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摄影的现状
这几年中国商业摄影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时尚商业摄影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走过了欧美几十年的发展道路。但是和国外发达的产业来讲,中国的时尚商业摄影有非常大的差距。
首先说中国的时尚摄影的发展道路。
第一阶段,国营时代的摸索阶段。这个时代的摄影师大多数为半路出家的摄影师,他们受雇于国有企业,例如80年代的中国国字号的大公司因为需要制作一些出口的目录单和样品需要在国外参展的时候和外销的时候,需要使用产品图片而成立的摄影制作部门。最典型的就是北京的中纺。摄影师的职业当时和其他的职业一样,是国有企业的员工。只要完成了上商业摄影级下达的任务和指标,就可以完成了他们的工作。
但是,这项前无古人的工作,由于刚刚改革开放,中国的一些产业尤其是需要和国外的交流的信息非常匮乏。偶尔有之,也是一些借道参展之机会去国外和同行他们交流和沟通。但是,这个时候的摄影师基本上是半路出家。由于一些客观的因素,例如国家的政策、法规,不能和国外的同行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当时的摄影师是赚工资的,和其他的行业并无差异。所有的器材是国家投入的,包括相机、灯光等等。这个时代的摄影师拥有最先进的设备,相机有哈苏的,灯光则以布朗、康素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初期和第一个上述的阶段的末期是重叠的。一些非国有的经济成分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开始在一些南方的城市,例如广州、深圳开始萌发。需要产品图片的商家开始多了起来,大多数是一些小型的服装,轻工业的生产厂商。这个阶段和国外的沟通开始多了起来,尤其是和港澳台摄影师的沟通。商业摄影师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开始在这些非国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始分工出来。此个阶段的摄影师也是基本处于非专业的状态,因为是自营的,摄影师需要有自己的设备,相机、灯光都需要自己购买。这个时候的恰逢国内的一些设备厂商开始自己的自主开发的能力,相机行业暂且不论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灯光设备企业当中的三只鸟。海鸥、金鹰和银燕。
摄影师面对的对象是中小企业,对图片的质量要求不高。相比较第一个阶段,摄影师的设备相对落后。
第三个阶段,是摄影行业的再一次分工,因为出现了中国专业的商业摄影培训的课程。有了理论的支持,这个阶段的从业人员相比较前两个阶段更加幸运一些。此时的商业摄影师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出现在了各大院校的科系设置当中。不过,商业摄影还是为辅助,主要的还是以摄影的基础理论为主。这个时候的摄影师,具备了一定的和国外的沟通的能力,因为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在硬件上面还是师资的投入方面。做的最成功的是灯光企业当中的爱玲珑,作为一个瑞士的中端品牌。在国内各大院校当中占有一定的保有量,同时,毋庸置疑,爱玲珑作为中国的商业摄影和时尚摄影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第四个阶段,是提升的阶段。笔者遇到过不少海归派的时尚、商业摄影师。比较典型的有欧美风格的和日系、东南亚派别的摄影师。在上海有很多台湾、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摄影师。对中国本土的摄影师有非常大的帮助,面对的是外来的强大势力,本土摄影师需要保住自己的饭碗,必须学习。4A广告公司也慢慢开始认可中国本土摄影师的作品。
但是,中国的摄影师在这个阶段遇到了一个瓶颈。是自我提升的瓶颈,归根结底还是缺乏自己的明显风格和国外资源的相对匮乏。和很多的行业一样,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是语言的沟通明显不够。记得两年前在各大论坛上面很多商业摄影师很幸苦的去搜寻国外商业摄影师的作品和网站。因为语言的因素,找不到一些国外大师的作品。
另外一个怪现状是,摄影师自己投资设备。这个状况在国外也经历过一段时间,也就是在上世纪的60年代到80年代。德国一直持续到90年代。那么有人要问了,摄影师不投资器材,那怎么拍摄? 答案是很明显的,去租设备!
首先说中国的时尚摄影的发展道路。
第一阶段,国营时代的摸索阶段。这个时代的摄影师大多数为半路出家的摄影师,他们受雇于国有企业,例如80年代的中国国字号的大公司因为需要制作一些出口的目录单和样品需要在国外参展的时候和外销的时候,需要使用产品图片而成立的摄影制作部门。最典型的就是北京的中纺。摄影师的职业当时和其他的职业一样,是国有企业的员工。只要完成了上商业摄影级下达的任务和指标,就可以完成了他们的工作。
但是,这项前无古人的工作,由于刚刚改革开放,中国的一些产业尤其是需要和国外的交流的信息非常匮乏。偶尔有之,也是一些借道参展之机会去国外和同行他们交流和沟通。但是,这个时候的摄影师基本上是半路出家。由于一些客观的因素,例如国家的政策、法规,不能和国外的同行有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当时的摄影师是赚工资的,和其他的行业并无差异。所有的器材是国家投入的,包括相机、灯光等等。这个时代的摄影师拥有最先进的设备,相机有哈苏的,灯光则以布朗、康素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初期和第一个上述的阶段的末期是重叠的。一些非国有的经济成分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开始在一些南方的城市,例如广州、深圳开始萌发。需要产品图片的商家开始多了起来,大多数是一些小型的服装,轻工业的生产厂商。这个阶段和国外的沟通开始多了起来,尤其是和港澳台摄影师的沟通。商业摄影师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开始在这些非国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始分工出来。此个阶段的摄影师也是基本处于非专业的状态,因为是自营的,摄影师需要有自己的设备,相机、灯光都需要自己购买。这个时候的恰逢国内的一些设备厂商开始自己的自主开发的能力,相机行业暂且不论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灯光设备企业当中的三只鸟。海鸥、金鹰和银燕。
摄影师面对的对象是中小企业,对图片的质量要求不高。相比较第一个阶段,摄影师的设备相对落后。
第三个阶段,是摄影行业的再一次分工,因为出现了中国专业的商业摄影培训的课程。有了理论的支持,这个阶段的从业人员相比较前两个阶段更加幸运一些。此时的商业摄影师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出现在了各大院校的科系设置当中。不过,商业摄影还是为辅助,主要的还是以摄影的基础理论为主。这个时候的摄影师,具备了一定的和国外的沟通的能力,因为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在硬件上面还是师资的投入方面。做的最成功的是灯光企业当中的爱玲珑,作为一个瑞士的中端品牌。在国内各大院校当中占有一定的保有量,同时,毋庸置疑,爱玲珑作为中国的商业摄影和时尚摄影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第四个阶段,是提升的阶段。笔者遇到过不少海归派的时尚、商业摄影师。比较典型的有欧美风格的和日系、东南亚派别的摄影师。在上海有很多台湾、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摄影师。对中国本土的摄影师有非常大的帮助,面对的是外来的强大势力,本土摄影师需要保住自己的饭碗,必须学习。4A广告公司也慢慢开始认可中国本土摄影师的作品。
但是,中国的摄影师在这个阶段遇到了一个瓶颈。是自我提升的瓶颈,归根结底还是缺乏自己的明显风格和国外资源的相对匮乏。和很多的行业一样,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是语言的沟通明显不够。记得两年前在各大论坛上面很多商业摄影师很幸苦的去搜寻国外商业摄影师的作品和网站。因为语言的因素,找不到一些国外大师的作品。
另外一个怪现状是,摄影师自己投资设备。这个状况在国外也经历过一段时间,也就是在上世纪的60年代到80年代。德国一直持续到90年代。那么有人要问了,摄影师不投资器材,那怎么拍摄? 答案是很明显的,去租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