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鸭绿江
静静的鸭绿江
艾经纬
青山,绿水,农田,雨雾,对岸劳作的农民,这是鸭绿江吉林集安流段的情景。静静的鸭绿江,让你根本无法联想到朝鲜半岛正日益紧张的局势。
7月6日一早,毛毛细雨中,我们来到了位于集安市的鸭绿江安哨子码头,对岸即是朝鲜的满浦郡。集安是隶属于吉林省通化市的县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我国对朝的三大口岸之一。
下着毛毛雨的缘故,江面上腾起层层雾气,而远处的山在烟雨缥缈中更显得静谧,一排外墙白色的房子沿着山脚蜿蜒座落,这样秀美安静、有生气的边境,你怎么能把它和几百里外的紧张气氛相联系呢?
茂密与稀疏
在安哨子码头,我们沿坡而下,上了汽轮。在汽轮上观看两岸,你会顿时感觉,这并不宽的一江之隔的两岸差别甚大。集安这边的建筑色彩斑斓,树林茂密,苞米地里绿油油的一片。而对岸的满浦郡,只能给我们以稀疏的感觉,幸而绿色带来的不是单调。
朝鲜属于丘陵地带,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80%,所以在我们的视线里,对岸蜿蜒起伏,视野开阔,时而是平整的农田,时而是山坡,平地上树木稀疏,没有什么遮蔽,山坡上亦是。
码头对岸只有孤零零的几棵树,甚至比低矮的木质电线杆还要少,在秀美的绿色平地中倒也显得颇有意境,不过一些铁丝网多少破坏本该有的安静。远处的一座山上,沿坡而上只有四五棵树木,清晰可见。导游介绍,对岸之所以几乎砍光了山上的树木,一是为了出口创汇,二是为了解决耕地匮乏,三则是为了方便山上的人民军观察边境上的动静。
对岸不仅是树木稀疏,就连苞米地也是。长期且大量的砍伐带来的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而化肥也是短缺的,所以对岸的苞米不仅棵杆矮小,还稀疏的甚至能让你数清一片田地里能有多少棵苞米。
可能也只有那两百米相隔就有一个明堡或暗堡的存在,才能让你觉得一丝紧张的气氛。所谓明堡就是在明处的碉堡,据导游介绍,看似不大,但内部非常宽敞。有些明堡的附近会看到一堵长墙,其实是露天的性口棚子,再近看,非常的简陋。我们还发现了一处暗堡,在对岸江边的几棵茂密的树下,只露出两个黑乎乎的洞口。对岸在我们的视线里,而我们也可能在无数双眼睛里。
对岸远处房子的外墙都是白色的,沿着山脚而建。导游介绍,也只有边境上的房子外墙是刷成白色的。山坡上还稀落落地座落着几座三层的白色楼房,在我们的镜头里显得很破旧,或许是潮湿的缘故,白色的外墙上有大块大块的黑斑。
在朝鲜,教育实行的是11年制的义务教育,医疗也是免费的,住房也是免费的。国家为居民建造房屋,但同时也限定了居民的搬迁。不仅是搬迁,朝鲜的居民还被禁止自由流动,离开家乡去某地省亲或是办事,是必须要拿到当地政府批准的路条的。而住在边境上的这些居民,也都是政府选择的爱国居民。
导游指着远处一座白色的塔告诉我们,那是朝鲜的主体思想塔,在朝鲜它是金日成创立的“主体思想”的象征,每座村庄都有,集会、婚庆、宣誓等等都要在这个主体思想塔下举行。塔越高则表示这个地方越重要,最高的主体思想塔在平壤的市中心大同江东岸,高170米,建于1982年,是为庆贺金日成70寿辰而修建的。
汽轮拐过一个山脚,山体上是一行巨大的标语,导游翻译,那是贯彻金日成遗训的意思,原来的标语是贯彻金日成宗旨的意思,直到金日成去世8年后才改为现在的标语。
孩子与大人
大概是下着雨的缘故,所以对岸劳作的农民比往常少了很多。他们披着简易的白色塑料油纸,戴着斗笠,七八个人围在不大的地方低头耕作,不远处的一个人在赶牛犁田。朝鲜的劳动生产力目前仍是很为低下,据导游讲,甚至有三个人共用一把铁锹的情景,两个拉着系着铁锹的绳子,第三个人在中间挖土,这样的场景,不知是滑稽还是什么意味。
当汽轮又拐过一个山脚后,对岸山坡上的田地里的几个人站在一起向我们望来。突然有一个人向前扬起左臂,高过脑袋,嘴里喊着什么,如是两遍,他周围的人没有任何举动。同行的一位朋友兴奋地说到,瞧,他们向我们招呼呢!我没有做声,因为这样的手势很难说是一种友好的举动。
