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君子如玉
2009年,画家常玉的作品《猫与雀》在香港拍卖了四千万,于是这个尘封已久的名字又渐渐开始为人提起。
常玉,原名常有书,是徐悲鸿,林风眠在法国学画的同学。加上赵无极,是那个时代中国画复兴的先锋人物。他们的共通之处就是毕生精研西方油画技巧以为中用,秉承中国画的精髓本质,力辟蹊径,挽国画日下江河之狂澜。在那个西风东渐国艺式微的年代,他们怀抱此志,以一种热忱开放而不卑不亢的心态,千里负笈,学习而不盲从,今日我辈追思,不得不感叹诸位大家的强悍心智。
他们四人之中,常玉和赵无极都是出身富贵,受过良好的传统中国文化的教育。常玉写得一手好字,如今看他画中常常出现的,如行云流水般的纵横走线,绵长而秀挺,回转如意,看得出他多年的书法功底。他的画线条流畅,不拘一格,给人感觉往往是信手拈来,四人之中,他的画用笔最少,用色最少,画面清爽疏离,然而他落笔灵动,形神兼备,最得国画神韵的,四人之中也非他莫属。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绘画是视觉艺术,中国画是心灵艺术。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就是,美。
西方绘画的入门在镜像,中国画的门槛在似与不似之间,而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从来都不会去讨论似或者不似,而是物我合一。一个画家他在写书法,画竹子,画美女,他都不是在写字,或者画竹子或美女,他唯一在做的事情,就是对着自己唱歌。他哼唱着他的喜悦,他的寂寞,临着月下明镜般的深潭,梳理他不为人知的,也不屑于为他人知的修长尾羽。常玉喜欢画花豹和女人,也喜欢画花卉,他着意塑造丰腴而秀长的形体,寥寥数笔,赋予笔下形象温润而宁静的落寞和寂寥,宛如他本人,一位羁旅他乡又风流自赏的孤独行者。常玉曾写下,“我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画家;对于我的作品,我立志为毋须付予任何的解释。”他不是一无所有,他也不只是一个画家,他清楚而且确信他所拥有的是中国画艺术中最本质而最不可得的独特品质,那就是天赋灵犀和与之相匹配的教化与道德优越感,使他能以一个俯视的角度,恢恢乎游刃有余地恣意笔墨,抒写众生。
中国的绘画艺术远不止于绘画本身,西方的绘画巨匠很多是宫廷画师,在中国则不可能。中国的绘画艺术涵盖了中国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它所强调的自我修持使其不可能服务于任何人任何阶级,除了自抒胸襟,一点点的矫枉或者偏移都会使其尽失灵气,形容枯槁。国画艺术和所有传统艺术形式一样,它偏移了表现对象的本身,成为了创作者自我的宣泄,自我的颂歌。
中国文化中清高致远的审美观使得中国绘画着重神韵,而摒弃以悦目的感官来取悦观者,几乎到达了过度的苛求。
四人之中,赵无极的用色最为大胆,也最为倾向西方技法,大量青紫,碧蓝色彩的运用激活了传统画面构图,让人一见难忘。林风眠自幼受“岭南画派”的熏陶,很少受到传统技法的拘束,典型的正方构图,画风清新灵动。而常玉所追求的正是以正统的中国画色彩达到同样愉悦的视觉效果,众人之中,他是走得最远,也是最虔诚的守望者。
常玉一生坎坷,少年富贵,晚年潦倒客死他乡,算得上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一生。今时今日,国人对他的评价也随着他的画价水涨船高。以至有人说国画界一直是猎奇之江湖,而不是艺术之江湖,徐悲鸿一人尊大背后就是常玉们的悲剧。
看几位大师留下的画作,姚黄魏紫,各领风骚,论国画技法的传承,常玉可谓当仁不让。
只是艺术家是当舍己为艺术,还是舍己为天下。
在那个时代,年轻的徐悲鸿挺身而出,他大声说出,“艺术家也是救世者。”他年幼失怙,早尝世情,虽有一身才华抱负,却终生为沉疴与贫苦所苦。他一生颠沛流离,阅尽民生之多艰,民智之昏聩。他一双慧眼,以羸弱之身,恨不能振聋发聩,直入云霄,他要这天,再也遮不住众民之眼,他所见即为天下所见,甚至更高更远。
他摒弃临摹入门的旧习,开素描为先的先河,构造了近代中国美术专业的基础。他不拘一格,倡导全民美学,无论富贵贫贱,无论长幼男女。他的画里,完全没有常玉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他没有佳兴,也毫不自得,他只有一腔悲鸣,恨天下不得见他所见,不能得他所得。
徐悲鸿是艺术家,在这个称谓之前,他被称为美术教育家。
儒家说,君子治治,非治乱也。然而在乱世之中,谁来擎天。天下兴亡,天下人的责任。真正的高逸君子,是消极遁世,还是尽其所能,庇护苍生。没有答案。
常玉是画中君子,徐悲鸿是世上君子,无论执著于自我修持以臻化境的常先生,或者是毕其心血惠泽后生的徐大师,他们的成就和作品不是用港币或者美金可以评估的。今日所谓的生前落寞身后成名也未必能博九泉之下的常玉微微一笑,他们两位若真把人言看真,也就不是他们两位了。
君子直道而行,足矣。
![]() |
常玉作品 猫与雀 |
