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14
六月过后,像是之前收到过一封温柔的信里面提到的那样。每一年都会有一段时间,年轻的人们会集中地上演一些离别。而这样的离别并不会因为它提前四年其实就已经被预知而能够变得不那么悲伤和惆怅。
有大男生喝醉,在深夜两点的马路上嚎啕大哭被失眠夜游的我看到;有不具名的谁在床单上写了大大的“再见”然后挂在睡了四年的窗户外面,成了网上热转的相片;一定要把手机放在吴校长坐像的手上合影,一定要穿着学士服骑着扫帚做哈利波特,一定要去最后上一次自习,走在深夜路灯拉长身影清风徐徐的晚上——最后,应该就是拖着四年前来到这个城市走进校门的那一只皮箱,再一次走出西门,在那里离开北京,去向东南西北,乃至地球的另一侧。
每一次的毕业都是预演。
每一次的离开都是温习。
现在再看这个城市对我,这座学校对我,也不再那么模糊。
小时候印象的北京,全都是被精心加工过的:北京是《大风车》里面小朋友做任务一个人去坐的地铁,地下道潮湿的呼啸的风在九十年代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现代化的炫耀;北京是电视上动不动就直升机俯拍的天安门广场和英雄纪念碑,那时的我还不知道那座广场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么多的最重要的小事;北京是蓝天白云的,车水马龙的,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老莫餐厅,有何炅(不错当年我就是他的粉!)的毛毛虫哥哥和刘纯燕的金龟子姐姐,有心心念念的燕园,未名湖听说不能划船,但是有来给我们做过讲座的陈平原,且47楼有怪人孔庆东(这么看来……我对北大的爱确实不是为了学术- -)。
所以当我中学时第一次到北京的时候,北京车站的拥挤吵闹与家乡并无二致,且刚出火车站就被骗子装可怜说没钱没车票拿走了我钱包里的十七块零钱,都让我对这个城市的头脑发热全部冷却。原来北京也很脏,也是旧旧的,甚至某些地方比西安更像个大农村。出租车司机话多且认真,你必须还要认真应付着,而每辆公车上都有的售票员好像也不再具备任何女性的性格特征,豪爽的大妈们是北京最壮丽的一道风景。
那个时候才刚刚告别初中的我,坐夜车到了北京后下了摇摇晃晃的老铁皮电车找不到像样又便宜的旅馆,被过分热情的拉客者拉去了一家防空洞地下室招待所暂时避夜。却被床下面还有尿渍的铁皮脸盆吓得天一亮就拖着旅行箱离开了那家店,只好忍着贵住进三星宾馆,开着电视和所有的水龙头和灯在白色床单上心疼得滚来滚去。
那个时候的自己,甚至几次经过人大也不知道,没有谷歌地图的帮助,打了好几个电话才赶到约见地点,一家现在我常常路过的魏公村旁边的避风塘——那个时候我去北京,是因为一个论坛上的至交好友假期想要版聚,我也就毫不犹豫只为这个就奔到北京来了。几天过去之后,离开了北京,脑子里装下了一些风景,故宫里面冬天刺骨的风和一碗十五块钱的阳春面,那个小的离谱的珍妃井,动物园后来靓颖办了首场首唱的海洋馆,诸如此类。北大是没有去的,我那时候一心一念的认真赌咒,时间有的是,我不要做北大的游客。
高考的时候,我甚至都有点激动地战栗,握着笔,我都感觉到自己是要开始向北大出发了,那种有点过high的脑部兴奋,被我自己不断强化和暗示,更何况那个时候北大已经有学长在召唤我,西门烤翅,威逼利诱云云。
所以还是要讲点缘分命运这类反科学的东西的。
模拟考试里语文一向快一百四十分的我,高考的语文在作文满分的情况下也只拿到一百一十四分。估出来的分数蹭着去年北大的提档线,我整个暑假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每天都心事沉沉地阴着脸,妈妈也不敢和我说什么,只好大早出门任由我关在家里,晚上小心翼翼做好饭以后自己就去房间睡觉。我那段时间每天看着日出日落,没有觉得失败,也不曾懊悔,但更没有成功的喜悦,就这么淡淡的过着,觉得心里有一种委屈,但是也有一种认命一样的宿命感,彻骨疼痛的寂寞。
填志愿的时候,才听说人大是北京第二好的文科学校。单纯觉得复旦校园太小的我,又觉得上海人那种客气的距离感难以相处,就报了人大这个学校。完全不知道人大有多小,一勺池有多小,也不真正懂得新闻、金融、法学在人大的地位,所谓就业的难度,学术的水准,当时都懒得再去调查。志愿是新闻,国关和社会学,后来发现社会学只招理科生,同班又有一个同学也报新闻,就第一志愿报了国政,全没理会到这以后看起来可能是一个多么让自己辛苦的选择。
