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切语言,教人以沉默
此前从未完整读过一本诗集。
究其原因,其一,诗心有限,读诗多属附庸风雅,是故浅尝辄止,看了几页就扔下掉头不顾,全然不念其中的好处。其二,诗这个东西感情太丰富,读多了消化不良,郁积于心,难免头昏眼花、神智恍惚,所以我常常同情读中文尤其搞诗歌的同学,需要多么大的一颗心脏才能包容那么多的人类情感,生吞活剥之余,还得拆散重组,抽丝剔骨,化为己用,多么痛苦的过程。常有人问我,你是不是念中文的?我偷偷地笑,中文系不要俺,俺不是那块料。
幸亏不要我。
直到遇到辛波斯卡。
去年澳洲之旅,居然把《万物静默如谜》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今年韩国之行,《我曾这样寂寞生活》又读了个七七八八。
两本都是湖南文艺出的辛波斯卡诗选集,第一辑的译者是来自台湾的陈黎和张芬龄,第二辑则是客居德国的年轻诗人胡桑。
辛波斯卡,波兰女诗人,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想来想去,之所以读了下来,是因为辛波斯卡太过冷静。
“这里躺着,像逗点般,一个
旧派的人。她写过几首诗,
大地赐予她长眠,虽然她生前
不曾加入任何文学派系。
她的墓上除了这首小诗、牛蒡,
和猫头鹰外,别无其他珍物
路人啊,拿出你提包里的计算器,
思索一下辛波斯卡的命运。”
(《墓志铭》)
这是辛波斯卡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典型的辛波斯卡,冷静,带着自嘲和反讽,语言简单平凡,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精准而直接地概括了自己的一生。终其一生,辛波斯卡都过着这种简单朴素的生活,除了写了180首诗,没有其他的功业。作为活到八十八岁的诗人,这个数量可以说是相当地少,是真正的少而精。
辛波斯卡的冷静,并非冷漠。她的冷静中蕴含着对世界万物的巨大的悲悯。不同于一般从人类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她试图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从万物自己的角度来观照世界:
“我们称它为一粒沙,
但它既不自称为粒,也不自称为沙。
没有名字,它照样过得很好,不管是一般的、独特的
永久的,短暂的,谬误的,或贴切的名字。
“它并不需要我们的瞥视和触摸。
它并不觉得自己被注释和触摸。
它掉落在窗台上这个事实
只是我们的,而不是它的经验。
对它而言,这和落在其他地方并无两样,
不确定它已完成坠落
或者还在坠落中。”
(《一粒沙看世界》)
从这样的视角,辛波斯卡在平凡的、微小的事物中发现生命和人性的力量,一粒沙,一颗小星星,一张底片,一个数字(《π》) 。通过这样微小的个体,辛波斯卡无声地与宏大、与历史必然性进行对抗:
“我为小回答而向大问题道歉。
真理,请不要太在意我。”
(《在一颗小星星下》)
谁说辛波斯卡不关心政治、远离政治?她蔑视政治的宏大问题,不迷信所谓的“真理”,而是相信真实的政治与历史隐藏在她那些平凡的、甚至是琐碎的“小回答”当中。这种“小回答”几乎是辛波斯卡的诗歌宣言。在《被激怒的缪斯》一诗中,辛波斯卡要用沉默来对抗“雄壮的诗句”:
“幸运的是我知道,
应该怎样去对待这种沉默。
如果我甚至不敢
去触及带刺的玫瑰,
我又怎能容忍
雄壮的诗句向我尖叫?”
在《对色情文学的看法》中,她用反讽的手法隐晦地批判当时的波兰对思想文化的审查制度:
“再没有比思想更淫荡的事物了。
这类放浪的行径嚣狂如随风飘送的野草
蔓生于雏菊铺造的园地。”
像一切伟大的文学家一样,辛波斯卡深刻洞察了文学与政治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学的力量来源即在于政治性。而政治性,就是基于人性,对这个时代的人类生存及其与世间万物的关系等问题的关注,简而言之,就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时代之子》一诗中,辛波斯卡直接了当地说出了政治的普遍性:
“无论你喜爱或厌恶,
你的基因中含有一个政治的过去,
皮肤,有政治的色泽,
眼睛,有政治的偏见。
“你的话语中有政治的回声,
你的沉默,也在替它辩护。
那么,无论何种方式,你都在谈论政治。”
对这样的真实世界,辛波斯卡并不回避。她直面这个世界的黑暗,同时又不曾失去对它的信心。比如:
“这可怕的世界并不缺少魅力,
不缺少
值得为之醒来的黎明。”
(《现实在要求》)
这样的态度,有点类似于斯多葛主义立足现实、坚守内心的信念。在那首著名的呼唤雪人的诗作(《记一次不存在的喜马拉雅之旅》)中,这种态度表露得最为明显。喜马拉雅,远离纷争的世外桃源,“群山涌向月亮/跃出的瞬间被铭刻于/突然撕裂的天空”,何等壮观的景色,然而,接下来笔锋一转,诗人用更加有力的、此起彼伏的声音,呼唤雪人的回归,回归那“玫瑰是红色的/而紫罗兰是蓝的”世界;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上,罪行虽然存在,“雪人,我们这儿所从事的/并非全是罪行/雪人,每一次判刑/并不意味着死亡”;但是,这儿也有着那么多的美好,“雪人,我们这儿有莎士比亚/雪人,我们打牌/拉小提琴。在黄昏/我们点起灯,雪人”。
