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夫差究竟失败在哪里
前一段时间在Couresra上学习呂世浩教授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做的作业写的便是夫差。也算是自己的一番心血,那便贴上来吧。
世人评说夫差的成败兴亡,大多皆归于取用奸佞(太宰嚭)、残杀忠臣(伍子胥)、耽于美色(西施)、穷兵黩武,导致身死国灭,可我们在讨论夫差的时候,首先要看看夫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知子莫若父,阖闾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儿子的:夫愚而不仁,恐不能奉统于吴国。(《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十年》)
和夫差同时代的人是这样评价夫差的。(楚大夫)子西曰:……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不知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雠,而用之日新……(《春秋左传‧哀公元年》)
这话是什么时候说的呢,是夫差二年,也就是夫差打败越国后,同年准备进攻陈国的时候。要知道,夫差在攻打越国之前,是守了三年孝的。守孝期间,夫差吃喝玩乐的名声却传到了楚国,那夫差这三年的孝是怎么守的?夫差让人立于门庭,自己每次进出门,那人就大声叫道:“夫差!你忘了越王杀死你父亲的事情了吗?”夫差哭着说道:“绝不敢忘!”哭完后,难道便在女人的怀抱中寻求安慰?
一个人的失败,并不在于外物,往往在于内因。人人都知道亲贤臣远小人,可朝堂之上,谁是忠臣谁是小人?忠言逆耳,明朝后期的言官,说的都是逆耳的话,可于朝政何益?一个人会遵从自己的本性,而去选择听他想听的话,做他想做的事。夫差之所以失败,在于他本质上是一个失败的人,而强大的吴国也没法让他在失败中磨练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夫差前半辈子,几乎未失败过。而后半辈子,仅仅输了一场,便输光了几乎全部家底,更输光了翻身的勇气。
从夫差即位开始说起。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中箭重伤而死。夫差即位,守丧三年后,发兵攻越。败之。越国“委国为臣妾”。夫差之所以三年后攻打越国,仅仅是为了守孝而已。吴国虽然被越国打败,但自身国力依旧强大。不然为何越国打胜后这三年不去进攻吴国?宜将剩勇追穷寇,越国为何不顺势灭亡了吴国?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范蠡或许是清楚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在吴国来报仇之前,他分析道:“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既然兵者凶器也,越国强大了,为何又要去攻打吴国呢?他之所以这样说,是认识到此时越国和吴国开战,必输无疑。可惜越王不听。
而夫差打赢了这场仗后,便开始志得意满,日渐骄纵。就在夫差打败越国的这年秋天,夫差伐陈。
夫差五年,越王勾践归越。
七年,复伐陈。
八年,会鲁哀公于缯。夫差要求鲁哀公用“百牢”这样级别的宴会招待他,而根据《周礼》,诸侯可享用的级别不可以超过“十二牢”。对此夫差振振有词:“宋百牢我,鲁不可以后宋,且鲁牢晋大夫过十,吴王百牢,不亦可乎?”(《春秋左传‧哀公七年》)
九年,伐鲁。
十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冬,伐齐。这一年,吴国国力依旧强盛,于是开始开挖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
十一年,春,伐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冬,楚伐陈,吴救陈。这一年还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对于之后的吴越形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一个是越国献给夫差西施、郑旦这两个美人,另一个是越国向吴国借了万石大米。须知千年之后,隋炀帝举全国之力,挖了条运河,就亡国了。可千年之前,夫差一个小小的国家,挖了一条运河之后,依然有实力问鼎中原,依然能够挥手之间借给别的国家万石大米。这样的一个国家,你让夫差如何不狂妄?
