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万法简史》译者序及作者序
《万法简史》译者序
文:廖世德
在个人的翻译生涯当中,有两个人(作者)对我的影响最大,一个是深而透彻的老克(克里希那穆提),一个是广而透彻的老肯(肯恩·威尔伯)。当然,说老肯“广”而透彻并不妥当;只是“广”是他明显的特点,你不看到都不行。他其实是深而广。说他深而广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他本人的见地深而广,一个是说他的研究途径深而广。但这两者往往互为表裡,相辅相成,浑成一体。由于译者个人的浅薄,老肯本人见地的深广,译者只能在其边缘翘足盼首张望,无法说是要在这里阐述、见证。但是他研究途径的深广,倒是可以在这里拾人牙慧,略述一二。
其实“深”——“深度(depth)——正是老肯的主要的”观念“。我们要是说他对于现代与后现代(除了肯定的部分之外)的一切喟叹、批判、提醒都是以此一观念提纲契领,实不为过。在理性自我的现代人心目中,人只有物质与生物两个层面,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人的意识发展,到达理性阶段之后,就是最高阶段,往上就没有了。甚至,有的人根本否定人有意识这个东西。因此,老肯的“深度”,指的就是人在物质与生物面之外,另有他“物”──人不是二维平面的东西,而是三维的存有多出来的一维即是心灵、灵性;人不是只有表面,而是表面之下还有深度,此一深度即是心灵,即是灵性。现代科学理性将一切深度弭为平面,弭为表面:只论位置,不论其他;说了位置,就说了全部的知识;这是他喟叹的所在,批判的目标,也是他整个学说发挥的着力点。
可是,面对理性科学巨大的力量乃至于主宰现代人思想、文化、世界观、经济、生产技术等每一层面的趋势之下,要伸张此一“深度”,“势必得有个做法”。于是他从进化论开始梳理。所有考古学的证据都是无可否认的,但是进化历程中有些环节,科学的解释却使不上力。可以说,这些环节,科学的解释和世人的理解其实是合糊其事。他以进化论认為鸟类的翅膀是由前肢演化而来为例说:“前肢也许是经过一百次的突变才变成有功能的翅膀,半翅半肢还不行;因為半翅半肢既不能飞,也不能跑,没有一点适应环境的价值。换句话说,如果是半翅半肢,你有的只是沦为他人晚餐的可能而已。这几百次突变必须在一只动物身上,在其一生中完成,而且它还要找到一只同类异性也完成了这几百次突变,然后它们还要互相找到对方,两者都另外有晚餐吃,有东西喝,再进行交配,下一代才会产生真正有功能的翅膀。”套一句现在的人常说的台语:“这哪有可能?”科学的解释在这里真的只能含糊其事了。可见,天择说的“天择”这个“择”,其实只是“择”出己经发生的转化而已,至于这个转化的本身,其机制却没有人知道。这个“机制”就是奥秘所在。
进化论以“机遇突变”──偶然的突变──解释宇宙的成因根本说不通。他说了一个故事;根据计算,一千只猴子随便(=偶然)打字,恰好(=机遇)打出一出莎士比亚戏剧(=有秩序的宇宙)的机率是一万兆兆兆分之一,等于每十亿个十亿年发生一次。但是,我们这个宇宙到目前为止也不过才一百二十亿年而已。根据计算,一百二十亿年连偶然产生一种酵素都不可能,遑论产生如许复杂精密的生物域、意识如许发达的人,以及如此浩瀚却又秩序井然的宇宙。
他在《性、生态、灵性》这本书的引论中开门见山就说:“这个世上有事情发生真是奇怪。起先什么东西都没有,然后发生‘大爆炸’(Big Bang),于是有了我们大家。这其是奇怪。”科学一向认为无中不能生有,但是宇宙的确是无中生有。爱因斯坦说,他用数学计算这个宇宙,算到最后碰到一道墙,过不去了,那一道墙后面,就是属于宗教的领域。这一道墙后面的奥秘,就是创造中的神性。
当然,要论证这个创造中的神性,要论证进化是神性在创造,在显化的过程,不能空口说白话。我们必须看到进化过程的每一次每一种发展都是往上一层的发展,不是随意的,有时比原先高,有时比原先低,参差不齐的发展──这个时侯,便是“全子”(holon)这个概念进入解释架构的时侯了。所谓全子,任何一个东西都是一个全子;任何一个全子都是“整体兼部分”──本身是完整的,但又是一个更大全子的一部分。较小全子含有较大全子的一部分,较大的全子含有较小全子的全部,加上自己另外的一部分;“反之则不然”──从这个“反之则不然”便可以判别出哪一个全子属于相对高阶,哪一个属于相对低阶;用在进化历程中,便可以判别个别进化发展阶段是相对高或低,合起来又可以判别整个进化歷程是否其的是有秩序的逐层往上发展,“觉知意识”越来越高。这是一回事。
