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怀念的
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逛贴吧的时候看到Taylor在grammy唱歌一张照片下有一条不怎么友好的留言,恶毒地攻击她“给所有前任写歌,真不要脸”。当时我只是浅浅听了Taylor几首歌,挺喜欢她清爽温和的声音、句句在心的歌词,看到这句并非杜撰的评论以后,微微怔住了,因为感觉没法反驳对方。
今天拿出《all too well》翻来覆去地循环着听,突然想起了一两年前看到的那条留言,突然想问问那个评论者,给前任写歌有什么错?Taylor并没有贬低自己、降格自己,哪怕连“说好的幸福呢”的意思都没有。她只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歌、作曲、弹唱——来怀念一段时光、一个人,还原一些琐碎的片段和光景,纪念一些回不来的温暖罢了。她根本不缺温暖和幸福,她也绝不会煞费苦心地让时光逆流,让彼此重归于好,她只有二十五岁,时间在目下依然流觞,来日对她来说像午后的阳光一样悠长,她又那么聪颖,也该明白纠结在无疾而终的感情里不算明智。她只是愿意写下它们,唱着它们,唱的时候会微微地笑,累的时候哼着曲调就旋出一些开心的记忆,怀念一下她所怀念的——我说的已经不是Taylor了,我说的是每个人,每一个人,每一个生活在真实世界里,经历着内心的熔岩从红热到黑冷的变换,等一切都平静下来,也并不拿出大把的时间忧郁,只是在微醺的午后,靠在椅背上,怀念一下我们怀念的。
曾经有个朋友看着我把一件有来历的塑料雨衣折好放在抽屉里,很不屑地撇撇嘴说:“原来你还这么爱煽情。”
那件雨衣,还是在我第一次一个人去北京学英语的时候得到的。夏天晚上下暴雨是常事,只不过我没有带伞的习惯,回寝室的路又远,我一个人哆哆嗦嗦地缩在楼洞里不知道怎么回去,突然黑暗里伸过来一只手,手里握着一件软软的沾了雨水的塑料雨衣。那是个和我同班的男生,彼时我们仅一面之交,他还被我善意地耍过一回……现在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千山万水联络不断。
看着她鄙夷的眼神,我很想说,我没有煽情,我只是在怀念。等到抽屉关上了,我还是会回到real life里,去把该读的书读掉,把该熬的夜熬完,把该刷的题刷干净。
又想起孙燕姿的歌,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我怀念的是一起走过。我们怀念的,并不是那些外人所不屑、只有我们自己乐在其中的小感情,我们怀念的,只是那段时光里的自己。
初中的时候我遇到了让我心悸一辈子的老师,我直到今天也没想明白,她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让我在班里变得“人人喊打”。但是,很漫长的时间过去了,我保存着那个留有她讽刺的题词的笔记本,我常常回忆起她眼角慎人的红色皱纹,我还去翻看我曾经精心给她写的影单。怎么解释呢?不,不是某些人讽刺地说“时间冲淡了仇恨是不是,所以你才忘记了她当初怎么折磨你”。不是时间。我是在怀念,但我怎么可能在怀念那些屈辱和折磨呢?我怀念的,是站在讲台上作莫名其妙的检讨的时候,教室角落里那双替我愤怒得快要喷出火来的眼睛;我怀念的,是被整个地球孤立的时候来自外太空的一束暖光,一首歌;我怀念的,是终于在心里突破重围云消雾散的那一瞬间;我怀念的,是那个从五楼楼道踩着夕阳的余晖单肩背包飞奔下楼、终于可以不在乎一切批判之后的潇洒的背影。再清楚一些,我想让站在时光身后的那个小女孩知道,未来的我在心里一万次地帮她擦干了眼泪,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她就不必哀伤委屈。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从未停止在心底安慰她,因此我脑海中那年的她就越来越潇洒,越来越洒脱,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放得下了。
我把这叫做怀念效应。
Anna是所有我认识的人中,把怀念效应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一个。她是个懒于交际的人,情愿花更多时间花在享受独处的快乐,这和我很像。因此,她学生生涯好几年,也就只相识、相知、相处、最后相看两厌了三个男生两个女生,并且都没有很好的结局:翻来覆去的三个男生,像连连看一样,春风十里过,也烟消云散过;而两个女生则是大打出手,毫不留情。Anna跟我说,她最近还看到过她称之为“旧人”的第一个男生,从前个头只到她肩膀,现在换她仰视他了,“挂了副黑框眼镜,傻乎乎的,好容易才认出来呢。”
Anna的故事没什么happy ending,但她从不避之不谈。她不允许别人开她玩笑,但她把这些年同他们和她们之间的“交流物”——皱巴巴的信、上了锈的挂链、写着讨论的题目的纸飞机、两个人一起做的手工——保存得完好程度甚至超过了那些她旅行收藏来的美丽饰品。
Anna对我说:“安啊,你千万别说我念旧,别说我矫情,别说我贪恋回忆blahblah的!这些东西虽然看着不那么愉快,但我怀念的只是当时的我自己啊——总是有一点和现在不一样的好。”
