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 1900.11.22----1991.8.12
永远的林风眠
由于理想之梦破灭,林风眠曾不厌其烦地反复画带着悲剧审美情趣的题材以浇胸中块垒。那些作品令人觉得疲惫受伤的灵魂可以在其中歇息,但这不是它们红透市场的根本原因。
大约40年前,定期往返于欧洲和亚洲的珊瑚号邮轮船长在一个偶然场合认识了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工作人员。闲聊中,他顺口提及自己是多么热衷于收藏艺术家的作品。
这番无心之语换来的是对方介绍他走进林风眠在上海的家。在那里,他看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风格,并且立即就被它们深深吸引住了。他和林风眠用法语简单聊了些对艺术的看法,便当场用将近1个月的薪水买下了那些油画和彩墨画。
“林风眠的住所看起来并不富裕,”船长后来回忆道,“但屋里的摆设和他本人却让人感到一种优雅、舒适的气质。”
在接下来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中,林风眠的那些画一直悬挂在船长的家里。“它们陪伴着我的家人的成长,和我们一起渡过了无数欢乐、难忘的时光。”他说。
由于这位欧洲人的收藏,那些作品幸运地躲开了中国开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成了林风眠目前仅存于世的早期画作,其中包括《山村》。
《山村》是罕见的林风眠大幅油画作品,尺寸为76.5厘米×77厘米,今年5月曾出现在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的拍卖会上并以728.8万港元(约合93.4万美元)成交。它描绘的是画家的家乡———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小村:一带远山下如茵的绿草、绚烂的秋树、简朴的民居、蜿蜒的小溪以及漂浮在山间的片片浮云。它与画家所有的风景画一样,似乎能像抒情诗一样让人从中嗅到和感觉到花的芳香、草的清新、风的轻拂和水的澄澈。
佳士得在它的同一场拍卖会上还拍出了《白蛇传》、《连环套》两件46.5厘米×58厘米的林风眠油画,成交价分别为594.4万和572万港元。它们与《山村》一道成了林风眠目前最值钱的3幅作品。
因为尺寸较小,这3幅画使林风眠油画作品的每平方尺平均价格曾经高达186.6万元人民币(约合23万美元),而且在中国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但是林风眠的油画作品简直太少了。佳士得估计,在他近80年的绘画生涯中,油画创作仅有大约13年时间,作品约30幅,而经过“文革”动乱,真正保存下来的恐怕还不到10幅。佳士得将在下月底举办的拍卖会上拍卖林风眠的《白蛇传》和《霸王别姬》两幅油画。
不过根据拍卖数据库雅昌艺术网对海内外约70间拍卖行的统计,从1994年至今,林风眠包括少量水彩和素描在内的西画作品一共在拍卖会上不重复地出现过69件。显然,这说明市场上充斥着相当多的赝品。比如,北京一间拍卖行在今年6月曾向市场推出过1件不到1平方尺的林风眠油画作品,并且最终以15.4万元的价格成交。
北京的独立油画艺术顾问伍劲表示,如果按照国画与油画1∶3的通常价格比的话,林风眠4平方尺油画作品的正常拍卖价格至少应为500万元。“如果到不了这个价位,那99%是假货。”他说。
林风眠4平方尺大小的彩墨和水墨画的市场价格大致为180万-200万元。在雅昌艺术网根据艺术家的学术地位、作品拍卖成交价格和数量等综合因素编制的相关价格指数里,这位已经去世14年的画家的国画作品目前在540位中国近代以来国画家中排名第一,而紧跟在他后面的是被公认为中国画大师的潘天寿和傅抱石。
在雅昌近现代国画价格指数里,其他中国画大师如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和张大千现在只分别排在第6、第8、第11和第26位。
不论雅昌指数的精确性有多大,这些信息至少表明林风眠的所有作品都受到了市场的极度欢迎。但在过去,林风眠一直饱受不同时代中国美术界的排斥与非议,以至他本人竟像一个走上歧途的苦行僧。
眼下,市场上每出现1件林风眠的作品都会引起投资者的热烈关注。今年7月,上海保利拍卖有限公司曾推出1件93厘米×67.5厘米的林风眠彩墨人物画《小薇》。当时,媒体竞相报道说,该画被业内认为会以“超乎想像”的价格成交。
《小薇》的最终成交价为506万元,只比2004年11月在香港拍出的创造林风眠彩墨作品拍卖最高纪录的《四美图》差一口气。《四美图》是在苏富比(香港)有限公司易手的,成交价为510.24万港元。
林风眠作品行情的热络突出地表现在过去一两年间。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显示,拍卖成交价最高的30件林风眠作品有19件是今年拍卖的。稍早些时候,有台湾媒体报道说,2004年在台北、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巴黎等地的拍卖市场上,林风眠画作的交易额已超过了1999-2003年的累计交易额。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达说,林风眠的作品在过去五六年里已经涨了差不多10倍,而他的人物作品的价格要比风景和静物作品高。
北京保利是中国保利集团公司的子公司,成立于今年7月。它计划在下月初举办的首场拍卖会上推出《芦雁》、《渔》等十几件林风眠彩墨作品。
《芦雁》是件67.5厘米×136厘米的大尺寸水墨作品,估价为200万-300万元。画面上,空阔的河面映着远山的倒影,阴霾四合的云天渲染着寥落气氛,而在风中摇曳的两重芦苇和逆风飞翔的几点哀鸿则使这个秋天陡增孤独和忧郁。
《渔》也一样:孤零零泊于岸边的渔舟上的渔人背影、临水而立的渔鹰、远处的几抹烟岚使人顿生寂寞、凄凉、哀怨之感。
这是林风眠作品一贯的风格。他曾不厌其烦地反复画这类带着悲剧审美情趣的题材以浇胸中块垒,并使人觉得疲惫受伤的灵魂可以在其中歇息。这和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
林风眠是一个长寿的画家,一生活了91岁。他38岁以前在中国画坛上可以说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许多当代绘画大师像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都是他的学生。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却越来越默默无闻甚至几乎被外界所忘记。
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艺术的理想性追求,也就是所谓“艺术救国”,包括倡导中西绘画的融合以改革中国画。
由于认为从明代开始中国绘画就渐渐地离开人间烟火而只是以笔情墨趣来表现空灵与超脱,林风眠曾直截了当地宣称“传统的中国绘画应该告一段落了”。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绘画大致从14世纪开始就走入了崇尚复古、陈陈相因的死胡同,成就远不及前代。例如,明代中叶著名的吴门画派成员沈周、仇英等的许多作品都是仿古之作,而随后的清朝的许多名噪一时的画家也都是同样的亦步亦趋的模仿者。
在清代,曾有人夸王时敏的《拟黄公望山水图》说:“笔墨极纯正,画律又极精细,无笔不从痴翁神韵中出。”
王时敏是明末清初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他在一篇文章中称赞其同时代的另一位大画家王学谁像谁,没有一点杂笔,如果不是落款说明了这是王之作,即使是最权威的鉴定专家也会看走眼。而王则得意地表示自己的风格是“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惟独不提自己的风格何在。
在过去几百年里,大量的中国画直到现在也被一些人认为从笔墨到构图都十分相似,缺乏画家的独特个性和风格。但王时敏在世时却评论说:“迩来画道衰,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
即使在外行看来,林风眠的画也与所有的中国画都不一样。他偏好使用接近正方形的纸进行创作,只把黑色当作一种颜色来看待并在中国传统的水墨中使用西方的水彩和水粉颜料。这使他的画显得色彩明丽,不大像中国画,而且时至今日,美术界对他的画是否属于中国画还存在着争论。
