阿富汗-印度的大牛作者,虽然E觉得此作者写的片pop history。同样的,我对伊斯兰教没有学术的基础,只读过一本关于伊斯兰的书《Destiny Disrupted:A History of the World Through Islamic Eyes》,是学术界外的阿富汗裔写的。E吐槽,说怎么你读的都是pop,难道听音乐也是流行的?(No...)我借此机会让他多发一些书和文章给我。在E看来波斯语很不被South Asia学术界重视,很多研究印度的人都专注于南印度和Bengal。
路上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机会,但E还是选择专心学术。他很少读文学,我说起Mohsin Ahmed时他并不熟悉。乌尔都语中级班的老师说不喜欢Mohsin,说他总是写identity crisis,没有新意。E知道北大以及北大的中文发音,但没有来过北京。我说你该来。然后想到了穆斯林忌口的问题,我问are you halal? 他说,当然,I am halal!! 我又不脏!(halal也有干净的意思) 。我又改问,do you eat halal?他说,嗯。我说你一定会喜欢北京,这里有不少清真的餐馆,虽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说他也认识北京来的回族女研究生。
E家在北加州,有很多好友是巴基斯坦人,并且大部分是Punjabi,虽然父母只教他们乌尔都语。他很惋惜现在没有专门教punjabi的地方,而我们项目的学生也比前些年少多了。我说他的长相有点像punjabi,但巴基斯坦punjabi(比较高)总会出于身高认出他是阿富汗人。
他以前在北加州一家亚洲人喜欢光顾的赌馆做dealer。E并不喜欢那份工作,那时时常会见到很多疯狂的事。见到中国顾客喜欢说nihao+“孔夫子”。有一次一个好赌的中国男人的老婆大闹赌馆,领着老公回家。还有一些人赌博上瘾得没有正常作息,累了就睡在车里,睡一会回到赌馆接着来。这个典故让我想起了这篇《纽约客》的人物写照,曾经靠双陆棋(backgammon)赌博营生的世界级玩家,以色列人“Falafel”——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3/05/13/the-chaos-of-the-dice
临走时我还想跟E多聊,但他要回家筹备档案调研;他十月份有可能去伦敦的博物馆筹备毕业论文。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和他交流。暑期语言项目还有一周,结束后我应该会有更多故事可讲。
两位米国女助教中,一位很温柔,喜欢文学,另一位很zuo。我们说什么宗教学或者梵语的事,她的反应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不要问我。但之前我问过她,最喜欢哪本关于印度的书。她先说想不出来,问我最喜欢哪本,当时我能想到的《Maximum City》,就说了这本。然后她又说,最喜欢《薄伽梵歌》(印度教经典文,原文是梵语)。多么矛盾啊!还好,现在我和她的关系渐渐好起来了。
为了备考周五的考试,我这周相当勤奋,从周二到周四每天都额外花了5-8个小时学习。我跟已经工作了的朋友千山发短信说,I have never studied for anything this hard in my life。他说一定没问题+羡慕嫉妒。
考前的一天我只睡了五个小时,但闹钟响的时候我却很精神。课上最勤奋但进度最慢的一个人过生日,zuo助教偷偷提醒了B老师买大蛋糕,人人有份;我吃了很多。考前氛围很轻松,B老师让大家问无关乎语言本身的文化问题。B老师以前是Rajasthan省曲棍球队球员,受伤后就不再以专业球员身份玩。他23岁时拜一位尼泊尔来的17岁大师精攻瑜伽。老师让这位特殊的学生每天3点左右叫醒自己,然后两人爬上300多个台阶的Jain(耆那教)庙宇里4点钟开始传授瑜伽,从始至终没有收费。现在B老师仍然每天坚持一小时瑜伽,也健身,很喜欢跟班上的一位壮壮的学生交流健身贴士。
B老师说起前几天是印度的教师节,B打了很多圈电话。他小时候的老师现在没有孩子照顾他,以前的学生们就轮流照顾从前的老师。另一位同学开玩笑说之前不知道对待老师这么讲究,说从周一开始会对老师更好。我们聊了印度语和乌尔都语的语境和政治意义。有时候purify language是徒劳,因为语言是流动的,很多印度tribal area也都会用英语单词形容日常用品而不是原来的语言。(后来也得知伊朗主流也会试图复兴很多波斯语用法而不是通常使用的阿拉伯语单词,结果往往都很有趣)
