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日战争
清日战争
一百二十年。
重临甲午年,透过一些文献和笔墨,来回望120年前的这场战争。不知道现时的我竟没有了屈辱和悲愤,算不算一种忘本。
见到书名的时候,有点不解,为什么国际上把这场战争称为“清日战争”:用一个国家当时当政的政权和另一个国家的整体,来命名一场战争,而非,以前对等的惯用的“甲午中日战争”。只单方面,活生生将中国的清廷政权从历史中割裂出来,唤作“清日战争”而非“清·明治战争。”
难道,国际社会是为了表示,那时的日本已是现代文明国家,而,那时的中国,只是一个在封建“家天下”皇权统治下,野蛮尚未开化的生存状态,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天下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只有“臣民”, 没有“国民”,只有“王土”,没有“国家”。那时的中国,无“国”、无“民”,以此来告示后人,这是一场从国家格局到国家力量都是极不对等的一场战争?
长期的爱国主义屈辱教育,灌输了太多,类似我们用我们的血肉去堵别人枪眼的画面。教我一直以为,清廷的穿着“勇”字服的士兵,是拿着长矛大刀和别人长枪大炮作战。关于历史的遮掩,让我们在战争的挫败中,感受的完完全全,全部是屈辱,好像全部是因为经济上落后,所造成的屈辱,一句话概括之:“落后就要挨打”;屈辱伴随的仇恨与复仇,满满的是为了复仇的奋进,一个抬头引领之“打倒******”。
战争,怪之字、恐之字、臭之字,咀嚼人间的魔物之字,千岁万国,历史如大蛇横断之字,放大人性恶,理直气壮践踏人性之字,除了罪恶,还能带来什么?
战争。这场战争,清清楚楚地告诉师傅,什么叫做“强”?这场战争,清清楚楚地告示后人,战争,不仅仅是经济与军事的比拼,不能看小一场战争的成败原因。这场战争,清清楚楚告诉了我,清廷没有我想象中的落后,但也远远比我想象中落后,懵懵懂懂,好似懂得了现时报端演讲常提的“全面复兴”。
这是一场必然输掉的战争,是两个极不对等的国家之战:
一个军队派系严重,体系涣散的国家和拥有医疗、通讯、后勤完善体系的现代军队国家。
一个骄傲地为别人展示军事机密的国家和一个利用间谍辅以通信技术搜集情报的国家。
一个奉行“成王败寇”的国家和一个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奉行战俘制度的国家。
一个识字率极低,遍地白丁的国家和一个现代教育体系蓬勃发展的国家。
一个尚不知何为“国家”为何物的国家和全民振奋为国而战的国家。
……
这是一场必然输掉的战争,一场现代文明与蛮夷文化强烈的对比之战。
如果,今日我们痛骂日本国遮掩历史。那么,对于爱新觉罗王朝或是当时的整个中华民族,也就是否别抱着“胳膊扭了袖里藏”同是自家人的保护。不止清廷,那么多政权都曾经狂屠天下,战胜者斩尽杀绝战败者完全符合清廷,乃至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战争逻辑。自古传下的“成王败寇”的战争逻辑,让清廷(中华民族)面对日军的屠杀,却默认屠杀的正确性,并且一直酝酿时机,暗自泄愤,同样按照这样的战争逻辑,试图并且同样对敌方做着同样的事情。最最直接的,满街的悬赏布告,成了战后日本寻找遮羞布,引人认同的证据。
战争。直接演变为变态泄愤、以杀人为目的屠杀,这样的屠杀一旦符合某种战争文化,便演变成双方循环的死结,共同的固有的野蛮文化所酿成的悲剧。屠杀,成为战争文化的一部分时,面对悲剧,弱势的那方,也就不会从幸存者那里获取证言,为国家的耻辱留下历史的记录,也就帮助强势的一方,百般遮掩。
同样,对当时涣散的军心和麻木的民众痛骂其窝囊、愚昧时,也别忘记几千年中华文明,带给华夏的不仅仅是唐彩宋瓷,也有千年的政权更迭与奴役。汉民族的统治者,不只是汉族。所谓蛮夷民族对汉民族的统治,汉民族在蒙古、满清铁蹄下的只求安稳生存的妥协,数千年的“家天下”观念,是否有导致了满清末年,最初面对东西方列强入侵时,抱有“江山轮流坐,今年到谁家”观念的百姓,任其蹂躏的漠不关心。
因为作者引用大量日本国文献的关系,不可避免有些刻意的忽略或者辩驳。
但,看到日本国绘制的大清地图时,看到各种数据的巨大对比时,看到日本国调查撰写的大清国研究报告时,看到写给丁汝昌的劝降信时,无关国籍,无关民族,无关自尊,感受到的没有屈辱,只有认服。这是真正是一场必然输掉的战争。
但,教人更加惊心的,是日本国对战争的反思与总结。通过日本的文献,看见日本国如何一步步,在战争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战争服务,如何将最先进的科技在战争中加以改进、创新;如何在战争中建立了现代(医护)医疗体系和民间通讯体系甚至银行金融(国家银行)体系;如何在战争中强化“国民”意识,又如何利用国民,来让一场本该政权国库买单的战争,变成一场国民自费的战争;又是如何迎合当时欧美倡导的人道主义的“文明战争”思想,把一支罪恶的军队,打造成现在西方也少诟病的“明治军队”;以及,日本学者对自身政权的审视与批判:“惨烈的修罗道场,无法想象,乃我文明军队之所为。日军上演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赞赏过的东洋崛起的文明,这文明却在异邦的土地上自掘坟墓。”
反观,我们关于战争的反思和教育,有太多从所谓爱国主义出发,简直是爱国屈辱教育。过去,战争,为早年的我,提供的是对异族的仇恨,对本民族的屈辱。今天,在意识、价值颠覆的今天,大量的战争片,为老人们的旧有价值取向和情感,提供记忆中的慰藉与温暖。讽刺不堪。
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屈辱?战败了,便战败了,为什么掩盖细节,用简短的文字概括,却用大量的图片、影像一味让人感受屈辱,而不把细节记进教科书,光明正大地告示后人我们如何落后?我们如何挨打?从小来了解真相,正视历史,方方面面、条条解析。日本每年都在找寻流离在外的战士的尸骨,祭祀在战争中战亡的战士,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将埋葬在日本的战士棺骨重回故土?