另外一回事是,每一次每一种每一层的发展,是否确有其事,其内容是否确有其事这个,在取证的时候,就不能有争议,否则要见证神性的创造就见证不下去了。作者在这里提出“定位归纳”(orienting generaliaztion)做法,显然深明行事义理。他接着以“儿童智力发展”为例说明“定位归纳”,关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各家的说法不一,有说七个阶段,有说六个阶段,有说三个阶段等等;取证之时若是偏用其中一家说法,各家之间一定激辩不止,欲藉此见证神性之创造,殆矣!但是,如果在每一家的每一种阶段分法中,我们找出了至少有三个阶段是各家看法一致的,这个时侯,再来说儿童的智力是分成三个阶段照著这样的顺序发展的,便不会有争议。进化或发展的每一步论证没有争议,其发展阶序便大致可以确立。依据这样的定位性通则,确认进化历程的每一次每一种每一阶发展,加上前述高低阶的判别,整个进化历程的阶序(除了“序”还要有“阶”)就大致可以确立了。见证神性是这样见证的。
这个见证的过程,从作者年轻时初闻老子之道开始,中间歷经各种思辩、取证、论证,一直到近年拈出的“全层次全象限”观点,作者思想的发展──照他自己的分法──历经了五个阶段,他自己称之为威(尔伯)一至威五(《万法简史》属于威四时期的著作)。整个期间他发展出几个基本概念。要了解他,就必须了解这几个时期和主要概念,限于篇幅,我只简介他的基本概念:
1全子。这个概念借自亚瑟·柯思勒(Arthur Koestler):任何一事一物都是一个全子,都是“整体兼部分”,也就是,自己本身是完整的,都同时又是另一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
2二十条法则(the twenty tenets)。凡是全子,都依照这二十条法则运作,是为其运作的模式。老肯后来补充了两条,说是“凡是全子都要写借据给法界,所有的借据都会在空性中赎回”,十分有趣,十分有意思。
3前超谬误(the pretrans fallacy)。这是作者对于灵性发展的理解一个最有贡献的理论。我们常把前个人(prepersonal)状态误为超个人(transpersonal)状态,因为两者都是非个人(nonpersonal)。他常以纳粹份子的集体心灵状态说明这种谬误。很多人都羡慕儿童的“无我”状态,说是无异于“得道”之人;或是反过来,说某些“得道”之人都有一颗无我的“赤子之心”云云;都是前超谬误。其实一个是根本尚未通过,一个是已经超越而又包容,不一样。
4(学说的)五个阶段(the flve phases)。老肯的学说,他自己分为五个阶段,称之为威一至(目前的)威五。一般评论家评论他时,依据的常常是他较前前期的著作,很麻烦。
5 四大象限(the four quadrants)。要理解人的意识发展,必须从这四大象限来看才算完整:集体、个体、内在、外在;又可说是社会(集体外在)、文化(集体内在)、意向(个体内在)、行为(个体外在);又可说是互为客体(集体外在)、互为主体(集体内在)、客体(个体外在)、主体(个体内在);又可以简化为我(个体内在)、我们(集体内在)、它(外在);又可以说是真(外在)、善(集体内在、互为主体、我们)、美(个体内在、我),又可以说是佛(个体内在、我、美)、法(外在)、僧(集体内在、我们、善)。
6 整合哲学(lntegral Philosophy)。整合哲学志在整合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哲学的精髓,但也要避免其中任何极端的形式。
7 十个层次(the ten levels)。作者针对人的意识发展,提出这个十个阶段说,包括四个前个人、三个个人、三个超个人阶段。每一个阶段如果发生问题,也都有每个阶段特有的病理。
8 整合政治学(Integral Politics)。作者近年来开始将他的整合途径延伸到政治之上;他提出的观点是以自由主义的灵性(liberal spirituality)和神秘人本主义(mystical humanism)容纳左、右、上(up)──这个“上”是左右派一向都忽视的。
9 进化与内化(退化)。他的观点从头到尾都是进化的观点。有进化,会进化的,不只是自然界,文化、灵性也都会进化。奇妙的是,在背后支持这一股进化驱力的,却是退化(内化)过程。
10 三种科学(three types of science)。他重写科学哲学,不但容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且加入另一种科学:打坐、瑜伽、禪修。他要求那些否定人有灵性层面,否定人的意识还可以超越理性阶段的人自己做实验,有了实验所得资料再来评论。因为那些打坐、瑜伽的经验都是可以依循相同的过程复制,如同科学一般,所以他说那是另一种科学──“软科学”(soft science)。
