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米的音乐绘本
这是一场音乐与图画的美丽邂逅。线条变奏出了旋律,音符勾勒出了画面。寂寞却又无比美好。在这样的听觉里呼吸,在这样的线条里涂鸦,在这样的情绪里流浪。以某种姿态解读和聆听生命的质感。月光悄然洒落的瞬间,听,几米在唱歌。
提到几米,人们首先会想到他充满线条感,细致入微的绘本,清新,寂寞而又美好的文字。恐怕很多人不会把他和音乐联想到一起。但是几米带给我们的,除了绘本,文字对我们视觉与心灵的冲击,更有听觉上的震撼。因为有了几米的音乐,听音乐不再是耳朵的权利。
几米,来自台北的中年男子。不擅长语言表达的他用敏感细腻的心感受着周遭世界。用画笔和文字传递出内心孤独与温暖的气息。在他的世界里,蜿蜒着人生的倒影,牵引着我们的情绪,精美细腻的图画,新诗一样的文字描述出都市人的孤独、幻想、与童话。我们体会到的感动都是自己生命里幽微的细部,正是如此,几米才会轻易触动我们的心灵,勾勒出我们的寂寞、哀伤,以及那些我们愿意或者不愿意想起的记忆。几米的绘本除了《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被搬上银幕之外,还被以其他的形式全是,这其中最让人惊喜的是音乐形式。(男声模仿几米口吻? 我画了一本关于盲人的图画书,但是盲人却无法阅读这本书,我常常在想这个荒谬的问题,觉得遗憾。如果书本可以在翻阅之间同时传出悠扬的乐音,或许他们可以接着音乐捕捉我的心情和想法。我在创作《地下铁》这本书时,不断想象盲少女来回穿梭地铁站时,耳边将回响起的是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可以恰巧诉说这样一段又一段色彩瑰丽如梦境般的旅程)
严格意义上来说,几米并不是一个歌手或者音乐制作人,而更多的是扮演授权人的角色。三张作品延伸专辑,几米也只是担任旁白,在另外三张音乐剧专辑中,他担任的同样是旁白的角色。几句简单的独白,线条,画面,向左走的女生,向右走的男生,地铁站里漫步的盲女,微笑的鱼就在我们的情绪里铺陈开来。正如王家卫所说,将几米的漫画拍成电影,并不是看重他的故事,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淡淡的失落,惆怅 。加入几米元素的音乐,也正是传达给了听者同样的感觉,淡淡的哀伤而不悲痛,清新的孤独而不绝望,暖暖的美好而不张扬。
1995年,几米罹患血癌。在那段日子里,他几乎远离了人群,远离了喧嚣的尘世。一个人在单人间病床上感受世界的孤独。也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他的感觉变的敏锐,对生命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觉得有很多的话要说。98年之后,他的绘本开始陆续推出,展现给世人惊人的创造力和多变的叙事风格。在他的世界里。城市与森林,动物与人类,寂寞与温暖的界限变的模糊。城市被森林取代,人类被夸张怪异的动物取代。主人公孑然一身或麻木或孤独或幼稚。描绘出现代城市成人世界的冷酷,以及内心痛苦的挣扎。这种风格精巧的移植到了几米的音乐里,画笔被音符取代,绘本被串联的音乐取代,眼睛被耳朵取代,在时而高亢时而低缓的乐音里,心也开始了流浪。
几米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几米作品的延伸专辑,而另一类则是根据几米绘本改编的音乐剧。前一类几米作品的延伸专辑并不是真正的个人专辑,而是基于几米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故事情节,由精选的歌曲组成的一张合辑。这其中包括《地下铁的二十个音乐场景》《月亮忘记了》《微笑的鱼》等等。专辑以音乐的方式来叙述故事情节,随着动人旋律流动,想像空间的延伸…我们怡然神往仿佛置身于每个白天与黑夜…分别担任几张专辑旁白的雷光夏,萧亚轩,几米以柔和的嗓音静静叙述着繁彩世界里的寂寞心情。尔后根据故事的情节,选取了横跨古典、流行、NEW AGE与蓝调等音乐类型。仔细聆听,你的耳朵慢慢会找到“圣母合唱团三首主打金曲”,“地球的小孩”之《纯真天籁》,爱尔兰新世纪纯金打造的“居尔特男高音”,葡萄牙跨类美声团体DIVA,法国手风琴与钢琴探戈二人组“亚探戈”,蓝伯特·威尔森演唱的楚浮电影《夏日之恋》主题曲;瑞典Standfast单曲Lullaby for Lucas、Shine On,英国词曲作家Mike Batts最温柔情歌Tiger in the night。不同于一般的精选辑,这些音乐在风格上是有起伏的。换句话说,听觉的连贯性总是被一再地打破。把你刚刚建立起来的关于一个场景的联想化上句号,然后再开始一个新的画面。像是一页一页翻读着几米的绘本,无意间,心已经被寂寞和温暖融化。
根据几米绘本改编的音乐剧则更加富有画面感。无论是为音乐剧量身打造的配乐,舞台场景,感性独白等等都是基于几米作品改编而来。“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擅长于场面调度和较为抽象的表达形式,利用观众的想象去幻想故事发生的环境,音乐通俗易懂,而且前后音乐之间存在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犹如电影的一个个镜头。旋律的切换之间,故事也慢慢流淌出来。