不过在林风眠去世14年后的今天,肯定其彩墨画尽管看上去没有继承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方法,但却更具有以空灵、含蓄、抒情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审美取向和丰富了中国画语言体系的声音似乎多了起来。《中国美术》杂志社总编徐恩存说:“林风眠的水墨画成就是最高的,因为他解决了中西艺术的嫁接问题。”
甚至外国人比中国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英国人M.萨利文评价说:“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的了。虽然徐悲鸿建立了一个牢固的西方学院派绘画基础,刘海粟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带进中国,但林风眠却建树更多。他以富于表现力的毛笔将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基础与西方的形式、色彩和构图意识结合起来这种开创,使中国的艺术家们能以现代的手法表达出完全中国化的感受并从西方艺术理念的影响中解脱出来。因此,他真正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
林风眠专注于他独特的中国画的创作应该是从1938年隐居重庆以后开始的。在此之前,他曾先后在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和担任位于北京的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在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读书期间,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校长耶西斯有一次曾告诫他说:“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院的大门,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研究学习吧,尤其是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学习中国最宝贵而优秀的艺术,否则就是最大的错误。”
有研究认为,这促使林风眠迈出了艺术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步———重新发现东方艺术的魅力。
担任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使时年26岁的林风眠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校长。在那里,企望通过轰轰烈烈的艺术运动提高人民素质的他发起并组织了一个“北京艺术大会”,口号就像战士走上战场前的宣言:“打倒模仿的传统艺术!打倒贵族的少数人独享的艺术!打倒非民间的离开民众的艺术!提倡创造的代表时代的艺术!提倡全民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提倡民间的表现十字街头的艺术!全国艺术家联合起来!东西艺术家联合起来!人类文化的倡导者世界思想家艺术家联合起来!”那时是1927年。
然而他的信念在北京遭到了失败。但在随后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他的“调和中西艺术”的主张也碰了壁———他将西洋画和中国画两个系合并了起来,却招致了中国画系主任潘天寿的激烈反对。而且,他再次组织、策划的实现其艺术理想的社团也分裂成了对立的两个阵营,取得胜利的一方是他的对立面。
“从此,改造社会的艺术运动对于林风眠而言已不再是梦想了,”一篇专门评述林风眠的文章说,“他的进取、热情的精神被平静、深沉的悲剧精神所代替。”
这位中国现代绘画大师随后开始的漫长而孤独的艺术探索被认为更多地体现在观念上。有评论说,他服膺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方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但由于留法时大多消磨在东方博物馆的陶瓷作品上,因此中国画作品中的技术成分多有缺失。比如,他从来没有使用过体现中国画基本特征的笔墨骨线。
林风眠多以相对平静的风景、仕女、裸女、静物、鹭鸟、京剧人物为创作题材并且多尝试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这与他早期的作品很不一样。
早期,他曾创作过一系列赤裸裸揭露人生痛苦和人被杀戮的油画,如城市街头赤膊的愁苦农民、躺卧的被残害的人群、骨瘦如柴的少年等。这说明他的创作从最初的关注社会与人生转向了个人的内心隐秘世界。彼时,他笔下的小鸟,无论是独立枝头、疾飞而去还是在月下栖息、在晨曦里歌唱都显得自如平和,而抚琴的仕女、灿烂的秋色、窗前的鲜花、泊留的渔舟、江畔的孤松和起舞的白鹭也都看不出任何冲突、倾轧和丑恶、肮脏。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尚勇说,林风眠爱恋着自然和生命,憧憬着和平与宁静,这让他的作品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孤寂之美。
荣宝拍卖计划在下月晚些时候举办的秋季拍卖会上拍卖7件林风眠的彩墨画,其中两件为估价350万元的《绿衣仕女》和120万元的《宝莲灯》。
林风眠一生创作过不止一幅《宝莲灯》。5个月前,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曾以198万元的成交价拍卖过他的另一件《宝莲灯》。
荣宝拍卖说,林风眠大量以《宝莲灯》戏曲人物入画的原因也是他大量创作仕女画并把她们画得很美的原因———对母亲的遥远的记忆。
林风眠的义女冯叶说,画家晚年寓居香港时总是不断对人谈起自己对母亲的记忆,诸如母亲如何之美和如何在小池里洗她的长发之类。
这与他年轻时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抱负似乎相去太远了。然而没变的是,他一生的创作都是源于内心的真实情感。
“我一生所追求的不单单是童年的梦想,不单单是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林风眠在晚年的《自述》中写道,“记得很久以前,傅雷先生说我对艺术的追求有如当年我祖父雕刻石头的精神。现在我已活到我祖父的年岁了,虽不敢说像他一样勤劳,但也从未无故放下画笔,在经历过丰富的人生历练后,希望能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出我的感受。”
林风眠与他留下的问号
核心提示
出生于1900年11月的林风眠,与20世纪同龄,19岁时他从广东梅县的一个小村庄里走出,赴法留学学习油画,之后投身于中西艺术融合的世纪洪流之中。林风眠特别沧桑的人生经历,使他的艺术中呈现出对人生和世界的深沉叩问,使得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美的历程”,几乎是空前绝后。
2010年是林风眠诞辰110周年。11月22日,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国美之路·林风眠师生联展”,展出林风眠及其弟子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苏天赐、席德进等六人的作品,从这样的师徒阵容中,独见林风眠对近代中国艺术中的影响之大。而12月,“林风眠先生11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林风眠艺术园奠基”、“林风眠故居修复剪彩”、“林风眠师生作品联展”等一系列活动,也将在他的家乡广东梅州举办。
为什么要回顾和关注林风眠?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重新关注林风眠对这个时代有很大的意义,因为我们能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看到百年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为了找回这些被忽视的价值,追问他的艺术、精神遗产对当今画坛、特别是广东画坛的影响,南方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画坛一孤鹜
他留下怎样的“美的历程”?
