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青春》第二天文本记录
最青春第二天
昨天美珍老师带领孩子们解读了最青春的十五条,今天一早通过考试来强化、通过分享来内化这十五条。同学们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拿到属于自己的收获。
A同学:我感触最深的是:“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不是我们要的,如果我们不要我们为什么不要,如果我们要我们为什么要,当我们要这个结果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做,当我们不要这个结果时我们又该如何去寻找新的方法。
B同学:对我有启发的是“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我以前就像“墙头草”光听别人的,没有自己的主见。现在我要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方式去做。
C同学:我比较喜欢:“说不出来拿不到,说不清楚做不好。”我觉得我的表达方式挺多的,可是别人经常听不懂,我需要改变我说话的方式。
D同学:我比较有感触的是:“值得我做的,值得我做好;值得我做好的,值得我做的开心。”以前我觉得做作业比较烦,现在我知道了作业值得我做,值得我做好,值得我做的开心。
E同学:“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爸爸经常说你看别人家的xxx……我心中的想法是别人家的孩子管我什么事?开始我会辩解,听得多了慢慢的我变得麻木了,他再说的时候我已经不想理他了。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爸爸每次讲很多道理,我觉得他说的很对,可是放在我身上实践效果不是很好,我自己觉得他越说我,我只会越来越学的不好,激将法对我没有用,因此效果比道理更重要。
F同学:我想说说“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影响他人。”我原来总是希望别人能变得符合我的审美观和需求,现在发现不现实,我要先改变自己,我要学会适应,这样总比一次次封闭自己要好得多,我不改变自己光想着强迫他人改变,我觉得自己有点过分。
G同学:我想说说“别人家的孩子”我妈经常对我说这句话,有一次我问妈妈,你小时候就没有被家长说过“别人家的孩子吗”,我妈淡定的说:“我小时候啊,就是那别人家的孩子。”我妈妈从来就不知道被说“别人家的孩子”是什么心情,因为她从小就是别人的榜样,她根本不知道我听到这句话的感受。
H同学:我也想吐槽“别人家的孩子”当我爸妈对我说“别人家的孩子”时,我就回应他们“人家的父母怎么怎么样……”然后就把他们所有的话给压回去了。
我听到都在吐槽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时,这句话也将我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我也是在这句“经典名言”的陪伴中成长的,小时候从吃饭、穿衣、到学习、做家务、等等很多方面,父母总是将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种比较让我从小到大我在别人面前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在集体活动中越来越退缩,我迷失了自我,丢掉了自信,在我心中别人都比我好,成我妈妈的我,也将这些复制到了儿子身上。
I同学:我想说说“我照顾自己的人生,不假手他人”爸爸比较宠我,只要我的要求不过分,基本上都会满足我,他也会帮我做很多我自己该做的事,呆在他们身边我就会不自觉的依赖上他们,选择出国留学,我就是想让自己独立,我不想在依赖他们,我想锻炼自己,我想自己照顾自己的人生。
J同学:我印象深刻的是“说不出来拿不到,说不清楚做不好。”爸爸对我要求很高,要求我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却不管我如何做,只要我达到目标就行了,而我对于明确目标的概念很模糊,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索。当我的目标很模糊的时候,我无法真正的做出来。我要先清楚的制定合适的目标。
K同学:“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影响他人。”妈妈是一个特别强势的女人,脾气也比较暴躁,这一点我和妈妈一样,我们在相处中都想控制对方,经常会争吵,妈妈参加了亲子课后,改变了很多。以前我们有矛盾时,我总是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这里也有气她的成分),当我看到妈妈为我而改变时,我不好意思在提出过分的要求,因为妈妈的改变而影响到我也改变了。
听着孩子们的分享,我几度热泪盈眶,我被孩子们感动了。随着孩子一天长大,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似乎不在那么顺畅了,父母总是想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可他们似乎不是那么愿意,到底是什么阻碍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呢?
曾经我以为:尽我最大的能力给儿子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给他最好的爱,今天孩子们在“六脉神功”的体验中,大多数的孩子更想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肯定和鼓励。我也在问自己:我给儿子足够的肯定和鼓励了吗?
