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亲情“绑架”的中国人
也许有点标题党,或许也夹杂着矫情的范儿,但这个话题,总想好好静下心说,写点什么给以后的我看看,说点什么给周边的友邻听听。
故事很简单,上海快下了一周的雨,一周只有一天休息的我,难得逮到不下雨清爽的周六晚上,想出去跑个10公里的想法想了一天,刚准备出去,母亲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人在家里附近要过来看看,我很淡定地表示,我可以跑步回来再聊,但被强烈地反对,理由很简单,舅舅一家难得回国,一年一次,过来聊聊就走,你怎么就不懂事,我的理由更简单:1)我们前两天刚出去吃过饭,大家也聊得很开心,这次没有啥好聊了 2)我无论是和老一代,还是和ABC聊得都不多,即使在一起,也是木头人 3)我承认我不太喜欢很吵闹的环境,而父母一辈的聊天总让人感觉烦仄,闹哄哄的嬉笑,没有营养的家常,我不是看不起,只是不愿意在社会上去应付完所谓的应酬,回来还要对付家里人,我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做自己。都是亲人,为什么还要让我戴着面具去活呢?
我跟我妈说,我想跑步!
妈妈反驳,你怎么就不懂事呢,你不能照顾下别人的感受?
我说,我快连自己的感受都照顾不好,我还怎么照顾别人的感受?
妈妈说,我对你很失望,
每次吵架,似乎都要以这样的一句判断句结尾,意思很简单,我说的是对的,而你不听我的话,这就是一种违背,是一种不懂事,是一种白养情绪的宣泄。
中国人总喜欢用听话和孝顺这两个词来表扬和歌颂晚辈对长辈的感情深厚,我不是反对孝和听话,反感的是愚孝和盲听,一个没有自己主见和想法的人是很可悲的,这意味着你是行尸走肉,你无法焕发出属于自己魅力的光芒,你始终遮蔽在别人的阴影里,对的,这很舒服,你无需思考很多生活的烦恼,可是你也丧失了亲眼看这个真实世界的机会。
中国人重情,却又把情看得太重,这种重慢慢就变成了一把枷锁,一把重坨,一个让人无法喘气的责任,压着每代人去重复上代人所谓的孝顺,我们的逻辑很简单,父母付出了他们的所有来培养你,来呵护你,而你,就要用尽所有去反哺,让他们老有所依,好点的呢老有所乐。其实我们错了,至少我觉得我们不该这么做,一味的付出,有时候就会变成重担,而我们在这种重担的逼压下,非常容易丧失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性,打消了自己想法,个人的魅力也就这样被社会所谓的美德给慢慢磨去。
春晚上唱的那首歌很好听,“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可是,这样牺牲自我成就孩子的为长之道,在我看来正是埋下了愚孝的种子,一个自我发展受到阻碍的家长所培养的孩子越是优秀,将来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冲突和矛盾越是大,要说明的是,时代在发展,观念没有对错,我们要做的只是去适应社会,适应不同人的性格脾气,与其牺牲自我成就孩子,不如自己也好好奋斗,给孩子做个榜样,把握好孩子成长的方向,给予其最大的信任和空间,亦父亦友,亦母亦姐的关系才是最让人舒服的。
孩子是成年人梦想和世界的延续,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观念,无论是在其咿呀学语时,还是成家立业之时,做家长的要做的是把握其成长的方向,教其懂得黑白,懂的自重,自爱,有颗悲悯之心,懂得保护自己,尊重长辈,努力向上,还有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
当然我不是极端思想,孩子自己也需要把握这个度,有自己想法不是刚愎自用,个性也不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这不是我这篇要讨论的,我害怕的是我自己和我的孩子出来的就是一个教科书上所描述的好孩子的模样,而且是完全一样,这看上去很美,可实际很可怕,而且这样的孩子也太悲哀。
成年人的老有所依和老有所乐,最终要靠的是自己,有个连续剧《断奶》告诉大家,孩子要学会断奶,其实何尝不是让老一辈断奶,只不老一辈是那个无私给予的角色。希望我以后能把这些话长记心中,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一个真正让我骄傲的孩子,而不是让其他家长羡慕的孩子。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我爱我的父母,我始终感激他们对我所有的付出,而我也会用我自己的方式去回报这份厚重的亲情。
故事很简单,上海快下了一周的雨,一周只有一天休息的我,难得逮到不下雨清爽的周六晚上,想出去跑个10公里的想法想了一天,刚准备出去,母亲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人在家里附近要过来看看,我很淡定地表示,我可以跑步回来再聊,但被强烈地反对,理由很简单,舅舅一家难得回国,一年一次,过来聊聊就走,你怎么就不懂事,我的理由更简单:1)我们前两天刚出去吃过饭,大家也聊得很开心,这次没有啥好聊了 2)我无论是和老一代,还是和ABC聊得都不多,即使在一起,也是木头人 3)我承认我不太喜欢很吵闹的环境,而父母一辈的聊天总让人感觉烦仄,闹哄哄的嬉笑,没有营养的家常,我不是看不起,只是不愿意在社会上去应付完所谓的应酬,回来还要对付家里人,我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做自己。都是亲人,为什么还要让我戴着面具去活呢?