一位朋友从船舱中走出,靠在船尾拍照,汽轮的司机见状提醒了几次,在未能劝其回舱的情况下,只得加速逼其回舱,汽轮首部微抬向前冲去,尾部两侧泛起洁白的浪花,像卷起来的一堆堆白雪。
在江面上行驶了半个多小时后,我们返航,拐过一个山脚,几个朝鲜孩子的身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接近,四个小孩开始扬起两臂向我们招手呼喊,呼喊的声音我们甚至可以听到,其中有个孩子在挥动双臂的同时还不停地跳跃。
我们也变得兴奋起来,把手伸出船舱窗口挥舞呼喊,其中一位北京来的女孩用刚从导游那学来的朝鲜语喊着“你好啊”。司机也鸣笛助兴,听见汽笛声,那些孩子们呼喊的声音更加响亮。
汽轮渐渐地从他们的正前方穿过并转向,突然那群孩子中个头最小的孩子转身往身后跑去,他奔跑的姿势让我瞬间想起我的童年,他也许只有六七岁而已。他也许是想跑到高一点的山坡继续和我们招手,也许跑回去叫其他人来一起看。也许对他们而言,对岸以及江面上的一切都是新鲜的。
那些孩子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声音也渐不可闻。在返程的路上,我们还看到一个身着褐色军装的朝鲜军人,在山坡上简易的哨所前做着木工活。前行不远,丛林中突然出现一群白色短袖布衫的人,他们的面孔几乎清晰可见,没有表情。司机断定他们也是人民军,因为着装如此统一,于是把汽轮往江中心开,因为太近了,对岸很可能飞来石块,此前曾有汽轮的玻璃被砸碎。
下船,上车,对岸在往后退,那个奔跑着的朝鲜孩子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脑中晃动。在这个无法自由迁徙的国度,到了服兵役的年龄,那个孩子必然要去参军的,也许他将来会成为我们所见到的人民军中的一员,也许服完兵役后成为那些朝我们向前扬起手臂的人。而私自离开这个国度,却又不幸被捉到,那么遭遇是骇人听闻的。
![]() |
对岸的朝鲜 |
艾经纬
青山,绿水,农田,雨雾,对岸劳作的农民,这是鸭绿江吉林集安流段的情景。静静的鸭绿江,让你根本无法联想到朝鲜半岛正日益紧张的局势。
7月6日一早,毛毛细雨中,我们来到了位于集安市的鸭绿江安哨子码头,对岸即是朝鲜的满浦郡。集安是隶属于吉林省通化市的县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我国对朝的三大口岸之一。
下着毛毛雨的缘故,江面上腾起层层雾气,而远处的山在烟雨缥缈中更显得静谧,一排外墙白色的房子沿着山脚蜿蜒座落,这样秀美安静、有生气的边境,你怎么能把它和几百里外的紧张气氛相联系呢?
茂密与稀疏
在安哨子码头,我们沿坡而下,上了汽轮。在汽轮上观看两岸,你会顿时感觉,这并不宽的一江之隔的两岸差别甚大。集安这边的建筑色彩斑斓,树林茂密,苞米地里绿油油的一片。而对岸的满浦郡,只能给我们以稀疏的感觉,幸而绿色带来的不是单调。
朝鲜属于丘陵地带,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80%,所以在我们的视线里,对岸蜿蜒起伏,视野开阔,时而是平整的农田,时而是山坡,平地上树木稀疏,没有什么遮蔽,山坡上亦是。
码头对岸只有孤零零的几棵树,甚至比低矮的木质电线杆还要少,在秀美的绿色平地中倒也显得颇有意境,不过一些铁丝网多少破坏本该有的安静。远处的一座山上,沿坡而上只有四五棵树木,清晰可见。导游介绍,对岸之所以几乎砍光了山上的树木,一是为了出口创汇,二是为了解决耕地匮乏,三则是为了方便山上的人民军观察边境上的动静。
对岸不仅是树木稀疏,就连苞米地也是。长期且大量的砍伐带来的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而化肥也是短缺的,所以对岸的苞米不仅棵杆矮小,还稀疏的甚至能让你数清一片田地里能有多少棵苞米。