如果把林风眠投放到20世纪中国产生的诸多艺术大师中去,他可以被称为最特别的一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用“一只孤鹜”来形容林风眠。可以说,在20世纪融合中西的艺术家中,林风眠因苦难的人生和艺术经历,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美的历程。
林风眠的一生颇多苦难。从人生经历的层面上,幼年他在广东梅州时遭遇了母亲被宗族家法迫害的过程,青年时留法第一任妻子因生孩子而死,之后的家庭生活也苦闷不幸。从艺术的层面,林风眠28岁做杭州艺专校长,之后被排挤,40多岁退休之后一直沉寂,在文革时,林风眠是个“黑画家”,长期被冷落、被批判、被边缘。
然而这个“内向,话不多,一直保留天真和直率”的林风眠,却在把这些苦难和折磨投入在艺术里。著名评论家郎绍君向南方日报记者这样来解读林风眠的艺术,“在林风眠看来,艺术就是为了给苦难的人以慰藉”。
1938年后,林风眠因为不为政治人物服务,失去了教职,离开杭州艺专校长的位子,躲到了一个仓库里去画画,苦不堪言。中国美院退休教师郑朝回忆说,那是一个很破旧的仓库,林风眠在那段时间里,自己挑水,自己洗衣服,自己烧菜,一直呆了4年左右。他每天买了纸来一张一张画掉,废笔成堆。有一个高官去看他说:“你过这样的生活,你不是白痴呀!”
现在评论界比较公认,上世纪40年代是林风眠艺术生涯的骤变时期。以前的林风眠曾认为,自己要做“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要为艺术而战,但逐渐他认识到唯有退守到个人的艺术探索中,才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林风眠甘守寂寞,他认为艺术应该超越政治。“那样的时代里,他显得不合时宜,他的孤独来源于他的不合时宜。”郎绍君认为,由于人生的苦难和屡屡不得志的境遇,林风眠有了这样的信念:认为艺术是为人生的,也是为艺术的,但不能成为某种政治的工具。这样的思想,在政治主导一切的时代,显得不合时宜。但他不改变自己的理想,为了艺术上的自由探索,他几次辞职,躲在家里进行艺术探索。在40年代的重庆,50-70年代的上海,80年代香港,他都是这样。
而那个年代,极少有靠艺术为生的作家,没有所谓的自由艺术者,大多艺术家都有一个职务,甚至很多艺术家有点像国家干部了。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林风眠屡屡辞职,一个人画画,这样做的人很少。
文革开始后,林风眠被抄家。他的好友傅雷不堪凌辱,与夫人双双自尽。惊恐之余,林风眠将数十年积累的作品,撕碎、浸湿,从抽水马桶冲掉。他被诬陷为特务,公安局常常用手铐将他的双手反铐在背后,双手肿得像馒头一样,动一动,手铐就紧一格,嵌进肉里,满是血水。他在狱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一夜西风,铁窗穿透。沉沉梦里钟声,诉不尽人间冤苦。”
正是在这种孤独和苦难中,林风眠认定了退缩到艺术中的路子。晚年的林风眠,艺术上突出了表现性即个人化的内在性、情感性,风格画法更趋于粗放、强悍、强烈,不和谐因素大大增加,在基本倾向上接近表现主义艺术,被称为“林风眠式表现主义”。
“在孤寂中有着热烈,在沉静中有着壮美,在失望中有着希望,在向往与怀旧中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林风眠传》的作者郑重,这样描述林风眠独特的艺术风格。郑重认为,这位时代感极强的艺术家,受到时代的冷落。但在和他同时代的画家中,没有人能觉察这种情绪,更没人能将其把握和表现出来。
从贬低到抬高
他引发的评论风波
林风眠生于1900年,与20世纪同龄,而他一生的艺术求索将近70年。林风眠的画既不是传统的中国画,也不是传统的油画,又不完全是西方的现代派。他使东方的水墨和西方的色彩结合,孕育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眠体”。
“在那个时代,林风眠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确实是被忽略了。”郎绍君说。林风眠和同辈的徐悲鸿、潘天寿等人,一生遭遇的是中西艺术融合的宏大命题。应当把生前孤寂的林风眠置于何种高度?一直在评论界有不同的说法。
有评论者说,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待徐悲鸿和林风眠上,存在“褒徐贬林”的偏向,之后又存在“贬徐褒林”的论调。对于林风眠“足以称得上是现代最伟大的大师”诸如此类的评价,也引起了一些评论家不满。郎绍君认为,简单地说,两人都探索艺术上的中西结合,都希望改造中国画,都用中国画的材料工具。但方法与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徐氏方法可称之为“中体西用”,林氏方法可称之为“西体中用”。
除了徐悲鸿,林风眠也经常被拿来与潘天寿作对比。吴冠中生前曾这样回忆两位老师留下的艺术遗产,林风眠提倡中、西结合,而潘天寿主张立足于民族本位艺术,中、西画要拉开距离。
在林风眠执掌杭州国立艺术学院时,他十分果敢地将西画系和国画系合一,只设绘画系。林风眠力主艺术风格流派的兼容并包,他还把与自己观点并不一样的潘天寿请来任教。潘天寿并不赞成林风眠将西画系和国画系合一的举措。之后,林风眠离开杭州艺专,潘天寿在任校长期间,又将两系分开教学,一直延续至今。
郎绍君认为,与徐悲鸿、潘天寿等艺术大师相比,林风眠主要是从西画的立场来吸收国画。林风眠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林风眠去法国时还不到20岁,他的画未定型,去到法国先学的是油画,回国后再学习国画。在西画吸收国画的艺术家中,林风眠无疑是最杰出、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
用吴冠中的话说,艺术创造都属个案,是非优劣全凭实践来检验。“无论如何,传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林风眠的中西结合和潘天寿的拉开距离似乎是站在了相反的两极,但他们却都推进了传统的创新。”
假画风波
市场迷雾中的林风眠
“没有人能污蔑、打击林风眠,唯一能谋杀林风眠的方式就是毁了他的艺术”。林风眠诞辰110周年之际,南方日报辗转找到了当年陪伴林风眠在香港度过晚年时光的义女冯叶。但冯叶在采访中多次哽咽。近两年,围绕着林风眠作品真假之争所产生的种种是非纠葛,让冯叶已不太愿意公开谈论林风眠,对于那些污损林风眠名誉的造假者冯叶很无奈,也很气愤。
早在1999年,中国美院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林风眠回顾展,冯叶在选作品时提出了一些意见,据称筛掉的假画就达数百幅之多。林风眠假画泛滥成灾,30年来,收藏家、美术馆、出版社、评论家及画廊早已深陷林风眠假画乱局而不能自拔。
2009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上,一幅署名林风眠的油画《渔获》以1634万港元天价成交,但随即引来的却是外界对《渔获》的真伪质疑。甚至有人说,“以个人的经验来看,它甚至算不上一件合格的仿品,技巧实在只是中学生的水平。”然而,艺术市场吊诡难言,判断真伪是个难题。
对林风眠作品的质疑也很快演变为一场对赝品来源的追踪与猜测,也将林风眠作品真赝之争推向了高潮。质疑者称,艺术品拍卖界有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公开的秘密:目前市场中林风眠作品的赝品量几乎达到了泛滥的程度。上世纪林风眠的个别弟子、亲戚都曾经参与到造假活动中,因为当时整个艺术市场并没有今天这么“火爆”,一些老辈艺术家也对比较亲近的仿画者予以默许。上海一位石姓艺术品经纪人早年曾在嘉士得工作,与林风眠的一些学生素有交往,还爆出“内幕”林风眠的假画有两到三拨人在做。
此类言语一出,不仅林风眠名誉受到污损,林风眠的弟子也受到牵连,纠葛中包括与林风眠有20年师生情谊的潘其鎏,也有冯叶。对此,冯叶选择不再回应:“我陪伴林风眠度过整个晚年,很遗憾有十多年没有在父母身边,在我父亲去世不到一百天的时候,又出现许多污蔑的声音,他们就是想毁了林风眠。但一想起他晚年常说:‘还好有你这个小鬼陪在我身边’,我也知足了。”
当林风眠的艺术成为被消费的对象,而真正懂得林风眠的画的人又寥寥无几,林风眠的艺术显得有些悲凉。今年端午之前,两场林风眠作品展同时在上海开幕。一场在上海中国画院开幕,另一场在土山湾美术馆举行,作品真伪再次引起喧哗。
广东反应冷清
他对岭南画坛有何影响?