11 法界(Kosmos)。他认为整个宇宙不只是物质,裡面还有神性。为了完整表达这样的意思,他借用了毕达哥拉斯的Kosmos之说,中文恰好有“法界”一词在意义上与之相应。
这几个基本概念贯穿于他的各个时期之间,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路标,在我们跟随他的思路寻思的时候,知道自己走在什么路径之上。透过这些基本概念的穿针引线,我们回头再看他论证创造中的神性,就知道他是两头衔接。一方面当然是在进化历程中找出一个逐层渐完整渐高超的发展模式(不是机遇,不是偶然);另一方面则是找出“过去曾经有少数精英、天赋异稟之人或所谓‘时代先驱’达到这种高深阶段”背后的模式,印证两者的相符相应,拈出人在进化路上终必走到灵性的、超个人超理性的阶段。他甚至说,这个阶段事实上“已经在街边路角等着我们”。
译者为了翻译本书,前前后后看了不下十遍,每次看每次掷书长叹。掷书长叹当然是因为感动。作者治学方法之严谨,组织能力之高强,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诚恳是其余事;书末根据全子的三种价值申论人必须权利与责任并重,除了享受权利,还必须好好负起责任;这是眼光落在生物、人、地球的生存层面上,其深刻心意流露的警语。至于超越层面,他喟叹德国从谢林(Schelling)以降──系唯心论昙花一现,见地凋零,致使“人类错失了一次机会”──错失了一次意识层次往上超越的机会。试想,人类在那一波唯心论思潮中,曾经有可能超越现代的理性阶段,往神性再接近一步‥‥。当然,他说,原因就在这一派人“没有瑜伽”,没有实修,因此无法把一时的另类意识状态(altered states),转变成永久的特质。因此,他在2000年出版的修正版裡面,把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改为“整合的观点”,提出我们如果以超越理性为目标,便必须要有“道路”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这里的“道路”,便是实修──四个象限、全象限的实修;不但要在个人情感、心智、灵性面(个体内在)探索,修行,打坐──大家一向都只是在这个象限努力──而且要锻炼身体(个体外在),譬如运动、注重营养、注意饮食等;另外要实践自己对集体外在的责任,譬如环保;还要处理好自己与家人、朋友、社群的关系(集体内在),使关系成为个人成长的一部分,也降低自我中心倾向,从事社会服务(慈济基金会在这一方面的事功令人肃然起敬),道德精进等。
“兼顾的层面越多,它们所发择的效果就越大,因为这些方法与你生命的每一个层面都息息相关。你要勤勉地修炼,集中全力让身心的潜能展露──直到身心的各个层面从空寂中彻底显露为止。” (摘自胡因梦译之《一味》)。
人超越的潜能是跨文化的,普世的可能性。作者一生几十年的探索、撰述,一直是在提醒世人这个潜能的可能性,跨文化的可能性;不但如此,他自己身為一个西方人,其实就是这种潜能的证例。
-----------------
二版作者序
文:肯恩·威尔伯
《万法简史》是我最受欢迎的几本书之一。这本书感人的地方在于,它包含了很多我发展出来的整合观点。“整合”的意思是说,这种途径试图尽可能从各个学科,从东西方,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从物理等硬科学到灵性学等软科学,容纳所有的其理,越完整越好。正如一位评论者说的:“历史上从未有一研究途径(如本书一般)容纳并荣显这么丰富的真理。”我个人宁可相信这是真的。但是,读者看完这本书,将是最好的裁判。
但如果是真的又怎样?所谓“整合的途径”指的是什么?在今天的世界又和我(每一个人)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整合的途径和商业、科学、灵性的关系。
研究人类──前现代、现代、现代 各方面文化的学者一直对人类文化丰富的多元性深感惊讶。那一道美丽的,多元文化的,多种色层的人文彩虹,在宗教、伦理、价值观、信仰方面显示出那么多重的差异。但是,令学者惊讶的,还有那多重的相似,譬如人的语言、认知、生理各方面,不论到了世界的哪个地方都非常类似。不论是哪里,人都能够建构影像、符号、概念。概念的内容纵或往往不同,建立概念的能力则一。这一种普世的、跨文化的模式啟发了我们一些人类状况重要的事情;因为,如果你发现的是大部分人乃至于所有人共有的东西,那么或许你已经发现某种深刻的意义。
那么,如果我们把这种种共有的模式拼接起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图像?
