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安妮
在读完安妮的《得未曾有》之后,又读完了她以前的小说《二三事》。
喜欢她的文字,因为她始终坚持向内探索。清淡自持的文字表象,却又有一种繁盛起伏隐藏其中。
我不知道我所理解的,是否就是她要表达的。
但我想她不会关心这些。正如她自己所说,“等到书写变成文本并且面对大众,它就与自己断了任何关系。意义在完成的那一刻,终成了局”。
但我的确在她的作品里,看到自己的投影。如同她笔下的那些女子,不断通过读书、旅行、写字,来弥补过往生命里的种种缺失。
每每看到自己的心绪在她笔下如此完美贴切地呈现,内心就变得丰盈湿润起来。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郁郁寡欢无所事事。只觉得日子非常稀薄,难以打发,却又迅速。荒废几近一事无成。每日醒来,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每一天都是昨天的重复—— 看片,吃饭,喝水,沉默。周围皆是相熟又不相关的人,我选择与他们保持距离。宁愿一个人独处。寡言。神情落寞。内里有思想在交锋。一切的言说都是不必要的,因为没有人真的在听。在偌大的宇宙里,自己的世界坚强又孤立。
孤独是空气,我呼吸着它感受自己的存在。
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是,我的口头表达能力、群居能力逐渐出现障碍。比如若有人反驳或攻击我,我只会张目结舌,并对此感到无可奈何。若有人只为戏谑我而在一件事上说谎,我也会毫无保留地信以为真。我知道自己的表现,类似于一个笨嘴拙舌的儿童,面对外界过于天真透明。
有时候,也会因为孤独久了,更渴望与陌生的人群混杂。想接近他们,想象他们是做什么的。我常常让自己置身在人群中,类似于咖啡店、图书馆、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脸色若无其事,也不想说什么话。独自捕捉每一个人脸色或欢喜或落寞的表情,想象他们一些或悲或喜的遭遇。这一切都让我兴奋。
夜晚,经常一个人在安静的内环路上长时间暴走,将白日激荡的抑郁的情绪渐渐平复。空旷的马路总带着尘埃落定的寂寥,楼群之间的天空除了昏黄的灯光便一片漆黑,一丝丝声响都会让人绷起敏感的神经。此刻没有车队蔓延的交通堵塞,也无如潮水涌动的人群。一切清冷得如此庞大又落寞。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天生身体里缺乏了某种元素,像是一种诅咒,让我的生命底色灰暗一片。往日心情平静,却不过是暗潮汹涌。压抑到某一个时刻,便会突然爆发,此中力量黑暗盛大摧枯拉朽。
有时候,会从骨子渗出对这个世界的心灰意冷。
习惯在网络上一遍遍看地图,希望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停顿。
如此钟爱旅行,但与观光风景无关。旅行给人提供了一个中间地带,让生活中时而浮出时而沉没、一直存在未曾解决的问题,都得以暂时搁置,甚而忽略及不提及。
长途的行走,日以继夜,披星戴月。在不同的车站抵达再出发。在小旅馆肮脏坚硬的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亦在公路餐厅里与形迹可疑的陌生人混杂而坐,面面相觑。物质退化到粗糙贫乏的时候,心却似乎随着修行般的跋涉日益清朗。文字和思虑是旅途中不可缺少的,它们使时间得以蔓延和扩展,这亦是意义所在。
故而旅行箱里总会有书、笔、和笔记本。还有一些证件。将自己的过往与未来都留在身边,带着某种盛大全力以赴地投身于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
有时候会想,人死后,留下的可能不过是一些纸一些字而已。
书写是治疗及保持清醒的唯一方式。因为始终在探索测量,所以会懂得自我控制。所有一切的驱动力,不过是填补来自童年的虚无。
在我的家里,彼此之间甚少表达。不管是爱,还是失望。似乎这些都是带有羞耻之心的。
父母工作很忙,他们的上班时间恰巧与我的上学时间错开。我常常独自吃饭、睡觉、做功课,独自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
我的确知道母亲爱我,但这也仅仅停留在她无微不至地照料我的生活,我的精神世界她无法进入也从未尝试过。而父亲与母亲之间,除了无休止的争吵争执,便再也没有别的内容了。这使我一直以来不知对异性该以何种方式相处,对婚姻生活感到恐惧,对男女之爱感到不信任——甚至到了排斥、抵触的地步。
这是一种缺失。
也许此后所做的一切,只是在这个世间极力寻找某些东西来弥补这个缺口。
从初中时代,我就渴望离开纷乱的家,走得越远越好。我要寻到一个安宁的所在,不要再因家里不断的争吵而紧张惊惶;我要看最多最美的风景,来弥补年幼的不快乐。
我相信,人来世上走一遭,只是为完成一场修行。探索,发现,弥补,关照。这是上天赋予我的使命,是我此生要完成的修行。
