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业 须人杰———看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
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回到昆明,参观他
的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时,在那当年朝朝暮暮进出的课堂——铁皮
屋里,激动而深沉地唱起了“西南联大”的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
须人杰……”声音虽已有些苍老,但依旧那么动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
是新近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五集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
留给我们最激动人心的画面之一。
“西南联大”———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于世界的一所战时大学。别看
那时的条件如此简陋,教学如此艰难,但是无论对于中国人民,还是对于世界
的教育界、知识界,一听到“西南联大”的名字,恰似“如雷贯耳”,无不肃
然起敬。
“西南联大”已经成为了历史,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却仍然属于现在,
属于未来。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的编导、制作者,以深邃远瞻的目
光,丰富翔实的史料和鲜活感人的回眸,真实地展现了西南联大艰难曲折的历
史,大力弘扬了西南联大的道德精神,以巨大的震撼力,给今人以深刻的启迪。
“西南联大”精神是什么精神?拂去岁月的灰尘,冷静回眸历史,重新认
识过去,人们似乎都会有这样的共识:西南联大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科学
民主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我们看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在中国大地燃起,
抗日浪潮风起云涌,教育界的仁人志士们,不管信仰和党派,都集合在爱国主
义的旗帜下,为中国的抗日伟大事业,为中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表现了空前
的团结和空前的振奋。时任清华、北大、南开校长的梅贻奇、蒋梦麟、张伯苓
以及各校著名教授吴大猷、刘仙洲、赵忠尧、吴宓、朱自清、陈寅恪、闻一多、
吴有训、冯友兰……这些著名教育家和学者,这些不愿做奴隶的知识分子们,
都踏上了不屈的远行之路。经过千辛万苦,跨越万水千山,从北平来到昆明,
把中国教育事业的旗帜高高擎起。他们的目标,正如联大校歌里唱的“绝徼移
栽桢干质”(意思是保存国家栋梁之材),成为他们的使命。“西南联大”所
表现出来的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中华民族的一种
伟大道德精神。
科学民主精神,是“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培养出那么多举世闻名,让中华
民族引以骄傲的人物的原因所在。“中兴业,须人杰”,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
中兴,最重要的是需要人才,需要“人杰”。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
培养国家的栋梁。“西南联大”的成立处于国家危难之际,命运难预测,聚散
寻常事,社会的变革和世事的变迁把人的命运抛向不同的角落。但这里的确涌
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当人们看到,西南联大走出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
……走出朱光亚、邹承鲁、郝贻纯……走出邓稼先、王希季……走出费孝通、
穆旦、季羡林、冯至……这样一些世界级的科学家和名流的时候,人们不能不
意识到,只有西南联大那种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才能孕育这样一些栋梁之材。
许多名人都谈道:西南联大那时大师云集、教授治校、创新精神、自由思考,
以及信仰的力量,表现出当时教育机制的独特性。
有这样良好的机制才能培养出那么多杰出人才。
惟有执著的信仰,才能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从电视片中可以看到,
在爱国主义信仰的支持下,当时清华、北大、南开迁校至昆明长途跋涉的艰苦
经历,教授们在破寺庙里著书立说,学生们在茅草屋里和茶馆里看书写作业,
闻一多刻图章维持生计,吴大猷在土屋里自制“摄普仪”进行物理实验,大学
教授的夫人们做刺绣、摆地摊,校长夫人卖糕点,在艰苦生活中支持她们的丈
夫办大学的事业。这些场面都感人至深。联大的艰苦奋斗精神,不仅在过去成
为生活支柱,就是在物质生活富裕了的今天,这种精神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中兴业,须人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杰出的人才。我们
的民族,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教育,如何培养出“一代人杰”,应该是全民族
共同思考的课题。“西南联大”结束至今已经半个世纪,中华民族早已站起来
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从西南联大走
出来的各行各业的出类拔萃人才,为我们的伟大祖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联
大人”已经成为民族的骄傲,国家的骄傲。西南联大给了我们无穷的启示。著
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提出:“西南联大值得研究。”这是非常中肯的建议。从这
个意义来说,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是一部研究西南联大感人至深的
活教材!
