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生活与旅游(四)——古晋阳八景的前生今世
![]() |
上期在介绍崛围山时有告诉大家“崛围红叶”是古晋阳八景之一,今天就来给各位介绍一下古晋阳八景。
太原的风景名胜有“古晋阳八景”之说。这八景是:汾河晚渡、烈石寒泉、双塔凌霄、巽水烟波、崛围红叶、土堂神柏、天门积雪、蒙山晓月。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八景也随之变化。我们一起来了解“古晋阳八景”的古今模样及太原新八景新貌。
古晋阳八景
汾河晚渡
与雁丘一溪之隔的汾河晚渡,如今又重现于新建的汾河公园之中。高大的石坊临河矗立,庄严凝重,是仿古码头的标志。傍晚,站在码头上凭栏眺望,夕阳西下,红霞满天,碧水清涟,飞鸟归巢,在感受古人落日归舟情怀的同时,激起人们对未来的畅想。古有诗词《汾河晚渡》——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回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清,沙际纷纷雁行起。遥忆横流游幸秋,当时意气谁能俦。楼船箫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从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来
![]() |
古人观景,除了自然风光之外,更加注重意境,正因为如此,汾河晚渡,在清代成为太原八景之一。
夕阳西下,站在“汾河晚渡”的岸边,想象着古人渡船来往河东河西的繁荣景象,顿时觉得那种画面很美好。
烈石寒泉
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兰村,汾河峡谷左侧有一窦大夫祠,是为纪念晋国大夫窦愁而建的祠堂。窦愁曾开渠兴利,所以后人建祠纪念他。祠旁有清泉,自烈石山的苍岩下涌出,清澈见底,游鱼可数,盛夏季节,清冽的泉水冰冷彻骨,故名“烈石寒泉”。寒泉与苍柏古祠相辉映,饶有雅趣。由于宋元丰八年六月,祠为汾水所淹,隧北移重建。历代都留有碑纪。现存山门、献亭、大殿等都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还保留宋金时期风格。就中献亭甚大,后檐柱,用大殿明间廊柱代替,结构简炼而严谨,为金、元建筑中所罕见。
![]() |
窦大夫寺西侧烈石崖下,烈石寒泉侧影。
![]() |
窦大夫祠有50多间殿堂。其中琉璃团龙山门、方形藻井式献亭、五间悬山式正殿都是元代遗物,部分保留宋金风格。
双塔凌霄
![]() |
古往今来,永祚寺的双塔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晋阳奇观”,当作太原的标志。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其影响之大甚至使的寺院的本名“永祚寺”也鲜为人知,直被“双塔寺”所取代。
![]() |
凌霄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两塔犹如一双孪生姊妹,相映成趣,吸引着每一个专访和途经太原的宾客。凌霄双塔,还有一个美丽动听的别称——文笔双峰。
数百年来,绝大部分人把永祚寺的“凌霄双塔”,当作同时创于世,属性一样的艺术珍品和文物珍品给于珍视。但是,考其故事,研究其创建之因,并不如是。这两座形同孪生的姊妹塔,一个是创建于先的“文峰塔”,一个是继建于后的“舍利塔”,不仅非同时所建,而且属性也根本不一样。所谓“文峰塔”,是“起自堪与家言”的风水塔,即封建社会地方仕绅为补辅该地的地形缺陷,振兴地区文化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标志性、欣赏性建筑。它的造形虽然取之于佛教的浮图,但是,与佛的教义和佛门没有丝毫的关系。而“舍利塔”则是佛门的圣物,是奉供佛舍利子,藏佛经,受佛门弟子瞻仰、顶礼膜拜的宗教建筑。这正是永祚寺“凌霄汉塔”,近在咫尺,本质相去甚远的差别。
![]() |
如今的双塔寺是太原市的地标,太原市市徽中双塔寺是设计之一。5月双塔寺牡丹绽放,满园花色映山红。
巽水烟波
太原城中历史最悠久的湖泊当属文瀛湖,文瀛湖是明代展扩太原城池后由东南半壁雨水汇集而逐渐形成的两片积水,当时的名字叫海子堰,当年李自成的部将陈永福就是在这里处死了一千余名明朝宗室。海子堰的两片积水在清代被贯通,因为靠近贡院而被命名为文瀛湖,成为旧太原八景之一的“巽水烟波”。
宋代潘美在唐明镇基础上重筑太原城,这里正是东城墙朝曦门所在,湖水是当时的护城河。东岸一丘土岗,每天它最先接受朝阳的沐浴,又最后和夕阳告别,终日阳光照耀,金光灿灿,犹如金鸡独立。有好事者据此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古时,一只巨鳖潜藏水底修炼成精,被张天师识破,作法贴符土岗,镇降巨鳖于水底,土岗遂化为金鸡,乃为金鸡岭。明初扩城,岭与湖均被圈城中,每至夏秋,烟波虹霓,煞是好看,晋人美曰:“巽水烟波”巽是东南方之意。
从明代的海子边、海子堰到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人民公园,经过5个多世纪的风霜雪雨,这个园子的名字,也由最初的“文瀛公园”,先后更名为“中山公园”、“新民公园”、“民众公园”、“人民公园”,1982年最后改为“儿童公园”,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 |
过去几年里,文瀛湖是一滩死水,由于治理条件有限就是一个臭水湖,经过这几年大力治理又恢复了古时茵茵绿草、粼粼碧水、艳艳花朵、徐徐凉风的风貌。
崛围红叶
崛围红叶与多福寺,崛围山在太原市西北呼延村后,山势陡峻、松柏遍野。春月山花竞放,秋来红叶满山。多福寺建在崛围山顶的小峪之中,缓缓清溪从寺前蜿蜒泻下,使山寺极富古刹情趣。成为久居闹市区者向往的旅游区。山顶建有多福寺和七级舍利塔,寺内藏有寺观壁画和傅山墨迹。崛围山风景区距市区较近,气候宜人,是游人观光、消遣的去处。该景区各景点各具特色,进出道路便利,景区附近小滩、名吃具有山西特点和风味,极有吸引力。
晚秋时节,这里最美的景致当数崛围红叶了。自古以来,三晋观赏红叶的最佳之处就在崛围山红叶最集中的地方,每当深秋来临,灿烂的阳光下,这满山遍野地红叶,如火流,如红浪,如彤云,如紫霞,把崛围山装点得分外妖娆。
崛围红叶是黄栌,它是一种野性的小灌木,它的叶子在九月份以后就会由绿变黄,再由黄变红,最后变成深红,在它落尽以前,显现出它最美丽的颜色,傅山先生他一生都钟爱红叶,他曾经邀请清代的著名学者顾炎武、严而梅来到这里来观赏红叶,同时,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 |
崛围山每天人来人往,每年的十月这里会举办红叶节,各地的游人和摄影爱好者们纷纷来此登山赏红叶。
![]() |
崛围山上是黄栌,山脚下有一处种有枫叶,10月的叶子五颜六色,异常漂亮!
