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
《孩子,你慢慢来》是十几年前读的,今日又读,感觉又有不同。
龙应台是我一直喜欢的作家,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她一反胡美丽的犀利与愤怒,用朴实细腻的笔触白描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十二年前读此书时,尚未为人母亦未为人妻,完全是用一种孩子的视角,觉得做龙应台的孩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有这样一位宽容而正直的母亲。她会随时关注你的成长但又不做过多的限制,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且不惮于向她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对错。
孩子上小学了。从学校到家按正常速度需十五分钟,但孩子每每走一个多小时。这多出来的近一小时的时间是足以让任何一位母亲抓狂的。母亲问孩子:“下学后你去哪儿了?”孩子觉得很委屈:“哪儿也没去呀?”母亲虽然继续疑惑,继续抓狂,但并没有把自己的不安和不满发泄出来。一天下午,母亲跟在了走出校门的孩子的后面:孩子确实一直在向着家的方向前进,只不过他会随时被他觉得有趣的事物吸引,随时停下来。孩子是没有任何时间观念的。
孩子昨天的作业只得了一只老鼠(大概是及格的意思),今天的作业有一行没写好,母亲要求孩子再补写一行,“这样才能得三只老鼠”,孩子很气愤,“为什么我要再多写一行?”“你总要我得两只老鼠三只老鼠,这么好那么好,我有时候也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权利就得一只老鼠呀。。。。。。”母亲没有坚持。
“我还不是为你好!?”这是父母的说法。龙应台也说:“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比别人有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孩子在意的是这件事是否有趣,而父母在意的是这项才能或品格将来是否需要。在这一场场的拔河比赛中,最终赢的大多是孩子。真正让孩子受益的,是父母日常潜移默化的言行举止。龙应台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喂,看看书怎么样?”这句话一直到现在还在说。
十年转瞬即逝,《孩子,你慢慢来》中的稚龄小儿已经成人,从十四岁到十八岁,成长中总重要的阶段,母亲没有参与,面对已经陌生的儿子,母亲很不适应。“他在想什么?他怎么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什么使他尴尬什么使他狂热。。。。。。我一无所知。”“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要认识这个人。”开始于2004年的《亲爱的安德烈》就是母子俩相互认识,真诚交流的书信集。
看了《亲爱的安德烈》,再回头看看《孩子,你慢慢来》,这一次,我从同为母亲的视角重新解读,才发现,龙应台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从自己与孩子的交往和对话中关注两代人的相互理解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个孩子,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与这个社会发生了联系。而父母的责任就是协助这个孩子契入社会并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个命题看似很大,其实是一项琐碎且旷日持久的工作。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孩子似乎到成人以后才会进入社会。实则不然,孩子,从一出生就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之中。而一个孩子的身上除了带有父母的印章,还会有他独有的性格。父母的责任是发现他的个性,引导他与社会、社会中的人相处。每一代的孩子都比他们的父母想象得要复杂、深刻得多,成年人锁在自己的惯性思维中,又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利,太容易自以为是了。
安德烈说:“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与’,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这也是当下大多数父母与子女无法交流的症结之所在。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龙应台与安德烈交流了关于国家、责任、文化以及道德的方方面面的看法,有认同也有对立。他们甚至探讨了相互的穿衣品味。当然,在儿子眼中,妈妈的穿衣品味就是“披上一个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或者盖上一条地毯”。而这一点在妈妈那里得到了诚实的认可:“我可能在用所谓‘极简’美学来掩饰自己其实对‘美’和‘品味’缺乏心得,没有成就“。
在第28封信中,母亲提出了kitsch,举出的例子之一就是母亲带儿子去看自己当年喜欢的音乐剧《音乐之声》企盼自己的儿女,哪怕只有一点点,能了解自己。当少年儿女知道父母被什么样的电影感动,为什么样的老歌着迷时,两代之间可能会多了一点点的体贴和容忍。而当母亲对“嘻哈音乐”表示反感时,孩子亦找出歌词给她告诉她真正好的“嘻哈音乐”是缀在音乐中的现代诗,以纠正母亲的看法。
在第10封信中,孩子在学校遇到不公,母亲说:“你不是唯一一个必须思考怎么去应付那极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少年” ;“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同事。。。。。。你必须每一次都做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与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 。当母亲对着电视新闻慷慨陈词义愤填膺时,孩子冷眼以对:“去做啊!” “你们知识分子就是这样,总能为自己的不行动、不作为找到借口“。
所以我想,孩子的未来就是社会的未来,父母想让社会成为什么样的社会,就应该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孩子,这是相通的。但父母如何把自己的人生总结和智慧传递给孩子?不是强行给予,不是戒规戒律(因为社会在变,父母的经验只能是参考)。在《亲爱的安德烈》中,龙应台摸索了一条与孩子交流的路,它诚实的记录了一位母亲如何在挫败中试着与一个成长中的儿子相处,如何去了解他们这一代人,接触他,试探他,同时也潜移默化着自己的观点和论述。所以,笔者推介这本书给所有的父母和孩子,让我们共同体会爱与交流。
