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些娇柔做作的事
确实有点说不出口
事实是早些天的时候,天气火热嗓子肿胀,看了一部清凉去火的后会无期。
一直说要去写一篇观影后感可是在这一天又一天的无聊中渐渐消磨掉了动手动脚的激情,然后它就出现在了这里,与一些娇柔做作的故事。
不得不说韩寒有点浮夸了,有点自大了,我认为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但只是处于不错这个程度,俗语讲满瓶不响半瓶哐当,我想多年以后韩寒可能会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的谈谈自己的处女作,客观的。
首先,电影情节的安排,与韩寒讲故事写小说一个风格,假使韩寒的电影拍的早一些,那方寒大战可能就不会上演了。离别,韩寒的绝大部分小说都在抒发着同样的情感,从美好的一开始开始,逐渐奔波逐渐丢失,像个文人一样在角落里忧伤却又像个流氓一个吊儿郎当。以前看到过一人专门写的东西,内容冗长无趣,不过名字实在令人难忘,死去一点点,大致是说告别就是一点点的死去,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江河与浩汉不断去寻找不断告别,最终各自背着行囊向东向西一无所有。我不想去探讨到底是否结局真假,不想猜想人们最终去了哪里是像童话一样单纯可爱呢?还是像现实一样只想去打你的脸呢?不想去问到底有谁有说假话而谁又真正被骗了,我关注的是江河和浩汉的眼神和语言,他们真正所感动的想要诉说的,不是冯绍峰和陈柏霖。
确实,有很多桥段在韩寒的小说里屡见不鲜但这真不是他某一部书的电影版,要说的话可以说是他的一部新小说,只是在最终出版前觉得还是拍成电影更加赚钱。这就再提到这部电影的动机,我记得周国平有一句话,说你如果要找真正的艺术那你就应该去古希腊,那里的土绅劣豪们整日吃饱了没事干就搞艺术,之后我看书电影之类总喜欢去分析动机为什么,然后才能更加理解作者本身创作时的想法和他的意图。好吧我在操蛋,其实就是因为小四,今年注定是个欢乐年,人们手里捏着钱站在电影院就不知不觉的加入到了这场站队里面来了,然后就有了你笑我贫我笑你娼的闹剧。我个人觉得,后会无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赚名。说起来自从韩寒专职司机之后就一直是个低调的文人,可是焦点似乎总是离不开他,而综合起来整体的评价是天才青年,这就类似图样图森破的嘲讽,以韩寒的不太淡泊的淡泊心境是绝不能忍受的,如同大三的某些无良青年急于证明自己而坚决反对父母的考研安排一样,必须得做些什么了。
于是在这个少雨的夏天,这个小四又打算赚一年的夏天,这个怀旧青春风吹不见了的夏天,韩寒带着一部清凉的小电影来到了人间,如同他讲故事一般我看电影,这让我感觉我自己被愚弄了。但我前面也说到,我感觉这部电影不错,不错的概念就是好看多于不好看,唉,废话。不过且这么说说,好看在这部电影的脱俗,韩寒把自己的小说带进了电影圈,新的东西都是脱俗然后逐渐变成新俗。国产片的好电影大都是些严肃题材的电影,发人深醒的东西会很重,像之前的白日焰火和之前前的天注定,韩寒的能力就是赋予轻飘飘的东西以内涵,土遁-加重岩之术,让一个整体上表现轻喜的东西带上长长的尾巴,无法忘怀。而它的不好看,则是它的重复,很多熟悉韩寒的读者逐渐的理解了内涵再去看那些最早吸引人的东西就会像是看一具尸体,再美丽也无法勃起。之前听韩寒自己说自己已经优秀过去一百倍,他可以打败所有人,之前前在看冯唐的时候看见冯唐这么说,写小说吧,韩寒还没找到门呢,我想啊,是不是成功的文人都要有丁春秋的自信,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偶尔也称自己是个文人,也偶尔会有些文人的狂气,也表示理解,就像一个人无法看见自己的后脑一样,可是为这种无聊的重复,不值得去花那四十块票价。
恰好前两天我骑车去了太白山一趟,走山旁小路的时候大山向我展现了大周至千年前的本色,扬起铺天盖地的粉土,在尘土中开出了一辆奶色桑倘那。