对战争报以研究的角度,这样做,并非就是对和平羞辱,为罪恶摇旗呐喊。
这本书里,作者一再强调文化之余,可能是想告诫读者,战争,比拼的是文化。国家的繁荣,文化的昌明,这一切得到外扩时,国家任然是那个国家,文化却为世界共享。在文化中,没有先后的尊卑与高低,谁传承与广大,谁发扬与改进,谁为强者。同为汉唐文化所所滋养的国度,后来,对文化的不同的修正与发展,真的会变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而,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为的不是摧毁,而是打开。资本利益驱动的西方,摧毁没有收益,贸易与通商,才是西方的诉求和东方的出路。但,近代史上“贸易与通商”却人为地烙上耻辱的印记。
另外,有一个奇怪的发现:“中国”一词,仅偶见于外交辞令中,于清朝并不常见。“中华”,这一带有浓厚汉文化色彩的词语,局限在了“汉文化”的框架之内。“元文化”、“满文化”,汉唐之后,元、清两朝对汉文化的拒、迎之间充满了纠结与尴尬。民族之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对汉文化本能的抗拒,清廷本身也不完全认同“中华”或是“中国”的称谓。而,日本近代,也不将清廷看做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深思极恐。
一百二十年。
重临甲午年,透过一些文献和笔墨,来回望120年前的这场战争。不知道现时的我竟没有了屈辱和悲愤,算不算一种忘本。
见到书名的时候,有点不解,为什么国际上把这场战争称为“清日战争”:用一个国家当时当政的政权和另一个国家的整体,来命名一场战争,而非,以前对等的惯用的“甲午中日战争”。只单方面,活生生将中国的清廷政权从历史中割裂出来,唤作“清日战争”而非“清·明治战争。”
难道,国际社会是为了表示,那时的日本已是现代文明国家,而,那时的中国,只是一个在封建“家天下”皇权统治下,野蛮尚未开化的生存状态,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天下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只有“臣民”, 没有“国民”,只有“王土”,没有“国家”。那时的中国,无“国”、无“民”,以此来告示后人,这是一场从国家格局到国家力量都是极不对等的一场战争?
长期的爱国主义屈辱教育,灌输了太多,类似我们用我们的血肉去堵别人枪眼的画面。教我一直以为,清廷的穿着“勇”字服的士兵,是拿着长矛大刀和别人长枪大炮作战。关于历史的遮掩,让我们在战争的挫败中,感受的完完全全,全部是屈辱,好像全部是因为经济上落后,所造成的屈辱,一句话概括之:“落后就要挨打”;屈辱伴随的仇恨与复仇,满满的是为了复仇的奋进,一个抬头引领之“打倒******”。
战争,怪之字、恐之字、臭之字,咀嚼人间的魔物之字,千岁万国,历史如大蛇横断之字,放大人性恶,理直气壮践踏人性之字,除了罪恶,还能带来什么?