《地下铁》《幸运儿》《向左走向右走》三张音乐剧大碟,每个都是一场追寻想象、色彩与声音的音乐旅程,一个关于”真相”的寓言。担任三场音乐剧制作的阵容非常强大,资深音乐人陈建骐的配乐、诗人夏宇的词作,以及光良,陈绮贞,范植伟,陈柏霖,赵文瑄等等参与歌曲演唱。音乐剧制作者充分发掘绘本带给读者的感动,以音乐的形式无限放大,如同将几米的绘本,各式各样的音乐调和成一杯鸡尾酒。细心聆听,我们发现这完全是不同于以往印象中的音乐专辑,随着音符缓缓流淌而出。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在耳朵中浮现,美丽叠上阴郁的感觉,完全的几米元素,或许就是记忆、梦与想象让世界更真实。介于”音乐”与”电影”之间、介于”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童话与卡夫卡式的黑色寓言之间,几米让音乐带领我们的灵魂,飞离地面,做一次童梦旅行。悲伤的都市收留我们的无奈。音乐抚慰我们苍白的灵魂。在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音乐剧《地下铁》。一个失去视力的少女在十五岁生日的清晨走进了地下铁、朝向庞大的未知命运出发。一站又一站的地下铁漫游。都市之中,什么是看得见、什么是看不见、哪一站是起点、哪一站是终点…界线渐渐地模糊,而地下铁的冒险之旅最后变成试探生命勇气的内心历程。歌手陈绮贞饰演盲女的角色,她的歌声在这里还是一样的动人,总有一种甜甜的苦涩,善良又充满梦想的她把难以割舍的悲伤淡淡地唱出.或许,陈绮贞的声音恰恰最适合几米漫画所塑造的意境,淡淡的寂寞与哀伤,以及无意间流露中流露出本质的温暖。对于从未真正出演过舞台剧的陈绮贞来说,在音乐剧形式里的探索和地下铁盲女向庞大未知挑战的感觉是一致的,所以她才会极为细腻而准确的传达出盲女最为本质的茫然和未知,充满不确定的恐惧。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我在冰封的深海,寻找希望的缺口,却在惊醒时,瞥见绝美的月光
听完几米的音乐犹如看完一场电影,我们惊奇的发现,原来音乐与图画也可以如此完美的结合,音乐不再是仅仅的听觉感触,它也可以带给我们视觉的享受,旋律绘制出的画面也是如此的动人。艺术之间是相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或许会以更多的形式出现。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等待。
提到几米,人们首先会想到他充满线条感,细致入微的绘本,清新,寂寞而又美好的文字。恐怕很多人不会把他和音乐联想到一起。但是几米带给我们的,除了绘本,文字对我们视觉与心灵的冲击,更有听觉上的震撼。因为有了几米的音乐,听音乐不再是耳朵的权利。
几米,来自台北的中年男子。不擅长语言表达的他用敏感细腻的心感受着周遭世界。用画笔和文字传递出内心孤独与温暖的气息。在他的世界里,蜿蜒着人生的倒影,牵引着我们的情绪,精美细腻的图画,新诗一样的文字描述出都市人的孤独、幻想、与童话。我们体会到的感动都是自己生命里幽微的细部,正是如此,几米才会轻易触动我们的心灵,勾勒出我们的寂寞、哀伤,以及那些我们愿意或者不愿意想起的记忆。几米的绘本除了《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被搬上银幕之外,还被以其他的形式全是,这其中最让人惊喜的是音乐形式。(男声模仿几米口吻? 我画了一本关于盲人的图画书,但是盲人却无法阅读这本书,我常常在想这个荒谬的问题,觉得遗憾。如果书本可以在翻阅之间同时传出悠扬的乐音,或许他们可以接着音乐捕捉我的心情和想法。我在创作《地下铁》这本书时,不断想象盲少女来回穿梭地铁站时,耳边将回响起的是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音乐可以恰巧诉说这样一段又一段色彩瑰丽如梦境般的旅程)
严格意义上来说,几米并不是一个歌手或者音乐制作人,而更多的是扮演授权人的角色。三张作品延伸专辑,几米也只是担任旁白,在另外三张音乐剧专辑中,他担任的同样是旁白的角色。几句简单的独白,线条,画面,向左走的女生,向右走的男生,地铁站里漫步的盲女,微笑的鱼就在我们的情绪里铺陈开来。正如王家卫所说,将几米的漫画拍成电影,并不是看重他的故事,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淡淡的失落,惆怅 。加入几米元素的音乐,也正是传达给了听者同样的感觉,淡淡的哀伤而不悲痛,清新的孤独而不绝望,暖暖的美好而不张扬。
1995年,几米罹患血癌。在那段日子里,他几乎远离了人群,远离了喧嚣的尘世。一个人在单人间病床上感受世界的孤独。也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他的感觉变的敏锐,对生命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觉得有很多的话要说。98年之后,他的绘本开始陆续推出,展现给世人惊人的创造力和多变的叙事风格。在他的世界里。城市与森林,动物与人类,寂寞与温暖的界限变的模糊。城市被森林取代,人类被夸张怪异的动物取代。主人公孑然一身或麻木或孤独或幼稚。描绘出现代城市成人世界的冷酷,以及内心痛苦的挣扎。这种风格精巧的移植到了几米的音乐里,画笔被音符取代,绘本被串联的音乐取代,眼睛被耳朵取代,在时而高亢时而低缓的乐音里,心也开始了流浪。
