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候(纯摘抄)
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温风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
大暑。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寒露。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霜降。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大雪。鹖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冬至。蚯蚓结,麇角解,水泉动。
小寒。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雊。
大寒。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非战斗人员撤离警戒线————————————
七十二候为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源于黄河流域 ,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
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
注:“……”摘抄自七十二候的百度百科条目;(……)摘抄自《礼记·月令》的百科条目。没有“……”和(……)的内容也是百度找来的解释和注音,夹杂少许自发性吐槽。全文内容除自发性吐槽外均来自百度百科和百度搜索,纯属失眠自娱自乐产物,学术价值堪忧,严谨性堪忧。冗长无比,不建议阅读!!!!
(鸣谢百度,嗯!)
-------------------------------------------
“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鱼上冰)。”
“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三侯,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鱼陟负冰,指春分时,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雨水。獭祭鱼,候雁北(鸿雁来),草木萌动。”
“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獭是一种两栖动物,喜欢吃鱼,经常将所捕到的排列在岸上,从古代中国人的眼里,这情形很象是陈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称之为獭祭鱼或獭祭。
“惊蛰。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鹰化为鸠是古人对周围的景物观察不够仔细造成的误解。在惊蛰节气前后,动物开始繁殖,鹰和鸠的繁育途径大不相同,附近的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没有看到鹰,而周围的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他们就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春分。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初候,玄鸟至;燕来也。 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清明。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鴽:[rú],古书上指鹌鹑类的小鸟。田鼠化鴽类同于鹰化为鸠。
“谷雨。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 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 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萍是浮萍,为绿色藻类,谷雨时雨水丰沛,浮萍也随之大量繁殖,随水飘浮而生,被认为是节气指标之一,所以成为榖雨的第一候。因为浮萍含丰富蛋白质及有机物质,是农家重要的饲料。
“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 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 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王瓜是一种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快速生长,六、七月会结出红色的果实。
“小满。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小暑至)。”
“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 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葶苈:十字花科、葶苈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单一或分枝,疏生叶片或无叶,但分枝茎有叶片;分布较广,东北、华北、华东的江苏和浙江,西北、西南的四川及西藏均有分布。生于田边路旁,山坡草地及河谷湿地。以种子入药,主要功用是泻肺降气、消肿除痰、止咳定喘。
“芒种。螳螂生,鹃始鸣(鵙始鸣),反舌无声。”
“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 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 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鵙:[jú],伯劳鸟。
反舌:鸟名,即百舌鸟。
“夏至。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 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 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蜩:[tiáo],指蝉。
“小暑。温风至,蟋蜂居壁(蟋蟀居壁),鹰始挚(鹰乃学习)。”
“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 三侯,鹰始挚。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大暑。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行时(大雨时行)。”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 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三候,大雨行时。”
“立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蝉小而青赤色者。”
寒蝉释义:1、天冷时叫声低微的蝉;2、蝉的一种,有黄绿斑点、翅透明。雄蝉有发声器,夏末秋初时在树上鸣叫。
“处暑。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初候,鹰乃祭鸟;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 二候,天地始肃;清肃也,寨也。 三候,禾乃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
“白露。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初候,鸿雁来;自北而南也。 一曰:大曰鸿,小曰雁。二候,玄鸟归;燕去也。三候,群鸟养羞。羞,粮食也。养羞以备冬月。”
“秋分。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初候,雷始收声;雷于二月阳中发生,八月阴中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坯,昔培。坯户,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 三候,水始涸。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间也。见者,旦见于东方也。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余。”
“寒露。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花(菊有黄华)。”
“初候,鸿雁来宾。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飞者化潜,阳变阴也。 三候,菊有黄花。诸花皆不言,而此独言之,以其华于阴而独盛于秋也。”
雀:黄雀;蛤:蛤蜊;大水:海。
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成的。
“霜降。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初候,豺乃祭兽;孟秋鹰祭鸟,飞者形小而杀气方萌,季秋豺祭兽,走者形大而杀气乃盛也。二候, 草木黄落;阳气去也。 三侯,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立冬。水始冻(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初候,水始冻。二候,地始冻。三侯,雉入大水为蜃。蜃,蚌属。”
雉:野鸡";蜃: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海怪,形似大牡蛎(一说是水龙)。
“小雪。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初候,虹藏不见,季春阳胜阴,故虹见;孟冬阴胜阳,故藏而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侯,闭塞而成冬。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
“大雪。鹖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初候,鹖鴠不鸣。鹖鴠,音曷旦,夜鸣求旦之鸟,亦名寒号虫,乃阴类而求阳者,兹得一阳之生,故不鸣矣。 二候,虎始交;虎本阴类。感一阳而交也。三候,荔挺出。荔,一名马蔺,叶似蒲而小,根可为刷。”
鹖鴠:[hé dàn],鸟名。即寒号鸟。
“冬至。蚯蚓结,麇角解,水泉动。”
“初候,蚯蚓结;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 二候,麇角解;阴兽也。得阳气而解。 三侯,水泉动,天一之阳生也。”
麇:[jūn],古书上指獐子。
水泉动,指由于阳气初生,冬至时山中的泉水开始流动并且温热。
“小寒。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雊。”
“初候,雁北乡;一岁之气,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乡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侯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盖先行者其大,随后者其小也。此说出晋干宝,宋人述之以为的论。 二候,鹊始巢;鹊知气至,故为来岁之巢。 三候,雉雊;雊,句姤二音,雉鸣也。雉火畜,感于阳而后有声。”
雊:[gòu],雉鸡鸣叫之意。
“大寒。鸡始乳,征鸟厉疾(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初候,鸡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 二候,征鸟厉疾;征鸟,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 三候,水泽腹坚。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
鸷:[zhì],凶猛的鸟。如鹰鹯之类。
----------------------------
哇塞终于结束了觉得好棒棒呢!