这有点像是人类基因排序计划(the Human Genome Project),只是我们现在要排的是人的意识和文化,是世界各地人类具备的文化能力。这样的拼接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幅人类潜能的非凡地图,人的种种可能性的地图。这样的地图能够帮助你我找出自己目前尚未具备的能力。这一幅地图将引导我们向高阶成长,引导我们掌握更好的机会。
不过,如果我们告诉你这种意识与文化(排序)计划(the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e Project)有很多已经完成,或许你会感到惊讶。这种意识与文化排序计划是世界各地叹以千计研究人员研究的结果,揭露了极深范畴之内的高等意识状态、成长阶段、灵性模式;种种科学研究成果反驳了长久以来经过科学唯物论及只论表面的后现代主义检查的说法(Versions)。
读者将在本书看到,种种潜能及可能性都是本书即将呈现的这一幅地图重要部分──这一幅地图是一种“万法理论”(万物理论、一切事物理论)。所谓“万法理论”是说,如果全世界各地的每一种文化都是重要的部分真理,那么要怎样做才能够把这些文化真理拼接成繁美的织锦,拼接成多元中的统一,拼接成多种色彩的彩虹?
还有,一旦拼接完成,接下来又要如何实际应用在我们身上?其实可能很简单:准确的,完整的人性潜能地图可以轻易的转译成高效能的商业、政治、医学、教育、灵性。反过来说,如果你的地图是部分的,断章取义的,片面的,那么你在商业、医学、灵性等方面的途径也将是部分的,断章取义的,片面的。狗嘴向来吐不出象牙。
因此,不论你努力的领域是哪一个部分,只要有“万法理论”,你的努力都会更有效能。所以难怪这幅完整全面的人性潜能地图已经成了政治、商业、教育、保健、法律、生态、科学、宗教等,几乎是每一个领域极度关切的事物。这一方面近年实际应用的情形,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万法理论:商业、政治、科学、灵性的整合观点》(A Theory of Everything:an integral vision for business, politics, science and spirituality)。
但是基本的东西在本书都已齐备。要判断这幅地图对你是否有用,你需要知道一些东西,本书可以提供给你。这幅地图乍听之下好像很复杂,但是你只要一掛起来看── 一如我在本书所为,你就会发现这幅地图其实很简单,很容易用。看完本书,你会具备所有必备的工具,随心所欲应用之。
最后一点:全面而完整的地图会使你目前对事物的理解更丰富,而不是否定你目前的理解。有的人不喜欢整合的途径,觉得整合的途径意味着他们目前的方式是错误的。不过,如果真的这样认為,那就像是法国菜厨师感觉墨西哥菜威胁到他一样。其实我们只是增加一些风格,并没有贬抑原来有的束西。我喜欢法国菜,也喜欢墨西哥菜。两者都受到欣赏并不会使其中任何一种消失。“法国菜厨师”如果会抗拒整合途径,多半是他原本就鄙视墨西哥菜的缘故…‥这种态度没有好处。
因此,读者将在本书发现一种“料理”上的国际性风格──人性潜能丰盛的自助餐,全部排列成一道亮丽的彩虹,一道你高深潜能的光谱。这幅地图其实是邀请你一起探索你广大的意识领域,你几近无限的“存”(being)与“变”(becoming)的潜能,从这裡抵达你其实从未离开的地方,也就是你自已最深的本性,自已的本来面目。
文:廖世德
在个人的翻译生涯当中,有两个人(作者)对我的影响最大,一个是深而透彻的老克(克里希那穆提),一个是广而透彻的老肯(肯恩·威尔伯)。当然,说老肯“广”而透彻并不妥当;只是“广”是他明显的特点,你不看到都不行。他其实是深而广。说他深而广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他本人的见地深而广,一个是说他的研究途径深而广。但这两者往往互为表裡,相辅相成,浑成一体。由于译者个人的浅薄,老肯本人见地的深广,译者只能在其边缘翘足盼首张望,无法说是要在这里阐述、见证。但是他研究途径的深广,倒是可以在这里拾人牙慧,略述一二。
