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蛇出洞,那么,蛇又引出什么?
[马达+丝+故事]002:一個樵夫一條河,一艘木船一條蛇:敘事中的透視原則
原贴在此:http://www.douban.com/note/38875428/?post=ok#last
故事一:
一个樵夫在一条河边走,看到一条蛇汆在水上。他用一根扁担把蛇挑上岸来,发现蛇嘴里有一艘三桅杆的木船。再仔细一看,原来这艘三桅杆的船一使劲,居然开进了蛇的喉咙里,进不得进,退不得退,蛇被卡死了。船是一个贩布客人的,舱里装了三千匹绸布。樵夫很高兴,把布拿回家想做一件衣裳,哪晓得用尺量来量去不够做,只够做一顶帽子。
一天,他戴了这顶新帽子去打柴,突然一阵狂风把他的帽子刮到那条河里去了。帽子离岸远,扁担捞不着,他撿起一座小山当石头扔过去,一使劲,山扔到河那边去了。河那边,一个老婆婆在淘米,这座山正好落在她的淘箩里。老婆婆一点也没有觉察,回家把米一古脑儿倒在锅里做饭。一起吃饭的时候,老公公嚼得牙齿「格崩」一响,他说:「老太婆,你今天没把米淘干净,还留一个沙子在米里!」说着,信口一吐,这座小山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了。
故事二:
〖故事的影子〗二
〈大船〉
嵇鸿编写
从前,有许多人乘着一只大船,载着满船的布匹出海去。
半路上,大船遇到了一条鱼。鱼儿一口把大船吞了。
鱼儿游呀,游呀,游到岸边,被一个小姑娘捉住了。
小姑娘剖出鱼肚子,取出了那只大船。
大船上的人们非常感谢小姑娘,把布匹都送给她。
大船上的人继续航海去了。
小姑娘把所有的布拼起来,比了比,还不够做意见布娃娃的小褂子呢。
这时候,她的爸爸回来了,看见布匹,奇怪地问:“这是从哪儿来的?”小姑娘把经过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不要别人东西,去还给他们。”
可是,大船已经驶得很远了。爸爸抓起海里的一座山用力往远处扔。他想扔到大海前面,挡住大船。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个老公公正在房门前吃饭。那座山从空中飞来,正好掉到老公公的碗里。
老公公没注意,一下把山扒进嘴里,“咯”的一响,那座山被老公公的牙齿嚼碎了。“呦,一粒砂子!”
老公公连忙把砂子吐了出去。
那被嚼碎的山飞到了远远的海边,变成了几个小岛。
大船没有停住,小姑娘哭了。
这时候,一只海鸟飞来帮小姑娘的忙。小姑娘把布匹接成一条彩带,让海鸟叼着。美丽的彩带在空中飘啊飘,飘向远方的大船。
小女孩看着,笑啦。
http://yejialuo.blogbus.com/logs/32970557.html
读后感一:
猴兄觉得这种吹大牛的故事跟佛典的论述方式是否有渊源?
佛典喜欢谈论无限大或者无限小,
但无限大和无限小是无法直接谈论的,
能谈论的只是有限大或有限小,
所以佛祖只好借有限大或有限小来比拟无限大或无限小。
要说无限大。
先举出一个巨大之物a,
然后举出一个比a大n倍的b,
然后举出一个 比b大n倍的c,
以此类推……
最后你就知道什么叫无限大了。
我把这个称之为佛典的乘方论述法。
有一个很有名的印度故事,大概意思是说:
一个国王要奖赏一个贤人,
问贤人要什么东东。
贤人说只要放满一个棋盘的米。
但必须按照下面的方法放米:
第一个棋格方2粒米,
第二个棋格放4粒米,
第三个棋格放16粒米,
以次类推……
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
国王罄尽全国的米都填不满棋盘。
我不知道
微积分数学是不是跟印度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有关系。
读后感二:
回++,我承认,因为专业的缘故,俺以前确实……呃……没有见过这个故事。
所以读了老兄的贴子才眼前一亮。
不过这种讲故事的路数倒确实是似曾相识,
尤其是在佛典里面。
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想到的倒不是民间文学,而是一个最近一直困扰我的历史之谜,
就是印度宗教和思想是否有可能影响中国战国思想的问题。
比如说邹衍的学说,
司马迁说他: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大九州说”就这样来的。
而这正是印度哲学的路数啊!