事实是早些天的时候,天气火热嗓子肿胀,看了一部清凉去火的后会无期。
一直说要去写一篇观影后感可是在这一天又一天的无聊中渐渐消磨掉了动手动脚的激情,然后它就出现在了这里,与一些娇柔做作的故事。
不得不说韩寒有点浮夸了,有点自大了,我认为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但只是处于不错这个程度,俗语讲满瓶不响半瓶哐当,我想多年以后韩寒可能会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的谈谈自己的处女作,客观的。
首先,电影情节的安排,与韩寒讲故事写小说一个风格,假使韩寒的电影拍的早一些,那方寒大战可能就不会上演了。离别,韩寒的绝大部分小说都在抒发着同样的情感,从美好的一开始开始,逐渐奔波逐渐丢失,像个文人一样在角落里忧伤却又像个流氓一个吊儿郎当。以前看到过一人专门写的东西,内容冗长无趣,不过名字实在令人难忘,死去一点点,大致是说告别就是一点点的死去,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江河与浩汉不断去寻找不断告别,最终各自背着行囊向东向西一无所有。我不想去探讨到底是否结局真假,不想猜想人们最终去了哪里是像童话一样单纯可爱呢?还是像现实一样只想去打你的脸呢?不想去问到底有谁有说假话而谁又真正被骗了,我关注的是江河和浩汉的眼神和语言,他们真正所感动的想要诉说的,不是冯绍峰和陈柏霖。
确实,有很多桥段在韩寒的小说里屡见不鲜但这真不是他某一部书的电影版,要说的话可以说是他的一部新小说,只是在最终出版前觉得还是拍成电影更加赚钱。这就再提到这部电影的动机,我记得周国平有一句话,说你如果要找真正的艺术那你就应该去古希腊,那里的土绅劣豪们整日吃饱了没事干就搞艺术,之后我看书电影之类总喜欢去分析动机为什么,然后才能更加理解作者本身创作时的想法和他的意图。好吧我在操蛋,其实就是因为小四,今年注定是个欢乐年,人们手里捏着钱站在电影院就不知不觉的加入到了这场站队里面来了,然后就有了你笑我贫我笑你娼的闹剧。我个人觉得,后会无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赚名。说起来自从韩寒专职司机之后就一直是个低调的文人,可是焦点似乎总是离不开他,而综合起来整体的评价是天才青年,这就类似图样图森破的嘲讽,以韩寒的不太淡泊的淡泊心境是绝不能忍受的,如同大三的某些无良青年急于证明自己而坚决反对父母的考研安排一样,必须得做些什么了。
于是在这个少雨的夏天,这个小四又打算赚一年的夏天,这个怀旧青春风吹不见了的夏天,韩寒带着一部清凉的小电影来到了人间,如同他讲故事一般我看电影,这让我感觉我自己被愚弄了。但我前面也说到,我感觉这部电影不错,不错的概念就是好看多于不好看,唉,废话。不过且这么说说,好看在这部电影的脱俗,韩寒把自己的小说带进了电影圈,新的东西都是脱俗然后逐渐变成新俗。国产片的好电影大都是些严肃题材的电影,发人深醒的东西会很重,像之前的白日焰火和之前前的天注定,韩寒的能力就是赋予轻飘飘的东西以内涵,土遁-加重岩之术,让一个整体上表现轻喜的东西带上长长的尾巴,无法忘怀。而它的不好看,则是它的重复,很多熟悉韩寒的读者逐渐的理解了内涵再去看那些最早吸引人的东西就会像是看一具尸体,再美丽也无法勃起。之前听韩寒自己说自己已经优秀过去一百倍,他可以打败所有人,之前前在看冯唐的时候看见冯唐这么说,写小说吧,韩寒还没找到门呢,我想啊,是不是成功的文人都要有丁春秋的自信,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偶尔也称自己是个文人,也偶尔会有些文人的狂气,也表示理解,就像一个人无法看见自己的后脑一样,可是为这种无聊的重复,不值得去花那四十块票价。
恰好前两天我骑车去了太白山一趟,走山旁小路的时候大山向我展现了大周至千年前的本色,扬起铺天盖地的粉土,在尘土中开出了一辆奶色桑倘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