其实“深”——“深度(depth)——正是老肯的主要的”观念“。我们要是说他对于现代与后现代(除了肯定的部分之外)的一切喟叹、批判、提醒都是以此一观念提纲契领,实不为过。在理性自我的现代人心目中,人只有物质与生物两个层面,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人的意识发展,到达理性阶段之后,就是最高阶段,往上就没有了。甚至,有的人根本否定人有意识这个东西。因此,老肯的“深度”,指的就是人在物质与生物面之外,另有他“物”──人不是二维平面的东西,而是三维的存有多出来的一维即是心灵、灵性;人不是只有表面,而是表面之下还有深度,此一深度即是心灵,即是灵性。现代科学理性将一切深度弭为平面,弭为表面:只论位置,不论其他;说了位置,就说了全部的知识;这是他喟叹的所在,批判的目标,也是他整个学说发挥的着力点。
可是,面对理性科学巨大的力量乃至于主宰现代人思想、文化、世界观、经济、生产技术等每一层面的趋势之下,要伸张此一“深度”,“势必得有个做法”。于是他从进化论开始梳理。所有考古学的证据都是无可否认的,但是进化历程中有些环节,科学的解释却使不上力。可以说,这些环节,科学的解释和世人的理解其实是合糊其事。他以进化论认為鸟类的翅膀是由前肢演化而来为例说:“前肢也许是经过一百次的突变才变成有功能的翅膀,半翅半肢还不行;因為半翅半肢既不能飞,也不能跑,没有一点适应环境的价值。换句话说,如果是半翅半肢,你有的只是沦为他人晚餐的可能而已。这几百次突变必须在一只动物身上,在其一生中完成,而且它还要找到一只同类异性也完成了这几百次突变,然后它们还要互相找到对方,两者都另外有晚餐吃,有东西喝,再进行交配,下一代才会产生真正有功能的翅膀。”套一句现在的人常说的台语:“这哪有可能?”科学的解释在这里真的只能含糊其事了。可见,天择说的“天择”这个“择”,其实只是“择”出己经发生的转化而已,至于这个转化的本身,其机制却没有人知道。这个“机制”就是奥秘所在。
进化论以“机遇突变”──偶然的突变──解释宇宙的成因根本说不通。他说了一个故事;根据计算,一千只猴子随便(=偶然)打字,恰好(=机遇)打出一出莎士比亚戏剧(=有秩序的宇宙)的机率是一万兆兆兆分之一,等于每十亿个十亿年发生一次。但是,我们这个宇宙到目前为止也不过才一百二十亿年而已。根据计算,一百二十亿年连偶然产生一种酵素都不可能,遑论产生如许复杂精密的生物域、意识如许发达的人,以及如此浩瀚却又秩序井然的宇宙。
他在《性、生态、灵性》这本书的引论中开门见山就说:“这个世上有事情发生真是奇怪。起先什么东西都没有,然后发生‘大爆炸’(Big Bang),于是有了我们大家。这其是奇怪。”科学一向认为无中不能生有,但是宇宙的确是无中生有。爱因斯坦说,他用数学计算这个宇宙,算到最后碰到一道墙,过不去了,那一道墙后面,就是属于宗教的领域。这一道墙后面的奥秘,就是创造中的神性。
当然,要论证这个创造中的神性,要论证进化是神性在创造,在显化的过程,不能空口说白话。我们必须看到进化过程的每一次每一种发展都是往上一层的发展,不是随意的,有时比原先高,有时比原先低,参差不齐的发展──这个时侯,便是“全子”(holon)这个概念进入解释架构的时侯了。所谓全子,任何一个东西都是一个全子;任何一个全子都是“整体兼部分”──本身是完整的,但又是一个更大全子的一部分。较小全子含有较大全子的一部分,较大的全子含有较小全子的全部,加上自己另外的一部分;“反之则不然”──从这个“反之则不然”便可以判别出哪一个全子属于相对高阶,哪一个属于相对低阶;用在进化历程中,便可以判别个别进化发展阶段是相对高或低,合起来又可以判别整个进化歷程是否其的是有秩序的逐层往上发展,“觉知意识”越来越高。这是一回事。
另外一回事是,每一次每一种每一层的发展,是否确有其事,其内容是否确有其事这个,在取证的时候,就不能有争议,否则要见证神性的创造就见证不下去了。作者在这里提出“定位归纳”(orienting generaliaztion)做法,显然深明行事义理。他接着以“儿童智力发展”为例说明“定位归纳”,关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各家的说法不一,有说七个阶段,有说六个阶段,有说三个阶段等等;取证之时若是偏用其中一家说法,各家之间一定激辩不止,欲藉此见证神性之创造,殆矣!但是,如果在每一家的每一种阶段分法中,我们找出了至少有三个阶段是各家看法一致的,这个时侯,再来说儿童的智力是分成三个阶段照著这样的顺序发展的,便不会有争议。进化或发展的每一步论证没有争议,其发展阶序便大致可以确立。依据这样的定位性通则,确认进化历程的每一次每一种每一阶发展,加上前述高低阶的判别,整个进化历程的阶序(除了“序”还要有“阶”)就大致可以确立了。见证神性是这样见证的。