当我提着箱子走进人大的时候,没有看到与未名湖哪怕一点点相似的水域,只有一小捧的一勺池;没有看到与博雅塔一点点相似的校标建筑,只有东门前面一块矮兮兮的石头;没有北大那么大的图书馆,没有一个可以称的上园子的角落,最丑的就是那栋苏联式大楼,与我想象里雕梁画栋的古典风格差的太远。好在我也只是个善于发现难看和丑的人,并不爱抱怨,而且也很清醒,知道若一座大学没有这些,总有些别的更好的东西,不然怎么担得起北大以外最有分量的人文社科学术地位的名声。
可是那个时候的我,心里不由自主的觉得,北京的门对我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敞开着。我依然要克勤克俭的小心行事,在这座城市里找好位置,然后起跑。当时的我不知道其实北大的人一样也要做这些,年轻人总是先看到自己的辛苦,为自己鼓掌的理由也只是自己觉得自己很值得心疼。
铺好了床,每天爬上爬下,在食堂吃早餐晚餐,日子就这么过了。依然不喜欢集体生活,也不愿意跟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去做适应妥协,除了必要的班会,班级活动一个也不参加。自己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社团里找些志同道合的人,以做不被人理解的事情为荣,但其实每个深夜,为这种寂寞和骄傲而自己懊恼。并不懂得怎么和老师相处,讨厌哗众取宠和主动展示自己,宁肯上课记记笔记发发呆,考试前认真准备准备也就是了。不相信高年级保研的所谓黑幕,也不理解有人会给老师送礼或者说好话要求改分数,自己对着烂到死的数学成绩,也只是默默纠结,并没想着说自己要去做什么或者能做什么来改变既定事实。我一向是保守再保守的,很少做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连自行车脱把放手五秒钟都从不敢尝试的我,又怎么会相信真的有人是为达到目标什么都可以去做的。
一年过去,两年过去,终于熟悉了这里的风和水土,早上起来的时候也不再会因为干燥而流一脸的鼻血……夏天也习惯了周围的人的赤膊,自己有时候也会只穿一条底裤在宿舍里跑来跑去,我开始熟悉周围的每一个细小的角落。春天的花和飘来飘去的杨絮,夏天的小青虫,秋天高高的天空,冬天地上被踩脏的雪。地铁的报站声和冬天也吹着的风扇,在西直门要高高低低转好几个弯才能换线,苏州街的每一座报刊亭,雨天踩在哪块地砖上面会被溅一腿的水,哪里的鸡翅好吃,这些小事也越来越清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学习和工作也慢慢不再有最初的小心翼翼和试探,变得自然稳妥,虽然还是会有困难和突发状况。每一年都会经历的合唱比赛,毕业大戏,五四文化节,爱乐人的演出,和几百个人在那座老礼堂里一起屏住呼吸或者感动流泪,使得情绪在六月都会被浸泡的很柔软。每一年都送走不同的学长和学姐,为他们祝福,听他们的好消息。宿舍楼每一年都有某几层是空着的,有些充满回忆的生活物件并没有被带走,被遗弃在走廊里,然后被打扫,让我想起自己以后,在离开的时候,到底会带走什么,而选择把什么留下呢。
当时我们听着音乐。
当时桌上有一杯茶。
每一次的毕业都是预演,最后一次预演也都结束。
每一次的离别都是温习,最后一次温习也都会迎来考试。
北京或者人大,不在于是因为北京还是人大而变得弥足珍贵,而是那三个或四个在异乡度过的生日,自己一点点的变化,新朋友这一千多天里对自己的体贴照顾,被这个城市和这座校园看在眼里了而已。尽管普通,尽管并不重要,尽管每年都有新的回忆在发生,但是我们就是依靠这些来填充生活的每一个值得被记住的日子的。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事,早就等着有一天被拿出来一点点细数缅怀。
所以离开的同时,偶尔也听到一些他们回来了的消息。
是的,虽然回来了,也不能够回到过去的生活,但如果这四年真的那么重要,也许一碗粥一把钥匙一座每天都进出的地铁站,就是这个城市最熟悉的温度和气味,以致于难以割舍。