近年来,研究林风眠的人越来越多。杭州、上海等地相继成立了“林风眠研究会”。1999年,林风眠故居纪念馆在杭州西湖旁建成开放。但在林风眠的家乡广东,却似乎鲜有人去研究这位一个世纪的艺术大师。
林风眠19岁后离开梅州留学法国,之后几乎没有再与广东有太多联系。但在林风眠的学生中,有不少后来留在了广州美院,成为非常著名的大画家。比如广州美院的首任院长胡一川、水彩画大师王肇民以及油画家徐坚白,当年都就读过杭州艺专,但这些源流在广东本土美术史的传统中并未得到彰显。
“广东美术推崇实用主义,大众的、通俗的,实用主义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因为它对权力和金钱采取一种屈服的、模糊的态度。”评论家谭天说,不能单单以岭南派代表广东艺术,但广东美术界似乎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总是希望有一个东西来代表广东。比如,因为林风眠不属于岭南派,只好把他放到圈子外,这其实对广东美术界来说是一个损害。
“谈到广东的美术传统,就简单地想到岭南画派,这还是文化上不够大气的表现。比如林风眠、胡一川、王肇民,都不是岭南画派的,却相应地被边缘化,这值得反思。”谭天认为,面对林风眠这样的百年大师,广东的主流美术界应该有意识去纪念他、研究他。
今年恰逢林风眠先生诞辰110周年,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积极奔走,与国内近百名艺术家签署建设林风眠艺术园的倡议书,终于得到梅州当地的支持,拟在林风眠的故乡广东梅州建设林风眠艺术园、林风眠美术馆。未来,更多的广东人可能会借此了解这样一个生前孤独的传奇画家。
“林风眠的意义,不是对哪个省的意义,因为文化是天下公器、大用之用。”许江说,林风眠晚年去了香港,不能说香港的广东文化对他没有一定的作用。“林风眠对外来东西和民间传统的消化能力都值得广东借鉴和思考。他如何把民间的东西变成现代的东西、大气磅礴的东西,这些不仅对广东的画家,对全国的画家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参考《中国名画家全集林风眠》,郎绍君著以及《林风眠传》,郑重等著述。)
专题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李培实习生/杨文静
专访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林风眠留下哪些艺术遗产?
他的艺术是孤独的苦味的诗
知识分子的隐忍胸怀养育了他的艺术
南方日报:林风眠艺术上的标签似乎是苦难,如何理解这种苦难的含义?
许江:林风眠的一生是悲情的一生,他是二十世纪的同龄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世纪的重大变迁: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文化大革命……这些民族的大事件,都在他身上留下烙印。他的人生几乎映衬着一个世纪的民族文化的寻觅和苦难。所以我们说,林风眠的艺术有一种罕见的苦味。他的艺术就是这种孤独的苦味的诗。
对于20世纪来说,林风眠的艺术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民族曲折命运的写照,这是他的艺术真正了不起的地方。他的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天地,一边是带有中国传统清新隽远的作品,如静物、仕女,像清丽的小诗。另一方面,是古刹秋暮,芦苇孤暮悲情的画面,所以他的绘画表现了很广阔的中华民族的感情。20世纪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同时促进两种不同的心灵境界,一边是清丽的小诗,一边是悲情的呼喊。也很少有人像他一样遭遇这么多苦难,却仍然以清醒者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把所有感受到看到的嚼碎后又温润地吐出来,所以他的艺术中又透露着时代和个人的悲情,也有中华民族面对苦难背负理想的隽远的诗意。
可以说,林风眠是一个孤行者。他26岁的时候,回到北京执掌北平艺专,28岁,建立了杭州国立艺术院,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团结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塑造了建院初期辉煌的十年,提出了系列中国艺术教育初创期的艺术主张,塑造了当代艺术开创时期的高峰。但是1938年后,他就如孤行的白鹜一样,开始艰辛的人生,几乎都是孤独度过,就是以一个温厚的老人的形象领受这些苦难,笑对人生的变迁。我们感到他的内心有中国知识分子隐忍的胸怀和能力,也正是这种隐忍养育了他的艺术。在他的艺术中,我们看到了苦难但没有抱怨,感受到悲情但没有绝望,一直带着艺术沧桑的诗意,其中隽永的感情深深感动我们。
他引入西画技巧更引入了西方现代主义精神
南方日报:林风眠有哪些价值被忽略?和同时代的画家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许江:重新关注林风眠对这个时代有很大的意义,意义不仅仅在于重新讨论他的绘画,去制造一个拍卖高峰,我们能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看到当时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林风眠在有生之年,他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仅抱怨没有用,而应思考他和那个时代其他艺术家有什么不同。
例如林风眠和徐悲鸿都认为中国艺术必须改革,必须从西方借取一些东西,来改变中国的艺术,改变人们对艺术的看法,改变中国人的民心。这是他们那代人的伟大之处。但是他们给出的药方不同。徐悲鸿认为,中国艺术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式微,就是因为和生活、现实疏远,所以他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他从西方引来现实主义的内涵充实中国艺术。徐悲鸿的做法是很有远见的,也起到了很大的改造中国艺术的作用,尤其到了1949年后,他和社会主张的革命现实主义一道,形成了社会主流,一再受到重视。
而林风眠也认为,要引进西方优秀的东西改变中国,但他不认为应简单引进西方写实主义,而应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西方自由创作的主张,这些在很多岁月中都受到误解,被视为洪水猛兽。1949年后,因被视为新派画不受到重视,他凄然离开学校。林风眠认为我们不应简单模仿老祖宗,也不应简单模仿自然,而应将两者嚼碎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吸取有益的东西,进行自由创造。他强调独立的意志、自由的精神,到了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它对艺术发展的意义,对于引进西方、振兴中国文化的独特意义。所以我们今天重新讨论林风眠的时候尤其要关注林风眠这一系列的主张,真正重新去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对我们的民族艺术振兴有新的认识。
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药方不同,在特定时代有不同的人生命运,不应去抱怨,而应在我们这个时代去重新认识它,重新呼唤这种精神在历史上带来的思考。
由于理想之梦破灭,林风眠曾不厌其烦地反复画带着悲剧审美情趣的题材以浇胸中块垒。那些作品令人觉得疲惫受伤的灵魂可以在其中歇息,但这不是它们红透市场的根本原因。
大约40年前,定期往返于欧洲和亚洲的珊瑚号邮轮船长在一个偶然场合认识了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工作人员。闲聊中,他顺口提及自己是多么热衷于收藏艺术家的作品。