常玉,原名常有书,是徐悲鸿,林风眠在法国学画的同学。加上赵无极,是那个时代中国画复兴的先锋人物。他们的共通之处就是毕生精研西方油画技巧以为中用,秉承中国画的精髓本质,力辟蹊径,挽国画日下江河之狂澜。在那个西风东渐国艺式微的年代,他们怀抱此志,以一种热忱开放而不卑不亢的心态,千里负笈,学习而不盲从,今日我辈追思,不得不感叹诸位大家的强悍心智。
他们四人之中,常玉和赵无极都是出身富贵,受过良好的传统中国文化的教育。常玉写得一手好字,如今看他画中常常出现的,如行云流水般的纵横走线,绵长而秀挺,回转如意,看得出他多年的书法功底。他的画线条流畅,不拘一格,给人感觉往往是信手拈来,四人之中,他的画用笔最少,用色最少,画面清爽疏离,然而他落笔灵动,形神兼备,最得国画神韵的,四人之中也非他莫属。
![]() |
常玉作品 |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绘画是视觉艺术,中国画是心灵艺术。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就是,美。
西方绘画的入门在镜像,中国画的门槛在似与不似之间,而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从来都不会去讨论似或者不似,而是物我合一。一个画家他在写书法,画竹子,画美女,他都不是在写字,或者画竹子或美女,他唯一在做的事情,就是对着自己唱歌。他哼唱着他的喜悦,他的寂寞,临着月下明镜般的深潭,梳理他不为人知的,也不屑于为他人知的修长尾羽。常玉喜欢画花豹和女人,也喜欢画花卉,他着意塑造丰腴而秀长的形体,寥寥数笔,赋予笔下形象温润而宁静的落寞和寂寥,宛如他本人,一位羁旅他乡又风流自赏的孤独行者。常玉曾写下,“我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画家;对于我的作品,我立志为毋须付予任何的解释。”他不是一无所有,他也不只是一个画家,他清楚而且确信他所拥有的是中国画艺术中最本质而最不可得的独特品质,那就是天赋灵犀和与之相匹配的教化与道德优越感,使他能以一个俯视的角度,恢恢乎游刃有余地恣意笔墨,抒写众生。
![]() |
常玉作品 |
中国的绘画艺术远不止于绘画本身,西方的绘画巨匠很多是宫廷画师,在中国则不可能。中国的绘画艺术涵盖了中国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它所强调的自我修持使其不可能服务于任何人任何阶级,除了自抒胸襟,一点点的矫枉或者偏移都会使其尽失灵气,形容枯槁。国画艺术和所有传统艺术形式一样,它偏移了表现对象的本身,成为了创作者自我的宣泄,自我的颂歌。
中国文化中清高致远的审美观使得中国绘画着重神韵,而摒弃以悦目的感官来取悦观者,几乎到达了过度的苛求。
四人之中,赵无极的用色最为大胆,也最为倾向西方技法,大量青紫,碧蓝色彩的运用激活了传统画面构图,让人一见难忘。林风眠自幼受“岭南画派”的熏陶,很少受到传统技法的拘束,典型的正方构图,画风清新灵动。而常玉所追求的正是以正统的中国画色彩达到同样愉悦的视觉效果,众人之中,他是走得最远,也是最虔诚的守望者。
![]() |
常玉作品 静夜白菊 |
![]() |
林风眠作品 |
![]() |
赵无极作品 |
常玉一生坎坷,少年富贵,晚年潦倒客死他乡,算得上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一生。今时今日,国人对他的评价也随着他的画价水涨船高。以至有人说国画界一直是猎奇之江湖,而不是艺术之江湖,徐悲鸿一人尊大背后就是常玉们的悲剧。
看几位大师留下的画作,姚黄魏紫,各领风骚,论国画技法的传承,常玉可谓当仁不让。
只是艺术家是当舍己为艺术,还是舍己为天下。
在那个时代,年轻的徐悲鸿挺身而出,他大声说出,“艺术家也是救世者。”他年幼失怙,早尝世情,虽有一身才华抱负,却终生为沉疴与贫苦所苦。他一生颠沛流离,阅尽民生之多艰,民智之昏聩。他一双慧眼,以羸弱之身,恨不能振聋发聩,直入云霄,他要这天,再也遮不住众民之眼,他所见即为天下所见,甚至更高更远。
他摒弃临摹入门的旧习,开素描为先的先河,构造了近代中国美术专业的基础。他不拘一格,倡导全民美学,无论富贵贫贱,无论长幼男女。他的画里,完全没有常玉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他没有佳兴,也毫不自得,他只有一腔悲鸣,恨天下不得见他所见,不能得他所得。
徐悲鸿是艺术家,在这个称谓之前,他被称为美术教育家。
儒家说,君子治治,非治乱也。然而在乱世之中,谁来擎天。天下兴亡,天下人的责任。真正的高逸君子,是消极遁世,还是尽其所能,庇护苍生。没有答案。
常玉是画中君子,徐悲鸿是世上君子,无论执著于自我修持以臻化境的常先生,或者是毕其心血惠泽后生的徐大师,他们的成就和作品不是用港币或者美金可以评估的。今日所谓的生前落寞身后成名也未必能博九泉之下的常玉微微一笑,他们两位若真把人言看真,也就不是他们两位了。
君子直道而行,足矣。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