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市离别小记
现在是8月3日晚上9点3分,我在从达累斯萨拉姆飞往内罗毕的飞机上。
很久不坐夜航的飞机了,起飞时倾斜的机身在低空拉过巨大的弧线,夜晚的达累斯萨拉姆像一盘华丽的星棋倾泻窗外,触手可及。这几日达市多云飘着小雨,晚上见不到许多星星,反而让达市,这个并没有高度发达的旧首都在夜幕中闪烁耀眼。我怜惜这个城市,我在洛克菲勒顶层见过纽约的夜景,那些彻夜长明的写字楼和繁华高调的街市让人感到渺小,心生顶礼。但达市不一样。它没有乱花渐迷的光辉,你见到的是无数斑状和点状的光芒,星辰般随着街巷延伸。有些光芒温和并时隐时显的地方应该是老城的棚户区,这是达市最常见的建筑群落,普通居民的栖息地。没有铺过水泥的公路在车来车往时尘土飞扬,赤脚的少年们骑着高大的自行车飞快地从扬尘中穿过,轻盈地绕过堵在途中的车辆和穿着盗版球衣向司机兜售小玩意儿的生意人,像一群灵敏愉悦的蜻蜓消失在冗长的交通状况中,留下一阵吱呀作响的嬉戏声。机舱外可以看到远处还有一些成片的光群,亮度更稳定,也更加夺目一些,相比散落的光斑,它们更像是一个遥远的汇集恒星的星团。那是沿海和Masaki半岛的星级酒店和购物中心,国际投资者和海外游客的垂爱之地。在那里,移植的野生三角梅被修剪得精致优雅,服帖在海边的白色围栏上,隽永地开着。围栏里的淡水泳池在椰树掩映中粼粼发光,池中的白人女子,腰身被阳光晒得通透红润,池边几个身着黑袍头戴面纱的伊斯兰妇女在伞下喝着软饮料。飞机在轰鸣中迅速提升,身下偌大的星盘越来越小,变得阑珊,渐行渐远的灯盏在轻薄的云雾中闪烁不定,我意犹未尽地俯视着这片消失的星空,直到只有机翼尾端的航行灯在窗外孤单地亮着。
三周前我和同事从内罗毕出发,沿着乞力马扎罗山,乘14小时大巴来到达市,为客户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做可行性调研。坦桑尼亚全国4950万人,其中70%生活在农村,只有7%的村民能用上电。也就是说,像达市这样在夜空中能看到的地区屈指可数。一位坦桑的朋友Lwidiko说:“你们做这个项目,减排环保都不是目的,唯一能让我信服的动因是给坦桑尼亚带来电。”坦桑政府规划到2015年,30%的国民用上电,2025年国民用电比例达到一半,2030年达到75%。 非洲用电一直是国际发展的关切之一,世行在2007年启动的“点亮非洲”的项目至今已让770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用上来自清洁能源的电。在坦桑,包括世行在内的国际组织和基金会为鼓励扩建电网提供了名目繁多的补贴和赞助,令国际投资者垂涎。他们像狮子嗅到血腥,纷纷摆好姿态伺机扑出。不只是电力,坦桑整个国家的复兴计划都被新自由主义者们饶有兴趣地捧在手心里把玩着,非洲的其他国家也是这样。Kigamboni是达市海湾里的一个玲珑半岛,岛上全是玉米地,甘蔗田和花圃。我曾在Kigamboni岛上的蝴蝶沙滩度过了一个舒适的周六下午。带我去那儿的当地人Amani说:“这岛已经被政府签给了美国人,他们要把这里打造成第二个迪拜。”Amani在岛上有两块靠海岸的土地,他说因为美国人的投资计划,这里的土地价格近几年疯涨,再过几年把地卖给几家四五星的大酒店,他就有钱出国读飞行学校了。当学术界和媒体在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对非洲的新一轮资本殖民行为争论不休时,这些来自发达国家的援助战略却在多边受益的大旗下如火如荼地实践着。我问当地人如何看待来自海外的投资者,他们说:“我们喜欢电视上的地铁,想要快捷的公交系统。”“我们的家乡没有机器,我们想用拖拉机收割庄稼。”“我们想住高楼,有电梯那种。”…“但不要干预文化和政治,否则我们会很生气。”几条中国建筑公司修筑的水泥路旁竖着这样的广告牌:Made in China, Made for Africa。