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亭缘之六:风雨亭
![]() |
自诗:“生提寒剑对秋风,葬埋兜鍪沉碎铿。巾帼傲骨不畏雪,惟叹隔桥吟花灯。”
西泠桥畔所葬两位女子,一为传说中的钱塘名妓苏小小,另一位则是近代革命志士鉴湖女侠秋瑾。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却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子至高推崇的两种定位:或重才情,柔情万种,才华横溢;或重节义,满腔热血,不让须眉。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在这两者之间表达出自己的倾向:更喜欢前者,或者更喜欢后者。西泠桥在两方墓冢之间,像是一枚秤杆,在不同的时代,无声地昭示着孰轻孰重。
风雨亭离西泠桥和慕才亭不远。秋瑾就义之后,此地原为秋瑾祠所在。后祠堂败没,故在原址处修风雨亭以纪念。有意思的是,秋瑾一生短暂而绚烈,却不曾与杭州有深缘。其籍贯绍兴,生于福建;嫁至湖南,随夫至京;东瀛求学,归浙起事;最后几轻辗转革命失败,在绍兴就义。秋瑾先葬于绍兴,后因时代纷争几度波折,历经十迁,最终还葬于西泠桥畔,致能身后安宁,却也令人唏嘘不已。
风雨亭形貌外观与慕才亭极为不同。慕才亭为六柱六角攒尖,秀气玲珑;风雨亭则为十二柱四方歇山顶,端庄肃穆。恰如两位女子不同的气质。除西泠风雨亭外,在绍兴亦有同样纪念秋瑾的风雨亭,反为攒尖形制,当然也体量宽大、用料浑厚,不失庄重。两亭同名,均取自秋瑾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
然,如同许多人会不由自主地偏爱苏小小或者偏爱秋瑾,却大概会忽略这种偏爱无论怎样都落入中国传统社会男权与封建轮回的窠臼之中。太平盛世需要苏小小,以抚慰或失意或正在力争蟾宫折桂的传统才子们孤独的心灵,而她们用以吸引男子们的除去美貌与温柔,便同样是臣服于科举阶梯所规划介定或者与之相关所衍生的才学类型,如有拔萃者,大抵也只能是感叹自己非男儿身能考取功名而已;论及情,大抵也只是翘首以盼郎君能够高中荣归之时来赎娶自己。而烽烟乱世之中,似乎更需要秋瑾,能够用一个女子不常有的惊人勇毅去做那些本当是男子们应该做的冲锋陷阵、上阵杀敌,哪怕以卵击石也要抒发这样的精神来激励更多的人投入革命烈火之中。但诡异的是,对于这样一类女子的褒扬,往往是在精神上剥夺其作为女性的权利,而加以诸如“巾帼英雄”、“女中豪杰”、“不让须眉”这样扭曲性别的荣誉;以致于当我们想起如秋瑾时,只觉得侠肝义胆,而会自然而然地忽略其“温婉”、“柔顺”、“细致”、“美丽”这样可能存在于现实当中的特点。
诚然,女性们在这样的传统中被评价往往并非其本愿,她们中的姣姣者,大概也只是在有限的时代框架之下活出自己的本色,而因为客观原因而无法去仔细思考人生的更多种可能性或者某种选择。如织女、嫦娥、白素贞、哪怕是祝英台这样的角色,最终都会赋予其非凡人的内质,冥冥之中似乎在诠释更加完美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在那种环境下大概只能借助神力打破凡间牢笼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因此,如果之前所述的这种偏爱是不公平的,那责任当然不在女性,而在于传统的力量让人们在心中划定了某项难以更改的标准,而这个标准至少在文化上隐隐地禁锢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的选择。这些美好的女子们生活在男人们纷乱争斗的阴影下已经太久,我们其实应当去寻找和赞美那些真正平凡、温婉和朴素所带来的无限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