“愿一切转为善。”
喜欢她的文字,因为她始终坚持向内探索。清淡自持的文字表象,却又有一种繁盛起伏隐藏其中。
我不知道我所理解的,是否就是她要表达的。
但我想她不会关心这些。正如她自己所说,“等到书写变成文本并且面对大众,它就与自己断了任何关系。意义在完成的那一刻,终成了局”。
但我的确在她的作品里,看到自己的投影。如同她笔下的那些女子,不断通过读书、旅行、写字,来弥补过往生命里的种种缺失。
每每看到自己的心绪在她笔下如此完美贴切地呈现,内心就变得丰盈湿润起来。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郁郁寡欢无所事事。只觉得日子非常稀薄,难以打发,却又迅速。荒废几近一事无成。每日醒来,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事情。每一天都是昨天的重复—— 看片,吃饭,喝水,沉默。周围皆是相熟又不相关的人,我选择与他们保持距离。宁愿一个人独处。寡言。神情落寞。内里有思想在交锋。一切的言说都是不必要的,因为没有人真的在听。在偌大的宇宙里,自己的世界坚强又孤立。
孤独是空气,我呼吸着它感受自己的存在。
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是,我的口头表达能力、群居能力逐渐出现障碍。比如若有人反驳或攻击我,我只会张目结舌,并对此感到无可奈何。若有人只为戏谑我而在一件事上说谎,我也会毫无保留地信以为真。我知道自己的表现,类似于一个笨嘴拙舌的儿童,面对外界过于天真透明。
有时候,也会因为孤独久了,更渴望与陌生的人群混杂。想接近他们,想象他们是做什么的。我常常让自己置身在人群中,类似于咖啡店、图书馆、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脸色若无其事,也不想说什么话。独自捕捉每一个人脸色或欢喜或落寞的表情,想象他们一些或悲或喜的遭遇。这一切都让我兴奋。
夜晚,经常一个人在安静的内环路上长时间暴走,将白日激荡的抑郁的情绪渐渐平复。空旷的马路总带着尘埃落定的寂寥,楼群之间的天空除了昏黄的灯光便一片漆黑,一丝丝声响都会让人绷起敏感的神经。此刻没有车队蔓延的交通堵塞,也无如潮水涌动的人群。一切清冷得如此庞大又落寞。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天生身体里缺乏了某种元素,像是一种诅咒,让我的生命底色灰暗一片。往日心情平静,却不过是暗潮汹涌。压抑到某一个时刻,便会突然爆发,此中力量黑暗盛大摧枯拉朽。
有时候,会从骨子渗出对这个世界的心灰意冷。
习惯在网络上一遍遍看地图,希望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停顿。
如此钟爱旅行,但与观光风景无关。旅行给人提供了一个中间地带,让生活中时而浮出时而沉没、一直存在未曾解决的问题,都得以暂时搁置,甚而忽略及不提及。
长途的行走,日以继夜,披星戴月。在不同的车站抵达再出发。在小旅馆肮脏坚硬的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亦在公路餐厅里与形迹可疑的陌生人混杂而坐,面面相觑。物质退化到粗糙贫乏的时候,心却似乎随着修行般的跋涉日益清朗。文字和思虑是旅途中不可缺少的,它们使时间得以蔓延和扩展,这亦是意义所在。
故而旅行箱里总会有书、笔、和笔记本。还有一些证件。将自己的过往与未来都留在身边,带着某种盛大全力以赴地投身于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
有时候会想,人死后,留下的可能不过是一些纸一些字而已。
书写是治疗及保持清醒的唯一方式。因为始终在探索测量,所以会懂得自我控制。所有一切的驱动力,不过是填补来自童年的虚无。
在我的家里,彼此之间甚少表达。不管是爱,还是失望。似乎这些都是带有羞耻之心的。
父母工作很忙,他们的上班时间恰巧与我的上学时间错开。我常常独自吃饭、睡觉、做功课,独自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
我的确知道母亲爱我,但这也仅仅停留在她无微不至地照料我的生活,我的精神世界她无法进入也从未尝试过。而父亲与母亲之间,除了无休止的争吵争执,便再也没有别的内容了。这使我一直以来不知对异性该以何种方式相处,对婚姻生活感到恐惧,对男女之爱感到不信任——甚至到了排斥、抵触的地步。
这是一种缺失。
也许此后所做的一切,只是在这个世间极力寻找某些东西来弥补这个缺口。
从初中时代,我就渴望离开纷乱的家,走得越远越好。我要寻到一个安宁的所在,不要再因家里不断的争吵而紧张惊惶;我要看最多最美的风景,来弥补年幼的不快乐。
我相信,人来世上走一遭,只是为完成一场修行。探索,发现,弥补,关照。这是上天赋予我的使命,是我此生要完成的修行。
“愿一切转为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