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歌声中听北大
——关于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西南联大的校歌记忆
■新传社记者 陈梦溪 方可成
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后,有人曾经归纳了三大遗憾,其中之一就是没有一首能够代表北大精神的校歌。
代表着一所大学的精神与独特风格的校歌起着“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宣传自身”的重要作用。110周年校庆将至,在期待着正式校歌的同时,让我们从红楼开始,追寻属于这所将迎来110岁生日的大学的校歌记忆。
喜此时幸遇先生蔡
——沙滩红楼时期的北大校歌
其一
景山门启鳣帏成,均又新,弦诵一堂春。
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
数分科,有东西秘文。
论同堂,尽南北儒珍。
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
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
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其二
棫朴乐英才,试语同侪,
追想逊清时创立此堂斋
景山丽日开,旧家主第门桯改。
春明起讲台,春风尽异才,
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
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
喜此时幸遇先生蔡
从头细揣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
这两首被《北大百年老照片》一书评价为“音韵华美,文辞壮丽”的校歌诞生于北京大学建校二十周年之际。据说,在北大百周年校庆时,一些青年学子唱着它竟然怆然涕下——感动他们的,或许是这两首词中体现出的,北京大学的老传统与老精神。而这种传统与精神,在与这首校歌相关的两位先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校歌的词作者吴梅先生是当时的北大教授、著名的国学家与曲学家。除了这两首校歌,他留给北大的,还有他为学与为师的风范。
在曲学上,吴梅能谱曲,能唱曲,还擅长表演,被人称赞为“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艺大师”。而这种才能,又被他悉数用在教学上。
听过吴梅课的人回忆,他讲课纵横挥洒,娓娓而谈,决不照本宣科。同时代的周作人这样描绘他讲课的情形:“穿长衫的吴先生,手拿笛子,走进课堂,一边讲,一边还要唱几句。当学生们发现他唱的跟在戏馆听得不一样,他就解释,这是昆曲。”在课堂上,他喜欢吹笛高唱,有时,甚至还自己出钱雇请笛师,把学生邀请到家里唱曲。学生唐圭璋回忆,同学们到大石桥吴师家中学唱昆曲,“笛声悠扬,南音盈耳”。
“喜此时幸遇先生蔡”是歌词中令人深深感慨地句子。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缺乏学术研究空气,不少学生以上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蔡元培上任后,锐意改革。他认为:“北大者,为囊括大典,保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听他们自由发展”。为促改革,“先生蔡”亲自到陈独秀寓所请他来北大主持文科;请第一个向中国介绍相对论的夏元瑮主持北大理科;又请提倡白话文的胡适和提倡新文学的刘半农任北大教授;还请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当时的北大,正如歌词中所写的那样:“数分科,有东西秘文;论同堂,尽南北儒珍。”
如今,昆曲作为高雅艺术再次成为热门,吴梅的名字却逐渐模糊;3月5日因为雷锋和周恩来而不寻常,蔡元培忌日却被人们遗忘。这个时代的北大学生,大部分都难以感受旧时文人常谈的“文章气节”,更不会知道有这样两首老校歌。
踊跃奋进,探求真理,自由生活丰
——燕京大学校歌
雄哉、壮哉燕京大学,轮奂美且崇;
人文荟萃,中外交孚,声誉满寰中。
良师、益友如琢如磨,情志每相同;
踊跃奋进,探求真理,自由生活丰。
燕京、燕京事业浩瀚,规模更恢宏;
人才辈出,服务同群,为国效尽忠。
1952年并入北大的燕京大学(Yanching University)是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教会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燕园曾经就是燕京大学的校园,我们更难以将这所学校从记忆中抹去。
燕大创办之时,司徒雷登被任命为校长。1921年,他获得美国著名出版商亨利·卢斯及美铝公司创办人Charles Martin Hall的捐款,在北京西郊购买了数处前清亲王赐园,聘请建筑设计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建造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环境最优美的一所校园,也就是现在的燕园。
在治贝子园,记者采访了燕京大学校友会的白荫良老先生。他说,燕大深受基督教影响,校歌的曲子就选自圣经唱诗班的部分乐章。白先生还告诉记者,这首校歌另有一首英文歌词:Lift we high united voices, joyfully we sing. Loud in praise of Alma Mater glorious Yenching, lured from every part of China. Here to old Peiping. We as one college honor, Hail O Hall, YenChing.
