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碎与读——1100本书阅读总结

2014年伊始,由史上最畅销的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改变的同名电影在大陆上映,虽然电影里面有着明显的好莱坞动作电影夺人眼球的科幻大场面看似俗套,但是小说的内在核心,却是一个贯通中外的人生哲理,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即使是在儿童的世界里,人性的丑恶仍旧比比皆是,如何在烦乱吵杂的世界中立足,是每一个人自诞生之日起就要学会适应的一课。 就是安德和他的小伙伴们在战斗学校每一次都要面对繁复的战斗的同时,他们只能从一次次的失败与胜利中碎片化的汲取成长的生存经验,当下在急速发展的社会中想要立足的我们,也必须学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知识才能有机会卓尔不凡。于是在如今这个喜欢创造新概念的时代,我们的阅读方式也迈入了碎片化阅读时代。

碎片化阅读的时代看上去是阅读的细碎化,实际却是八十年代全球化以来,学科的越来越细化,事务的越来越繁重后带来的时间与知识的双重碎片化,在学术领域,单一学科的发展大多穷途末路,跨学科的交流与发展得到了大力的支持与推广。看似现在学院派的博士论文与硕士论文的题目越来越细碎化专业,但是社会上的工作需求却倾向于全科化的人才。系统化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去进行系统化的学习,而且有很多个体因其个性所致,并不适应系统化的学习,更有特色的碎片化学习模式或许能收获奇效,比如英国BBC历史频道力推的《糟糕的历史》系列儿童片,本来是面对儿童播出的传播世界古代史的幽默益智教育木偶片,但因为有一群英国大牌的历史学家专业团队作为后盾,其传播的知识客观确凿,节目丰富有趣,如今连播十几季,成为风靡世界的教育片。 仅仅是只有细碎化的知识或许有时会让人大呼过瘾,亦或是让人豁然开朗,亦如现在最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丰富多彩几乎囊获了你能想到的所有领域,对于现在的很多人而言,微信阅读已经替代了任何传统的新闻模式,而且很多平常并不是那么容易学习的知识或许能通过微信阅读常见常新,但是碎片化的阅读模式真的是一种很新奇的阅读模式吗?在下以为并不尽然。

虽然我们这一代的大多数人从小就对学习英文分外苦恼,但在外国人诸多关于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排行榜中,中文总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名。古文字学泰斗林沄先生在新版的《古文字学概论》一书中通过分析汉字字形分类的“六书”,从而论证出中文为何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他指出:“中国的古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为了表达不同的含义,或者是词性的不同,中文会把同一个字的字形幻化成几个不同的字形来呈现,这样而言,通过字形的变化,直接消除了语法中词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并不像拉丁语系中的文字,当动词向名词、形容词转化时会有规律性的变化,而中文是无规律性的,但是通过一个字源,演化出来的多个字与字源字的形态是类似的,故而这种变化造就了中文根本就不需要语法。”

从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中最能体会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核,仔细体察,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多种含义,每一个字从其字形与字义的两个方面,都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就如一个知识的宝库,一个个汉字组成了汉语通顺的语句,再加之没有语法的语言,其在潜移默化中就教会了汉民族极强的适应能力,人民不需要循规蹈矩,就能生而有道,自然全世界任何地方几乎都有中国人的存在,我们一直从碎片化的文字宝库中汲取养分,即使如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汉字教育的优势并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思维中泯灭,今年央视力推的电视节目《成语大会》与《汉字听写大会》既是如此。

仅仅是具有与天俱来的思考方式并不能够让我们脱颖而出,大量碎片化的思维经常也会让人找不到北,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向,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中国教育一直被诟病的核心问题,很多人说中国人的教育不好,未必是老师讲课不好,其根本在于我们长期习惯于教授知识,但没有人告诉你如何运用知识,所以很多人觉得学习哲学等抽象的精尖学科既无法对口就业,更对就业无异,但如果老师能教你如何运用,很多高级政客都是文、史、哲、理、化、生等尖端学科出生,他们善于运用所学,如果有系统化的教育或许全民素质或许有更快的提升,但是对于还在读书的大多数人来说,如何写好论文或许是更加根本的方法论教育,在北大任教的美国教授查普曼写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论文写作方法书叫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指南》,这本书精细到,从如何在图书馆占座开始,一步步手把手的教你如何找资料、查文献、定提纲,乃至附上不同类型的几篇论文范文,教你如何照葫芦画瓢,画出让自己满意放心的瓢。

细致化的教育不仅仅能让人培养出做事细致的良好习惯,同时能锻炼人的耐心与恒心,这种运用在写作论文上只是小试牛刀,对于人一生的培养甚至更为全面,上半年热播的日本美食纪录片《寿司之神》就表现了日本寿司之神小野祯一先生一生对寿司视野的热忱,高超的刀工和高尚的人格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食客慕名而来,食客在此品味的不仅仅是美食,同样也有人生幸福的滋味。

