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柏泉集萃略记 (图)蒂尕
你到过“说话就带唦,称你为啷嘎,酒厂喊槱房,丸子拳头大”的地方吗?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我要说的柏泉(现属武汉市东西湖区)。这里山水环绕风景秀丽,水利资源极其丰富。这里湿地公园,是候鸟的天堂,每年冬季高傲的天鹅来此嬉戏,吸引无数候鸟和摄影爱好者,观看的情景十分壮观。柏泉位于武汉市西北边,因传奇的月塘古井而名。说起柏泉这名字来源,曾经还有过学术上的争议,几种不同的见解各抒己见。可当地人一致认为,是据古井传奇而得名的。
历史上最富盛名的记载,要数“吴楚大战柏泉”了,那是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当年楚军大败之地就是柏举,这柏举想必是如今的柏泉。据《孙子兵法》记载,“伍子胥疲楚入郢都”文中注释,柏举在今汉川以北,虽没指具体位置,但八九不离十,所指的位置应当是柏泉。
参阅《柏泉集萃丛书》,在《柏泉风物集》“柏泉曾是春秋古战场”一文中,阐述认证了这个,我赞同曾先诚同志的见解,他认为柏举就是当今的柏泉古镇。还见解独到地提出,柏泉的柏字,引用的就是柏举的柏字,并列举系列认证,还强调,这类现象在地域名中不胜枚举。在“《左传》记载吴楚大战的过程中,特别提到楚军偷袭失败后,从大别(龟山)逃到柏举之事;另有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东周列国志》在描写这场战争中写道:‘令尹子常心胆惧裂,引兵连夜狂奔,直到柏举方才驻足。’从大别到柏泉也就是二十来里。用“狂奔”二字并不过份,柏举就是柏泉现在看来勿需质疑指”。
柏泉有富盛名的景致是“三古圣地”即:“柏泉古井”、千年古刹“景德寺”、“月塘角古村”。关于那口古井,相传大禹当年在龟山种下柏树,根系直抵柏泉井底,该井水清澈见底,那根系在井底,如同龙鱼(鲤鱼)一大一小双游嬉戏。
这口千年古井建于唐末宋初。占地150平方米。井台六角形,石砌,井栏为红沙石雕刻,井口内圆,直径70厘米,井身由青灰砖筑砌。井深3.5米,水深3米,井水清凉甘甜。原汉阳县八大景中,著名的“柏亭冬翠”,这一名胜古迹,指的就是这里。历代文人墨客为井写诗赋歌,最著名要数绍兴知府张三异的《柏井歌》,那脍炙人口的诗歌,几百年来经久不衰,一只吟诵至今。
沿着井前小路向上看,就能见到千年古刹-“景德寺”。据传,寺中的僧人常在此井取水饮用。这井水还有一个奇怪现象,紧邻古井的月塘,其水位总比古井要低出一米多。
景德寺原名金台寺,因宋朝景德年间修缮而更名。它与归元寺、宝通禅寺、并称武汉三大古刹。抗日战争期间该寺毁于战火。1949年尚存几间殿堂,1957年拆除后,其木料砖瓦被运到万子山修建小学。2006年在其遗址重建。原寺院建于柏泉山右侧,正中央是张氏家族祖坟,2006年重建时,将景德寺迁至中央位置上,使之与古井山脉垂直一线。“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高僧六祖惠能的佛家偈语,道出张氏家族后裔的宽容豁达的心怀,这和祖训及承传下来的品格所分割不开的。禹木公墓地卧虎山,现建成公墓,张氏后人台胞张正斋捐资修建一座五层灵塔,四层、五层供奉张氏先祖,其他供村民享用。
月塘角古村落是典型的荆楚建筑风格,所有房屋坐北朝南,整个村落依月塘走势呈月牙状,村内空地种满奇花异草,各类名贵树种也在这里落户,根深叶茂,鸟语花香,是休闲于乐的绝佳之地。月塘占地15亩,一座木制九曲桥横穿而过。一到夏季红莲竞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夺目来”。
在柏泉刘家嘴,屹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天主教堂,它建于1840年,是意大利传教士(中国留学生)郭栋臣等人携款所建。说起这笔修缮款,还得从头说起。在教堂会院客厅内,挂着一幅油画,画中一个外国神父,正在给7个青年学生授课。画中的这位神父,就是意大利神父Matteo Ripa 其中国名字叫做马国贤,1710年他奉诏进京拜见康熙皇帝,他在中国奔走八年后,又回到了意大利。1732年他在意大利那普勒斯办起一座“圣家书院”,培养中国籍的传教士(留学生),这所学院先后培养中国传教士109人。1866年意大利当局解散了“圣家书院”,没收该院的所有教产。几年后,意大利当局退赔了教产,但“圣家书院”已不复存在,当局只得将这笔教产,退给在意的中国留学生郭栋臣等人,郭栋臣等人将这笔款带回祖国,在汉口柏泉修建了这座柏泉天主教堂。不知何时更名为“圣安东尼小修院”。1952年“圣安东尼小修院”,因外国传教士回国,该院停办。从1842年筹建修建起,到1952年历经110年共培养修生700余人。除马锡良等6名中国籍院长外,其他全部是意大利人。
