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做到活在当下——读《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
之所以不是佛教徒的我,会展读这本《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因为作者是身体力行者。丹津·葩默,西方著名比丘尼、女瑜伽士,194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20岁时到印度旅行并遇到她的上师,1964年成为西方第一批比丘尼。1976—1988年间,作者曾在喜马拉雅山的洞穴中闭关修行12年。这是她作为一位修行者,最为过人之处。近年来,她奔波世界各地演讲弘法,募捐筹建在北印度的比丘尼寺院:迦萨丛林。
这本书其实是她的演讲合集。作者基于多年修行体悟,结合一些佛教教义,为读者阐释在禅修中应对止观、觉知与心性抱持的正确知见,厘清了佛教系统中上师、金刚乘与观想的意义;并运用生动的譬喻和绝不模棱两可的清澈洞见,打破许多人对于禅修和佛教的错误观念以及对生活的迷思,认为“时刻保持觉知,以清明的心活在当下”至关重要。此外,针对女性在佛教中的角色与定位,作者也以专文讨论,试图阐释比丘尼的过去与未来该担当的位置。这本书可以是佛教徒、修行者以及基督徒等其他信仰者学习、比对、探讨的参照,也可是是像我这样的一般读者了解与借鉴的个人经验总结。对各样人群,都有启示与帮助。
现代人其实有许多困扰的。我们有时选择麻木。稍微过激点就跑到“抑郁”与“狂躁”那边去了。真的应该好好自我调节,增强自我修养,以及自我治愈的能力。毕竟总想靠外力帮助,实在被动。很多时候,书本真的是很好的帮手。你可以有信仰,不管信仰什么,那真不重要,只要这信仰能令你变得更好,更平和强大,更善良正直。你也可以没有信仰,但参照一些信仰里面——不论是信佛还是其他,好的调整心态与行为模式的方式方法。修心,是所有人的功课。
丹津·葩默说活在当下的意思,“我的人在什么地方,我的心就在什么地方。所以,如果我一个人独处,很好;如果我和人们在一起,现在发生什么就是什么。”还有那些过去的纠缠,“不论记忆多么痛苦,它属于过去,已经逝去了,我们为什么还是执着于它并让它代表我们?我们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受苦。”还有关于执着于爱,“攀缘和执着带给我们极大的痛苦,我们认为执着是爱,其实它不是。”这些看似简单极了的体悟,细想想,真的可以摒弃内心很多乱糟糟的尘埃。
我从瑜伽练习里最先学习到“静坐”这个很能静心的方法。每天,我需要这样一小段时间与自己相处,20分钟,或者更长一点。安静地盘腿而坐——具体时间地点心随所愿。开始的时候,常常就是昏昏欲睡,再就是胡思乱想。丹津·葩默说到“觉照力”,也许我不怎么明白佛教徒的觉照力,但当做静坐的提示却非常有效:“当我们开始培养心的觉照力时,心似乎一分为二。心产生了新角度,它有各种名称:目击者、观看者、理解者、观察者。它亲眼看见,不审判也不批评。随着亲见者的出现,心里产生了一个空间,它使我们看见念头和情绪只是念头和情绪,而不是"我"和"我的"。当念头和情绪不再被视为"我"和"我的"。我们开始有选择:有些念头和情绪是有益的,鼓励它;其他一些不太有益,让它离开。所有念头和情绪都被认出来和接受,不受任何压抑,但是必须选择怎么样应对,我们可以增加有益和善巧者的能量,消除无益者的能量。”这样一次又一次有意识的练习,静坐更加清明淡定。有帮助。