战争。这场战争,清清楚楚地告诉师傅,什么叫做“强”?这场战争,清清楚楚地告示后人,战争,不仅仅是经济与军事的比拼,不能看小一场战争的成败原因。这场战争,清清楚楚告诉了我,清廷没有我想象中的落后,但也远远比我想象中落后,懵懵懂懂,好似懂得了现时报端演讲常提的“全面复兴”。
这是一场必然输掉的战争,是两个极不对等的国家之战:
一个军队派系严重,体系涣散的国家和拥有医疗、通讯、后勤完善体系的现代军队国家。
一个骄傲地为别人展示军事机密的国家和一个利用间谍辅以通信技术搜集情报的国家。
一个奉行“成王败寇”的国家和一个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奉行战俘制度的国家。
一个识字率极低,遍地白丁的国家和一个现代教育体系蓬勃发展的国家。
一个尚不知何为“国家”为何物的国家和全民振奋为国而战的国家。
……
这是一场必然输掉的战争,一场现代文明与蛮夷文化强烈的对比之战。
如果,今日我们痛骂日本国遮掩历史。那么,对于爱新觉罗王朝或是当时的整个中华民族,也就是否别抱着“胳膊扭了袖里藏”同是自家人的保护。不止清廷,那么多政权都曾经狂屠天下,战胜者斩尽杀绝战败者完全符合清廷,乃至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战争逻辑。自古传下的“成王败寇”的战争逻辑,让清廷(中华民族)面对日军的屠杀,却默认屠杀的正确性,并且一直酝酿时机,暗自泄愤,同样按照这样的战争逻辑,试图并且同样对敌方做着同样的事情。最最直接的,满街的悬赏布告,成了战后日本寻找遮羞布,引人认同的证据。
战争。直接演变为变态泄愤、以杀人为目的屠杀,这样的屠杀一旦符合某种战争文化,便演变成双方循环的死结,共同的固有的野蛮文化所酿成的悲剧。屠杀,成为战争文化的一部分时,面对悲剧,弱势的那方,也就不会从幸存者那里获取证言,为国家的耻辱留下历史的记录,也就帮助强势的一方,百般遮掩。
同样,对当时涣散的军心和麻木的民众痛骂其窝囊、愚昧时,也别忘记几千年中华文明,带给华夏的不仅仅是唐彩宋瓷,也有千年的政权更迭与奴役。汉民族的统治者,不只是汉族。所谓蛮夷民族对汉民族的统治,汉民族在蒙古、满清铁蹄下的只求安稳生存的妥协,数千年的“家天下”观念,是否有导致了满清末年,最初面对东西方列强入侵时,抱有“江山轮流坐,今年到谁家”观念的百姓,任其蹂躏的漠不关心。
因为作者引用大量日本国文献的关系,不可避免有些刻意的忽略或者辩驳。
但,看到日本国绘制的大清地图时,看到各种数据的巨大对比时,看到日本国调查撰写的大清国研究报告时,看到写给丁汝昌的劝降信时,无关国籍,无关民族,无关自尊,感受到的没有屈辱,只有认服。这是真正是一场必然输掉的战争。
但,教人更加惊心的,是日本国对战争的反思与总结。通过日本的文献,看见日本国如何一步步,在战争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战争服务,如何将最先进的科技在战争中加以改进、创新;如何在战争中建立了现代(医护)医疗体系和民间通讯体系甚至银行金融(国家银行)体系;如何在战争中强化“国民”意识,又如何利用国民,来让一场本该政权国库买单的战争,变成一场国民自费的战争;又是如何迎合当时欧美倡导的人道主义的“文明战争”思想,把一支罪恶的军队,打造成现在西方也少诟病的“明治军队”;以及,日本学者对自身政权的审视与批判:“惨烈的修罗道场,无法想象,乃我文明军队之所为。日军上演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赞赏过的东洋崛起的文明,这文明却在异邦的土地上自掘坟墓。”
反观,我们关于战争的反思和教育,有太多从所谓爱国主义出发,简直是爱国屈辱教育。过去,战争,为早年的我,提供的是对异族的仇恨,对本民族的屈辱。今天,在意识、价值颠覆的今天,大量的战争片,为老人们的旧有价值取向和情感,提供记忆中的慰藉与温暖。讽刺不堪。
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屈辱?战败了,便战败了,为什么掩盖细节,用简短的文字概括,却用大量的图片、影像一味让人感受屈辱,而不把细节记进教科书,光明正大地告示后人我们如何落后?我们如何挨打?从小来了解真相,正视历史,方方面面、条条解析。日本每年都在找寻流离在外的战士的尸骨,祭祀在战争中战亡的战士,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将埋葬在日本的战士棺骨重回故土?
对战争报以研究的角度,这样做,并非就是对和平羞辱,为罪恶摇旗呐喊。
这本书里,作者一再强调文化之余,可能是想告诫读者,战争,比拼的是文化。国家的繁荣,文化的昌明,这一切得到外扩时,国家任然是那个国家,文化却为世界共享。在文化中,没有先后的尊卑与高低,谁传承与广大,谁发扬与改进,谁为强者。同为汉唐文化所所滋养的国度,后来,对文化的不同的修正与发展,真的会变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而,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为的不是摧毁,而是打开。资本利益驱动的西方,摧毁没有收益,贸易与通商,才是西方的诉求和东方的出路。但,近代史上“贸易与通商”却人为地烙上耻辱的印记。
另外,有一个奇怪的发现:“中国”一词,仅偶见于外交辞令中,于清朝并不常见。“中华”,这一带有浓厚汉文化色彩的词语,局限在了“汉文化”的框架之内。“元文化”、“满文化”,汉唐之后,元、清两朝对汉文化的拒、迎之间充满了纠结与尴尬。民族之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对汉文化本能的抗拒,清廷本身也不完全认同“中华”或是“中国”的称谓。而,日本近代,也不将清廷看做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深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