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酸梅汤之恋
我能想到美妙的夏日,就是左手提着酸梅汤包,右手提着半个大西瓜。
空调咕隆隆的转,酸梅汤在锅里慢熬,冰镇沁人的西瓜,一个大勺子慢慢舀,足矣。
作为一个酸梅汤控,一到夏天就不离手,顺带连柠檬也爱起来。
以至于朋友见到我都说:你这么爱酸的,几个月啦?
我想,热爱酸的起源是因为是肉食动物,加上川菜时常重油重辣,
为了肠胃的安康,自然喜爱起这酸爽,喝完一杯又能吃三碗~
作为酸梅汤的脑残粉,仔细研究了一下来龙去脉,有意思得紧~
如你所知,老北京酸梅汤最为出名,九龙斋,信远斋等等。
著名吃货梁实秋偏爱信远斋。在《雅舍谈吃》里,他这样写道:
“信远斋铺面很小,只有两间小门面,临街是一块黑漆金字匾额,
铺内清洁简单,地道北平式的装修,进门右手方有黑漆大木桶一,
里面有一大百瓷罐,罐外全是碎冰,罐里是酸梅汤,所以名为冰镇。
北平的冰是从什刹海或护城河挖取藏在地窖内的,冰块里可以看见草皮木屑,
泥沙秽物更不能避免,是不能放在饮料里喝的。什刹海会贤堂的名件“冰碗”,
莲蓬桃仁杏仁棱角藕都放在冰块上,食客不嫌其脏,真是不可思议。
有人甚至把冰块放在酸梅汤里!信远斋的冰镇就高明地多了。因为桶大罐小冰多,
喝起来冰泌脾胃。他的酸梅汤的成功秘诀,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
舍不得下咽。很少有人能站在那里喝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抗战胜利还乡,
我带孩子们到信远斋,我准许他们能喝多少碗都可以。他们连尽七碗方始罢休。
我每次去喝,不是为解渴,是为解谗。”
所以每次在北京我总是对那个球形玻璃瓶装的酸梅汤欲罢不能。
有时做梦梦到在喝酸梅汤,口水都能顺势而下。倘若有幸,
能够如梦令一头扎进信远斋的酸梅缸子里,也算不枉此生了。
想一想那是多美好的时光。人来人往的堂厮,冰块中供着酸梅汤。
桂花香,乌梅酿,甘草回甘,山楂轻盈,配上这不拘小节的碎冰。
跑堂的,下力的,或是清闲的,无关地位,都可尽享这冰爽。
一碗接一碗,直到这肚子鼓鼓囊囊,化成汗,又可再来一碗。
七年之眠后,蝉声就是这样穿过了一个一个的夏天。
夏天的美好,可以站在热风中,一口干掉一大碗冰镇桂花酸梅汤。
连嘴也不用抹,就再趁着凉意斟上一碗,随热气恣意包裹,一饮而尽。
老北京酸梅汤的来历跟皇室有着不可分的联系。游牧民族爱吃肉。
时常做酸,但不易保存,皇帝也怕胖,御膳房精心改良,推出酸梅汤。
这样乾隆老湿去西湖边微服私访,就不会因为过胖而失了姑娘。
传说皇室的做法是这样:
在冬天的事后把所有材料扔进大缸,放满水,浸泡,一个月换一次材料,
水不变,一直到夏天,喝的时候过滤掉渣滓,冰块冰镇即可。
当然传说通常是不可信的,酸梅汤常温下容易变质~
但是如果忽略物理原理,这真是神仙一般的日子啊。
想着门前那口大缸子里面装满了沁口的酸梅汤,不能再酸爽。
如果学苏东坡吃荔枝的劲头日饮梅汤三百碗,应该会胃穿孔吧……
作为一个奉信自己动手的吃货,也尝试自己做酸梅汤,自己做的话。
材料可以找得更齐全,尝试不同的口感,比如使用冰片糖,洛神花。
不入酸梅汤界不会知道,孕妇是不能过多食用山楂的,具体搜索之~。
烟熏乌梅、山楂片、陈皮丝、甘草片、洛神花、先用水洗净,
再浸泡半天。大火煮开转小火一小时,加冰糖或冰片糖调味,倒出,另加少量水入锅煮至变色,
将两次煮的酸梅汤混合均匀,撒上干桂花,静置,即成一盆美味的桂花酸梅汤。
刚煮出来时,味道不会太浓,热度让味蕾误解了酸甜,冰镇后一切都回归如常。
酸梅汤功效也很多,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乱、痢疾。
如果加入玫瑰花朵,就成为另一种美妙的夏日畅饮,土贡梅煎。
今天很早起来办事,匆匆忙忙的塞在北京的早高峰里,出地铁下起雨来。
就买了一个几块钱的卷饼啃呀啃,喝着勾兑的酸梅汤也好开心。
我喜欢有很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以后私房菜开起来,
你会尝到那些食物里的时间,什么科技和法宝也不能替代掉它们呀。
比起匆忙吃完一顿价值千元的大餐,还是喜欢慢慢的,不被催促的吃一个几块钱的卷饼。
时间是太好的佐料,在一座站在电梯上都会被撞飞的城市,咀嚼有时真像一场奢侈。
所以我愿意从安河桥北跑到天宫院去找你玩,也愿意从亚运村跑到顺义去做一顿火锅。
这座城市的郊外正夜盖四野,烤羊肉串的烟从马路这头流窜到那头,狗叫和蝉鸣混在一起。
岁月你别催,等我喝完这盆酸梅汤,再来跟你瞎扯啊~
空调咕隆隆的转,酸梅汤在锅里慢熬,冰镇沁人的西瓜,一个大勺子慢慢舀,足矣。
作为一个酸梅汤控,一到夏天就不离手,顺带连柠檬也爱起来。
以至于朋友见到我都说:你这么爱酸的,几个月啦?