我跟我妈说,我想跑步!
妈妈反驳,你怎么就不懂事呢,你不能照顾下别人的感受?
我说,我快连自己的感受都照顾不好,我还怎么照顾别人的感受?
妈妈说,我对你很失望,
每次吵架,似乎都要以这样的一句判断句结尾,意思很简单,我说的是对的,而你不听我的话,这就是一种违背,是一种不懂事,是一种白养情绪的宣泄。
中国人总喜欢用听话和孝顺这两个词来表扬和歌颂晚辈对长辈的感情深厚,我不是反对孝和听话,反感的是愚孝和盲听,一个没有自己主见和想法的人是很可悲的,这意味着你是行尸走肉,你无法焕发出属于自己魅力的光芒,你始终遮蔽在别人的阴影里,对的,这很舒服,你无需思考很多生活的烦恼,可是你也丧失了亲眼看这个真实世界的机会。
中国人重情,却又把情看得太重,这种重慢慢就变成了一把枷锁,一把重坨,一个让人无法喘气的责任,压着每代人去重复上代人所谓的孝顺,我们的逻辑很简单,父母付出了他们的所有来培养你,来呵护你,而你,就要用尽所有去反哺,让他们老有所依,好点的呢老有所乐。其实我们错了,至少我觉得我们不该这么做,一味的付出,有时候就会变成重担,而我们在这种重担的逼压下,非常容易丧失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性,打消了自己想法,个人的魅力也就这样被社会所谓的美德给慢慢磨去。
春晚上唱的那首歌很好听,“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可是,这样牺牲自我成就孩子的为长之道,在我看来正是埋下了愚孝的种子,一个自我发展受到阻碍的家长所培养的孩子越是优秀,将来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冲突和矛盾越是大,要说明的是,时代在发展,观念没有对错,我们要做的只是去适应社会,适应不同人的性格脾气,与其牺牲自我成就孩子,不如自己也好好奋斗,给孩子做个榜样,把握好孩子成长的方向,给予其最大的信任和空间,亦父亦友,亦母亦姐的关系才是最让人舒服的。
孩子是成年人梦想和世界的延续,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观念,无论是在其咿呀学语时,还是成家立业之时,做家长的要做的是把握其成长的方向,教其懂得黑白,懂的自重,自爱,有颗悲悯之心,懂得保护自己,尊重长辈,努力向上,还有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
当然我不是极端思想,孩子自己也需要把握这个度,有自己想法不是刚愎自用,个性也不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这不是我这篇要讨论的,我害怕的是我自己和我的孩子出来的就是一个教科书上所描述的好孩子的模样,而且是完全一样,这看上去很美,可实际很可怕,而且这样的孩子也太悲哀。
成年人的老有所依和老有所乐,最终要靠的是自己,有个连续剧《断奶》告诉大家,孩子要学会断奶,其实何尝不是让老一辈断奶,只不老一辈是那个无私给予的角色。希望我以后能把这些话长记心中,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一个真正让我骄傲的孩子,而不是让其他家长羡慕的孩子。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我爱我的父母,我始终感激他们对我所有的付出,而我也会用我自己的方式去回报这份厚重的亲情。
-
豌豆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28 22: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