位于东西湖农场北部园林大队境内,有座睡虎山,因山势酷像老虎而得名。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常年在宫中感到寂寞,想到外面走走。刚好天竺国供奉只老虎和一只虎鞭,只要骑虎人手握虎鞭,老虎就顺从听话。这老虎有一项本领,逢山过水如履平地。这天秦始皇骑着老虎在宫中转,不知不觉就转出了京城,秦始皇只觉得两耳生风,回头一看,京城被甩得无影无踪,正在兴头上的陛下,将虎鞭一挥,口中不停念叨:“快快快”,只见老虎逢山跨山,逢水过水,快步如飞,秦始皇心中那个爽哟!就这样,老虎跑了一天一夜,坐在虎背上的秦始皇觉得困了,手握虎鞭命令道:“停!”这只听话的老虎顿时就停住,刚巧在丰乐里和巨龙港之间的湖汊边。坐了一天一夜的秦始皇,从虎背上下来后,就感到浑身不自在,随口举鞭说了句:“你这只死虎……”,哪知话没说完,老虎已经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不任秦始皇怎样挥鞭怎样命令,老虎睡在哪里就是不东,等秦始皇上前一摸,虎身冰凉早已死了。随着时间推移,虎身越来越大竟然形成一座山,头尾总长两里多,它的一只足伸向张家塘,头在广王庙,头侧出现两口井,那就是老虎的两只眼睛。这两口井四季清澈见底,清凉甘甜,深受当地人喜爱。
据说有一农妇在洪水季节,不小心将竹篙伸入右眼,从此这口井就干枯了,左边那口井尚存,泉水清澈不断。人们根据老虎的姿势,将此山取名为睡虎山。绿郁葱葱的睡虎山,千年古刹景德寺和古井,在睡虎山的左下角,三景一线,善男信女香客络绎于途,这样一来睡虎山与柏泉山,同闻名天下。
柏泉独特环境和地理位置,积淀丰富的地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文风情。熟知“山水文化”的柏泉人,发扬“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传统,书写出无数歌颂家乡的诗篇、文章。特殊的环境,造就这里人刚柔相济的性格,其有山石一样硬朗,流水一般的活跃。他们有“近水识鱼性”的本领,湖上人家不光有船,还会撒网。要是逢年过节,家中来个把客,主人会拿网下湖,驾船或在湖边码头撒它几下,不一会,一桌丰盛菜肴就制备齐了。柏泉人热情好客,如同那里的景致一样,深受人们的喜欢。
历史上最富盛名的记载,要数“吴楚大战柏泉”了,那是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当年楚军大败之地就是柏举,这柏举想必是如今的柏泉。据《孙子兵法》记载,“伍子胥疲楚入郢都”文中注释,柏举在今汉川以北,虽没指具体位置,但八九不离十,所指的位置应当是柏泉。
参阅《柏泉集萃丛书》,在《柏泉风物集》“柏泉曾是春秋古战场”一文中,阐述认证了这个,我赞同曾先诚同志的见解,他认为柏举就是当今的柏泉古镇。还见解独到地提出,柏泉的柏字,引用的就是柏举的柏字,并列举系列认证,还强调,这类现象在地域名中不胜枚举。在“《左传》记载吴楚大战的过程中,特别提到楚军偷袭失败后,从大别(龟山)逃到柏举之事;另有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东周列国志》在描写这场战争中写道:‘令尹子常心胆惧裂,引兵连夜狂奔,直到柏举方才驻足。’从大别到柏泉也就是二十来里。用“狂奔”二字并不过份,柏举就是柏泉现在看来勿需质疑指”。
柏泉有富盛名的景致是“三古圣地”即:“柏泉古井”、千年古刹“景德寺”、“月塘角古村”。关于那口古井,相传大禹当年在龟山种下柏树,根系直抵柏泉井底,该井水清澈见底,那根系在井底,如同龙鱼(鲤鱼)一大一小双游嬉戏。
这口千年古井建于唐末宋初。占地150平方米。井台六角形,石砌,井栏为红沙石雕刻,井口内圆,直径70厘米,井身由青灰砖筑砌。井深3.5米,水深3米,井水清凉甘甜。原汉阳县八大景中,著名的“柏亭冬翠”,这一名胜古迹,指的就是这里。历代文人墨客为井写诗赋歌,最著名要数绍兴知府张三异的《柏井歌》,那脍炙人口的诗歌,几百年来经久不衰,一只吟诵至今。
沿着井前小路向上看,就能见到千年古刹-“景德寺”。据传,寺中的僧人常在此井取水饮用。这井水还有一个奇怪现象,紧邻古井的月塘,其水位总比古井要低出一米多。