这番无心之语换来的是对方介绍他走进林风眠在上海的家。在那里,他看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风格,并且立即就被它们深深吸引住了。他和林风眠用法语简单聊了些对艺术的看法,便当场用将近1个月的薪水买下了那些油画和彩墨画。
“林风眠的住所看起来并不富裕,”船长后来回忆道,“但屋里的摆设和他本人却让人感到一种优雅、舒适的气质。”
在接下来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中,林风眠的那些画一直悬挂在船长的家里。“它们陪伴着我的家人的成长,和我们一起渡过了无数欢乐、难忘的时光。”他说。
由于这位欧洲人的收藏,那些作品幸运地躲开了中国开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成了林风眠目前仅存于世的早期画作,其中包括《山村》。
《山村》是罕见的林风眠大幅油画作品,尺寸为76.5厘米×77厘米,今年5月曾出现在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的拍卖会上并以728.8万港元(约合93.4万美元)成交。它描绘的是画家的家乡———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小村:一带远山下如茵的绿草、绚烂的秋树、简朴的民居、蜿蜒的小溪以及漂浮在山间的片片浮云。它与画家所有的风景画一样,似乎能像抒情诗一样让人从中嗅到和感觉到花的芳香、草的清新、风的轻拂和水的澄澈。
佳士得在它的同一场拍卖会上还拍出了《白蛇传》、《连环套》两件46.5厘米×58厘米的林风眠油画,成交价分别为594.4万和572万港元。它们与《山村》一道成了林风眠目前最值钱的3幅作品。
因为尺寸较小,这3幅画使林风眠油画作品的每平方尺平均价格曾经高达186.6万元人民币(约合23万美元),而且在中国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但是林风眠的油画作品简直太少了。佳士得估计,在他近80年的绘画生涯中,油画创作仅有大约13年时间,作品约30幅,而经过“文革”动乱,真正保存下来的恐怕还不到10幅。佳士得将在下月底举办的拍卖会上拍卖林风眠的《白蛇传》和《霸王别姬》两幅油画。
不过根据拍卖数据库雅昌艺术网对海内外约70间拍卖行的统计,从1994年至今,林风眠包括少量水彩和素描在内的西画作品一共在拍卖会上不重复地出现过69件。显然,这说明市场上充斥着相当多的赝品。比如,北京一间拍卖行在今年6月曾向市场推出过1件不到1平方尺的林风眠油画作品,并且最终以15.4万元的价格成交。
北京的独立油画艺术顾问伍劲表示,如果按照国画与油画1∶3的通常价格比的话,林风眠4平方尺油画作品的正常拍卖价格至少应为500万元。“如果到不了这个价位,那99%是假货。”他说。
林风眠4平方尺大小的彩墨和水墨画的市场价格大致为180万-200万元。在雅昌艺术网根据艺术家的学术地位、作品拍卖成交价格和数量等综合因素编制的相关价格指数里,这位已经去世14年的画家的国画作品目前在540位中国近代以来国画家中排名第一,而紧跟在他后面的是被公认为中国画大师的潘天寿和傅抱石。
在雅昌近现代国画价格指数里,其他中国画大师如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和张大千现在只分别排在第6、第8、第11和第26位。
不论雅昌指数的精确性有多大,这些信息至少表明林风眠的所有作品都受到了市场的极度欢迎。但在过去,林风眠一直饱受不同时代中国美术界的排斥与非议,以至他本人竟像一个走上歧途的苦行僧。
眼下,市场上每出现1件林风眠的作品都会引起投资者的热烈关注。今年7月,上海保利拍卖有限公司曾推出1件93厘米×67.5厘米的林风眠彩墨人物画《小薇》。当时,媒体竞相报道说,该画被业内认为会以“超乎想像”的价格成交。
《小薇》的最终成交价为506万元,只比2004年11月在香港拍出的创造林风眠彩墨作品拍卖最高纪录的《四美图》差一口气。《四美图》是在苏富比(香港)有限公司易手的,成交价为510.24万港元。
林风眠作品行情的热络突出地表现在过去一两年间。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显示,拍卖成交价最高的30件林风眠作品有19件是今年拍卖的。稍早些时候,有台湾媒体报道说,2004年在台北、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巴黎等地的拍卖市场上,林风眠画作的交易额已超过了1999-2003年的累计交易额。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达说,林风眠的作品在过去五六年里已经涨了差不多10倍,而他的人物作品的价格要比风景和静物作品高。
北京保利是中国保利集团公司的子公司,成立于今年7月。它计划在下月初举办的首场拍卖会上推出《芦雁》、《渔》等十几件林风眠彩墨作品。
《芦雁》是件67.5厘米×136厘米的大尺寸水墨作品,估价为200万-300万元。画面上,空阔的河面映着远山的倒影,阴霾四合的云天渲染着寥落气氛,而在风中摇曳的两重芦苇和逆风飞翔的几点哀鸿则使这个秋天陡增孤独和忧郁。
《渔》也一样:孤零零泊于岸边的渔舟上的渔人背影、临水而立的渔鹰、远处的几抹烟岚使人顿生寂寞、凄凉、哀怨之感。
这是林风眠作品一贯的风格。他曾不厌其烦地反复画这类带着悲剧审美情趣的题材以浇胸中块垒,并使人觉得疲惫受伤的灵魂可以在其中歇息。这和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
林风眠是一个长寿的画家,一生活了91岁。他38岁以前在中国画坛上可以说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许多当代绘画大师像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都是他的学生。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却越来越默默无闻甚至几乎被外界所忘记。
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艺术的理想性追求,也就是所谓“艺术救国”,包括倡导中西绘画的融合以改革中国画。
由于认为从明代开始中国绘画就渐渐地离开人间烟火而只是以笔情墨趣来表现空灵与超脱,林风眠曾直截了当地宣称“传统的中国绘画应该告一段落了”。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绘画大致从14世纪开始就走入了崇尚复古、陈陈相因的死胡同,成就远不及前代。例如,明代中叶著名的吴门画派成员沈周、仇英等的许多作品都是仿古之作,而随后的清朝的许多名噪一时的画家也都是同样的亦步亦趋的模仿者。
在清代,曾有人夸王时敏的《拟黄公望山水图》说:“笔墨极纯正,画律又极精细,无笔不从痴翁神韵中出。”
王时敏是明末清初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他在一篇文章中称赞其同时代的另一位大画家王学谁像谁,没有一点杂笔,如果不是落款说明了这是王之作,即使是最权威的鉴定专家也会看走眼。而王则得意地表示自己的风格是“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惟独不提自己的风格何在。
在过去几百年里,大量的中国画直到现在也被一些人认为从笔墨到构图都十分相似,缺乏画家的独特个性和风格。但王时敏在世时却评论说:“迩来画道衰,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
即使在外行看来,林风眠的画也与所有的中国画都不一样。他偏好使用接近正方形的纸进行创作,只把黑色当作一种颜色来看待并在中国传统的水墨中使用西方的水彩和水粉颜料。这使他的画显得色彩明丽,不大像中国画,而且时至今日,美术界对他的画是否属于中国画还存在着争论。
不过在林风眠去世14年后的今天,肯定其彩墨画尽管看上去没有继承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方法,但却更具有以空灵、含蓄、抒情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审美取向和丰富了中国画语言体系的声音似乎多了起来。《中国美术》杂志社总编徐恩存说:“林风眠的水墨画成就是最高的,因为他解决了中西艺术的嫁接问题。”