的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时,在那当年朝朝暮暮进出的课堂——铁皮
屋里,激动而深沉地唱起了“西南联大”的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
须人杰……”声音虽已有些苍老,但依旧那么动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
是新近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五集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
留给我们最激动人心的画面之一。
“西南联大”———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于世界的一所战时大学。别看
那时的条件如此简陋,教学如此艰难,但是无论对于中国人民,还是对于世界
的教育界、知识界,一听到“西南联大”的名字,恰似“如雷贯耳”,无不肃
然起敬。
“西南联大”已经成为了历史,但“西南联大”的精神却仍然属于现在,
属于未来。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的编导、制作者,以深邃远瞻的目
光,丰富翔实的史料和鲜活感人的回眸,真实地展现了西南联大艰难曲折的历
史,大力弘扬了西南联大的道德精神,以巨大的震撼力,给今人以深刻的启迪。
“西南联大”精神是什么精神?拂去岁月的灰尘,冷静回眸历史,重新认
识过去,人们似乎都会有这样的共识:西南联大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科学
民主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我们看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在中国大地燃起,
抗日浪潮风起云涌,教育界的仁人志士们,不管信仰和党派,都集合在爱国主
义的旗帜下,为中国的抗日伟大事业,为中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表现了空前
的团结和空前的振奋。时任清华、北大、南开校长的梅贻奇、蒋梦麟、张伯苓
以及各校著名教授吴大猷、刘仙洲、赵忠尧、吴宓、朱自清、陈寅恪、闻一多、
吴有训、冯友兰……这些著名教育家和学者,这些不愿做奴隶的知识分子们,
都踏上了不屈的远行之路。经过千辛万苦,跨越万水千山,从北平来到昆明,
把中国教育事业的旗帜高高擎起。他们的目标,正如联大校歌里唱的“绝徼移
栽桢干质”(意思是保存国家栋梁之材),成为他们的使命。“西南联大”所
表现出来的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应该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中华民族的一种
伟大道德精神。
科学民主精神,是“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培养出那么多举世闻名,让中华
民族引以骄傲的人物的原因所在。“中兴业,须人杰”,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
中兴,最重要的是需要人才,需要“人杰”。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
培养国家的栋梁。“西南联大”的成立处于国家危难之际,命运难预测,聚散
寻常事,社会的变革和世事的变迁把人的命运抛向不同的角落。但这里的确涌
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当人们看到,西南联大走出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
……走出朱光亚、邹承鲁、郝贻纯……走出邓稼先、王希季……走出费孝通、
穆旦、季羡林、冯至……这样一些世界级的科学家和名流的时候,人们不能不
意识到,只有西南联大那种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才能孕育这样一些栋梁之材。
许多名人都谈道:西南联大那时大师云集、教授治校、创新精神、自由思考,
以及信仰的力量,表现出当时教育机制的独特性。
有这样良好的机制才能培养出那么多杰出人才。
惟有执著的信仰,才能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从电视片中可以看到,
在爱国主义信仰的支持下,当时清华、北大、南开迁校至昆明长途跋涉的艰苦
经历,教授们在破寺庙里著书立说,学生们在茅草屋里和茶馆里看书写作业,
闻一多刻图章维持生计,吴大猷在土屋里自制“摄普仪”进行物理实验,大学
教授的夫人们做刺绣、摆地摊,校长夫人卖糕点,在艰苦生活中支持她们的丈
夫办大学的事业。这些场面都感人至深。联大的艰苦奋斗精神,不仅在过去成
为生活支柱,就是在物质生活富裕了的今天,这种精神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中兴业,须人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杰出的人才。我们
的民族,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教育,如何培养出“一代人杰”,应该是全民族
共同思考的课题。“西南联大”结束至今已经半个世纪,中华民族早已站起来
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从西南联大走
出来的各行各业的出类拔萃人才,为我们的伟大祖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联
大人”已经成为民族的骄傲,国家的骄傲。西南联大给了我们无穷的启示。著
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提出:“西南联大值得研究。”这是非常中肯的建议。从这
个意义来说,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是一部研究西南联大感人至深的
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