原来这玩意是72只猴哦不七十二候啊,高三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儿翻到就已经开始拿来练字了。(内个时候还抄过长恨歌啊九张机啊什么的,最奇葩的大概就是买了一本纯黑的笔记本然后用银色的笔抄完了诗经里风那一部分吧。)
虽然抄过很多遍但一直都不知道这些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今天百度了一下勉强算是知道了吧,虽然还有一些不懂的部分(以及我对百度来的信息还是保留一定的质疑来着)。
话说那个时候不要说含义的事儿了,有些字根本就不认得好嘛,但是还是固执地在脑子里给了它们读音,现在想要扭回来很难啊喂!很难很难的啊喂!为毛那个时候不查字典呢?
觉得好玩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阿擦原来动物喜欢杀死猎物先不吃摆在那儿,我们的先人就以为它们在祭祀呢,个人觉得比较接近炫耀,看哦看哦这些鱼啊鸟啊死老鼠全是我抓的呢;另一件就是就是古人难道真的以为各种动物会变来变去的咩?这样的世界观设定不知为何还有点小萌萌的呢!
个人更喜欢从《礼记·月令》里摘出来的句子,貌似高三的时候抄写很多遍的也更接近《月令》的版本。
似乎还是不困呢,抄写72只猴去了。
(读到这里的孩子,你们都是折翼的天使么么哒!)
雨水。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温风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
大暑。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寒露。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霜降。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大雪。鹖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冬至。蚯蚓结,麇角解,水泉动。
小寒。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雊。
大寒。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非战斗人员撤离警戒线————————————
七十二候为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源于黄河流域 ,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
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
注:“……”摘抄自七十二候的百度百科条目;(……)摘抄自《礼记·月令》的百科条目。没有“……”和(……)的内容也是百度找来的解释和注音,夹杂少许自发性吐槽。全文内容除自发性吐槽外均来自百度百科和百度搜索,纯属失眠自娱自乐产物,学术价值堪忧,严谨性堪忧。冗长无比,不建议阅读!!!!
(鸣谢百度,嗯!)
-------------------------------------------
“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鱼上冰)。”
“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三侯,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鱼陟负冰,指春分时,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雨水。獭祭鱼,候雁北(鸿雁来),草木萌动。”
“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獭是一种两栖动物,喜欢吃鱼,经常将所捕到的排列在岸上,从古代中国人的眼里,这情形很象是陈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称之为獭祭鱼或獭祭。
“惊蛰。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鹰化为鸠是古人对周围的景物观察不够仔细造成的误解。在惊蛰节气前后,动物开始繁殖,鹰和鸠的繁育途径大不相同,附近的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没有看到鹰,而周围的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他们就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春分。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初候,玄鸟至;燕来也。 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清明。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鴽:[rú],古书上指鹌鹑类的小鸟。田鼠化鴽类同于鹰化为鸠。
“谷雨。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 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 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萍是浮萍,为绿色藻类,谷雨时雨水丰沛,浮萍也随之大量繁殖,随水飘浮而生,被认为是节气指标之一,所以成为榖雨的第一候。因为浮萍含丰富蛋白质及有机物质,是农家重要的饲料。
“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 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 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王瓜是一种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快速生长,六、七月会结出红色的果实。
“小满。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小暑至)。”
“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 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葶苈:十字花科、葶苈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单一或分枝,疏生叶片或无叶,但分枝茎有叶片;分布较广,东北、华北、华东的江苏和浙江,西北、西南的四川及西藏均有分布。生于田边路旁,山坡草地及河谷湿地。以种子入药,主要功用是泻肺降气、消肿除痰、止咳定喘。
“芒种。螳螂生,鹃始鸣(鵙始鸣),反舌无声。”
“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 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 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鵙:[jú],伯劳鸟。
反舌:鸟名,即百舌鸟。
“夏至。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 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 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蜩:[tiáo],指蝉。
