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不能代替的远方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地向往
天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无牵挂
穿过幽暗地岁月
也曾感到彷徨
当你低头地瞬间
才发觉脚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地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远
盛开着永不凋零
蓝莲花
---许巍《蓝莲花》
不能代替的远方
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我被他的优美文笔所打动,也被他笔下描述的城市和文化所吸引,他怀着一颗对传统文化、异域文化的热爱与诚意走遍中华大地,走遍欧洲,抵达北极。他说:爱流浪的三毛曾经唱到,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人告诉我,于是我悄悄的山路了。
我爱极了这句话: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我想我身体里一定有流浪者的血脉。在高中的时候,我给班主任的周记里写:我觉得我的生活注定颠沛流离。颠沛流离的本义是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而多年后我理解了16岁时我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是我一定会主动的选择四处“流浪”,似乎从小就有一个使命,那就是:要将风景看透,要将世界看透。这种对自由的向往是不能代替的远方。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这么一句话:
You know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我就是一只无法被囚禁的鸟,把我囚禁住,我也会想法设法的逃出来。
我看到余秋雨写巴塞罗那,他说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主题,而巴塞罗那的主题是流浪,因为巴塞罗那有条大街,正式的名字叫兰布拉大街,但大家普遍称它为流浪者大街。全世界的流浪汉都聚集在那儿,那儿的艺术家遍地皆是,主客部分,很纯粹,不问前方,只问脚下。
我看到余秋雨写罗马,他说“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浑朴、繁丽、畅达、古典、新锐、舒适、神秘、壮观、肃穆……其中不少城市还会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词,产生争逐。只有一个词,它不会争,挣到了也不受用,只让它静静安踞在并不明亮的高位上,留给那座唯一的城市。这个词叫伟大,这座城市叫罗马。”
他还写冰岛和挪威,说在冰岛早上8点才天亮,下午3点就天黑。维度高昼长夜短导致很多人都心情抑郁有自杀倾向,但漫长的黑夜时间,也给予人思考,因此催生出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和作家。
种种关于不同国度和地域的描述,让我的向往之情喷薄而发。这种探寻不是单纯的游玩,吃美食和拍照以证明到此一游,而是一种更大层面上文化的探寻。“文化”这个词在我眼里总是那么有质感,何为文化?我想再次借用余秋雨的定义:文化就是一种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我曾渴望成为一名书斋里的学者,满腹经纶,但我现在更渴望成为一个走出书斋、去婆娑大地亲自触摸体验世界的人,我不需要在某一个学术领域专攻专精,但一定要有脉络分明的知识体系。
扎根停驻的当下
但任何自由的远方都不是罗曼蒂克的想象,必须找到一个现实立足点。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没有了学生时代的自由散漫,内心我却觉得解放和自由了。因为走出校门参加工作才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身份的开始,你要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打造。在学校的时候每天有固定的课程安排,有必须修的学分;在工作岗位上每天要打卡,时间固定,但我们和公司的关系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双赢的局面要求互相尊重和各方尽力,这样就少了很多强迫,都是双方的自愿。
现在回过头来总结研三的这一年,我开始觉得当时的我们都太注重公司名头和薪水,都想去抢那一个金光闪闪的offer,都想挤进一个个高档的写字楼.获得好offer,就是一个成功的结果,没获得,就是落魄而归。我们把成功定义在那个狭窄的区间和范围内,却不曾反思,那也只是一个点而已。三年之后,五年之后呢?当初笑傲拿到好offer的人会一直笑下去吗?而那些当初暂时没如意的人就从此愁眉苦脸的吗?答案肯定不是这样的。
入职大半个月了,深刻的体会到,一定要扎实的掌握好技能,而不是貌似懂得很多,实则含糊。比如做地产策划,地产的基本知识一清二楚吗?策划的基本概念都了然于心吗?PPT做得够精美吗?营销方案写得深入人心吗?这一个个小方面都需要平时的扎实的积累。
而且要透彻的理解这些理论,而不是看了很多书,却不能让它来指导实践,那知识就没有发挥它的作用。我们那所有蠢蠢欲动的内心,都需要理智和清醒来克制。需要分分毫毫的时间来堆砌。
一步一步的走
前行的路依然是不容易的。当熟稔的老同事在开心的聊天或者讨论时,你却插不上嘴,那一刻你会很尴尬。这也就是在企业和在国家单位的不一定吧,比如在电力局的时候,各个部门联系都很亲密,且很多人都彼此认识,随时聊天,互相打趣。而现在,你不主动融入其中,就没人带你融入,你就只能在旁边观望。
那些暂时的不懂,暂时的不能和同事打成一团,一切的不熟悉,我都要忍耐。为什么我就一定要求和别人貌似很熟呢,我不可以单纯做我自己的事吗,能搭上话的就搭,不能搭的就不说啊,为什么要成为焦点,为什么刚来就想成为焦点,有什么资本成为焦点。
为什么一定要显得那么合群(虽然多跟同事说几句话不一定就是合群),早说了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风格,而不是什么职位什么薪水,因为职位很容易被取代,只有建立自己的品牌,就算失业了也可以获得认可,迅速在其他公司或其他行业受到认可。
所以,你的梦想和目标是你的心灵地图,让你可以时刻保持觉察。少点功利性,单纯享受过程的美好,任何过程的美好。