坦桑人面对海潮般涌入达市街巷的外来投资行为时,带着好奇期待,同时也敏感地打量着,几个月前某外国使馆的一些行为就在达市引起了小小骚动。然而,这种强势的援助方式永远不可能仅限于经济范式,新一代的坦桑尼亚青年和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年一样,在民族化和西化的意识形态中小心翼翼地选择价值观,将外部的干预内化成一股由内而外的张力,由不安的一代张扬地表达出来。然后可以想像,在不远的未来,像“北京共识”一样,这一代青年能从“华盛顿共识”中如法炮制出一个“多多马共识”来。
我一直尝试用理智来看待发展问题,但每次看到被整齐切割的非洲地图,内心会有种撕裂的痛疼感,让人没有勇气去端详这片富饶又贫穷的大地的伤痕累累。我一直愿意站在少数和所谓“弱势”群体的身边,但是不愿意带着同情和可怜的神情。有时候可能被人认为是冷漠,但正因为我把自己也看作特立独行,从来都缺少同路者,但并不认为自己是弱小的。所以我也用这样的眼光热切地看世界,不想旁观,所以我来到坦桑。我不怕面对人们对功利主义的指摘,毫不掩饰地澄清自己此行的目的——个人发展,就像国际投资者,我们的战略书中写的不是“扶贫”二字。怜悯之心在我看来是空洞的、无法持久的。所以,我借着“点亮非洲”这个契机,在实现自我需求的同时为这个民族内化的变革力量做一次微小但有力的助推。也许我能凭一己之力端给你一盏灯,但我更愿意展示给你一个渐渐明亮的自己,这样你可能会更懂光明的意义。
飞机已经离开坦桑很久了,想起刚到达市时洗了一周冷水澡,听说飞车党沿街抢走中国姑娘的手包,被无数次告知该国平民持枪合法,还有携带疟疾病毒的蚊子,不由地纳闷自己是如何在这三周爱上这座城市的。这时的达市应该像我离开前最后一个黄昏下的Msasani海湾一样平静,飞出的扁石片在海面上打出了七八个水漂,不同的是那天我们在等待日落,而现在你要准备迎接日出了。
Habari za asubuhi,Dar es Salaam.
2014年8月
内罗毕
很久不坐夜航的飞机了,起飞时倾斜的机身在低空拉过巨大的弧线,夜晚的达累斯萨拉姆像一盘华丽的星棋倾泻窗外,触手可及。这几日达市多云飘着小雨,晚上见不到许多星星,反而让达市,这个并没有高度发达的旧首都在夜幕中闪烁耀眼。我怜惜这个城市,我在洛克菲勒顶层见过纽约的夜景,那些彻夜长明的写字楼和繁华高调的街市让人感到渺小,心生顶礼。但达市不一样。它没有乱花渐迷的光辉,你见到的是无数斑状和点状的光芒,星辰般随着街巷延伸。有些光芒温和并时隐时显的地方应该是老城的棚户区,这是达市最常见的建筑群落,普通居民的栖息地。没有铺过水泥的公路在车来车往时尘土飞扬,赤脚的少年们骑着高大的自行车飞快地从扬尘中穿过,轻盈地绕过堵在途中的车辆和穿着盗版球衣向司机兜售小玩意儿的生意人,像一群灵敏愉悦的蜻蜓消失在冗长的交通状况中,留下一阵吱呀作响的嬉戏声。机舱外可以看到远处还有一些成片的光群,亮度更稳定,也更加夺目一些,相比散落的光斑,它们更像是一个遥远的汇集恒星的星团。那是沿海和Masaki半岛的星级酒店和购物中心,国际投资者和海外游客的垂爱之地。在那里,移植的野生三角梅被修剪得精致优雅,服帖在海边的白色围栏上,隽永地开着。围栏里的淡水泳池在椰树掩映中粼粼发光,池中的白人女子,腰身被阳光晒得通透红润,池边几个身着黑袍头戴面纱的伊斯兰妇女在伞下喝着软饮料。飞机在轰鸣中迅速提升,身下偌大的星盘越来越小,变得阑珊,渐行渐远的灯盏在轻薄的云雾中闪烁不定,我意犹未尽地俯视着这片消失的星空,直到只有机翼尾端的航行灯在窗外孤单地亮着。