“小暑。温风至,蟋蜂居壁(蟋蟀居壁),鹰始挚(鹰乃学习)。”
“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 三侯,鹰始挚。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大暑。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行时(大雨时行)。”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 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三候,大雨行时。”
“立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蝉小而青赤色者。”
寒蝉释义:1、天冷时叫声低微的蝉;2、蝉的一种,有黄绿斑点、翅透明。雄蝉有发声器,夏末秋初时在树上鸣叫。
“处暑。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初候,鹰乃祭鸟;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 二候,天地始肃;清肃也,寨也。 三候,禾乃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
“白露。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初候,鸿雁来;自北而南也。 一曰:大曰鸿,小曰雁。二候,玄鸟归;燕去也。三候,群鸟养羞。羞,粮食也。养羞以备冬月。”
“秋分。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初候,雷始收声;雷于二月阳中发生,八月阴中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坯,昔培。坯户,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 三候,水始涸。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间也。见者,旦见于东方也。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余。”
“寒露。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花(菊有黄华)。”
“初候,鸿雁来宾。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飞者化潜,阳变阴也。 三候,菊有黄花。诸花皆不言,而此独言之,以其华于阴而独盛于秋也。”
雀:黄雀;蛤:蛤蜊;大水:海。
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成的。
“霜降。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初候,豺乃祭兽;孟秋鹰祭鸟,飞者形小而杀气方萌,季秋豺祭兽,走者形大而杀气乃盛也。二候, 草木黄落;阳气去也。 三侯,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立冬。水始冻(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初候,水始冻。二候,地始冻。三侯,雉入大水为蜃。蜃,蚌属。”
雉:野鸡";蜃: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海怪,形似大牡蛎(一说是水龙)。
“小雪。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初候,虹藏不见,季春阳胜阴,故虹见;孟冬阴胜阳,故藏而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侯,闭塞而成冬。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
“大雪。鹖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初候,鹖鴠不鸣。鹖鴠,音曷旦,夜鸣求旦之鸟,亦名寒号虫,乃阴类而求阳者,兹得一阳之生,故不鸣矣。 二候,虎始交;虎本阴类。感一阳而交也。三候,荔挺出。荔,一名马蔺,叶似蒲而小,根可为刷。”
鹖鴠:[hé dàn],鸟名。即寒号鸟。
“冬至。蚯蚓结,麇角解,水泉动。”
“初候,蚯蚓结;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 二候,麇角解;阴兽也。得阳气而解。 三侯,水泉动,天一之阳生也。”
麇:[jūn],古书上指獐子。
水泉动,指由于阳气初生,冬至时山中的泉水开始流动并且温热。
“小寒。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雊。”
“初候,雁北乡;一岁之气,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乡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侯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盖先行者其大,随后者其小也。此说出晋干宝,宋人述之以为的论。 二候,鹊始巢;鹊知气至,故为来岁之巢。 三候,雉雊;雊,句姤二音,雉鸣也。雉火畜,感于阳而后有声。”
雊:[gòu],雉鸡鸣叫之意。
“大寒。鸡始乳,征鸟厉疾(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初候,鸡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 二候,征鸟厉疾;征鸟,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 三候,水泽腹坚。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
鸷:[zhì],凶猛的鸟。如鹰鹯之类。
----------------------------
哇塞终于结束了觉得好棒棒呢!
原来这玩意是72只猴哦不七十二候啊,高三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儿翻到就已经开始拿来练字了。(内个时候还抄过长恨歌啊九张机啊什么的,最奇葩的大概就是买了一本纯黑的笔记本然后用银色的笔抄完了诗经里风那一部分吧。)
虽然抄过很多遍但一直都不知道这些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今天百度了一下勉强算是知道了吧,虽然还有一些不懂的部分(以及我对百度来的信息还是保留一定的质疑来着)。
话说那个时候不要说含义的事儿了,有些字根本就不认得好嘛,但是还是固执地在脑子里给了它们读音,现在想要扭回来很难啊喂!很难很难的啊喂!为毛那个时候不查字典呢?
觉得好玩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阿擦原来动物喜欢杀死猎物先不吃摆在那儿,我们的先人就以为它们在祭祀呢,个人觉得比较接近炫耀,看哦看哦这些鱼啊鸟啊死老鼠全是我抓的呢;另一件就是就是古人难道真的以为各种动物会变来变去的咩?这样的世界观设定不知为何还有点小萌萌的呢!
个人更喜欢从《礼记·月令》里摘出来的句子,貌似高三的时候抄写很多遍的也更接近《月令》的版本。
似乎还是不困呢,抄写72只猴去了。
(读到这里的孩子,你们都是折翼的天使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