对于我来说,麦迪逊暑期项目好处之二就是认识了会玩的学霸。班上的女同学W原来在匈牙利念书+教书+学瑜伽 后来去了德国 现在圣地亚哥攻读印度方面的人类学博士 但很会享受生活 给了我另一面博士生涯的写照。她注意到了身边观察中国的学霸ego略大,我说这也是我换一个研究领域的初衷之一。。她也非常了解我所想读的课题。W是米国人,认为跟德国人交友要花很长时间 虽然也在德国不到一年期间也交了俩德国男朋友。W现在有一米国男友 他是由两个母亲抚养成人的女权主义者。W以前支持性工作合法化,但观点在Haryana和Bihar做田野工作时发生了转变。我说我曾经从事艾滋病志愿工作,她说他们一般支持合法化。 我说是,但我的观点也有所改变。这段时间切身体会中意识到empower女性根本没有很多NGO说得那么轻松。我生长在这么好的环境里还会感到无力和无助,就更别说那些出生在不幸种姓中的女性。W还说自己做这些协助性工作相关NGO期间还会晚上做噩梦,我说我还没到那个地步。
其中一位学藏语的杭州人很会玩,上周六我们一起看了《Lucy》,还玩了有趣的游戏。他的学习热情也很高,有很多有趣的观点,对宗教感兴趣但视角也是历史 以后的道路一定会再次相交。
![]() |
Day of the skit |
考试相当困难,所以我一点也不后悔本周花了那么多时间学习。下周五还有期末考,也要再接再厉。考完后,校方为所有语言学生组织了茶歇(study break),主打chai和samosa。在这里我认识了E。E是美籍阿富汗裔人,从没有接触过乌尔都语,但因为有Farsi(波斯语)、Pashto和阿拉伯语的基础,他直接进了乌尔都语的中级班。中级班一开始有6个人,后来只剩他和另外一个学环境学的白人女生。(该女生昨天似乎是为了炫耀,故意在我们辅导的地方大声跟印度的朋友打电话,内容就是闲聊+flirting,B老师都听得懂所以还有点很不习惯,偷偷跟我们吐槽她……)
如上文所述,乌尔都语和印度语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个别单词在一些的语境下会不同;所以刚认识时我们用外语聊天,后来转向英语。E很有意思,这是他第三次参加麦迪逊大学的语言暑期项目。去过阿联酋和黎巴嫩,还去过两次阿富汗,最近一次是去年。
他现在是历史博士生,打算写intellectual history的论文,虽然他知道更多的人在博士阶段做的是political history。他(以及另外一位学乌尔都语的白人)的学术志向是研究阿富汗和South Asia(巴基斯坦为主)的思想史脉络。19世纪时,大部分关注阿富汗的知识分子是居住于印度的穆斯林,这段时间他们写书用的都是波斯语,也是当时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官方语言。也聊了写阿富汗-印度的大牛作者,虽然E觉得此作者写的片pop history。同样的,我对伊斯兰教没有学术的基础,只读过一本关于伊斯兰的书《Destiny Disrupted:A History of the World Through Islamic Eyes》,是学术界外的阿富汗裔写的。E吐槽,说怎么你读的都是pop,难道听音乐也是流行的?(No...)我借此机会让他多发一些书和文章给我。在E看来波斯语很不被South Asia学术界重视,很多研究印度的人都专注于南印度和Bengal。
路上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机会,但E还是选择专心学术。他很少读文学,我说起Mohsin Ahmed时他并不熟悉。乌尔都语中级班的老师说不喜欢Mohsin,说他总是写identity crisis,没有新意。E知道北大以及北大的中文发音,但没有来过北京。我说你该来。然后想到了穆斯林忌口的问题,我问are you halal? 他说,当然,I am halal!! 我又不脏!(halal也有干净的意思) 。我又改问,do you eat halal?他说,嗯。我说你一定会喜欢北京,这里有不少清真的餐馆,虽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说他也认识北京来的回族女研究生。
E家在北加州,有很多好友是巴基斯坦人,并且大部分是Punjabi,虽然父母只教他们乌尔都语。他很惋惜现在没有专门教punjabi的地方,而我们项目的学生也比前些年少多了。我说他的长相有点像punjabi,但巴基斯坦punjabi(比较高)总会出于身高认出他是阿富汗人。
他以前在北加州一家亚洲人喜欢光顾的赌馆做dealer。E并不喜欢那份工作,那时时常会见到很多疯狂的事。见到中国顾客喜欢说nihao+“孔夫子”。有一次一个好赌的中国男人的老婆大闹赌馆,领着老公回家。还有一些人赌博上瘾得没有正常作息,累了就睡在车里,睡一会回到赌馆接着来。这个典故让我想起了这篇《纽约客》的人物写照,曾经靠双陆棋(backgammon)赌博营生的世界级玩家,以色列人“Falafel”——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3/05/13/the-chaos-of-the-dice
临走时我还想跟E多聊,但他要回家筹备档案调研;他十月份有可能去伦敦的博物馆筹备毕业论文。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和他交流。暑期语言项目还有一周,结束后我应该会有更多故事可讲。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