由此又引出了另一些更大的问题:
稷下学宫中是否出现过印度学者的身影?
早期神仙道教是否受到佛教的影响?
战国时期所谓燕齐海上方士的民族成分如何?
为什么山海经把“身毒国”放在东方海外?这是不是因为印度人最初是从东海来到中土的?(要知道,印度-交趾-南洋-广东-胶东,这是一条在古代很活跃的航线,有一条季风代可以把南海的帆船一直送到胶东半岛和渤海湾)。
古人所谓东方君子之国,是不是指印度?(东海倭奴肯定当不起东方君子之国的,直到三国时代,他们还在人吃人呢:)
东海三神山故事是不是源于印度神话?(要知道蓬莱的壶形结构跟须弥山的结构可以如出一辙哦)。
以前我是坚决反对传播说的,而最近读了一些上古交通史的著作,让俺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正从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道家孤立主义世界观转变为世界大同的国际主义世界观:
在上古时代,交通条件固然没有现在这样发达,没有飞机和铁路,但是,古代也没有现在的国界和边境,那时候的人们要出国远行,无需办签证、持护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只要他有足够的胆量和积蓄,只要一路顺风顺水,季风和海流迟早会把他送到目的地,或者不是目的地的地方。古人航海,是像候鸟一样,是御风而行的。
所以你不能否认,在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是历史记载所能够追溯的年代之前,有人会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然后再到胶东半岛,在俺们老家那疙瘩登上大陆……
扯远了,俺这也是先验小物,然后推而大之,至于无垠……至于天地未生,至于幽冥不可考……至于闳大不经了,呵呵,齐人本色啊。
最后,在贡献一个吹大牛的故事,《列子》里面的: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 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 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 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 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 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这个故事里面,东海三神山已经够庞大了,周旋三万里呢。
但巨蟹却能把神山顶在头顶上,这蟹的身体有多大?
而龙伯用一个鱼钩就一次钓了六只巨蟹,龙伯又有多大?
众所周知,《列子》里面的印度影响是无容置疑的。
原贴在此:http://www.douban.com/note/38875428/?post=ok#last
故事一:
一个樵夫在一条河边走,看到一条蛇汆在水上。他用一根扁担把蛇挑上岸来,发现蛇嘴里有一艘三桅杆的木船。再仔细一看,原来这艘三桅杆的船一使劲,居然开进了蛇的喉咙里,进不得进,退不得退,蛇被卡死了。船是一个贩布客人的,舱里装了三千匹绸布。樵夫很高兴,把布拿回家想做一件衣裳,哪晓得用尺量来量去不够做,只够做一顶帽子。
一天,他戴了这顶新帽子去打柴,突然一阵狂风把他的帽子刮到那条河里去了。帽子离岸远,扁担捞不着,他撿起一座小山当石头扔过去,一使劲,山扔到河那边去了。河那边,一个老婆婆在淘米,这座山正好落在她的淘箩里。老婆婆一点也没有觉察,回家把米一古脑儿倒在锅里做饭。一起吃饭的时候,老公公嚼得牙齿「格崩」一响,他说:「老太婆,你今天没把米淘干净,还留一个沙子在米里!」说着,信口一吐,这座小山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了。
故事二:
〖故事的影子〗二
〈大船〉
嵇鸿编写
从前,有许多人乘着一只大船,载着满船的布匹出海去。
半路上,大船遇到了一条鱼。鱼儿一口把大船吞了。
鱼儿游呀,游呀,游到岸边,被一个小姑娘捉住了。
小姑娘剖出鱼肚子,取出了那只大船。
大船上的人们非常感谢小姑娘,把布匹都送给她。
大船上的人继续航海去了。
小姑娘把所有的布拼起来,比了比,还不够做意见布娃娃的小褂子呢。
这时候,她的爸爸回来了,看见布匹,奇怪地问:“这是从哪儿来的?”小姑娘把经过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不要别人东西,去还给他们。”
可是,大船已经驶得很远了。爸爸抓起海里的一座山用力往远处扔。他想扔到大海前面,挡住大船。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个老公公正在房门前吃饭。那座山从空中飞来,正好掉到老公公的碗里。
老公公没注意,一下把山扒进嘴里,“咯”的一响,那座山被老公公的牙齿嚼碎了。“呦,一粒砂子!”