文/醉清风
你对自由地向往
天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无牵挂
穿过幽暗地岁月
也曾感到彷徨
当你低头地瞬间
才发觉脚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地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远
盛开着永不凋零
蓝莲花
---许巍《蓝莲花》
不能代替的远方
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我被他的优美文笔所打动,也被他笔下描述的城市和文化所吸引,他怀着一颗对传统文化、异域文化的热爱与诚意走遍中华大地,走遍欧洲,抵达北极。他说:爱流浪的三毛曾经唱到,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人告诉我,于是我悄悄的山路了。
我爱极了这句话: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我想我身体里一定有流浪者的血脉。在高中的时候,我给班主任的周记里写:我觉得我的生活注定颠沛流离。颠沛流离的本义是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而多年后我理解了16岁时我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是我一定会主动的选择四处“流浪”,似乎从小就有一个使命,那就是:要将风景看透,要将世界看透。这种对自由的向往是不能代替的远方。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这么一句话:
You know 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我就是一只无法被囚禁的鸟,把我囚禁住,我也会想法设法的逃出来。
我看到余秋雨写巴塞罗那,他说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主题,而巴塞罗那的主题是流浪,因为巴塞罗那有条大街,正式的名字叫兰布拉大街,但大家普遍称它为流浪者大街。全世界的流浪汉都聚集在那儿,那儿的艺术家遍地皆是,主客部分,很纯粹,不问前方,只问脚下。
我看到余秋雨写罗马,他说“世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浑朴、繁丽、畅达、古典、新锐、舒适、神秘、壮观、肃穆……其中不少城市还会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词,产生争逐。只有一个词,它不会争,挣到了也不受用,只让它静静安踞在并不明亮的高位上,留给那座唯一的城市。这个词叫伟大,这座城市叫罗马。”
他还写冰岛和挪威,说在冰岛早上8点才天亮,下午3点就天黑。维度高昼长夜短导致很多人都心情抑郁有自杀倾向,但漫长的黑夜时间,也给予人思考,因此催生出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和作家。
种种关于不同国度和地域的描述,让我的向往之情喷薄而发。这种探寻不是单纯的游玩,吃美食和拍照以证明到此一游,而是一种更大层面上文化的探寻。“文化”这个词在我眼里总是那么有质感,何为文化?我想再次借用余秋雨的定义:文化就是一种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我曾渴望成为一名书斋里的学者,满腹经纶,但我现在更渴望成为一个走出书斋、去婆娑大地亲自触摸体验世界的人,我不需要在某一个学术领域专攻专精,但一定要有脉络分明的知识体系。
扎根停驻的当下
但任何自由的远方都不是罗曼蒂克的想象,必须找到一个现实立足点。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没有了学生时代的自由散漫,内心我却觉得解放和自由了。因为走出校门参加工作才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身份的开始,你要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打造。在学校的时候每天有固定的课程安排,有必须修的学分;在工作岗位上每天要打卡,时间固定,但我们和公司的关系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双赢的局面要求互相尊重和各方尽力,这样就少了很多强迫,都是双方的自愿。
现在回过头来总结研三的这一年,我开始觉得当时的我们都太注重公司名头和薪水,都想去抢那一个金光闪闪的offer,都想挤进一个个高档的写字楼.获得好offer,就是一个成功的结果,没获得,就是落魄而归。我们把成功定义在那个狭窄的区间和范围内,却不曾反思,那也只是一个点而已。三年之后,五年之后呢?当初笑傲拿到好offer的人会一直笑下去吗?而那些当初暂时没如意的人就从此愁眉苦脸的吗?答案肯定不是这样的。
入职大半个月了,深刻的体会到,一定要扎实的掌握好技能,而不是貌似懂得很多,实则含糊。比如做地产策划,地产的基本知识一清二楚吗?策划的基本概念都了然于心吗?PPT做得够精美吗?营销方案写得深入人心吗?这一个个小方面都需要平时的扎实的积累。
而且要透彻的理解这些理论,而不是看了很多书,却不能让它来指导实践,那知识就没有发挥它的作用。我们那所有蠢蠢欲动的内心,都需要理智和清醒来克制。需要分分毫毫的时间来堆砌。
一步一步的走
前行的路依然是不容易的。当熟稔的老同事在开心的聊天或者讨论时,你却插不上嘴,那一刻你会很尴尬。这也就是在企业和在国家单位的不一定吧,比如在电力局的时候,各个部门联系都很亲密,且很多人都彼此认识,随时聊天,互相打趣。而现在,你不主动融入其中,就没人带你融入,你就只能在旁边观望。
那些暂时的不懂,暂时的不能和同事打成一团,一切的不熟悉,我都要忍耐。为什么我就一定要求和别人貌似很熟呢,我不可以单纯做我自己的事吗,能搭上话的就搭,不能搭的就不说啊,为什么要成为焦点,为什么刚来就想成为焦点,有什么资本成为焦点。
为什么一定要显得那么合群(虽然多跟同事说几句话不一定就是合群),早说了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风格,而不是什么职位什么薪水,因为职位很容易被取代,只有建立自己的品牌,就算失业了也可以获得认可,迅速在其他公司或其他行业受到认可。
所以,你的梦想和目标是你的心灵地图,让你可以时刻保持觉察。少点功利性,单纯享受过程的美好,任何过程的美好。
文/醉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