我深知明年的自己酸秀才的习性会褪去更多,也不愿意那个时候发什么烟火气的感慨。宁肯让我对这个城市一点点温柔的回忆,在这里被晒出来,也许明年的自己,在离开的六月,还能想起,当时的月亮。
有大男生喝醉,在深夜两点的马路上嚎啕大哭被失眠夜游的我看到;有不具名的谁在床单上写了大大的“再见”然后挂在睡了四年的窗户外面,成了网上热转的相片;一定要把手机放在吴校长坐像的手上合影,一定要穿着学士服骑着扫帚做哈利波特,一定要去最后上一次自习,走在深夜路灯拉长身影清风徐徐的晚上——最后,应该就是拖着四年前来到这个城市走进校门的那一只皮箱,再一次走出西门,在那里离开北京,去向东南西北,乃至地球的另一侧。
每一次的毕业都是预演。
每一次的离开都是温习。
现在再看这个城市对我,这座学校对我,也不再那么模糊。
小时候印象的北京,全都是被精心加工过的:北京是《大风车》里面小朋友做任务一个人去坐的地铁,地下道潮湿的呼啸的风在九十年代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现代化的炫耀;北京是电视上动不动就直升机俯拍的天安门广场和英雄纪念碑,那时的我还不知道那座广场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么多的最重要的小事;北京是蓝天白云的,车水马龙的,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老莫餐厅,有何炅(不错当年我就是他的粉!)的毛毛虫哥哥和刘纯燕的金龟子姐姐,有心心念念的燕园,未名湖听说不能划船,但是有来给我们做过讲座的陈平原,且47楼有怪人孔庆东(这么看来……我对北大的爱确实不是为了学术- -)。
所以当我中学时第一次到北京的时候,北京车站的拥挤吵闹与家乡并无二致,且刚出火车站就被骗子装可怜说没钱没车票拿走了我钱包里的十七块零钱,都让我对这个城市的头脑发热全部冷却。原来北京也很脏,也是旧旧的,甚至某些地方比西安更像个大农村。出租车司机话多且认真,你必须还要认真应付着,而每辆公车上都有的售票员好像也不再具备任何女性的性格特征,豪爽的大妈们是北京最壮丽的一道风景。
那个时候才刚刚告别初中的我,坐夜车到了北京后下了摇摇晃晃的老铁皮电车找不到像样又便宜的旅馆,被过分热情的拉客者拉去了一家防空洞地下室招待所暂时避夜。却被床下面还有尿渍的铁皮脸盆吓得天一亮就拖着旅行箱离开了那家店,只好忍着贵住进三星宾馆,开着电视和所有的水龙头和灯在白色床单上心疼得滚来滚去。
那个时候的自己,甚至几次经过人大也不知道,没有谷歌地图的帮助,打了好几个电话才赶到约见地点,一家现在我常常路过的魏公村旁边的避风塘——那个时候我去北京,是因为一个论坛上的至交好友假期想要版聚,我也就毫不犹豫只为这个就奔到北京来了。几天过去之后,离开了北京,脑子里装下了一些风景,故宫里面冬天刺骨的风和一碗十五块钱的阳春面,那个小的离谱的珍妃井,动物园后来靓颖办了首场首唱的海洋馆,诸如此类。北大是没有去的,我那时候一心一念的认真赌咒,时间有的是,我不要做北大的游客。
高考的时候,我甚至都有点激动地战栗,握着笔,我都感觉到自己是要开始向北大出发了,那种有点过high的脑部兴奋,被我自己不断强化和暗示,更何况那个时候北大已经有学长在召唤我,西门烤翅,威逼利诱云云。
所以还是要讲点缘分命运这类反科学的东西的。
模拟考试里语文一向快一百四十分的我,高考的语文在作文满分的情况下也只拿到一百一十四分。估出来的分数蹭着去年北大的提档线,我整个暑假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每天都心事沉沉地阴着脸,妈妈也不敢和我说什么,只好大早出门任由我关在家里,晚上小心翼翼做好饭以后自己就去房间睡觉。我那段时间每天看着日出日落,没有觉得失败,也不曾懊悔,但更没有成功的喜悦,就这么淡淡的过着,觉得心里有一种委屈,但是也有一种认命一样的宿命感,彻骨疼痛的寂寞。
填志愿的时候,才听说人大是北京第二好的文科学校。单纯觉得复旦校园太小的我,又觉得上海人那种客气的距离感难以相处,就报了人大这个学校。完全不知道人大有多小,一勺池有多小,也不真正懂得新闻、金融、法学在人大的地位,所谓就业的难度,学术的水准,当时都懒得再去调查。志愿是新闻,国关和社会学,后来发现社会学只招理科生,同班又有一个同学也报新闻,就第一志愿报了国政,全没理会到这以后看起来可能是一个多么让自己辛苦的选择。