十二年,与鲁伐齐,战于艾陵。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艾陵之战。这一年依然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个是夫差赐伍子胥属镂剑让他自杀,另一个则是越国把米还给吴国了(米是煮熟的)。
十三年,吴召鲁、卫之君会于橐皋。当然,可以想见的是吴国这年还闹了大饥荒。
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七月,会盟结束。
会盟的结果,是吴王终于做到了天下的盟主,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成功,总会保持一段时间的。
而实际上夫差还没成功,就已经失败了。
夫差十四年六月,越国攻打吴国,俘虏了太子友。夫差此时正在黄池会盟。吴国的太子都给越国抓住了,那夫差怎么办?正常人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那是赶紧回去啊,再不回去老家都没了。可夫差此刻体现出了他的过人之处,他依然要争夺这个盟主之位。同时夫差害怕别的国家知道这件事,把信使全都杀掉了。(《春秋左传‧哀公十三年》:六月,……越子伐吴……大败吴师,获太子友……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
七月很快到来,夫差和晋定公争着做天下的盟主,争来争去没个结果。夫差急了,再不回去老家就真没了啊!于是只好来硬的,慑诸侯以军威:王乃亲鸣金鼓,三军哗吟,以振其旅,其声动天徙地。结果是:晋大惊不出。(《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十四年》)
夫差得到盟主之位,就立刻往回赶,赶回去的路上还想着灭掉宋国,幸好大奸臣太宰嚭还算有理智劝阻住了。赶回去后,越王觉得吴国依然强大,己方暂无胜算,于是退兵。
吴国,从此消失在了中原的舞台上。
十八年,越益强。越王句践率兵伐败吴师于笠泽。
二十年,越王句践复伐吴。二十一年,遂围吴。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吴王……遂自刭死。(《史记‧吴太伯世家》)
黄池之会,是夫差人生的顶峰。可这顶峰,也来得色厉内荏。为了“盟主”这个虚名,夫差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士兵们奔波于外,人尽疲沓。虽说打了败仗,只要努力,依然有再起的希望,可夫差环顾朝堂,发现忠臣们已经被自己杀得差不多了。从黄池之会(夫差十四年)到吴国灭亡(夫差二十三年),有九年。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便可灭吴,夫差这九年又做了什么呢?他老了,再也没有了年轻时的勇气,可要是他再年轻个二十年,他会有么?夫差依偎在西施怀里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一切终于迎来了最后的结局,或许夫差一直期待这一天。他在黄池之会后或许便死了,因为他失掉了作为人最宝贵的勇气。
世人评说夫差的成败兴亡,大多皆归于取用奸佞(太宰嚭)、残杀忠臣(伍子胥)、耽于美色(西施)、穷兵黩武,导致身死国灭,可我们在讨论夫差的时候,首先要看看夫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知子莫若父,阖闾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儿子的:夫愚而不仁,恐不能奉统于吴国。(《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十年》)
和夫差同时代的人是这样评价夫差的。(楚大夫)子西曰:……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不知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雠,而用之日新……(《春秋左传‧哀公元年》)
这话是什么时候说的呢,是夫差二年,也就是夫差打败越国后,同年准备进攻陈国的时候。要知道,夫差在攻打越国之前,是守了三年孝的。守孝期间,夫差吃喝玩乐的名声却传到了楚国,那夫差这三年的孝是怎么守的?夫差让人立于门庭,自己每次进出门,那人就大声叫道:“夫差!你忘了越王杀死你父亲的事情了吗?”夫差哭着说道:“绝不敢忘!”哭完后,难道便在女人的怀抱中寻求安慰?