三周前我和同事从内罗毕出发,沿着乞力马扎罗山,乘14小时大巴来到达市,为客户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做可行性调研。坦桑尼亚全国4950万人,其中70%生活在农村,只有7%的村民能用上电。也就是说,像达市这样在夜空中能看到的地区屈指可数。一位坦桑的朋友Lwidiko说:“你们做这个项目,减排环保都不是目的,唯一能让我信服的动因是给坦桑尼亚带来电。”坦桑政府规划到2015年,30%的国民用上电,2025年国民用电比例达到一半,2030年达到75%。 非洲用电一直是国际发展的关切之一,世行在2007年启动的“点亮非洲”的项目至今已让770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用上来自清洁能源的电。在坦桑,包括世行在内的国际组织和基金会为鼓励扩建电网提供了名目繁多的补贴和赞助,令国际投资者垂涎。他们像狮子嗅到血腥,纷纷摆好姿态伺机扑出。不只是电力,坦桑整个国家的复兴计划都被新自由主义者们饶有兴趣地捧在手心里把玩着,非洲的其他国家也是这样。Kigamboni是达市海湾里的一个玲珑半岛,岛上全是玉米地,甘蔗田和花圃。我曾在Kigamboni岛上的蝴蝶沙滩度过了一个舒适的周六下午。带我去那儿的当地人Amani说:“这岛已经被政府签给了美国人,他们要把这里打造成第二个迪拜。”Amani在岛上有两块靠海岸的土地,他说因为美国人的投资计划,这里的土地价格近几年疯涨,再过几年把地卖给几家四五星的大酒店,他就有钱出国读飞行学校了。当学术界和媒体在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对非洲的新一轮资本殖民行为争论不休时,这些来自发达国家的援助战略却在多边受益的大旗下如火如荼地实践着。我问当地人如何看待来自海外的投资者,他们说:“我们喜欢电视上的地铁,想要快捷的公交系统。”“我们的家乡没有机器,我们想用拖拉机收割庄稼。”“我们想住高楼,有电梯那种。”…“但不要干预文化和政治,否则我们会很生气。”几条中国建筑公司修筑的水泥路旁竖着这样的广告牌:Made in China, Made for Africa。坦桑人面对海潮般涌入达市街巷的外来投资行为时,带着好奇期待,同时也敏感地打量着,几个月前某外国使馆的一些行为就在达市引起了小小骚动。然而,这种强势的援助方式永远不可能仅限于经济范式,新一代的坦桑尼亚青年和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年一样,在民族化和西化的意识形态中小心翼翼地选择价值观,将外部的干预内化成一股由内而外的张力,由不安的一代张扬地表达出来。然后可以想像,在不远的未来,像“北京共识”一样,这一代青年能从“华盛顿共识”中如法炮制出一个“多多马共识”来。
我一直尝试用理智来看待发展问题,但每次看到被整齐切割的非洲地图,内心会有种撕裂的痛疼感,让人没有勇气去端详这片富饶又贫穷的大地的伤痕累累。我一直愿意站在少数和所谓“弱势”群体的身边,但是不愿意带着同情和可怜的神情。有时候可能被人认为是冷漠,但正因为我把自己也看作特立独行,从来都缺少同路者,但并不认为自己是弱小的。所以我也用这样的眼光热切地看世界,不想旁观,所以我来到坦桑。我不怕面对人们对功利主义的指摘,毫不掩饰地澄清自己此行的目的——个人发展,就像国际投资者,我们的战略书中写的不是“扶贫”二字。怜悯之心在我看来是空洞的、无法持久的。所以,我借着“点亮非洲”这个契机,在实现自我需求的同时为这个民族内化的变革力量做一次微小但有力的助推。也许我能凭一己之力端给你一盏灯,但我更愿意展示给你一个渐渐明亮的自己,这样你可能会更懂光明的意义。
飞机已经离开坦桑很久了,想起刚到达市时洗了一周冷水澡,听说飞车党沿街抢走中国姑娘的手包,被无数次告知该国平民持枪合法,还有携带疟疾病毒的蚊子,不由地纳闷自己是如何在这三周爱上这座城市的。这时的达市应该像我离开前最后一个黄昏下的Msasani海湾一样平静,飞出的扁石片在海面上打出了七八个水漂,不同的是那天我们在等待日落,而现在你要准备迎接日出了。
Habari za asubuhi,Dar es Salaam.
![]() |
by 张旭东 @桑给巴尔 |
2014年8月
内罗毕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