几米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几米作品的延伸专辑,而另一类则是根据几米绘本改编的音乐剧。前一类几米作品的延伸专辑并不是真正的个人专辑,而是基于几米作品的感情基调和故事情节,由精选的歌曲组成的一张合辑。这其中包括《地下铁的二十个音乐场景》《月亮忘记了》《微笑的鱼》等等。专辑以音乐的方式来叙述故事情节,随着动人旋律流动,想像空间的延伸…我们怡然神往仿佛置身于每个白天与黑夜…分别担任几张专辑旁白的雷光夏,萧亚轩,几米以柔和的嗓音静静叙述着繁彩世界里的寂寞心情。尔后根据故事的情节,选取了横跨古典、流行、NEW AGE与蓝调等音乐类型。仔细聆听,你的耳朵慢慢会找到“圣母合唱团三首主打金曲”,“地球的小孩”之《纯真天籁》,爱尔兰新世纪纯金打造的“居尔特男高音”,葡萄牙跨类美声团体DIVA,法国手风琴与钢琴探戈二人组“亚探戈”,蓝伯特·威尔森演唱的楚浮电影《夏日之恋》主题曲;瑞典Standfast单曲Lullaby for Lucas、Shine On,英国词曲作家Mike Batts最温柔情歌Tiger in the night。不同于一般的精选辑,这些音乐在风格上是有起伏的。换句话说,听觉的连贯性总是被一再地打破。把你刚刚建立起来的关于一个场景的联想化上句号,然后再开始一个新的画面。像是一页一页翻读着几米的绘本,无意间,心已经被寂寞和温暖融化。
根据几米绘本改编的音乐剧则更加富有画面感。无论是为音乐剧量身打造的配乐,舞台场景,感性独白等等都是基于几米作品改编而来。“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擅长于场面调度和较为抽象的表达形式,利用观众的想象去幻想故事发生的环境,音乐通俗易懂,而且前后音乐之间存在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犹如电影的一个个镜头。旋律的切换之间,故事也慢慢流淌出来。
《地下铁》《幸运儿》《向左走向右走》三张音乐剧大碟,每个都是一场追寻想象、色彩与声音的音乐旅程,一个关于”真相”的寓言。担任三场音乐剧制作的阵容非常强大,资深音乐人陈建骐的配乐、诗人夏宇的词作,以及光良,陈绮贞,范植伟,陈柏霖,赵文瑄等等参与歌曲演唱。音乐剧制作者充分发掘绘本带给读者的感动,以音乐的形式无限放大,如同将几米的绘本,各式各样的音乐调和成一杯鸡尾酒。细心聆听,我们发现这完全是不同于以往印象中的音乐专辑,随着音符缓缓流淌而出。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在耳朵中浮现,美丽叠上阴郁的感觉,完全的几米元素,或许就是记忆、梦与想象让世界更真实。介于”音乐”与”电影”之间、介于”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童话与卡夫卡式的黑色寓言之间,几米让音乐带领我们的灵魂,飞离地面,做一次童梦旅行。悲伤的都市收留我们的无奈。音乐抚慰我们苍白的灵魂。在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音乐剧《地下铁》。一个失去视力的少女在十五岁生日的清晨走进了地下铁、朝向庞大的未知命运出发。一站又一站的地下铁漫游。都市之中,什么是看得见、什么是看不见、哪一站是起点、哪一站是终点…界线渐渐地模糊,而地下铁的冒险之旅最后变成试探生命勇气的内心历程。歌手陈绮贞饰演盲女的角色,她的歌声在这里还是一样的动人,总有一种甜甜的苦涩,善良又充满梦想的她把难以割舍的悲伤淡淡地唱出.或许,陈绮贞的声音恰恰最适合几米漫画所塑造的意境,淡淡的寂寞与哀伤,以及无意间流露中流露出本质的温暖。对于从未真正出演过舞台剧的陈绮贞来说,在音乐剧形式里的探索和地下铁盲女向庞大未知挑战的感觉是一致的,所以她才会极为细腻而准确的传达出盲女最为本质的茫然和未知,充满不确定的恐惧。
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我在冰封的深海,寻找希望的缺口,却在惊醒时,瞥见绝美的月光
听完几米的音乐犹如看完一场电影,我们惊奇的发现,原来音乐与图画也可以如此完美的结合,音乐不再是仅仅的听觉感触,它也可以带给我们视觉的享受,旋律绘制出的画面也是如此的动人。艺术之间是相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或许会以更多的形式出现。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等待。
-
孤身走暗巷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06 16: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