燕京大学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Service)”,就像校歌里唱的那样:“探求真理,自由生活丰”。
千秋耻 终当雪
——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逐雠寇复神京,还燕碣。
说起西南联大的校歌,就不能不提冯友兰先生。
“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是我作的……这个歌词,也表示了‘贞下起元’的意思。”这是冯友兰《为学自述》中的一句话。不过,有人提出异议,说这首《满江红》实际出自中文系罗庸教授之手。这也成为西南联大历史上的一桩公案,意见双方各执己见,也都曾在杂志上发表过大量探讨的文章。
为了解情况,记者来到燕南园57号院采访了冯友兰先生的女儿,著名作家冯宗璞先生。 许是因为时间久远,采访中,宗璞先生并没有提供更多信息。但她谈到,校歌在一所大学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需要校歌这样一个载体传达一所大学的精神。
“精神”的确比“作者”重要。不论是冯友兰还是罗庸先生作词,这首歌词中对民族危亡的关心以及“中兴业,须人杰”的气概至今仍令人深受感动。
抗战开始后,平津相继失陷,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随即南迁到长沙,联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1938年春,又西迁入滇,在昆明建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战火纷飞并没有阻碍这所学校的发展,相反,它被后世视为“中国最好的大学”。
如今,“千秋耻”已经洗雪,但我们仍然走在“中兴业”的路上。在前行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常常记起这所大学,记起这首校歌。
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建国以来的北大校歌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
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
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燕园情》的曲作者是因创作了《新闻联播》的开始曲而被誉为“你每天都能听到他的作品”的作曲家孟卫东。同时,他也是《同一首歌》的作曲者。
广为传唱的《燕园情》并没有被确定为官方校歌,但它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就已经很受重视。当时北大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一期百年校庆特别节目《精神的家园》。在节目的最后,即是北大合唱团演唱《燕园情》。
作为《燕园情》的配器者,北大校管弦乐团老师马清教授对记者说:《燕园情》的曲调悠扬,气势宏伟,主旋律大气、易学,十分适合传唱。
如今,这首歌已经写进了越来越多北大学生的心里。2007年校庆的时候,一位已经毕业的曾经参加过学校合唱团的同学特意回到未名BBS上发帖说:“燕园情……大约是我在合唱团四年唱过最多的曲子,每次音乐会必唱,每次合唱团腐败后唱歌也要唱,每次石舫送毕业生也会唱,但是每次都不敢轻易唱、不舍得唱,因为一旦唱响‘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就意味着快乐时光即将结束,要和大家分开……
“大一大二的时候每次唱燕园情总是心潮澎湃,想象着总有一天‘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是何等的豪情万丈;但是大四最后一次唱的时候,唱到‘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想着和他们今天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的时候,禁不住深深的哽咽……”
在校园里,《燕园情》的人气很高,不过也有局外人认为将它作为北大校歌“不够格”。华侨大学教授毛翰就曾撰文表示:“歌词……已不大见‘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这一为蔡元培公之天下的校训。”
记者曾在北大网络教学平台发起一个关于《燕园情》的调查,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答复。有同学说:“我最喜欢的一句:‘收拾山河待百年约’。有壮志,豪气充云天;有激情,信心溢四海。”也有同学对这首歌持保留意见:“似乎校歌还是传统一点好吧,更能体现学校的韵味呢,尤其是北大这样已经过百年的学校。”
近来,有媒体报道说110周年校庆的时候将选新校歌,“适合传唱”被作为重要标准。报道一出,有人质疑:北大不应该抛弃那些旧歌(比如吴梅所作校歌),而热衷于选“新”。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我们期待:届时能有既符合北大精神传统又适于传唱的歌曲当选。
■新传社记者 陈梦溪 方可成
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后,有人曾经归纳了三大遗憾,其中之一就是没有一首能够代表北大精神的校歌。