甚至外国人比中国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英国人M.萨利文评价说:“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的了。虽然徐悲鸿建立了一个牢固的西方学院派绘画基础,刘海粟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带进中国,但林风眠却建树更多。他以富于表现力的毛笔将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基础与西方的形式、色彩和构图意识结合起来这种开创,使中国的艺术家们能以现代的手法表达出完全中国化的感受并从西方艺术理念的影响中解脱出来。因此,他真正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
林风眠专注于他独特的中国画的创作应该是从1938年隐居重庆以后开始的。在此之前,他曾先后在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和担任位于北京的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在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读书期间,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校长耶西斯有一次曾告诫他说:“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院的大门,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研究学习吧,尤其是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学习中国最宝贵而优秀的艺术,否则就是最大的错误。”
有研究认为,这促使林风眠迈出了艺术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步———重新发现东方艺术的魅力。
担任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使时年26岁的林风眠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校长。在那里,企望通过轰轰烈烈的艺术运动提高人民素质的他发起并组织了一个“北京艺术大会”,口号就像战士走上战场前的宣言:“打倒模仿的传统艺术!打倒贵族的少数人独享的艺术!打倒非民间的离开民众的艺术!提倡创造的代表时代的艺术!提倡全民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提倡民间的表现十字街头的艺术!全国艺术家联合起来!东西艺术家联合起来!人类文化的倡导者世界思想家艺术家联合起来!”那时是1927年。
然而他的信念在北京遭到了失败。但在随后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他的“调和中西艺术”的主张也碰了壁———他将西洋画和中国画两个系合并了起来,却招致了中国画系主任潘天寿的激烈反对。而且,他再次组织、策划的实现其艺术理想的社团也分裂成了对立的两个阵营,取得胜利的一方是他的对立面。
“从此,改造社会的艺术运动对于林风眠而言已不再是梦想了,”一篇专门评述林风眠的文章说,“他的进取、热情的精神被平静、深沉的悲剧精神所代替。”
这位中国现代绘画大师随后开始的漫长而孤独的艺术探索被认为更多地体现在观念上。有评论说,他服膺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方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但由于留法时大多消磨在东方博物馆的陶瓷作品上,因此中国画作品中的技术成分多有缺失。比如,他从来没有使用过体现中国画基本特征的笔墨骨线。
林风眠多以相对平静的风景、仕女、裸女、静物、鹭鸟、京剧人物为创作题材并且多尝试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这与他早期的作品很不一样。
早期,他曾创作过一系列赤裸裸揭露人生痛苦和人被杀戮的油画,如城市街头赤膊的愁苦农民、躺卧的被残害的人群、骨瘦如柴的少年等。这说明他的创作从最初的关注社会与人生转向了个人的内心隐秘世界。彼时,他笔下的小鸟,无论是独立枝头、疾飞而去还是在月下栖息、在晨曦里歌唱都显得自如平和,而抚琴的仕女、灿烂的秋色、窗前的鲜花、泊留的渔舟、江畔的孤松和起舞的白鹭也都看不出任何冲突、倾轧和丑恶、肮脏。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尚勇说,林风眠爱恋着自然和生命,憧憬着和平与宁静,这让他的作品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孤寂之美。
荣宝拍卖计划在下月晚些时候举办的秋季拍卖会上拍卖7件林风眠的彩墨画,其中两件为估价350万元的《绿衣仕女》和120万元的《宝莲灯》。
林风眠一生创作过不止一幅《宝莲灯》。5个月前,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曾以198万元的成交价拍卖过他的另一件《宝莲灯》。
荣宝拍卖说,林风眠大量以《宝莲灯》戏曲人物入画的原因也是他大量创作仕女画并把她们画得很美的原因———对母亲的遥远的记忆。
林风眠的义女冯叶说,画家晚年寓居香港时总是不断对人谈起自己对母亲的记忆,诸如母亲如何之美和如何在小池里洗她的长发之类。
这与他年轻时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抱负似乎相去太远了。然而没变的是,他一生的创作都是源于内心的真实情感。
“我一生所追求的不单单是童年的梦想,不单单是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林风眠在晚年的《自述》中写道,“记得很久以前,傅雷先生说我对艺术的追求有如当年我祖父雕刻石头的精神。现在我已活到我祖父的年岁了,虽不敢说像他一样勤劳,但也从未无故放下画笔,在经历过丰富的人生历练后,希望能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出我的感受。”
林风眠与他留下的问号
核心提示
出生于1900年11月的林风眠,与20世纪同龄,19岁时他从广东梅县的一个小村庄里走出,赴法留学学习油画,之后投身于中西艺术融合的世纪洪流之中。林风眠特别沧桑的人生经历,使他的艺术中呈现出对人生和世界的深沉叩问,使得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美的历程”,几乎是空前绝后。
2010年是林风眠诞辰110周年。11月22日,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国美之路·林风眠师生联展”,展出林风眠及其弟子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苏天赐、席德进等六人的作品,从这样的师徒阵容中,独见林风眠对近代中国艺术中的影响之大。而12月,“林风眠先生110周年诞辰纪念大会”、“林风眠艺术园奠基”、“林风眠故居修复剪彩”、“林风眠师生作品联展”等一系列活动,也将在他的家乡广东梅州举办。
为什么要回顾和关注林风眠?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重新关注林风眠对这个时代有很大的意义,因为我们能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看到百年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为了找回这些被忽视的价值,追问他的艺术、精神遗产对当今画坛、特别是广东画坛的影响,南方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画坛一孤鹜
他留下怎样的“美的历程”?