这个见证的过程,从作者年轻时初闻老子之道开始,中间歷经各种思辩、取证、论证,一直到近年拈出的“全层次全象限”观点,作者思想的发展──照他自己的分法──历经了五个阶段,他自己称之为威(尔伯)一至威五(《万法简史》属于威四时期的著作)。整个期间他发展出几个基本概念。要了解他,就必须了解这几个时期和主要概念,限于篇幅,我只简介他的基本概念:
1全子。这个概念借自亚瑟·柯思勒(Arthur Koestler):任何一事一物都是一个全子,都是“整体兼部分”,也就是,自己本身是完整的,都同时又是另一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
2二十条法则(the twenty tenets)。凡是全子,都依照这二十条法则运作,是为其运作的模式。老肯后来补充了两条,说是“凡是全子都要写借据给法界,所有的借据都会在空性中赎回”,十分有趣,十分有意思。
3前超谬误(the pretrans fallacy)。这是作者对于灵性发展的理解一个最有贡献的理论。我们常把前个人(prepersonal)状态误为超个人(transpersonal)状态,因为两者都是非个人(nonpersonal)。他常以纳粹份子的集体心灵状态说明这种谬误。很多人都羡慕儿童的“无我”状态,说是无异于“得道”之人;或是反过来,说某些“得道”之人都有一颗无我的“赤子之心”云云;都是前超谬误。其实一个是根本尚未通过,一个是已经超越而又包容,不一样。
4(学说的)五个阶段(the flve phases)。老肯的学说,他自己分为五个阶段,称之为威一至(目前的)威五。一般评论家评论他时,依据的常常是他较前前期的著作,很麻烦。
5 四大象限(the four quadrants)。要理解人的意识发展,必须从这四大象限来看才算完整:集体、个体、内在、外在;又可说是社会(集体外在)、文化(集体内在)、意向(个体内在)、行为(个体外在);又可说是互为客体(集体外在)、互为主体(集体内在)、客体(个体外在)、主体(个体内在);又可以简化为我(个体内在)、我们(集体内在)、它(外在);又可以说是真(外在)、善(集体内在、互为主体、我们)、美(个体内在、我),又可以说是佛(个体内在、我、美)、法(外在)、僧(集体内在、我们、善)。
6 整合哲学(lntegral Philosophy)。整合哲学志在整合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哲学的精髓,但也要避免其中任何极端的形式。
7 十个层次(the ten levels)。作者针对人的意识发展,提出这个十个阶段说,包括四个前个人、三个个人、三个超个人阶段。每一个阶段如果发生问题,也都有每个阶段特有的病理。
8 整合政治学(Integral Politics)。作者近年来开始将他的整合途径延伸到政治之上;他提出的观点是以自由主义的灵性(liberal spirituality)和神秘人本主义(mystical humanism)容纳左、右、上(up)──这个“上”是左右派一向都忽视的。
9 进化与内化(退化)。他的观点从头到尾都是进化的观点。有进化,会进化的,不只是自然界,文化、灵性也都会进化。奇妙的是,在背后支持这一股进化驱力的,却是退化(内化)过程。
10 三种科学(three types of science)。他重写科学哲学,不但容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且加入另一种科学:打坐、瑜伽、禪修。他要求那些否定人有灵性层面,否定人的意识还可以超越理性阶段的人自己做实验,有了实验所得资料再来评论。因为那些打坐、瑜伽的经验都是可以依循相同的过程复制,如同科学一般,所以他说那是另一种科学──“软科学”(soft science)。
11 法界(Kosmos)。他认为整个宇宙不只是物质,裡面还有神性。为了完整表达这样的意思,他借用了毕达哥拉斯的Kosmos之说,中文恰好有“法界”一词在意义上与之相应。