很多道理也许大家都自诩为懂得。但真正能做到,不容易。甚至都体察不到——我们过界了。每每看到这些文字,我还是有当头棒喝的感觉。那就再看、继续看。只要让自己能够时刻告诫自己,要活得稍微隔离一点距离,再看自己的言行的时候,能够更清明一些——这也是静坐的魅力。静坐,是禅修,也是日常的自我修整啊。
只感受当下的呼吸吐纳,让自己做个内心小世界有热量并且正派的人。我愿意师从任何有自省能力与有静定能量的人。丹津·葩默是这样一位。
这本书其实是她的演讲合集。作者基于多年修行体悟,结合一些佛教教义,为读者阐释在禅修中应对止观、觉知与心性抱持的正确知见,厘清了佛教系统中上师、金刚乘与观想的意义;并运用生动的譬喻和绝不模棱两可的清澈洞见,打破许多人对于禅修和佛教的错误观念以及对生活的迷思,认为“时刻保持觉知,以清明的心活在当下”至关重要。此外,针对女性在佛教中的角色与定位,作者也以专文讨论,试图阐释比丘尼的过去与未来该担当的位置。这本书可以是佛教徒、修行者以及基督徒等其他信仰者学习、比对、探讨的参照,也可是是像我这样的一般读者了解与借鉴的个人经验总结。对各样人群,都有启示与帮助。
现代人其实有许多困扰的。我们有时选择麻木。稍微过激点就跑到“抑郁”与“狂躁”那边去了。真的应该好好自我调节,增强自我修养,以及自我治愈的能力。毕竟总想靠外力帮助,实在被动。很多时候,书本真的是很好的帮手。你可以有信仰,不管信仰什么,那真不重要,只要这信仰能令你变得更好,更平和强大,更善良正直。你也可以没有信仰,但参照一些信仰里面——不论是信佛还是其他,好的调整心态与行为模式的方式方法。修心,是所有人的功课。
丹津·葩默说活在当下的意思,“我的人在什么地方,我的心就在什么地方。所以,如果我一个人独处,很好;如果我和人们在一起,现在发生什么就是什么。”还有那些过去的纠缠,“不论记忆多么痛苦,它属于过去,已经逝去了,我们为什么还是执着于它并让它代表我们?我们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受苦。”还有关于执着于爱,“攀缘和执着带给我们极大的痛苦,我们认为执着是爱,其实它不是。”这些看似简单极了的体悟,细想想,真的可以摒弃内心很多乱糟糟的尘埃。
我从瑜伽练习里最先学习到“静坐”这个很能静心的方法。每天,我需要这样一小段时间与自己相处,20分钟,或者更长一点。安静地盘腿而坐——具体时间地点心随所愿。开始的时候,常常就是昏昏欲睡,再就是胡思乱想。丹津·葩默说到“觉照力”,也许我不怎么明白佛教徒的觉照力,但当做静坐的提示却非常有效:“当我们开始培养心的觉照力时,心似乎一分为二。心产生了新角度,它有各种名称:目击者、观看者、理解者、观察者。它亲眼看见,不审判也不批评。随着亲见者的出现,心里产生了一个空间,它使我们看见念头和情绪只是念头和情绪,而不是"我"和"我的"。当念头和情绪不再被视为"我"和"我的"。我们开始有选择:有些念头和情绪是有益的,鼓励它;其他一些不太有益,让它离开。所有念头和情绪都被认出来和接受,不受任何压抑,但是必须选择怎么样应对,我们可以增加有益和善巧者的能量,消除无益者的能量。”这样一次又一次有意识的练习,静坐更加清明淡定。有帮助。
很多道理也许大家都自诩为懂得。但真正能做到,不容易。甚至都体察不到——我们过界了。每每看到这些文字,我还是有当头棒喝的感觉。那就再看、继续看。只要让自己能够时刻告诫自己,要活得稍微隔离一点距离,再看自己的言行的时候,能够更清明一些——这也是静坐的魅力。静坐,是禅修,也是日常的自我修整啊。
只感受当下的呼吸吐纳,让自己做个内心小世界有热量并且正派的人。我愿意师从任何有自省能力与有静定能量的人。丹津·葩默是这样一位。
-
养一只喵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18 22: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