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离职
2014年7月4日,从微软离职,原因总结如下:
1. 忙碌而学不到东西。东西的积累我看做两类,一类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例如模式识别的积累;另外一类是工具的积累,例如linux,c++,通用脚本语言等。而我在微软似乎这些都学不到。所以让我感到困惑。就好像这段时间的面试一样,面试官普遍觉得我的经历尚浅,我的工作经验对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用处。我的工作很多是看文档,看资料,写文档,写资料,当然其中一些文档还是蛮具有挑战性的,比如设计方案的提供(包括实现),除此之外也就是C#的开发。我的总结是,我出了微软,几乎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我有出众的管理能力,即便我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以后社招大家也不会再看重了。(微软不做linux开发,因为有windows server,微软不做C++开发,因为有C#, 微软不使用脚本语言,因为有很多现有的内部工具和平台,所以的这些都显得很独立)
2. 加班熬夜。关于这一点,我的解释是,经常需要熬夜加班,因为我们是globe的team,而我是这个team第一个摸螃蟹的中国人(全team第一次接触新的组件及代码),很多核心工作是美国人做的,所以这之间又很多交流的工作,需要通过邮件进行交流,而邮件的交流效率往往是低下的,特别是当我级别低下的时候,那些美国人都“不屑于”回复我的邮件,于是我需要等到半夜2点,等到他们上班之后,我才能通过聊天工具当场询问他们,才能得到结果,这就造就了经常熬夜加班。
3. 工作地点。苏州是个很小的城市,这边除了微软,几乎没有像样的互联网公司。通过上述两点,我发现我迟早是会跳槽的,只是早晚的事,我不会一直就这样待在微软。关于出国,这对我们苏州的员工来说,机会是非常非常的小,没必要想太多,能调去北京都是个大难题。如果我依然在苏州发展,那么我将来的机会也不会很多,不论是创业还是就业,我感受到了形式的严峻,所以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跳槽。至于为什么没去上海,没去深圳广州,主要原因还是北京同学多,北京互联网机会多,因为我有所尝试,一到北京就拿到了不错的offer(至今7个:三星,搜狐,搜狗,百度,中金,宜信金融,思必驰)。
4. 和女友分手。或许当初的选择夹杂了女友的成分,多少不确定,应该是有的。在分手之后,感觉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我没有动力再工作,没有动力升职,没有动力学东西,感觉就是在混,成天很无趣。这样再继续3年,肯定没有后路。压力大,累的心力憔悴。
在微软,我的总结是:累,但又学不到东西,对以后的出路也比较迷惑。微软近期有非常多的人离职,其实我并不知道原因,但我觉得或多或少这跟微软的一些部门没有前途有关系。
由于工作一年就离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事情,应届毕业的时候,我没有选择好,我不希望我再换一份工作的时候,依然选择错误。所以现在也比较被动。关于我对选择的考虑:
1. 找一个点,静下心来沉淀,大数据分布式处理也好,机器学习也好,ISO开发也好,只要是一个比较通用,而市场前景也不错的方向那就行。这是我对方向的考虑。当然优先级最高的是机器学习,大数据分布式处理。关于工作环境的强弱,其实我并不确定这对我有帮助,因为微软很强,但几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帮助。这应该是性格问题,有些环境我容易适应,我容易变强,但有些环境并不是很强就能让我成长的,就好像高中择校一样,我没有选择重点高中,但我以前几名的身份考入名牌大学,或许是越强的地方越容易浮躁。对于技术很强的地方,我并不能确定我就能学到东西,不确定我能沉下心来待上3年以上。同时我也担心的是现有技术的高深和难度会对我发展的自信心起到负面作用。而技术很弱的地方,可以从无到有,当我从无到有见证了这个过程之后,我就会对每一个细节了如指掌,在牛人的一步步带领下,我能有所成长,我对这个过程非常渴望。所以在这里我偏向选择的是一个自己更适应的生活环境。其实我现在并没有追求我将来多牛逼,并没有追求我能成为大师级别的人物。在一次没有任何经验在手的跳槽经历后,我想的只是如何让自己变得能混口饭吃,哪怕稍微懂一个IOS编程也好。
2. 同学和行业。一个是同学多,一个是互联网氛围。从这方面,我也基本是从我的性格考虑,我觉得我会更加适应这样一个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会埋头苦干,对这样的环境更有自信心。我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未来的机会会更多,不论是认识互联网牛人,还是找机会创业,这些都是我对未来的期许。我感觉我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心的工作,并且开心的坚持。
3. 另外一点就是变数问题了,我的感觉是互联网公司的变数比传统的软件行业变数多,不论是发展机会,还是升职机会还是薪资机会,我觉得这种变数对我来说也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我感觉这样的环境更适合我来北京发展的动机,也更适合我对未来的憧憬。
我现在已经没有户口的牵挂了,总体来看,在经历了一次跳槽之后,我的选择偏向2点:1个是工作内容,是不是能够学到东西,是不是自己想学的东西。2个是适合的问题,选择一个自己适合的环境,默默的在那学即可,待个三年至少。