可能也只有那两百米相隔就有一个明堡或暗堡的存在,才能让你觉得一丝紧张的气氛。所谓明堡就是在明处的碉堡,据导游介绍,看似不大,但内部非常宽敞。有些明堡的附近会看到一堵长墙,其实是露天的性口棚子,再近看,非常的简陋。我们还发现了一处暗堡,在对岸江边的几棵茂密的树下,只露出两个黑乎乎的洞口。对岸在我们的视线里,而我们也可能在无数双眼睛里。
对岸远处房子的外墙都是白色的,沿着山脚而建。导游介绍,也只有边境上的房子外墙是刷成白色的。山坡上还稀落落地座落着几座三层的白色楼房,在我们的镜头里显得很破旧,或许是潮湿的缘故,白色的外墙上有大块大块的黑斑。
在朝鲜,教育实行的是11年制的义务教育,医疗也是免费的,住房也是免费的。国家为居民建造房屋,但同时也限定了居民的搬迁。不仅是搬迁,朝鲜的居民还被禁止自由流动,离开家乡去某地省亲或是办事,是必须要拿到当地政府批准的路条的。而住在边境上的这些居民,也都是政府选择的爱国居民。
导游指着远处一座白色的塔告诉我们,那是朝鲜的主体思想塔,在朝鲜它是金日成创立的“主体思想”的象征,每座村庄都有,集会、婚庆、宣誓等等都要在这个主体思想塔下举行。塔越高则表示这个地方越重要,最高的主体思想塔在平壤的市中心大同江东岸,高170米,建于1982年,是为庆贺金日成70寿辰而修建的。
汽轮拐过一个山脚,山体上是一行巨大的标语,导游翻译,那是贯彻金日成遗训的意思,原来的标语是贯彻金日成宗旨的意思,直到金日成去世8年后才改为现在的标语。
孩子与大人
大概是下着雨的缘故,所以对岸劳作的农民比往常少了很多。他们披着简易的白色塑料油纸,戴着斗笠,七八个人围在不大的地方低头耕作,不远处的一个人在赶牛犁田。朝鲜的劳动生产力目前仍是很为低下,据导游讲,甚至有三个人共用一把铁锹的情景,两个拉着系着铁锹的绳子,第三个人在中间挖土,这样的场景,不知是滑稽还是什么意味。
当汽轮又拐过一个山脚后,对岸山坡上的田地里的几个人站在一起向我们望来。突然有一个人向前扬起左臂,高过脑袋,嘴里喊着什么,如是两遍,他周围的人没有任何举动。同行的一位朋友兴奋地说到,瞧,他们向我们招呼呢!我没有做声,因为这样的手势很难说是一种友好的举动。
一位朋友从船舱中走出,靠在船尾拍照,汽轮的司机见状提醒了几次,在未能劝其回舱的情况下,只得加速逼其回舱,汽轮首部微抬向前冲去,尾部两侧泛起洁白的浪花,像卷起来的一堆堆白雪。
在江面上行驶了半个多小时后,我们返航,拐过一个山脚,几个朝鲜孩子的身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接近,四个小孩开始扬起两臂向我们招手呼喊,呼喊的声音我们甚至可以听到,其中有个孩子在挥动双臂的同时还不停地跳跃。
我们也变得兴奋起来,把手伸出船舱窗口挥舞呼喊,其中一位北京来的女孩用刚从导游那学来的朝鲜语喊着“你好啊”。司机也鸣笛助兴,听见汽笛声,那些孩子们呼喊的声音更加响亮。
汽轮渐渐地从他们的正前方穿过并转向,突然那群孩子中个头最小的孩子转身往身后跑去,他奔跑的姿势让我瞬间想起我的童年,他也许只有六七岁而已。他也许是想跑到高一点的山坡继续和我们招手,也许跑回去叫其他人来一起看。也许对他们而言,对岸以及江面上的一切都是新鲜的。
那些孩子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声音也渐不可闻。在返程的路上,我们还看到一个身着褐色军装的朝鲜军人,在山坡上简易的哨所前做着木工活。前行不远,丛林中突然出现一群白色短袖布衫的人,他们的面孔几乎清晰可见,没有表情。司机断定他们也是人民军,因为着装如此统一,于是把汽轮往江中心开,因为太近了,对岸很可能飞来石块,此前曾有汽轮的玻璃被砸碎。
下船,上车,对岸在往后退,那个奔跑着的朝鲜孩子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脑中晃动。在这个无法自由迁徙的国度,到了服兵役的年龄,那个孩子必然要去参军的,也许他将来会成为我们所见到的人民军中的一员,也许服完兵役后成为那些朝我们向前扬起手臂的人。而私自离开这个国度,却又不幸被捉到,那么遭遇是骇人听闻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