景德寺原名金台寺,因宋朝景德年间修缮而更名。它与归元寺、宝通禅寺、并称武汉三大古刹。抗日战争期间该寺毁于战火。1949年尚存几间殿堂,1957年拆除后,其木料砖瓦被运到万子山修建小学。2006年在其遗址重建。原寺院建于柏泉山右侧,正中央是张氏家族祖坟,2006年重建时,将景德寺迁至中央位置上,使之与古井山脉垂直一线。“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高僧六祖惠能的佛家偈语,道出张氏家族后裔的宽容豁达的心怀,这和祖训及承传下来的品格所分割不开的。禹木公墓地卧虎山,现建成公墓,张氏后人台胞张正斋捐资修建一座五层灵塔,四层、五层供奉张氏先祖,其他供村民享用。
月塘角古村落是典型的荆楚建筑风格,所有房屋坐北朝南,整个村落依月塘走势呈月牙状,村内空地种满奇花异草,各类名贵树种也在这里落户,根深叶茂,鸟语花香,是休闲于乐的绝佳之地。月塘占地15亩,一座木制九曲桥横穿而过。一到夏季红莲竞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夺目来”。
在柏泉刘家嘴,屹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天主教堂,它建于1840年,是意大利传教士(中国留学生)郭栋臣等人携款所建。说起这笔修缮款,还得从头说起。在教堂会院客厅内,挂着一幅油画,画中一个外国神父,正在给7个青年学生授课。画中的这位神父,就是意大利神父Matteo Ripa 其中国名字叫做马国贤,1710年他奉诏进京拜见康熙皇帝,他在中国奔走八年后,又回到了意大利。1732年他在意大利那普勒斯办起一座“圣家书院”,培养中国籍的传教士(留学生),这所学院先后培养中国传教士109人。1866年意大利当局解散了“圣家书院”,没收该院的所有教产。几年后,意大利当局退赔了教产,但“圣家书院”已不复存在,当局只得将这笔教产,退给在意的中国留学生郭栋臣等人,郭栋臣等人将这笔款带回祖国,在汉口柏泉修建了这座柏泉天主教堂。不知何时更名为“圣安东尼小修院”。1952年“圣安东尼小修院”,因外国传教士回国,该院停办。从1842年筹建修建起,到1952年历经110年共培养修生700余人。除马锡良等6名中国籍院长外,其他全部是意大利人。
位于东西湖农场北部园林大队境内,有座睡虎山,因山势酷像老虎而得名。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常年在宫中感到寂寞,想到外面走走。刚好天竺国供奉只老虎和一只虎鞭,只要骑虎人手握虎鞭,老虎就顺从听话。这老虎有一项本领,逢山过水如履平地。这天秦始皇骑着老虎在宫中转,不知不觉就转出了京城,秦始皇只觉得两耳生风,回头一看,京城被甩得无影无踪,正在兴头上的陛下,将虎鞭一挥,口中不停念叨:“快快快”,只见老虎逢山跨山,逢水过水,快步如飞,秦始皇心中那个爽哟!就这样,老虎跑了一天一夜,坐在虎背上的秦始皇觉得困了,手握虎鞭命令道:“停!”这只听话的老虎顿时就停住,刚巧在丰乐里和巨龙港之间的湖汊边。坐了一天一夜的秦始皇,从虎背上下来后,就感到浑身不自在,随口举鞭说了句:“你这只死虎……”,哪知话没说完,老虎已经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不任秦始皇怎样挥鞭怎样命令,老虎睡在哪里就是不东,等秦始皇上前一摸,虎身冰凉早已死了。随着时间推移,虎身越来越大竟然形成一座山,头尾总长两里多,它的一只足伸向张家塘,头在广王庙,头侧出现两口井,那就是老虎的两只眼睛。这两口井四季清澈见底,清凉甘甜,深受当地人喜爱。
据说有一农妇在洪水季节,不小心将竹篙伸入右眼,从此这口井就干枯了,左边那口井尚存,泉水清澈不断。人们根据老虎的姿势,将此山取名为睡虎山。绿郁葱葱的睡虎山,千年古刹景德寺和古井,在睡虎山的左下角,三景一线,善男信女香客络绎于途,这样一来睡虎山与柏泉山,同闻名天下。
柏泉独特环境和地理位置,积淀丰富的地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文风情。熟知“山水文化”的柏泉人,发扬“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传统,书写出无数歌颂家乡的诗篇、文章。特殊的环境,造就这里人刚柔相济的性格,其有山石一样硬朗,流水一般的活跃。他们有“近水识鱼性”的本领,湖上人家不光有船,还会撒网。要是逢年过节,家中来个把客,主人会拿网下湖,驾船或在湖边码头撒它几下,不一会,一桌丰盛菜肴就制备齐了。柏泉人热情好客,如同那里的景致一样,深受人们的喜欢。
![]() |
景德寺 |
![]() |
柏泉古井 |
![]() |
月塘角 |
![]() |
老屋湾 |
![]() |
圣安东尼小修院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