记录者:文本娘——冯苗
昨天美珍老师带领孩子们解读了最青春的十五条,今天一早通过考试来强化、通过分享来内化这十五条。同学们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拿到属于自己的收获。
A同学:我感触最深的是:“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不是我们要的,如果我们不要我们为什么不要,如果我们要我们为什么要,当我们要这个结果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做,当我们不要这个结果时我们又该如何去寻找新的方法。
B同学:对我有启发的是“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我以前就像“墙头草”光听别人的,没有自己的主见。现在我要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方式去做。
C同学:我比较喜欢:“说不出来拿不到,说不清楚做不好。”我觉得我的表达方式挺多的,可是别人经常听不懂,我需要改变我说话的方式。
D同学:我比较有感触的是:“值得我做的,值得我做好;值得我做好的,值得我做的开心。”以前我觉得做作业比较烦,现在我知道了作业值得我做,值得我做好,值得我做的开心。
E同学:“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爸爸经常说你看别人家的xxx……我心中的想法是别人家的孩子管我什么事?开始我会辩解,听得多了慢慢的我变得麻木了,他再说的时候我已经不想理他了。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爸爸每次讲很多道理,我觉得他说的很对,可是放在我身上实践效果不是很好,我自己觉得他越说我,我只会越来越学的不好,激将法对我没有用,因此效果比道理更重要。
F同学:我想说说“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影响他人。”我原来总是希望别人能变得符合我的审美观和需求,现在发现不现实,我要先改变自己,我要学会适应,这样总比一次次封闭自己要好得多,我不改变自己光想着强迫他人改变,我觉得自己有点过分。
G同学:我想说说“别人家的孩子”我妈经常对我说这句话,有一次我问妈妈,你小时候就没有被家长说过“别人家的孩子吗”,我妈淡定的说:“我小时候啊,就是那别人家的孩子。”我妈妈从来就不知道被说“别人家的孩子”是什么心情,因为她从小就是别人的榜样,她根本不知道我听到这句话的感受。
H同学:我也想吐槽“别人家的孩子”当我爸妈对我说“别人家的孩子”时,我就回应他们“人家的父母怎么怎么样……”然后就把他们所有的话给压回去了。
我听到都在吐槽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时,这句话也将我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我也是在这句“经典名言”的陪伴中成长的,小时候从吃饭、穿衣、到学习、做家务、等等很多方面,父母总是将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种比较让我从小到大我在别人面前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在集体活动中越来越退缩,我迷失了自我,丢掉了自信,在我心中别人都比我好,成我妈妈的我,也将这些复制到了儿子身上。
I同学:我想说说“我照顾自己的人生,不假手他人”爸爸比较宠我,只要我的要求不过分,基本上都会满足我,他也会帮我做很多我自己该做的事,呆在他们身边我就会不自觉的依赖上他们,选择出国留学,我就是想让自己独立,我不想在依赖他们,我想锻炼自己,我想自己照顾自己的人生。
J同学:我印象深刻的是“说不出来拿不到,说不清楚做不好。”爸爸对我要求很高,要求我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却不管我如何做,只要我达到目标就行了,而我对于明确目标的概念很模糊,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索。当我的目标很模糊的时候,我无法真正的做出来。我要先清楚的制定合适的目标。
K同学:“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影响他人。”妈妈是一个特别强势的女人,脾气也比较暴躁,这一点我和妈妈一样,我们在相处中都想控制对方,经常会争吵,妈妈参加了亲子课后,改变了很多。以前我们有矛盾时,我总是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这里也有气她的成分),当我看到妈妈为我而改变时,我不好意思在提出过分的要求,因为妈妈的改变而影响到我也改变了。
听着孩子们的分享,我几度热泪盈眶,我被孩子们感动了。随着孩子一天长大,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似乎不在那么顺畅了,父母总是想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可他们似乎不是那么愿意,到底是什么阻碍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呢?
曾经我以为:尽我最大的能力给儿子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给他最好的爱,今天孩子们在“六脉神功”的体验中,大多数的孩子更想得到来自爸爸、妈妈的肯定和鼓励。我也在问自己:我给儿子足够的肯定和鼓励了吗?
记录者:文本娘——冯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