我真想为她的话敬一杯苏格兰威士忌。
是啊,怀念那时的自己,总是有一点和现在不一样的好。
【过去的人,过去的故事,我们把它们留在回忆里,不过是为了借由他们,来怀念当时的自己。】
By 梓瑜
今天拿出《all too well》翻来覆去地循环着听,突然想起了一两年前看到的那条留言,突然想问问那个评论者,给前任写歌有什么错?Taylor并没有贬低自己、降格自己,哪怕连“说好的幸福呢”的意思都没有。她只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歌、作曲、弹唱——来怀念一段时光、一个人,还原一些琐碎的片段和光景,纪念一些回不来的温暖罢了。她根本不缺温暖和幸福,她也绝不会煞费苦心地让时光逆流,让彼此重归于好,她只有二十五岁,时间在目下依然流觞,来日对她来说像午后的阳光一样悠长,她又那么聪颖,也该明白纠结在无疾而终的感情里不算明智。她只是愿意写下它们,唱着它们,唱的时候会微微地笑,累的时候哼着曲调就旋出一些开心的记忆,怀念一下她所怀念的——我说的已经不是Taylor了,我说的是每个人,每一个人,每一个生活在真实世界里,经历着内心的熔岩从红热到黑冷的变换,等一切都平静下来,也并不拿出大把的时间忧郁,只是在微醺的午后,靠在椅背上,怀念一下我们怀念的。
曾经有个朋友看着我把一件有来历的塑料雨衣折好放在抽屉里,很不屑地撇撇嘴说:“原来你还这么爱煽情。”
那件雨衣,还是在我第一次一个人去北京学英语的时候得到的。夏天晚上下暴雨是常事,只不过我没有带伞的习惯,回寝室的路又远,我一个人哆哆嗦嗦地缩在楼洞里不知道怎么回去,突然黑暗里伸过来一只手,手里握着一件软软的沾了雨水的塑料雨衣。那是个和我同班的男生,彼时我们仅一面之交,他还被我善意地耍过一回……现在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千山万水联络不断。
看着她鄙夷的眼神,我很想说,我没有煽情,我只是在怀念。等到抽屉关上了,我还是会回到real life里,去把该读的书读掉,把该熬的夜熬完,把该刷的题刷干净。
又想起孙燕姿的歌,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我怀念的是一起走过。我们怀念的,并不是那些外人所不屑、只有我们自己乐在其中的小感情,我们怀念的,只是那段时光里的自己。
初中的时候我遇到了让我心悸一辈子的老师,我直到今天也没想明白,她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让我在班里变得“人人喊打”。但是,很漫长的时间过去了,我保存着那个留有她讽刺的题词的笔记本,我常常回忆起她眼角慎人的红色皱纹,我还去翻看我曾经精心给她写的影单。怎么解释呢?不,不是某些人讽刺地说“时间冲淡了仇恨是不是,所以你才忘记了她当初怎么折磨你”。不是时间。我是在怀念,但我怎么可能在怀念那些屈辱和折磨呢?我怀念的,是站在讲台上作莫名其妙的检讨的时候,教室角落里那双替我愤怒得快要喷出火来的眼睛;我怀念的,是被整个地球孤立的时候来自外太空的一束暖光,一首歌;我怀念的,是终于在心里突破重围云消雾散的那一瞬间;我怀念的,是那个从五楼楼道踩着夕阳的余晖单肩背包飞奔下楼、终于可以不在乎一切批判之后的潇洒的背影。再清楚一些,我想让站在时光身后的那个小女孩知道,未来的我在心里一万次地帮她擦干了眼泪,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她就不必哀伤委屈。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从未停止在心底安慰她,因此我脑海中那年的她就越来越潇洒,越来越洒脱,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放得下了。
我把这叫做怀念效应。
Anna是所有我认识的人中,把怀念效应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一个。她是个懒于交际的人,情愿花更多时间花在享受独处的快乐,这和我很像。因此,她学生生涯好几年,也就只相识、相知、相处、最后相看两厌了三个男生两个女生,并且都没有很好的结局:翻来覆去的三个男生,像连连看一样,春风十里过,也烟消云散过;而两个女生则是大打出手,毫不留情。Anna跟我说,她最近还看到过她称之为“旧人”的第一个男生,从前个头只到她肩膀,现在换她仰视他了,“挂了副黑框眼镜,傻乎乎的,好容易才认出来呢。”
Anna的故事没什么happy ending,但她从不避之不谈。她不允许别人开她玩笑,但她把这些年同他们和她们之间的“交流物”——皱巴巴的信、上了锈的挂链、写着讨论的题目的纸飞机、两个人一起做的手工——保存得完好程度甚至超过了那些她旅行收藏来的美丽饰品。
Anna对我说:“安啊,你千万别说我念旧,别说我矫情,别说我贪恋回忆blahblah的!这些东西虽然看着不那么愉快,但我怀念的只是当时的我自己啊——总是有一点和现在不一样的好。”
我真想为她的话敬一杯苏格兰威士忌。
是啊,怀念那时的自己,总是有一点和现在不一样的好。
【过去的人,过去的故事,我们把它们留在回忆里,不过是为了借由他们,来怀念当时的自己。】
By 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