1. 忙碌而学不到东西。东西的积累我看做两类,一类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例如模式识别的积累;另外一类是工具的积累,例如linux,c++,通用脚本语言等。而我在微软似乎这些都学不到。所以让我感到困惑。就好像这段时间的面试一样,面试官普遍觉得我的经历尚浅,我的工作经验对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用处。我的工作很多是看文档,看资料,写文档,写资料,当然其中一些文档还是蛮具有挑战性的,比如设计方案的提供(包括实现),除此之外也就是C#的开发。我的总结是,我出了微软,几乎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我有出众的管理能力,即便我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以后社招大家也不会再看重了。(微软不做linux开发,因为有windows server,微软不做C++开发,因为有C#, 微软不使用脚本语言,因为有很多现有的内部工具和平台,所以的这些都显得很独立)
2. 加班熬夜。关于这一点,我的解释是,经常需要熬夜加班,因为我们是globe的team,而我是这个team第一个摸螃蟹的中国人(全team第一次接触新的组件及代码),很多核心工作是美国人做的,所以这之间又很多交流的工作,需要通过邮件进行交流,而邮件的交流效率往往是低下的,特别是当我级别低下的时候,那些美国人都“不屑于”回复我的邮件,于是我需要等到半夜2点,等到他们上班之后,我才能通过聊天工具当场询问他们,才能得到结果,这就造就了经常熬夜加班。
3. 工作地点。苏州是个很小的城市,这边除了微软,几乎没有像样的互联网公司。通过上述两点,我发现我迟早是会跳槽的,只是早晚的事,我不会一直就这样待在微软。关于出国,这对我们苏州的员工来说,机会是非常非常的小,没必要想太多,能调去北京都是个大难题。如果我依然在苏州发展,那么我将来的机会也不会很多,不论是创业还是就业,我感受到了形式的严峻,所以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跳槽。至于为什么没去上海,没去深圳广州,主要原因还是北京同学多,北京互联网机会多,因为我有所尝试,一到北京就拿到了不错的offer(至今7个:三星,搜狐,搜狗,百度,中金,宜信金融,思必驰)。
4. 和女友分手。或许当初的选择夹杂了女友的成分,多少不确定,应该是有的。在分手之后,感觉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我没有动力再工作,没有动力升职,没有动力学东西,感觉就是在混,成天很无趣。这样再继续3年,肯定没有后路。压力大,累的心力憔悴。
在微软,我的总结是:累,但又学不到东西,对以后的出路也比较迷惑。微软近期有非常多的人离职,其实我并不知道原因,但我觉得或多或少这跟微软的一些部门没有前途有关系。
由于工作一年就离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事情,应届毕业的时候,我没有选择好,我不希望我再换一份工作的时候,依然选择错误。所以现在也比较被动。关于我对选择的考虑:
1. 找一个点,静下心来沉淀,大数据分布式处理也好,机器学习也好,ISO开发也好,只要是一个比较通用,而市场前景也不错的方向那就行。这是我对方向的考虑。当然优先级最高的是机器学习,大数据分布式处理。关于工作环境的强弱,其实我并不确定这对我有帮助,因为微软很强,但几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帮助。这应该是性格问题,有些环境我容易适应,我容易变强,但有些环境并不是很强就能让我成长的,就好像高中择校一样,我没有选择重点高中,但我以前几名的身份考入名牌大学,或许是越强的地方越容易浮躁。对于技术很强的地方,我并不能确定我就能学到东西,不确定我能沉下心来待上3年以上。同时我也担心的是现有技术的高深和难度会对我发展的自信心起到负面作用。而技术很弱的地方,可以从无到有,当我从无到有见证了这个过程之后,我就会对每一个细节了如指掌,在牛人的一步步带领下,我能有所成长,我对这个过程非常渴望。所以在这里我偏向选择的是一个自己更适应的生活环境。其实我现在并没有追求我将来多牛逼,并没有追求我能成为大师级别的人物。在一次没有任何经验在手的跳槽经历后,我想的只是如何让自己变得能混口饭吃,哪怕稍微懂一个IOS编程也好。
2. 同学和行业。一个是同学多,一个是互联网氛围。从这方面,我也基本是从我的性格考虑,我觉得我会更加适应这样一个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会埋头苦干,对这样的环境更有自信心。我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未来的机会会更多,不论是认识互联网牛人,还是找机会创业,这些都是我对未来的期许。我感觉我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心的工作,并且开心的坚持。
3. 另外一点就是变数问题了,我的感觉是互联网公司的变数比传统的软件行业变数多,不论是发展机会,还是升职机会还是薪资机会,我觉得这种变数对我来说也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我感觉这样的环境更适合我来北京发展的动机,也更适合我对未来的憧憬。
我现在已经没有户口的牵挂了,总体来看,在经历了一次跳槽之后,我的选择偏向2点:1个是工作内容,是不是能够学到东西,是不是自己想学的东西。2个是适合的问题,选择一个自己适合的环境,默默的在那学即可,待个三年至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