这几个基本概念贯穿于他的各个时期之间,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路标,在我们跟随他的思路寻思的时候,知道自己走在什么路径之上。透过这些基本概念的穿针引线,我们回头再看他论证创造中的神性,就知道他是两头衔接。一方面当然是在进化历程中找出一个逐层渐完整渐高超的发展模式(不是机遇,不是偶然);另一方面则是找出“过去曾经有少数精英、天赋异稟之人或所谓‘时代先驱’达到这种高深阶段”背后的模式,印证两者的相符相应,拈出人在进化路上终必走到灵性的、超个人超理性的阶段。他甚至说,这个阶段事实上“已经在街边路角等着我们”。
译者为了翻译本书,前前后后看了不下十遍,每次看每次掷书长叹。掷书长叹当然是因为感动。作者治学方法之严谨,组织能力之高强,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诚恳是其余事;书末根据全子的三种价值申论人必须权利与责任并重,除了享受权利,还必须好好负起责任;这是眼光落在生物、人、地球的生存层面上,其深刻心意流露的警语。至于超越层面,他喟叹德国从谢林(Schelling)以降──系唯心论昙花一现,见地凋零,致使“人类错失了一次机会”──错失了一次意识层次往上超越的机会。试想,人类在那一波唯心论思潮中,曾经有可能超越现代的理性阶段,往神性再接近一步‥‥。当然,他说,原因就在这一派人“没有瑜伽”,没有实修,因此无法把一时的另类意识状态(altered states),转变成永久的特质。因此,他在2000年出版的修正版裡面,把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改为“整合的观点”,提出我们如果以超越理性为目标,便必须要有“道路”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这里的“道路”,便是实修──四个象限、全象限的实修;不但要在个人情感、心智、灵性面(个体内在)探索,修行,打坐──大家一向都只是在这个象限努力──而且要锻炼身体(个体外在),譬如运动、注重营养、注意饮食等;另外要实践自己对集体外在的责任,譬如环保;还要处理好自己与家人、朋友、社群的关系(集体内在),使关系成为个人成长的一部分,也降低自我中心倾向,从事社会服务(慈济基金会在这一方面的事功令人肃然起敬),道德精进等。
“兼顾的层面越多,它们所发择的效果就越大,因为这些方法与你生命的每一个层面都息息相关。你要勤勉地修炼,集中全力让身心的潜能展露──直到身心的各个层面从空寂中彻底显露为止。” (摘自胡因梦译之《一味》)。
人超越的潜能是跨文化的,普世的可能性。作者一生几十年的探索、撰述,一直是在提醒世人这个潜能的可能性,跨文化的可能性;不但如此,他自己身為一个西方人,其实就是这种潜能的证例。
-----------------
二版作者序
文:肯恩·威尔伯
《万法简史》是我最受欢迎的几本书之一。这本书感人的地方在于,它包含了很多我发展出来的整合观点。“整合”的意思是说,这种途径试图尽可能从各个学科,从东西方,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从物理等硬科学到灵性学等软科学,容纳所有的其理,越完整越好。正如一位评论者说的:“历史上从未有一研究途径(如本书一般)容纳并荣显这么丰富的真理。”我个人宁可相信这是真的。但是,读者看完这本书,将是最好的裁判。
但如果是真的又怎样?所谓“整合的途径”指的是什么?在今天的世界又和我(每一个人)有什么关系?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整合的途径和商业、科学、灵性的关系。
研究人类──前现代、现代、现代 各方面文化的学者一直对人类文化丰富的多元性深感惊讶。那一道美丽的,多元文化的,多种色层的人文彩虹,在宗教、伦理、价值观、信仰方面显示出那么多重的差异。但是,令学者惊讶的,还有那多重的相似,譬如人的语言、认知、生理各方面,不论到了世界的哪个地方都非常类似。不论是哪里,人都能够建构影像、符号、概念。概念的内容纵或往往不同,建立概念的能力则一。这一种普世的、跨文化的模式啟发了我们一些人类状况重要的事情;因为,如果你发现的是大部分人乃至于所有人共有的东西,那么或许你已经发现某种深刻的意义。
那么,如果我们把这种种共有的模式拼接起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图像?
