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营销和情怀营销才是人民公敌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上过一门选修课,过了这么多年,课名和老师都已经忘记了,唯有一个细节不知为何记得很清楚。当时分析一个牙膏的广告案例,大概剧情就是后妈如何通过贴心地帮小萝莉挤好牙膏等等行为,最终赢得了小萝莉的一声妈妈,然后以感动相拥结束。
当时老师跟我们说,你们看看,广告不能卖商品,没有人对推销感兴趣。商家在广告中卖的一定是大家都渴望的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家人的关心、爱人的相守之类的东西。总而言之,你要给消费者一种暗示,买了我这个东西,你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支牙膏,而是亲情,是家庭的温暖。牙膏不一定人人都需要这个牌子的,但是肯定人人都想要亲情的温暖。通过一则这样的广告,反复给观众洗脑,最后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将这个牙膏的品牌与亲情联系在一起,就达到了营销的目的。
因为对这个案例印象深刻,每每和三五好友吹牛侃大山的时候,说起互联网时代的新营销,我常说粉丝经济和情怀营销根本不是什么互联网时代的新发明。它的原理和央视广告时代的营销没什么区别。本质上都是为产品附加一个精神、情感、认同感、归属感之类形而上的价值,然后通过卖这些价值,顺便把产品就卖了。
说实话,当年听课的时候,我对这种“卖精神而不是卖产品”的营销方式佩服得五体投地。深深感到这才是真正的营销之道,和这种高大上的“主义”营销比起来,那些一味强调自己的产品性能多好,价格多便宜的商家,瞬间就低了不止一个档次。
我开始对这种营销方式产生怀疑是始于苹果。4000人民币左右的手机,在中国的普通民众中间应该是属于中高端了。它的性能确实很好,但价格偏贵也是事实。有消费能力的人用它无可厚非。然而我不能理解的是,月薪不到2000的很多人,也会省吃俭用去买一个iPhone。有些没有购买力的学生为了买iPhone闹出的种种笑话甚至悲剧,早就屡见报端了。
于是我发现,iPhone成功地把自己从一台手机,变成了身份的象征。果粉有一句名言,我们不是苹果的用户,而是苹果的粉丝。用户会理性地衡量性价比,但是粉丝不会。一旦形成一个封闭的粉丝王国,可以说,不管卖什么都没问题。因为卖的早已不是产品,而是身份认同。
我并不觉得这样的苹果很伟大,反而感到了忧虑和反感。这种对乔布斯的个人崇拜和对苹果品牌的无条件信任,让我想起了——安利。没错,就是安利。让人通过产品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满足参与者虚幻的自我认同,尤其对经济条件较差的人造成经济负担,这不是传销是什么。
小米现在也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铁杆米粉圈子。早期小米手机的质量极差,还能够被粉丝接受,无疑是通过这种卖精神的手段达成的。当然,小米的情况中,部分早期粉丝深度参与了产品的开发,所以有感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依然认为,通过感情、认同,把一款本身体验不好的产品,卖给那些喜欢你的人,是很无耻的。
最近小米海外业务刚起航就受到挫折,足以说明这种封闭粉丝圈的营销方式,在不粉小米的消费者那里,一钱不值。更不提最近某手机的情怀营销,闹了一个这么大的笑话。足以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靠卖认同、情怀、主义,是不可能支持经营的长久发展,更谈不上建立一个真正有文化价值的百年企业。
或许有人会说,商家赚钱就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人的需求不是具体的产品好用,就是需要一种情怀,一种归属感,一种价值认同。我提供给他们这些,自己赚钱,怎么就不行了呢?他们心甘情愿交智商税,有何不可?