我想,热爱酸的起源是因为是肉食动物,加上川菜时常重油重辣,
为了肠胃的安康,自然喜爱起这酸爽,喝完一杯又能吃三碗~
作为酸梅汤的脑残粉,仔细研究了一下来龙去脉,有意思得紧~
如你所知,老北京酸梅汤最为出名,九龙斋,信远斋等等。
著名吃货梁实秋偏爱信远斋。在《雅舍谈吃》里,他这样写道:
“信远斋铺面很小,只有两间小门面,临街是一块黑漆金字匾额,
铺内清洁简单,地道北平式的装修,进门右手方有黑漆大木桶一,
里面有一大百瓷罐,罐外全是碎冰,罐里是酸梅汤,所以名为冰镇。
北平的冰是从什刹海或护城河挖取藏在地窖内的,冰块里可以看见草皮木屑,
泥沙秽物更不能避免,是不能放在饮料里喝的。什刹海会贤堂的名件“冰碗”,
莲蓬桃仁杏仁棱角藕都放在冰块上,食客不嫌其脏,真是不可思议。
有人甚至把冰块放在酸梅汤里!信远斋的冰镇就高明地多了。因为桶大罐小冰多,
喝起来冰泌脾胃。他的酸梅汤的成功秘诀,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
舍不得下咽。很少有人能站在那里喝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抗战胜利还乡,
我带孩子们到信远斋,我准许他们能喝多少碗都可以。他们连尽七碗方始罢休。
我每次去喝,不是为解渴,是为解谗。”
所以每次在北京我总是对那个球形玻璃瓶装的酸梅汤欲罢不能。
有时做梦梦到在喝酸梅汤,口水都能顺势而下。倘若有幸,
能够如梦令一头扎进信远斋的酸梅缸子里,也算不枉此生了。
想一想那是多美好的时光。人来人往的堂厮,冰块中供着酸梅汤。
桂花香,乌梅酿,甘草回甘,山楂轻盈,配上这不拘小节的碎冰。
跑堂的,下力的,或是清闲的,无关地位,都可尽享这冰爽。
一碗接一碗,直到这肚子鼓鼓囊囊,化成汗,又可再来一碗。
七年之眠后,蝉声就是这样穿过了一个一个的夏天。
夏天的美好,可以站在热风中,一口干掉一大碗冰镇桂花酸梅汤。
连嘴也不用抹,就再趁着凉意斟上一碗,随热气恣意包裹,一饮而尽。
老北京酸梅汤的来历跟皇室有着不可分的联系。游牧民族爱吃肉。
时常做酸,但不易保存,皇帝也怕胖,御膳房精心改良,推出酸梅汤。
这样乾隆老湿去西湖边微服私访,就不会因为过胖而失了姑娘。
传说皇室的做法是这样:
在冬天的事后把所有材料扔进大缸,放满水,浸泡,一个月换一次材料,
水不变,一直到夏天,喝的时候过滤掉渣滓,冰块冰镇即可。
当然传说通常是不可信的,酸梅汤常温下容易变质~
但是如果忽略物理原理,这真是神仙一般的日子啊。
想着门前那口大缸子里面装满了沁口的酸梅汤,不能再酸爽。
如果学苏东坡吃荔枝的劲头日饮梅汤三百碗,应该会胃穿孔吧……
作为一个奉信自己动手的吃货,也尝试自己做酸梅汤,自己做的话。
材料可以找得更齐全,尝试不同的口感,比如使用冰片糖,洛神花。
不入酸梅汤界不会知道,孕妇是不能过多食用山楂的,具体搜索之~。
烟熏乌梅、山楂片、陈皮丝、甘草片、洛神花、先用水洗净,
再浸泡半天。大火煮开转小火一小时,加冰糖或冰片糖调味,倒出,另加少量水入锅煮至变色,
将两次煮的酸梅汤混合均匀,撒上干桂花,静置,即成一盆美味的桂花酸梅汤。
刚煮出来时,味道不会太浓,热度让味蕾误解了酸甜,冰镇后一切都回归如常。
酸梅汤功效也很多,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乱、痢疾。
如果加入玫瑰花朵,就成为另一种美妙的夏日畅饮,土贡梅煎。
今天很早起来办事,匆匆忙忙的塞在北京的早高峰里,出地铁下起雨来。
就买了一个几块钱的卷饼啃呀啃,喝着勾兑的酸梅汤也好开心。
我喜欢有很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以后私房菜开起来,
你会尝到那些食物里的时间,什么科技和法宝也不能替代掉它们呀。
比起匆忙吃完一顿价值千元的大餐,还是喜欢慢慢的,不被催促的吃一个几块钱的卷饼。
时间是太好的佐料,在一座站在电梯上都会被撞飞的城市,咀嚼有时真像一场奢侈。
所以我愿意从安河桥北跑到天宫院去找你玩,也愿意从亚运村跑到顺义去做一顿火锅。
这座城市的郊外正夜盖四野,烤羊肉串的烟从马路这头流窜到那头,狗叫和蝉鸣混在一起。
岁月你别催,等我喝完这盆酸梅汤,再来跟你瞎扯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