如果把林风眠投放到20世纪中国产生的诸多艺术大师中去,他可以被称为最特别的一位。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用“一只孤鹜”来形容林风眠。可以说,在20世纪融合中西的艺术家中,林风眠因苦难的人生和艺术经历,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美的历程。
林风眠的一生颇多苦难。从人生经历的层面上,幼年他在广东梅州时遭遇了母亲被宗族家法迫害的过程,青年时留法第一任妻子因生孩子而死,之后的家庭生活也苦闷不幸。从艺术的层面,林风眠28岁做杭州艺专校长,之后被排挤,40多岁退休之后一直沉寂,在文革时,林风眠是个“黑画家”,长期被冷落、被批判、被边缘。
然而这个“内向,话不多,一直保留天真和直率”的林风眠,却在把这些苦难和折磨投入在艺术里。著名评论家郎绍君向南方日报记者这样来解读林风眠的艺术,“在林风眠看来,艺术就是为了给苦难的人以慰藉”。
1938年后,林风眠因为不为政治人物服务,失去了教职,离开杭州艺专校长的位子,躲到了一个仓库里去画画,苦不堪言。中国美院退休教师郑朝回忆说,那是一个很破旧的仓库,林风眠在那段时间里,自己挑水,自己洗衣服,自己烧菜,一直呆了4年左右。他每天买了纸来一张一张画掉,废笔成堆。有一个高官去看他说:“你过这样的生活,你不是白痴呀!”
现在评论界比较公认,上世纪40年代是林风眠艺术生涯的骤变时期。以前的林风眠曾认为,自己要做“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要为艺术而战,但逐渐他认识到唯有退守到个人的艺术探索中,才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林风眠甘守寂寞,他认为艺术应该超越政治。“那样的时代里,他显得不合时宜,他的孤独来源于他的不合时宜。”郎绍君认为,由于人生的苦难和屡屡不得志的境遇,林风眠有了这样的信念:认为艺术是为人生的,也是为艺术的,但不能成为某种政治的工具。这样的思想,在政治主导一切的时代,显得不合时宜。但他不改变自己的理想,为了艺术上的自由探索,他几次辞职,躲在家里进行艺术探索。在40年代的重庆,50-70年代的上海,80年代香港,他都是这样。
而那个年代,极少有靠艺术为生的作家,没有所谓的自由艺术者,大多艺术家都有一个职务,甚至很多艺术家有点像国家干部了。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林风眠屡屡辞职,一个人画画,这样做的人很少。
文革开始后,林风眠被抄家。他的好友傅雷不堪凌辱,与夫人双双自尽。惊恐之余,林风眠将数十年积累的作品,撕碎、浸湿,从抽水马桶冲掉。他被诬陷为特务,公安局常常用手铐将他的双手反铐在背后,双手肿得像馒头一样,动一动,手铐就紧一格,嵌进肉里,满是血水。他在狱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一夜西风,铁窗穿透。沉沉梦里钟声,诉不尽人间冤苦。”
正是在这种孤独和苦难中,林风眠认定了退缩到艺术中的路子。晚年的林风眠,艺术上突出了表现性即个人化的内在性、情感性,风格画法更趋于粗放、强悍、强烈,不和谐因素大大增加,在基本倾向上接近表现主义艺术,被称为“林风眠式表现主义”。
“在孤寂中有着热烈,在沉静中有着壮美,在失望中有着希望,在向往与怀旧中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林风眠传》的作者郑重,这样描述林风眠独特的艺术风格。郑重认为,这位时代感极强的艺术家,受到时代的冷落。但在和他同时代的画家中,没有人能觉察这种情绪,更没人能将其把握和表现出来。
从贬低到抬高
他引发的评论风波
林风眠生于1900年,与20世纪同龄,而他一生的艺术求索将近70年。林风眠的画既不是传统的中国画,也不是传统的油画,又不完全是西方的现代派。他使东方的水墨和西方的色彩结合,孕育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眠体”。
“在那个时代,林风眠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确实是被忽略了。”郎绍君说。林风眠和同辈的徐悲鸿、潘天寿等人,一生遭遇的是中西艺术融合的宏大命题。应当把生前孤寂的林风眠置于何种高度?一直在评论界有不同的说法。
有评论者说,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待徐悲鸿和林风眠上,存在“褒徐贬林”的偏向,之后又存在“贬徐褒林”的论调。对于林风眠“足以称得上是现代最伟大的大师”诸如此类的评价,也引起了一些评论家不满。郎绍君认为,简单地说,两人都探索艺术上的中西结合,都希望改造中国画,都用中国画的材料工具。但方法与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徐氏方法可称之为“中体西用”,林氏方法可称之为“西体中用”。
除了徐悲鸿,林风眠也经常被拿来与潘天寿作对比。吴冠中生前曾这样回忆两位老师留下的艺术遗产,林风眠提倡中、西结合,而潘天寿主张立足于民族本位艺术,中、西画要拉开距离。
在林风眠执掌杭州国立艺术学院时,他十分果敢地将西画系和国画系合一,只设绘画系。林风眠力主艺术风格流派的兼容并包,他还把与自己观点并不一样的潘天寿请来任教。潘天寿并不赞成林风眠将西画系和国画系合一的举措。之后,林风眠离开杭州艺专,潘天寿在任校长期间,又将两系分开教学,一直延续至今。
郎绍君认为,与徐悲鸿、潘天寿等艺术大师相比,林风眠主要是从西画的立场来吸收国画。林风眠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林风眠去法国时还不到20岁,他的画未定型,去到法国先学的是油画,回国后再学习国画。在西画吸收国画的艺术家中,林风眠无疑是最杰出、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
用吴冠中的话说,艺术创造都属个案,是非优劣全凭实践来检验。“无论如何,传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林风眠的中西结合和潘天寿的拉开距离似乎是站在了相反的两极,但他们却都推进了传统的创新。”
假画风波
市场迷雾中的林风眠
“没有人能污蔑、打击林风眠,唯一能谋杀林风眠的方式就是毁了他的艺术”。林风眠诞辰110周年之际,南方日报辗转找到了当年陪伴林风眠在香港度过晚年时光的义女冯叶。但冯叶在采访中多次哽咽。近两年,围绕着林风眠作品真假之争所产生的种种是非纠葛,让冯叶已不太愿意公开谈论林风眠,对于那些污损林风眠名誉的造假者冯叶很无奈,也很气愤。
早在1999年,中国美院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林风眠回顾展,冯叶在选作品时提出了一些意见,据称筛掉的假画就达数百幅之多。林风眠假画泛滥成灾,30年来,收藏家、美术馆、出版社、评论家及画廊早已深陷林风眠假画乱局而不能自拔。
2009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上,一幅署名林风眠的油画《渔获》以1634万港元天价成交,但随即引来的却是外界对《渔获》的真伪质疑。甚至有人说,“以个人的经验来看,它甚至算不上一件合格的仿品,技巧实在只是中学生的水平。”然而,艺术市场吊诡难言,判断真伪是个难题。
对林风眠作品的质疑也很快演变为一场对赝品来源的追踪与猜测,也将林风眠作品真赝之争推向了高潮。质疑者称,艺术品拍卖界有一个几乎可以称得上公开的秘密:目前市场中林风眠作品的赝品量几乎达到了泛滥的程度。上世纪林风眠的个别弟子、亲戚都曾经参与到造假活动中,因为当时整个艺术市场并没有今天这么“火爆”,一些老辈艺术家也对比较亲近的仿画者予以默许。上海一位石姓艺术品经纪人早年曾在嘉士得工作,与林风眠的一些学生素有交往,还爆出“内幕”林风眠的假画有两到三拨人在做。
此类言语一出,不仅林风眠名誉受到污损,林风眠的弟子也受到牵连,纠葛中包括与林风眠有20年师生情谊的潘其鎏,也有冯叶。对此,冯叶选择不再回应:“我陪伴林风眠度过整个晚年,很遗憾有十多年没有在父母身边,在我父亲去世不到一百天的时候,又出现许多污蔑的声音,他们就是想毁了林风眠。但一想起他晚年常说:‘还好有你这个小鬼陪在我身边’,我也知足了。”
当林风眠的艺术成为被消费的对象,而真正懂得林风眠的画的人又寥寥无几,林风眠的艺术显得有些悲凉。今年端午之前,两场林风眠作品展同时在上海开幕。一场在上海中国画院开幕,另一场在土山湾美术馆举行,作品真伪再次引起喧哗。
广东反应冷清
他对岭南画坛有何影响?