的确,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是不理性的,也是茫然的。给他们一个看似高大上的价值、归属,就可以给他们打鸡血,让他们瞬间感到自己的人生有了归属和价值,让产品大卖。但是,你给他们创造的这种精神满足,毕竟是虚假的。他们能够获得一时的满足,但是人生并不能因此变得更好,还很有可能变得更糟糕。
买一个iPhone,并不能进入有钱人的行列,反而会为了省工资买iPhone吃两个月咸菜。买一个锤子,也并不会变得有情怀。小米倒是不贵,号称追求性价比,但是它的价是下来了,性可没见上去。花钱再少,买个不好用的东西,还是浪费钱。那么买了这些,除了心里爽一下,对生活有实际的改善吗?没有。那商家的这种行为,和卖毒品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我对这种愚弄消费者的行为非常愤怒。是,人群是愚昧的、冲动的,但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应该利用这一点,让市场更加冲动和不理性。
真正的情怀,是不谈情怀。是认认真真做产品,让产品自己说话。真正的粉丝,是不粉某个品牌、某个魅力型创始人,而是单纯觉得产品用起来舒服,因为体验好,所以成了回头客的人。
所谓王者企业,应该是能够通过自己精益求精的作风,和对用户体验的完美主义,淳化市场风气,使得消费者生活的更加舒适便捷。奉劝各位从业者,情怀和粉丝是在做好一件事的同时,自然产生的。如果把做好产品放在鼓吹情怀和拉拢粉丝之后,那才真正是本末倒置。
当时老师跟我们说,你们看看,广告不能卖商品,没有人对推销感兴趣。商家在广告中卖的一定是大家都渴望的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家人的关心、爱人的相守之类的东西。总而言之,你要给消费者一种暗示,买了我这个东西,你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支牙膏,而是亲情,是家庭的温暖。牙膏不一定人人都需要这个牌子的,但是肯定人人都想要亲情的温暖。通过一则这样的广告,反复给观众洗脑,最后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将这个牙膏的品牌与亲情联系在一起,就达到了营销的目的。
因为对这个案例印象深刻,每每和三五好友吹牛侃大山的时候,说起互联网时代的新营销,我常说粉丝经济和情怀营销根本不是什么互联网时代的新发明。它的原理和央视广告时代的营销没什么区别。本质上都是为产品附加一个精神、情感、认同感、归属感之类形而上的价值,然后通过卖这些价值,顺便把产品就卖了。
说实话,当年听课的时候,我对这种“卖精神而不是卖产品”的营销方式佩服得五体投地。深深感到这才是真正的营销之道,和这种高大上的“主义”营销比起来,那些一味强调自己的产品性能多好,价格多便宜的商家,瞬间就低了不止一个档次。
我开始对这种营销方式产生怀疑是始于苹果。4000人民币左右的手机,在中国的普通民众中间应该是属于中高端了。它的性能确实很好,但价格偏贵也是事实。有消费能力的人用它无可厚非。然而我不能理解的是,月薪不到2000的很多人,也会省吃俭用去买一个iPhone。有些没有购买力的学生为了买iPhone闹出的种种笑话甚至悲剧,早就屡见报端了。
于是我发现,iPhone成功地把自己从一台手机,变成了身份的象征。果粉有一句名言,我们不是苹果的用户,而是苹果的粉丝。用户会理性地衡量性价比,但是粉丝不会。一旦形成一个封闭的粉丝王国,可以说,不管卖什么都没问题。因为卖的早已不是产品,而是身份认同。
我并不觉得这样的苹果很伟大,反而感到了忧虑和反感。这种对乔布斯的个人崇拜和对苹果品牌的无条件信任,让我想起了——安利。没错,就是安利。让人通过产品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满足参与者虚幻的自我认同,尤其对经济条件较差的人造成经济负担,这不是传销是什么。
小米现在也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铁杆米粉圈子。早期小米手机的质量极差,还能够被粉丝接受,无疑是通过这种卖精神的手段达成的。当然,小米的情况中,部分早期粉丝深度参与了产品的开发,所以有感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依然认为,通过感情、认同,把一款本身体验不好的产品,卖给那些喜欢你的人,是很无耻的。
最近小米海外业务刚起航就受到挫折,足以说明这种封闭粉丝圈的营销方式,在不粉小米的消费者那里,一钱不值。更不提最近某手机的情怀营销,闹了一个这么大的笑话。足以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靠卖认同、情怀、主义,是不可能支持经营的长久发展,更谈不上建立一个真正有文化价值的百年企业。
或许有人会说,商家赚钱就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人的需求不是具体的产品好用,就是需要一种情怀,一种归属感,一种价值认同。我提供给他们这些,自己赚钱,怎么就不行了呢?他们心甘情愿交智商税,有何不可?
的确,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是不理性的,也是茫然的。给他们一个看似高大上的价值、归属,就可以给他们打鸡血,让他们瞬间感到自己的人生有了归属和价值,让产品大卖。但是,你给他们创造的这种精神满足,毕竟是虚假的。他们能够获得一时的满足,但是人生并不能因此变得更好,还很有可能变得更糟糕。
买一个iPhone,并不能进入有钱人的行列,反而会为了省工资买iPhone吃两个月咸菜。买一个锤子,也并不会变得有情怀。小米倒是不贵,号称追求性价比,但是它的价是下来了,性可没见上去。花钱再少,买个不好用的东西,还是浪费钱。那么买了这些,除了心里爽一下,对生活有实际的改善吗?没有。那商家的这种行为,和卖毒品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我对这种愚弄消费者的行为非常愤怒。是,人群是愚昧的、冲动的,但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应该利用这一点,让市场更加冲动和不理性。
真正的情怀,是不谈情怀。是认认真真做产品,让产品自己说话。真正的粉丝,是不粉某个品牌、某个魅力型创始人,而是单纯觉得产品用起来舒服,因为体验好,所以成了回头客的人。
所谓王者企业,应该是能够通过自己精益求精的作风,和对用户体验的完美主义,淳化市场风气,使得消费者生活的更加舒适便捷。奉劝各位从业者,情怀和粉丝是在做好一件事的同时,自然产生的。如果把做好产品放在鼓吹情怀和拉拢粉丝之后,那才真正是本末倒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