土堂怪柏
土堂的净因寺就是当年傅山先生隐居于崛围山时的一处住地。这座古寺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重建,明清两代重修。寺址西侧有明嘉靖年间依山崖而筑的重檐歇山式楼阁一座,供一佛二菩萨。寺旁古柏长势奇异,“土堂怪柏”为太原一景。不知道当年傅山先生所钟爱的古堂怪柏指的是不是它们,那么这个土堂怪柏它究竟在哪里,是因为它的树形很奇怪呢?还是因为其它的原因,这个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当地的一个民间传说很有意思,所说当年净因寺周围有一片柏树林,柏树长得非常茂盛,但是究竟多少棵柏树,谁都数不清。一位统领过千军万马的将军来到这里,他就试图把这些柏树数清楚,他数了整整一天一夜,并且将数过的柏树贴上小纸条做为标记。可是第二天来到这里发现还是有很多柏树没有贴上纸条,那么这片柏树林也就因此而称奇。
![]() |
古寺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重建,明清两代重修。
![]() |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片柏树林了,我们只能通过想象来领略土堂怪柏的风韵。
天门积雪
双龙泉、千(虫蜀)谷均为北都晋阳附近名胜。双龙泉即今太原市阳曲县西北的南、北龙泉。两泉相距仅五百米,周围山峦起伏,林木荫翳。泉旁有大安寺,建于唐初,寺内有佛塔一座,俗称“唐僧宝塔”,为贞观年间高僧玄奘法师传经之所。千(虫蜀)谷是太原西北的一条峡谷,古代为晋阳通西北诸州的孔道,其东口为著名的天门关,隋炀帝曾在此开辟交通,修设栈道,故名杨广道。此地山崖如削,谷径幽深,“天门积雪”为古代晋阳八景之一。就在这山崖如削、谷径幽深的天门关下,当时的并州总管杨广架设栈道,修筑了北上的驰道,史称杨广道。当年,第三次北巡的隋炀帝杨广就是由晋阳出发从这条驰道北上,率领十万吏卒宫女巡幸宁武天池的汾阳宫,并在那里住了五个月。
![]() |
“天门积雪”美,其美源自大峡谷。正是这条大峡谷,朔风吹来,在天门关造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气候,这才有了“天门积雪”的独特风光。
蒙山晓月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据《太原县志》记载:“蒙山晓月:此山最高,与悬瓮、方山鼎足而峙,每当清晓,月挂峰顶,清寒彻骨”。蒙山是块风水宝地,自古历代帝王、将相曾多游蒙山建庙、凿窟造佛。史载:"汉刘聪征刘琨不克,掠晋阳之民,逾蒙山西遁。
蒙山顶曾建有殿阁,为蒙山晓月遗址,如今殿阁虽不复存在,但是留有瓦片等遗物。蒙山北侧的山沟叫开化沟,开化沟内有开化寺、连理双塔、塔林和摩崖大佛即蒙山大佛。蒙山南侧为风峪沟和太山寺。站在蒙山顶远眺,晋阳古城,尽收眼底。
![]() |
据说蒙山的月亮来得比其它地方早,落得比其它地方晚,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朗朗乾坤,朦朦月色,天山一色,残星几点,其情其景让人流连忘返,因而从古就有“蒙山晓月”之说。
![]() |
南中环桥主桥桥型设计构思源于太原市八景之一的“蒙山晓月”。
新太原八景
![]() |
太原市打造了以晋祠景区为核心,辐射天龙山、龙山、太山、蒙山、晋阳湖、晋阳古城遗址、明代太原县城的八大景区,形成彰显晋阳古城文化特色的南部旅游圈。目前部分景区在施工改造阶段,未来太原的新八景将成为太原特色旅游带。
在“三城联动”古城开发中,以晋阳古城遗址挖掘为龙头,整合晋祠等周边旅游资源,打造以晋阳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区。八大景区按照规划要求,将形成各自的特色。晋祠景区以唐、晋文化为核心,展示祭祀、根祖文化,天龙山、蒙山以展示佛教文化为主,龙山以展示道教文化为主,太山以建设生态植物园为主,展示各种珍贵稀有植物,晋阳湖以展示晋阳风光为主,晋阳古城遗址以展示晋阳城市文化为主,明代太原县城以展示晋阳民俗文化为主。
交通线路可详询龙城过客青年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