近年来,研究林风眠的人越来越多。杭州、上海等地相继成立了“林风眠研究会”。1999年,林风眠故居纪念馆在杭州西湖旁建成开放。但在林风眠的家乡广东,却似乎鲜有人去研究这位一个世纪的艺术大师。
林风眠19岁后离开梅州留学法国,之后几乎没有再与广东有太多联系。但在林风眠的学生中,有不少后来留在了广州美院,成为非常著名的大画家。比如广州美院的首任院长胡一川、水彩画大师王肇民以及油画家徐坚白,当年都就读过杭州艺专,但这些源流在广东本土美术史的传统中并未得到彰显。
“广东美术推崇实用主义,大众的、通俗的,实用主义有好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因为它对权力和金钱采取一种屈服的、模糊的态度。”评论家谭天说,不能单单以岭南派代表广东艺术,但广东美术界似乎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总是希望有一个东西来代表广东。比如,因为林风眠不属于岭南派,只好把他放到圈子外,这其实对广东美术界来说是一个损害。
“谈到广东的美术传统,就简单地想到岭南画派,这还是文化上不够大气的表现。比如林风眠、胡一川、王肇民,都不是岭南画派的,却相应地被边缘化,这值得反思。”谭天认为,面对林风眠这样的百年大师,广东的主流美术界应该有意识去纪念他、研究他。
今年恰逢林风眠先生诞辰110周年,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积极奔走,与国内近百名艺术家签署建设林风眠艺术园的倡议书,终于得到梅州当地的支持,拟在林风眠的故乡广东梅州建设林风眠艺术园、林风眠美术馆。未来,更多的广东人可能会借此了解这样一个生前孤独的传奇画家。
“林风眠的意义,不是对哪个省的意义,因为文化是天下公器、大用之用。”许江说,林风眠晚年去了香港,不能说香港的广东文化对他没有一定的作用。“林风眠对外来东西和民间传统的消化能力都值得广东借鉴和思考。他如何把民间的东西变成现代的东西、大气磅礴的东西,这些不仅对广东的画家,对全国的画家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参考《中国名画家全集林风眠》,郎绍君著以及《林风眠传》,郑重等著述。)
专题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李培实习生/杨文静
专访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林风眠留下哪些艺术遗产?
他的艺术是孤独的苦味的诗
知识分子的隐忍胸怀养育了他的艺术
南方日报:林风眠艺术上的标签似乎是苦难,如何理解这种苦难的含义?
许江:林风眠的一生是悲情的一生,他是二十世纪的同龄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世纪的重大变迁: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文化大革命……这些民族的大事件,都在他身上留下烙印。他的人生几乎映衬着一个世纪的民族文化的寻觅和苦难。所以我们说,林风眠的艺术有一种罕见的苦味。他的艺术就是这种孤独的苦味的诗。
对于20世纪来说,林风眠的艺术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民族曲折命运的写照,这是他的艺术真正了不起的地方。他的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天地,一边是带有中国传统清新隽远的作品,如静物、仕女,像清丽的小诗。另一方面,是古刹秋暮,芦苇孤暮悲情的画面,所以他的绘画表现了很广阔的中华民族的感情。20世纪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同时促进两种不同的心灵境界,一边是清丽的小诗,一边是悲情的呼喊。也很少有人像他一样遭遇这么多苦难,却仍然以清醒者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把所有感受到看到的嚼碎后又温润地吐出来,所以他的艺术中又透露着时代和个人的悲情,也有中华民族面对苦难背负理想的隽远的诗意。
可以说,林风眠是一个孤行者。他26岁的时候,回到北京执掌北平艺专,28岁,建立了杭州国立艺术院,即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团结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塑造了建院初期辉煌的十年,提出了系列中国艺术教育初创期的艺术主张,塑造了当代艺术开创时期的高峰。但是1938年后,他就如孤行的白鹜一样,开始艰辛的人生,几乎都是孤独度过,就是以一个温厚的老人的形象领受这些苦难,笑对人生的变迁。我们感到他的内心有中国知识分子隐忍的胸怀和能力,也正是这种隐忍养育了他的艺术。在他的艺术中,我们看到了苦难但没有抱怨,感受到悲情但没有绝望,一直带着艺术沧桑的诗意,其中隽永的感情深深感动我们。
他引入西画技巧更引入了西方现代主义精神
南方日报:林风眠有哪些价值被忽略?和同时代的画家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许江:重新关注林风眠对这个时代有很大的意义,意义不仅仅在于重新讨论他的绘画,去制造一个拍卖高峰,我们能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看到当时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林风眠在有生之年,他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仅抱怨没有用,而应思考他和那个时代其他艺术家有什么不同。
例如林风眠和徐悲鸿都认为中国艺术必须改革,必须从西方借取一些东西,来改变中国的艺术,改变人们对艺术的看法,改变中国人的民心。这是他们那代人的伟大之处。但是他们给出的药方不同。徐悲鸿认为,中国艺术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式微,就是因为和生活、现实疏远,所以他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他从西方引来现实主义的内涵充实中国艺术。徐悲鸿的做法是很有远见的,也起到了很大的改造中国艺术的作用,尤其到了1949年后,他和社会主张的革命现实主义一道,形成了社会主流,一再受到重视。
而林风眠也认为,要引进西方优秀的东西改变中国,但他不认为应简单引进西方写实主义,而应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西方自由创作的主张,这些在很多岁月中都受到误解,被视为洪水猛兽。1949年后,因被视为新派画不受到重视,他凄然离开学校。林风眠认为我们不应简单模仿老祖宗,也不应简单模仿自然,而应将两者嚼碎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吸取有益的东西,进行自由创造。他强调独立的意志、自由的精神,到了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它对艺术发展的意义,对于引进西方、振兴中国文化的独特意义。所以我们今天重新讨论林风眠的时候尤其要关注林风眠这一系列的主张,真正重新去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对我们的民族艺术振兴有新的认识。
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药方不同,在特定时代有不同的人生命运,不应去抱怨,而应在我们这个时代去重新认识它,重新呼唤这种精神在历史上带来的思考。
-
顺顺(づ ●─● )づ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9 20:04:5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4-01 13:11:32
-
临终的眼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0-10 09: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