老公公连忙把砂子吐了出去。
那被嚼碎的山飞到了远远的海边,变成了几个小岛。
大船没有停住,小姑娘哭了。
这时候,一只海鸟飞来帮小姑娘的忙。小姑娘把布匹接成一条彩带,让海鸟叼着。美丽的彩带在空中飘啊飘,飘向远方的大船。
小女孩看着,笑啦。
http://yejialuo.blogbus.com/logs/32970557.html
读后感一:
猴兄觉得这种吹大牛的故事跟佛典的论述方式是否有渊源?
佛典喜欢谈论无限大或者无限小,
但无限大和无限小是无法直接谈论的,
能谈论的只是有限大或有限小,
所以佛祖只好借有限大或有限小来比拟无限大或无限小。
要说无限大。
先举出一个巨大之物a,
然后举出一个比a大n倍的b,
然后举出一个 比b大n倍的c,
以此类推……
最后你就知道什么叫无限大了。
我把这个称之为佛典的乘方论述法。
有一个很有名的印度故事,大概意思是说:
一个国王要奖赏一个贤人,
问贤人要什么东东。
贤人说只要放满一个棋盘的米。
但必须按照下面的方法放米:
第一个棋格方2粒米,
第二个棋格放4粒米,
第三个棋格放16粒米,
以次类推……
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
国王罄尽全国的米都填不满棋盘。
我不知道
微积分数学是不是跟印度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有关系。
读后感二:
回++,我承认,因为专业的缘故,俺以前确实……呃……没有见过这个故事。
所以读了老兄的贴子才眼前一亮。
不过这种讲故事的路数倒确实是似曾相识,
尤其是在佛典里面。
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想到的倒不是民间文学,而是一个最近一直困扰我的历史之谜,
就是印度宗教和思想是否有可能影响中国战国思想的问题。
比如说邹衍的学说,
司马迁说他: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大九州说”就这样来的。
而这正是印度哲学的路数啊!
由此又引出了另一些更大的问题:
稷下学宫中是否出现过印度学者的身影?
早期神仙道教是否受到佛教的影响?
战国时期所谓燕齐海上方士的民族成分如何?
为什么山海经把“身毒国”放在东方海外?这是不是因为印度人最初是从东海来到中土的?(要知道,印度-交趾-南洋-广东-胶东,这是一条在古代很活跃的航线,有一条季风代可以把南海的帆船一直送到胶东半岛和渤海湾)。
古人所谓东方君子之国,是不是指印度?(东海倭奴肯定当不起东方君子之国的,直到三国时代,他们还在人吃人呢:)
东海三神山故事是不是源于印度神话?(要知道蓬莱的壶形结构跟须弥山的结构可以如出一辙哦)。
以前我是坚决反对传播说的,而最近读了一些上古交通史的著作,让俺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正从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道家孤立主义世界观转变为世界大同的国际主义世界观:
在上古时代,交通条件固然没有现在这样发达,没有飞机和铁路,但是,古代也没有现在的国界和边境,那时候的人们要出国远行,无需办签证、持护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只要他有足够的胆量和积蓄,只要一路顺风顺水,季风和海流迟早会把他送到目的地,或者不是目的地的地方。古人航海,是像候鸟一样,是御风而行的。
所以你不能否认,在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是历史记载所能够追溯的年代之前,有人会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然后再到胶东半岛,在俺们老家那疙瘩登上大陆……
扯远了,俺这也是先验小物,然后推而大之,至于无垠……至于天地未生,至于幽冥不可考……至于闳大不经了,呵呵,齐人本色啊。
最后,在贡献一个吹大牛的故事,《列子》里面的: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 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 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 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 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 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这个故事里面,东海三神山已经够庞大了,周旋三万里呢。
但巨蟹却能把神山顶在头顶上,这蟹的身体有多大?
而龙伯用一个鱼钩就一次钓了六只巨蟹,龙伯又有多大?
众所周知,《列子》里面的印度影响是无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