《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乃至地方台目前诸多类似《挑战文化名人》节目的出炉,也是当今中国国学热的一种延续,国学热的影响在方方面面,所谓中国国学与传统文史哲专业学习的区别,在于国学的许多内涵是由诸多碎片化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共同结合起来才能孕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特征的新文化。敝人作为一个国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经过了本硕连读七年的学习,对这一点的体会或许相较旁人更加真切。著名的考古学家、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张光直先生的《古代中国考古学》一直被奉为西方学习中国考古学的范本教材。过去一年间,三联书店力推的新版《张光直作品全集》中最为畅销的《美术、神话与祭祀》一书即是张光直先生创作的关于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文化的经典之作,乍看上去美术史艺术学的范畴,神话是文学范畴而祭祀是古代神学或者民俗学的范畴,此三者囊获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张先生很恰好的将三者结合起来,他将传世神话中构造的世界观与考古材料中的纹饰、图样相结合,再辅以考古中祭祀遗迹、文献中的祭祀方法从而论述出中过古代文明的整体性与多元性,方法上采用的西方学术的模式,但探讨的还是包容性极强的中国文化的内核。

考古学的优势在于,当我们从传世文献中读到的历史仅仅是浓缩的历史,当我们想要会看古史中立体的风貌,我们就需要去探寻考古文化,从基础的文字研究与文献研究开始,如今关于中国古史的专业研究领域考古文物与传世文献的研究越来越普遍,其中以先秦两汉时期的简牍研究最为丰富,文献学泰斗李学勤先生在其后期的代表作《简帛佚籍与学术史》一书中,将最物质的考古学与最精神的学术史恰如其分的融会贯通,亦如历史学的专业教育一直强调,我们要尽量客观的运用那个时代的人的思维去分析那个时代的历史,亦如孔子的精神现在风靡全球,但在孔子的时代他却需要周游列国却都不能有效的传播其学说,而许多孔子及其后时代真正风靡的思想,如今我们只能通过考古挖掘的简牍来拼接了,而我们只有知晓了那些在历史中被时代淘汰的思潮,才能更好的把握在当下的时代,如何去体悟和抓住哪些能够在未来仍旧长效的思想,这也是思想史研究对于当下社会最大的启示。

国学的研究的特色就在于全面的包容,有很多能够体现国学特色的事物很难去划分学科分别,比如说学国学,怎能不懂书法,中文的书法研究相较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书法研究都更具神韵与文化价值,书法研究的主要模式有三种——字帖、碑刻与印章,前两者的研究连篇累牍,但是关于印章的系统研究在国内仍旧存在很大的开拓空间。李学勤先生的大弟子、文字学家赵平安先生的新著《秦西汉印章研究》就是将不存在脉络传承的印章文化进行梳理,将一个个小小的印章上的文字与各种此前先出的字帖、拓片、简牍材料的字体进行比对,梳理出中国印章文化中印章文字的发展脉络。书中有一小点很有意思,作者指出汉墓中有许多汉人惯用收集春秋战国时期与自己同名的先人的印章,一来有收藏价值,二来彰显自己的身份高贵,由此观之盛世藏金的特色由来已久。这一点也是传世的历史不会告诉我们的,只有通过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的拼接才得以实现。

思想的传播,除了传世经典的传承,远古文物的挖掘以外,一代代智者的耳提面命也是思想传承的最普遍的思路,传世的史书总是炫耀着皇帝的光辉,百姓们自己的历史却往往消逝在政治的宣传之下,央视在春季力推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乍看上去追求的是明星八卦,探寻明星的祖宗有多厉害,但也是微观史学与口述史学宣传的一次很好的实践,运用先进的社会学的考察方法、历史学的实践模式,将最先进的人文科学的模式与贴近大众的传播手段有机结合,通过一些名人来挖掘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并将这些历史公之于众,回归大众的历史,挖掘历史的碎片展现历史的断面,让人民可以铭记,对于推动史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章清教授,早年成书的著作《思想之旅:殷海光的学术与生平》与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异曲同工的探讨了时代思潮与个人思想的发展变化,此书看上去是殷海光学术生平的记述,实则通过各种碎片化的材料,以殷海光的生平为导线,将民国时期黄冈地区的各大文化大族的势力与其思想变化的时代特色铺陈开来,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由大陆去台湾的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的内在心境,也是由一个人的经历与碎片化的材料探究时代文化思潮的发展。

《客从何处来》的推广,是一次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恰如其分的有机结合。我们想要去学习知识,需要去行万里路去探索,同样学会利用各种所学的知识,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可以让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世界,张信纲先生本身就是一个生物学家,但是其人文素养极高,由于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他曾游历伊斯兰世界各国,因为其丰富的人文素养,在其远游诸国之时,深谙各国文化,在常人看来伊斯兰国家的文化应是神秘而一致的,但他在《大中东行纪》一书中详细的向世人展现出中东各国因其族属、宗教、历史源流的分殊,从而塑造了各地独特的文化,此书最为了解西亚、北非各国的历史入门,有着深刻的意义。