当我提着箱子走进人大的时候,没有看到与未名湖哪怕一点点相似的水域,只有一小捧的一勺池;没有看到与博雅塔一点点相似的校标建筑,只有东门前面一块矮兮兮的石头;没有北大那么大的图书馆,没有一个可以称的上园子的角落,最丑的就是那栋苏联式大楼,与我想象里雕梁画栋的古典风格差的太远。好在我也只是个善于发现难看和丑的人,并不爱抱怨,而且也很清醒,知道若一座大学没有这些,总有些别的更好的东西,不然怎么担得起北大以外最有分量的人文社科学术地位的名声。
可是那个时候的我,心里不由自主的觉得,北京的门对我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敞开着。我依然要克勤克俭的小心行事,在这座城市里找好位置,然后起跑。当时的我不知道其实北大的人一样也要做这些,年轻人总是先看到自己的辛苦,为自己鼓掌的理由也只是自己觉得自己很值得心疼。
铺好了床,每天爬上爬下,在食堂吃早餐晚餐,日子就这么过了。依然不喜欢集体生活,也不愿意跟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去做适应妥协,除了必要的班会,班级活动一个也不参加。自己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社团里找些志同道合的人,以做不被人理解的事情为荣,但其实每个深夜,为这种寂寞和骄傲而自己懊恼。并不懂得怎么和老师相处,讨厌哗众取宠和主动展示自己,宁肯上课记记笔记发发呆,考试前认真准备准备也就是了。不相信高年级保研的所谓黑幕,也不理解有人会给老师送礼或者说好话要求改分数,自己对着烂到死的数学成绩,也只是默默纠结,并没想着说自己要去做什么或者能做什么来改变既定事实。我一向是保守再保守的,很少做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连自行车脱把放手五秒钟都从不敢尝试的我,又怎么会相信真的有人是为达到目标什么都可以去做的。
一年过去,两年过去,终于熟悉了这里的风和水土,早上起来的时候也不再会因为干燥而流一脸的鼻血……夏天也习惯了周围的人的赤膊,自己有时候也会只穿一条底裤在宿舍里跑来跑去,我开始熟悉周围的每一个细小的角落。春天的花和飘来飘去的杨絮,夏天的小青虫,秋天高高的天空,冬天地上被踩脏的雪。地铁的报站声和冬天也吹着的风扇,在西直门要高高低低转好几个弯才能换线,苏州街的每一座报刊亭,雨天踩在哪块地砖上面会被溅一腿的水,哪里的鸡翅好吃,这些小事也越来越清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学习和工作也慢慢不再有最初的小心翼翼和试探,变得自然稳妥,虽然还是会有困难和突发状况。每一年都会经历的合唱比赛,毕业大戏,五四文化节,爱乐人的演出,和几百个人在那座老礼堂里一起屏住呼吸或者感动流泪,使得情绪在六月都会被浸泡的很柔软。每一年都送走不同的学长和学姐,为他们祝福,听他们的好消息。宿舍楼每一年都有某几层是空着的,有些充满回忆的生活物件并没有被带走,被遗弃在走廊里,然后被打扫,让我想起自己以后,在离开的时候,到底会带走什么,而选择把什么留下呢。
当时我们听着音乐。
当时桌上有一杯茶。
每一次的毕业都是预演,最后一次预演也都结束。
每一次的离别都是温习,最后一次温习也都会迎来考试。
北京或者人大,不在于是因为北京还是人大而变得弥足珍贵,而是那三个或四个在异乡度过的生日,自己一点点的变化,新朋友这一千多天里对自己的体贴照顾,被这个城市和这座校园看在眼里了而已。尽管普通,尽管并不重要,尽管每年都有新的回忆在发生,但是我们就是依靠这些来填充生活的每一个值得被记住的日子的。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事,早就等着有一天被拿出来一点点细数缅怀。
所以离开的同时,偶尔也听到一些他们回来了的消息。
是的,虽然回来了,也不能够回到过去的生活,但如果这四年真的那么重要,也许一碗粥一把钥匙一座每天都进出的地铁站,就是这个城市最熟悉的温度和气味,以致于难以割舍。
我深知明年的自己酸秀才的习性会褪去更多,也不愿意那个时候发什么烟火气的感慨。宁肯让我对这个城市一点点温柔的回忆,在这里被晒出来,也许明年的自己,在离开的六月,还能想起,当时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