代表着一所大学的精神与独特风格的校歌起着“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宣传自身”的重要作用。110周年校庆将至,在期待着正式校歌的同时,让我们从红楼开始,追寻属于这所将迎来110岁生日的大学的校歌记忆。
喜此时幸遇先生蔡
——沙滩红楼时期的北大校歌
其一
景山门启鳣帏成,均又新,弦诵一堂春。
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
数分科,有东西秘文。
论同堂,尽南北儒珍。
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
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
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其二
棫朴乐英才,试语同侪,
追想逊清时创立此堂斋
景山丽日开,旧家主第门桯改。
春明起讲台,春风尽异才,
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
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
喜此时幸遇先生蔡
从头细揣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
这两首被《北大百年老照片》一书评价为“音韵华美,文辞壮丽”的校歌诞生于北京大学建校二十周年之际。据说,在北大百周年校庆时,一些青年学子唱着它竟然怆然涕下——感动他们的,或许是这两首词中体现出的,北京大学的老传统与老精神。而这种传统与精神,在与这首校歌相关的两位先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校歌的词作者吴梅先生是当时的北大教授、著名的国学家与曲学家。除了这两首校歌,他留给北大的,还有他为学与为师的风范。
在曲学上,吴梅能谱曲,能唱曲,还擅长表演,被人称赞为“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艺大师”。而这种才能,又被他悉数用在教学上。
听过吴梅课的人回忆,他讲课纵横挥洒,娓娓而谈,决不照本宣科。同时代的周作人这样描绘他讲课的情形:“穿长衫的吴先生,手拿笛子,走进课堂,一边讲,一边还要唱几句。当学生们发现他唱的跟在戏馆听得不一样,他就解释,这是昆曲。”在课堂上,他喜欢吹笛高唱,有时,甚至还自己出钱雇请笛师,把学生邀请到家里唱曲。学生唐圭璋回忆,同学们到大石桥吴师家中学唱昆曲,“笛声悠扬,南音盈耳”。
“喜此时幸遇先生蔡”是歌词中令人深深感慨地句子。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缺乏学术研究空气,不少学生以上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蔡元培上任后,锐意改革。他认为:“北大者,为囊括大典,保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听他们自由发展”。为促改革,“先生蔡”亲自到陈独秀寓所请他来北大主持文科;请第一个向中国介绍相对论的夏元瑮主持北大理科;又请提倡白话文的胡适和提倡新文学的刘半农任北大教授;还请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当时的北大,正如歌词中所写的那样:“数分科,有东西秘文;论同堂,尽南北儒珍。”
如今,昆曲作为高雅艺术再次成为热门,吴梅的名字却逐渐模糊;3月5日因为雷锋和周恩来而不寻常,蔡元培忌日却被人们遗忘。这个时代的北大学生,大部分都难以感受旧时文人常谈的“文章气节”,更不会知道有这样两首老校歌。
踊跃奋进,探求真理,自由生活丰
——燕京大学校歌
雄哉、壮哉燕京大学,轮奂美且崇;
人文荟萃,中外交孚,声誉满寰中。
良师、益友如琢如磨,情志每相同;
踊跃奋进,探求真理,自由生活丰。
燕京、燕京事业浩瀚,规模更恢宏;
人才辈出,服务同群,为国效尽忠。
1952年并入北大的燕京大学(Yanching University)是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教会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燕园曾经就是燕京大学的校园,我们更难以将这所学校从记忆中抹去。
燕大创办之时,司徒雷登被任命为校长。1921年,他获得美国著名出版商亨利·卢斯及美铝公司创办人Charles Martin Hall的捐款,在北京西郊购买了数处前清亲王赐园,聘请建筑设计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建造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环境最优美的一所校园,也就是现在的燕园。
在治贝子园,记者采访了燕京大学校友会的白荫良老先生。他说,燕大深受基督教影响,校歌的曲子就选自圣经唱诗班的部分乐章。白先生还告诉记者,这首校歌另有一首英文歌词:Lift we high united voices, joyfully we sing. Loud in praise of Alma Mater glorious Yenching, lured from every part of China. Here to old Peiping. We as one college honor, Hail O Hall, YenChing.