一个人的失败,并不在于外物,往往在于内因。人人都知道亲贤臣远小人,可朝堂之上,谁是忠臣谁是小人?忠言逆耳,明朝后期的言官,说的都是逆耳的话,可于朝政何益?一个人会遵从自己的本性,而去选择听他想听的话,做他想做的事。夫差之所以失败,在于他本质上是一个失败的人,而强大的吴国也没法让他在失败中磨练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夫差前半辈子,几乎未失败过。而后半辈子,仅仅输了一场,便输光了几乎全部家底,更输光了翻身的勇气。
从夫差即位开始说起。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中箭重伤而死。夫差即位,守丧三年后,发兵攻越。败之。越国“委国为臣妾”。夫差之所以三年后攻打越国,仅仅是为了守孝而已。吴国虽然被越国打败,但自身国力依旧强大。不然为何越国打胜后这三年不去进攻吴国?宜将剩勇追穷寇,越国为何不顺势灭亡了吴国?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范蠡或许是清楚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在吴国来报仇之前,他分析道:“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既然兵者凶器也,越国强大了,为何又要去攻打吴国呢?他之所以这样说,是认识到此时越国和吴国开战,必输无疑。可惜越王不听。
而夫差打赢了这场仗后,便开始志得意满,日渐骄纵。就在夫差打败越国的这年秋天,夫差伐陈。
夫差五年,越王勾践归越。
七年,复伐陈。
八年,会鲁哀公于缯。夫差要求鲁哀公用“百牢”这样级别的宴会招待他,而根据《周礼》,诸侯可享用的级别不可以超过“十二牢”。对此夫差振振有词:“宋百牢我,鲁不可以后宋,且鲁牢晋大夫过十,吴王百牢,不亦可乎?”(《春秋左传‧哀公七年》)
九年,伐鲁。
十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冬,伐齐。这一年,吴国国力依旧强盛,于是开始开挖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
十一年,春,伐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冬,楚伐陈,吴救陈。这一年还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对于之后的吴越形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一个是越国献给夫差西施、郑旦这两个美人,另一个是越国向吴国借了万石大米。须知千年之后,隋炀帝举全国之力,挖了条运河,就亡国了。可千年之前,夫差一个小小的国家,挖了一条运河之后,依然有实力问鼎中原,依然能够挥手之间借给别的国家万石大米。这样的一个国家,你让夫差如何不狂妄?
十二年,与鲁伐齐,战于艾陵。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艾陵之战。这一年依然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个是夫差赐伍子胥属镂剑让他自杀,另一个则是越国把米还给吴国了(米是煮熟的)。
十三年,吴召鲁、卫之君会于橐皋。当然,可以想见的是吴国这年还闹了大饥荒。
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七月,会盟结束。
会盟的结果,是吴王终于做到了天下的盟主,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成功,总会保持一段时间的。
而实际上夫差还没成功,就已经失败了。
夫差十四年六月,越国攻打吴国,俘虏了太子友。夫差此时正在黄池会盟。吴国的太子都给越国抓住了,那夫差怎么办?正常人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那是赶紧回去啊,再不回去老家都没了。可夫差此刻体现出了他的过人之处,他依然要争夺这个盟主之位。同时夫差害怕别的国家知道这件事,把信使全都杀掉了。(《春秋左传‧哀公十三年》:六月,……越子伐吴……大败吴师,获太子友……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
七月很快到来,夫差和晋定公争着做天下的盟主,争来争去没个结果。夫差急了,再不回去老家就真没了啊!于是只好来硬的,慑诸侯以军威:王乃亲鸣金鼓,三军哗吟,以振其旅,其声动天徙地。结果是:晋大惊不出。(《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十四年》)
夫差得到盟主之位,就立刻往回赶,赶回去的路上还想着灭掉宋国,幸好大奸臣太宰嚭还算有理智劝阻住了。赶回去后,越王觉得吴国依然强大,己方暂无胜算,于是退兵。
吴国,从此消失在了中原的舞台上。
十八年,越益强。越王句践率兵伐败吴师于笠泽。
二十年,越王句践复伐吴。二十一年,遂围吴。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吴王……遂自刭死。(《史记‧吴太伯世家》)
黄池之会,是夫差人生的顶峰。可这顶峰,也来得色厉内荏。为了“盟主”这个虚名,夫差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士兵们奔波于外,人尽疲沓。虽说打了败仗,只要努力,依然有再起的希望,可夫差环顾朝堂,发现忠臣们已经被自己杀得差不多了。从黄池之会(夫差十四年)到吴国灭亡(夫差二十三年),有九年。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便可灭吴,夫差这九年又做了什么呢?他老了,再也没有了年轻时的勇气,可要是他再年轻个二十年,他会有么?夫差依偎在西施怀里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一切终于迎来了最后的结局,或许夫差一直期待这一天。他在黄池之会后或许便死了,因为他失掉了作为人最宝贵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