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另一个种族大屠杀:亚美尼亚人
1. 关于《穆萨山四十天》作者弗朗兹·魏弗尔的八卦
奥罕·帕慕克在土耳其受到起诉,因为他在公开的访谈中,提及了土耳其在一战中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不过,起诉后来还是不了了之。
几年前,我工作的这家公司里有一位同事Larry,就是亚美尼亚人。应当是祖父一代来的美国,也就是说,他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他又高又胖,七尺多,三百多磅。他说,有一次他去吃保肥(Buffet),好象店主对他有些怠慢。可以理解的哦,这样的大肚皮,谁受得了。他就暗笑,心说,哼,惹毛了老子,老子回去把我的三个兄弟都叫来,保管吃到你破产。:)他的三个兄弟,也都是三百磅以上的大肚皮壮汉。:)
也真凑巧。从马勒的老婆Alma Mahler身上牵出了Franz Werfel,阿尔玛的第三任丈夫。 Werfel是犹太人,却皈依了基督教。
1933年,Werfel完成了 Forty Days of Musa Dagh, 记录的就是一战中土耳其人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与此同时,希特勒也上台了,开始了对犹太人的屠杀。不久,Werfel 和 Alma就开始了他们传奇般的逃亡。
营救他们的是美国政府的一个项目,由罗斯福夫人担纲,专门营救欧洲的知名科学家和知识分子。
逃亡在法国时,他们访问过 Lourdes, 那里的天主教神职人员对他们十分友好。Werfel 暗中发誓,如果他能够生还下来,他一定会把他在那里得到的精神感召写下来。果然,他们逃到美国以后,他于1941 年发表了The Song of Bernadette.
土耳其政府一直在美国抗议,阻挠好莱坞拍摄 Forty Days of Musa Dagh. 好像终究还是拍出来了,不过,影响其实也并不大。
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7194599/
2. 电影:Forty Days of Musa Dagh
从图书馆里借来了这盘录像。用的馆际借阅,果然,录像是从水城 Watertown 辗转而来。Watertown 与剑桥隔查尔斯河相望,是美国最大的亚美尼亚人居住地。以前住在那附近,常常去逛那里的“弹药库商场”(Arsenal Mall), 坐车经过时,总能看见路边上的亚美尼亚博物馆。很惭愧,却是从来没有进去过。
读马勒夫人阿尔玛·马勒的八卦时,知道了她的最后一位丈夫弗朗兹·魏弗尔写的小说《摩沙达四十天》(Forty Days of Musa Dagh)。又惭愧一回,有书又有电影的时候,决定先看电影;反正么,从书里学历史就不靠谱,从小说里学历史更不靠谱,那么从电影里学历史,再不靠谱,又能不靠谱到哪里去。:)
1915年。一战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土耳其人决定将所有的亚美尼亚人都移居到叙利亚沙漠中去。一战结束以后,土耳其分崩离析,土耳其半岛上完成了土耳其人口和希腊人口的大交换,而亚美尼亚人则没有那么幸运——亚美尼亚人没有希腊人那样一个可以回归的故土——于是一百万到一百六十万左右的亚美尼亚人 perished.
也是我孤陋寡闻,总之,觉得有些悲哀,这样大的悲剧,为它张言的居然不是一个亚美尼亚人,而是一个德国作家弗朗兹·魏夫尔。魏夫尔和亚美尼亚人本来毫无干系,不过是在中东地区度假旅行,听说了这个故事,才写下这本书的。
录像是老式的VCR,幸亏家里的DVD还捎带着能放录像。电影效果很差,一看就是翻录出来的;看看几个主要演员的举手投足,就知道这部电影的艺术性不高。
熄灯号响了,如释重负。录像带明天到期,下班后,有兴致就看,没兴致就拉倒,拙劣的历史电影,描写人类的拙劣行为,不看省心。
奥罕·帕慕克在土耳其受到起诉,因为他在公开的访谈中,提及了土耳其在一战中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不过,起诉后来还是不了了之。
几年前,我工作的这家公司里有一位同事Larry,就是亚美尼亚人。应当是祖父一代来的美国,也就是说,他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他又高又胖,七尺多,三百多磅。他说,有一次他去吃保肥(Buffet),好象店主对他有些怠慢。可以理解的哦,这样的大肚皮,谁受得了。他就暗笑,心说,哼,惹毛了老子,老子回去把我的三个兄弟都叫来,保管吃到你破产。:)他的三个兄弟,也都是三百磅以上的大肚皮壮汉。:)
也真凑巧。从马勒的老婆Alma Mahler身上牵出了Franz Werfel,阿尔玛的第三任丈夫。 Werfel是犹太人,却皈依了基督教。
1933年,Werfel完成了 Forty Days of Musa Dagh, 记录的就是一战中土耳其人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与此同时,希特勒也上台了,开始了对犹太人的屠杀。不久,Werfel 和 Alma就开始了他们传奇般的逃亡。
营救他们的是美国政府的一个项目,由罗斯福夫人担纲,专门营救欧洲的知名科学家和知识分子。
逃亡在法国时,他们访问过 Lourdes, 那里的天主教神职人员对他们十分友好。Werfel 暗中发誓,如果他能够生还下来,他一定会把他在那里得到的精神感召写下来。果然,他们逃到美国以后,他于1941 年发表了The Song of Bernadette.
土耳其政府一直在美国抗议,阻挠好莱坞拍摄 Forty Days of Musa Dagh. 好像终究还是拍出来了,不过,影响其实也并不大。
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7194599/
2. 电影:Forty Days of Musa Dagh
从图书馆里借来了这盘录像。用的馆际借阅,果然,录像是从水城 Watertown 辗转而来。Watertown 与剑桥隔查尔斯河相望,是美国最大的亚美尼亚人居住地。以前住在那附近,常常去逛那里的“弹药库商场”(Arsenal Mall), 坐车经过时,总能看见路边上的亚美尼亚博物馆。很惭愧,却是从来没有进去过。
读马勒夫人阿尔玛·马勒的八卦时,知道了她的最后一位丈夫弗朗兹·魏弗尔写的小说《摩沙达四十天》(Forty Days of Musa Dagh)。又惭愧一回,有书又有电影的时候,决定先看电影;反正么,从书里学历史就不靠谱,从小说里学历史更不靠谱,那么从电影里学历史,再不靠谱,又能不靠谱到哪里去。:)
1915年。一战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土耳其人决定将所有的亚美尼亚人都移居到叙利亚沙漠中去。一战结束以后,土耳其分崩离析,土耳其半岛上完成了土耳其人口和希腊人口的大交换,而亚美尼亚人则没有那么幸运——亚美尼亚人没有希腊人那样一个可以回归的故土——于是一百万到一百六十万左右的亚美尼亚人 perished.
也是我孤陋寡闻,总之,觉得有些悲哀,这样大的悲剧,为它张言的居然不是一个亚美尼亚人,而是一个德国作家弗朗兹·魏夫尔。魏夫尔和亚美尼亚人本来毫无干系,不过是在中东地区度假旅行,听说了这个故事,才写下这本书的。
录像是老式的VCR,幸亏家里的DVD还捎带着能放录像。电影效果很差,一看就是翻录出来的;看看几个主要演员的举手投足,就知道这部电影的艺术性不高。
熄灯号响了,如释重负。录像带明天到期,下班后,有兴致就看,没兴致就拉倒,拙劣的历史电影,描写人类的拙劣行为,不看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