燕京大学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Service)”,就像校歌里唱的那样:“探求真理,自由生活丰”。
千秋耻 终当雪
——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逐雠寇复神京,还燕碣。
说起西南联大的校歌,就不能不提冯友兰先生。
“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是我作的……这个歌词,也表示了‘贞下起元’的意思。”这是冯友兰《为学自述》中的一句话。不过,有人提出异议,说这首《满江红》实际出自中文系罗庸教授之手。这也成为西南联大历史上的一桩公案,意见双方各执己见,也都曾在杂志上发表过大量探讨的文章。
为了解情况,记者来到燕南园57号院采访了冯友兰先生的女儿,著名作家冯宗璞先生。 许是因为时间久远,采访中,宗璞先生并没有提供更多信息。但她谈到,校歌在一所大学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需要校歌这样一个载体传达一所大学的精神。
“精神”的确比“作者”重要。不论是冯友兰还是罗庸先生作词,这首歌词中对民族危亡的关心以及“中兴业,须人杰”的气概至今仍令人深受感动。
抗战开始后,平津相继失陷,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随即南迁到长沙,联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1938年春,又西迁入滇,在昆明建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战火纷飞并没有阻碍这所学校的发展,相反,它被后世视为“中国最好的大学”。
如今,“千秋耻”已经洗雪,但我们仍然走在“中兴业”的路上。在前行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常常记起这所大学,记起这首校歌。
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建国以来的北大校歌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
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
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燕园情》的曲作者是因创作了《新闻联播》的开始曲而被誉为“你每天都能听到他的作品”的作曲家孟卫东。同时,他也是《同一首歌》的作曲者。
广为传唱的《燕园情》并没有被确定为官方校歌,但它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就已经很受重视。当时北大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一期百年校庆特别节目《精神的家园》。在节目的最后,即是北大合唱团演唱《燕园情》。
作为《燕园情》的配器者,北大校管弦乐团老师马清教授对记者说:《燕园情》的曲调悠扬,气势宏伟,主旋律大气、易学,十分适合传唱。
如今,这首歌已经写进了越来越多北大学生的心里。2007年校庆的时候,一位已经毕业的曾经参加过学校合唱团的同学特意回到未名BBS上发帖说:“燕园情……大约是我在合唱团四年唱过最多的曲子,每次音乐会必唱,每次合唱团腐败后唱歌也要唱,每次石舫送毕业生也会唱,但是每次都不敢轻易唱、不舍得唱,因为一旦唱响‘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就意味着快乐时光即将结束,要和大家分开……
“大一大二的时候每次唱燕园情总是心潮澎湃,想象着总有一天‘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是何等的豪情万丈;但是大四最后一次唱的时候,唱到‘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想着和他们今天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的时候,禁不住深深的哽咽……”
在校园里,《燕园情》的人气很高,不过也有局外人认为将它作为北大校歌“不够格”。华侨大学教授毛翰就曾撰文表示:“歌词……已不大见‘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这一为蔡元培公之天下的校训。”
记者曾在北大网络教学平台发起一个关于《燕园情》的调查,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答复。有同学说:“我最喜欢的一句:‘收拾山河待百年约’。有壮志,豪气充云天;有激情,信心溢四海。”也有同学对这首歌持保留意见:“似乎校歌还是传统一点好吧,更能体现学校的韵味呢,尤其是北大这样已经过百年的学校。”
近来,有媒体报道说110周年校庆的时候将选新校歌,“适合传唱”被作为重要标准。报道一出,有人质疑:北大不应该抛弃那些旧歌(比如吴梅所作校歌),而热衷于选“新”。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我们期待:届时能有既符合北大精神传统又适于传唱的歌曲当选。
-
天涯略中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31 23: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