这有点像是人类基因排序计划(the Human Genome Project),只是我们现在要排的是人的意识和文化,是世界各地人类具备的文化能力。这样的拼接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幅人类潜能的非凡地图,人的种种可能性的地图。这样的地图能够帮助你我找出自己目前尚未具备的能力。这一幅地图将引导我们向高阶成长,引导我们掌握更好的机会。
不过,如果我们告诉你这种意识与文化(排序)计划(the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e Project)有很多已经完成,或许你会感到惊讶。这种意识与文化排序计划是世界各地叹以千计研究人员研究的结果,揭露了极深范畴之内的高等意识状态、成长阶段、灵性模式;种种科学研究成果反驳了长久以来经过科学唯物论及只论表面的后现代主义检查的说法(Versions)。
读者将在本书看到,种种潜能及可能性都是本书即将呈现的这一幅地图重要部分──这一幅地图是一种“万法理论”(万物理论、一切事物理论)。所谓“万法理论”是说,如果全世界各地的每一种文化都是重要的部分真理,那么要怎样做才能够把这些文化真理拼接成繁美的织锦,拼接成多元中的统一,拼接成多种色彩的彩虹?
还有,一旦拼接完成,接下来又要如何实际应用在我们身上?其实可能很简单:准确的,完整的人性潜能地图可以轻易的转译成高效能的商业、政治、医学、教育、灵性。反过来说,如果你的地图是部分的,断章取义的,片面的,那么你在商业、医学、灵性等方面的途径也将是部分的,断章取义的,片面的。狗嘴向来吐不出象牙。
因此,不论你努力的领域是哪一个部分,只要有“万法理论”,你的努力都会更有效能。所以难怪这幅完整全面的人性潜能地图已经成了政治、商业、教育、保健、法律、生态、科学、宗教等,几乎是每一个领域极度关切的事物。这一方面近年实际应用的情形,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万法理论:商业、政治、科学、灵性的整合观点》(A Theory of Everything:an integral vision for business, politics, science and spirituality)。
但是基本的东西在本书都已齐备。要判断这幅地图对你是否有用,你需要知道一些东西,本书可以提供给你。这幅地图乍听之下好像很复杂,但是你只要一掛起来看── 一如我在本书所为,你就会发现这幅地图其实很简单,很容易用。看完本书,你会具备所有必备的工具,随心所欲应用之。
最后一点:全面而完整的地图会使你目前对事物的理解更丰富,而不是否定你目前的理解。有的人不喜欢整合的途径,觉得整合的途径意味着他们目前的方式是错误的。不过,如果真的这样认為,那就像是法国菜厨师感觉墨西哥菜威胁到他一样。其实我们只是增加一些风格,并没有贬抑原来有的束西。我喜欢法国菜,也喜欢墨西哥菜。两者都受到欣赏并不会使其中任何一种消失。“法国菜厨师”如果会抗拒整合途径,多半是他原本就鄙视墨西哥菜的缘故…‥这种态度没有好处。
因此,读者将在本书发现一种“料理”上的国际性风格──人性潜能丰盛的自助餐,全部排列成一道亮丽的彩虹,一道你高深潜能的光谱。这幅地图其实是邀请你一起探索你广大的意识领域,你几近无限的“存”(being)与“变”(becoming)的潜能,从这裡抵达你其实从未离开的地方,也就是你自已最深的本性,自已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