龙应台是我一直喜欢的作家,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她一反胡美丽的犀利与愤怒,用朴实细腻的笔触白描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十二年前读此书时,尚未为人母亦未为人妻,完全是用一种孩子的视角,觉得做龙应台的孩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有这样一位宽容而正直的母亲。她会随时关注你的成长但又不做过多的限制,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且不惮于向她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对错。
孩子上小学了。从学校到家按正常速度需十五分钟,但孩子每每走一个多小时。这多出来的近一小时的时间是足以让任何一位母亲抓狂的。母亲问孩子:“下学后你去哪儿了?”孩子觉得很委屈:“哪儿也没去呀?”母亲虽然继续疑惑,继续抓狂,但并没有把自己的不安和不满发泄出来。一天下午,母亲跟在了走出校门的孩子的后面:孩子确实一直在向着家的方向前进,只不过他会随时被他觉得有趣的事物吸引,随时停下来。孩子是没有任何时间观念的。
孩子昨天的作业只得了一只老鼠(大概是及格的意思),今天的作业有一行没写好,母亲要求孩子再补写一行,“这样才能得三只老鼠”,孩子很气愤,“为什么我要再多写一行?”“你总要我得两只老鼠三只老鼠,这么好那么好,我有时候也要得一只老鼠—我也有权利就得一只老鼠呀。。。。。。”母亲没有坚持。
“我还不是为你好!?”这是父母的说法。龙应台也说:“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比别人有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孩子在意的是这件事是否有趣,而父母在意的是这项才能或品格将来是否需要。在这一场场的拔河比赛中,最终赢的大多是孩子。真正让孩子受益的,是父母日常潜移默化的言行举止。龙应台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喂,看看书怎么样?”这句话一直到现在还在说。
十年转瞬即逝,《孩子,你慢慢来》中的稚龄小儿已经成人,从十四岁到十八岁,成长中总重要的阶段,母亲没有参与,面对已经陌生的儿子,母亲很不适应。“他在想什么?他怎么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什么使他尴尬什么使他狂热。。。。。。我一无所知。”“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要认识这个人。”开始于2004年的《亲爱的安德烈》就是母子俩相互认识,真诚交流的书信集。
看了《亲爱的安德烈》,再回头看看《孩子,你慢慢来》,这一次,我从同为母亲的视角重新解读,才发现,龙应台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从自己与孩子的交往和对话中关注两代人的相互理解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个孩子,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与这个社会发生了联系。而父母的责任就是协助这个孩子契入社会并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个命题看似很大,其实是一项琐碎且旷日持久的工作。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孩子似乎到成人以后才会进入社会。实则不然,孩子,从一出生就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之中。而一个孩子的身上除了带有父母的印章,还会有他独有的性格。父母的责任是发现他的个性,引导他与社会、社会中的人相处。每一代的孩子都比他们的父母想象得要复杂、深刻得多,成年人锁在自己的惯性思维中,又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利,太容易自以为是了。
安德烈说:“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与’,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这也是当下大多数父母与子女无法交流的症结之所在。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龙应台与安德烈交流了关于国家、责任、文化以及道德的方方面面的看法,有认同也有对立。他们甚至探讨了相互的穿衣品味。当然,在儿子眼中,妈妈的穿衣品味就是“披上一个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或者盖上一条地毯”。而这一点在妈妈那里得到了诚实的认可:“我可能在用所谓‘极简’美学来掩饰自己其实对‘美’和‘品味’缺乏心得,没有成就“。
在第28封信中,母亲提出了kitsch,举出的例子之一就是母亲带儿子去看自己当年喜欢的音乐剧《音乐之声》企盼自己的儿女,哪怕只有一点点,能了解自己。当少年儿女知道父母被什么样的电影感动,为什么样的老歌着迷时,两代之间可能会多了一点点的体贴和容忍。而当母亲对“嘻哈音乐”表示反感时,孩子亦找出歌词给她告诉她真正好的“嘻哈音乐”是缀在音乐中的现代诗,以纠正母亲的看法。
在第10封信中,孩子在学校遇到不公,母亲说:“你不是唯一一个必须思考怎么去应付那极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少年” ;“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同事。。。。。。你必须每一次都做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与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 。当母亲对着电视新闻慷慨陈词义愤填膺时,孩子冷眼以对:“去做啊!” “你们知识分子就是这样,总能为自己的不行动、不作为找到借口“。
所以我想,孩子的未来就是社会的未来,父母想让社会成为什么样的社会,就应该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孩子,这是相通的。但父母如何把自己的人生总结和智慧传递给孩子?不是强行给予,不是戒规戒律(因为社会在变,父母的经验只能是参考)。在《亲爱的安德烈》中,龙应台摸索了一条与孩子交流的路,它诚实的记录了一位母亲如何在挫败中试着与一个成长中的儿子相处,如何去了解他们这一代人,接触他,试探他,同时也潜移默化着自己的观点和论述。所以,笔者推介这本书给所有的父母和孩子,让我们共同体会爱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