行路的魅力,大多是从一个个碎片化的小细节的人生体验让人能从中阅读出宝贵的经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旅行出游,人生一世也是一次荡气回肠的旅行,有些时候一次深刻的人生体验,能给人带来神思与启迪,德国电影《浪潮》源于一个中学生的课堂活动,活动虽小但影响深远,人性与理智在维护“秩序”面前变得脆弱的不堪一击,人性的每一面都值得我们去体味、反思、认同与排斥。诚然,我所撰写《在地铁上碎片化读书的窍门》的是介绍碎片化读书的一种方法,同样学会阅读碎片化的人生体验,同样是碎片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许多体验都是极其私人化的,这并不能被任何他者化产物的书本传授的知识所代替。

在《浪潮》之中有人会随波逐流,有人会因此警醒浪子回头,还有人或许会默默藏在一边,坚决不被浪潮所沾染,在这其中浪子回头的故事总是能给人强烈的震撼,与深刻的反思,去年年底大热的韩国电影《辩护人》

常言道,成功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的,法国畅销小说《刺猬的优雅》及其改变的同名电影就为我们展现了一老一少两个被社会所遗忘的人,只要心中有了爱的火花,即使人生艰难充满悲剧,但是有恒心就能持续向前,有爱就有希望,生活终会浪漫而美好。

无论是书本的阅读、人生体验的阅读、电影电视节目的品读之后,辅以高效的方法,最终系统化的学习与坚实的基础是每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亦如从2014年2月11日~2014年5月23日期间,既是我紧张备战博士入学考试的时间,同时也是忙碌的书写硕士论文的期间,想要考试就要好好打好基础,基础的夯实需要一些基础读物的辅助。虽然,很多人说系统化的学习知识,仅仅看教材是不够的,但是一本经典的教材却能让一个人速成一门学科,历史学界仝晰纲先生的“山东大本”风靡全国,其系统化的梳理历史知识脉络的教程长期被奉为历史考研的经典教材,同样此书在考博教材中也得到了最大效用的发挥。

基础夯实加之知识丰富之后,已被提升的人生经验需要一些来彰显价值分方式,著作的出版是人文社会科学从业人士一种比较普遍的价值体现,同时一本经典的著作往往具有双重意义,其一发人深思,它为你展现出一种冲击,值得你去反复思考或驳斥,其二规制模范,你可以依靠这种模范,作为你模仿实践的参照物。在历史学科中有一个二级学科叫历史地理学,不仅需要学者有切身的实地考察经验,同时要将考古材料、文献材料与实体考察的诸多碎片化的体验结合的非常恰当,另外这一学科又有着非常规范的方法论指导,可以说是将学习与实践达到了有效的结合,日本汉学家前田正名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写作的《评成历史地理学研究》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严谨的学术规范即使在半个世纪之后仍然能让新一代的学人从中一窥门径。 以上读书心得来源于2014年2月11日~2014年5月23日期间,是我上大学以来阅读第1001~1100本书期间的阅读与观影经验,记得早年在聆听北大历史教授阎步克授课之时,他曾多次指出,只有学会遵从传统,才能做到有效的创新,凭空的捏造,永远难以得到长久的认同。那么一个好的模范就是我们要去遵从的那个“传统”,亦如我们学习国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继承与发扬国学的博大精深。 第十一期10/100 书目榜单 (2014/2/11~2014/5/23 排名以阅读时间先后为序) 1. 《安德的游戏》,【美】奥森•斯卡特•卡森,万卷出版公司,2010 2. 《思想之旅——殷海光的生平与志业》,章清,河南人民社,2010 3.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指南》,【美】迈克尔.E.查普曼,北大社,2012 4.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必备——历史学辅导全书》,仝晰纲,中国文史社,2011 5. 《秦西汉印章研究》,赵平安,上海古籍社,2012 6. 《古文字学简论》,林沄,中华书局,2012 7.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李学勤,江西教育社,2001 8. 《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日】前田正名,上海古籍社,2012 9. 《美术、神话与祭祀》,张光直,三联书店,2013 10. 《大中东行纪》,张信纲,广西师大社,2011

附前期榜单回顾: 前四期回顾:http://www.douban.com/note/162730927/ 第五期回顾:http://www.douban.com/note/189381468/ 第六期回顾:http://www.douban.com/note/229269309/ 第七期回顾:http://www.douban.com/note/257657583/ 第八期回顾:http://www.douban.com/note/275330474/ 第九期回顾:http://www.douban.com/note/308719594/ 第十期回顾:http://www.douban.com/note/331114222/ 最后推荐我个人的微信公众号——“韧勉观察”,(微信公众号:renmianguancha)有兴趣的话,欢迎添加,韧勉观察成立于2013年8月31日,现在正在酝酿全新改版,敬请期待!
韧勉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年终总结】抱娃的通透人生 (34人喜欢)
- 【韧读】2024年度出版心水让人神往的12本佳作 (32人喜欢)
- 历年读买比统计(持续更新) (2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