瑞典学院给辛波斯卡的诺奖授奖辞是极其精确的:辛波斯卡的诗“通过精确的反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段中”。胡桑说:“反讽不是廉价的幽默,相反,她善于精妙的错位、偶然和断裂,唤醒根植于我们内在的对世界的忧伤、乡愁和依恋”。在这种冷静的反讽之下,蕴藏着辛波斯卡对世间万物的无限悲悯之情,赋予这反讽以力量。所以,最精妙的依然是辛波斯卡对日常生活的沉思,对人性、对个人命运的深刻的、冷静的关注:
“个体的命运
被赋予我们,为了审视:
多数命运被我们拒绝,
带着恐惧与忧伤。”
(《事件的版本》)
《记忆》中的美妙:
“他们在湖边一起跪下,
梳下发间的枯叶;
小鱼,如一颗星辰所聚集的光线,
游向凝视他们的人。”
《种种可能》中的热烈展现的自我:
“我偏爱喜欢人们
胜于喜欢人类”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辛波斯卡关注的是个体而非整体,是人们而非人类。当然,在这首诗中,还有作为第二辑《我曾这样寂寞生活》卷首的诗句: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胜于不写诗的荒谬。”
不过,我最喜欢的一句,是这样的:
“我用一切语言
教人以沉默”
(《分类广告》)
辛波斯卡一生寂寞生活,沉默,沉思。她用自己的诗句,告诉人们如何沉默,唯有沉默之后,才能于无声处,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万物静默如谜:辛波斯卡诗选》,维斯拉瓦·辛波斯卡,陈黎、张芬龄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8月;《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维斯拉瓦·辛波斯卡,胡桑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2月。)
究其原因,其一,诗心有限,读诗多属附庸风雅,是故浅尝辄止,看了几页就扔下掉头不顾,全然不念其中的好处。其二,诗这个东西感情太丰富,读多了消化不良,郁积于心,难免头昏眼花、神智恍惚,所以我常常同情读中文尤其搞诗歌的同学,需要多么大的一颗心脏才能包容那么多的人类情感,生吞活剥之余,还得拆散重组,抽丝剔骨,化为己用,多么痛苦的过程。常有人问我,你是不是念中文的?我偷偷地笑,中文系不要俺,俺不是那块料。
幸亏不要我。
直到遇到辛波斯卡。
去年澳洲之旅,居然把《万物静默如谜》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今年韩国之行,《我曾这样寂寞生活》又读了个七七八八。
两本都是湖南文艺出的辛波斯卡诗选集,第一辑的译者是来自台湾的陈黎和张芬龄,第二辑则是客居德国的年轻诗人胡桑。
辛波斯卡,波兰女诗人,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想来想去,之所以读了下来,是因为辛波斯卡太过冷静。
“这里躺着,像逗点般,一个
旧派的人。她写过几首诗,
大地赐予她长眠,虽然她生前
不曾加入任何文学派系。
她的墓上除了这首小诗、牛蒡,
和猫头鹰外,别无其他珍物
路人啊,拿出你提包里的计算器,
思索一下辛波斯卡的命运。”
(《墓志铭》)
这是辛波斯卡为自己写的墓志铭,典型的辛波斯卡,冷静,带着自嘲和反讽,语言简单平凡,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精准而直接地概括了自己的一生。终其一生,辛波斯卡都过着这种简单朴素的生活,除了写了180首诗,没有其他的功业。作为活到八十八岁的诗人,这个数量可以说是相当地少,是真正的少而精。
辛波斯卡的冷静,并非冷漠。她的冷静中蕴含着对世界万物的巨大的悲悯。不同于一般从人类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她试图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从万物自己的角度来观照世界:
“我们称它为一粒沙,
但它既不自称为粒,也不自称为沙。
没有名字,它照样过得很好,不管是一般的、独特的
永久的,短暂的,谬误的,或贴切的名字。
“它并不需要我们的瞥视和触摸。
它并不觉得自己被注释和触摸。
它掉落在窗台上这个事实
只是我们的,而不是它的经验。
对它而言,这和落在其他地方并无两样,
不确定它已完成坠落
或者还在坠落中。”
(《一粒沙看世界》)
从这样的视角,辛波斯卡在平凡的、微小的事物中发现生命和人性的力量,一粒沙,一颗小星星,一张底片,一个数字(《π》) 。通过这样微小的个体,辛波斯卡无声地与宏大、与历史必然性进行对抗:
“我为小回答而向大问题道歉。
真理,请不要太在意我。”
(《在一颗小星星下》)
谁说辛波斯卡不关心政治、远离政治?她蔑视政治的宏大问题,不迷信所谓的“真理”,而是相信真实的政治与历史隐藏在她那些平凡的、甚至是琐碎的“小回答”当中。这种“小回答”几乎是辛波斯卡的诗歌宣言。在《被激怒的缪斯》一诗中,辛波斯卡要用沉默来对抗“雄壮的诗句”:
“幸运的是我知道,
应该怎样去对待这种沉默。
如果我甚至不敢
去触及带刺的玫瑰,
我又怎能容忍
雄壮的诗句向我尖叫?”
在《对色情文学的看法》中,她用反讽的手法隐晦地批判当时的波兰对思想文化的审查制度:
“再没有比思想更淫荡的事物了。
这类放浪的行径嚣狂如随风飘送的野草
蔓生于雏菊铺造的园地。”
像一切伟大的文学家一样,辛波斯卡深刻洞察了文学与政治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学的力量来源即在于政治性。而政治性,就是基于人性,对这个时代的人类生存及其与世间万物的关系等问题的关注,简而言之,就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时代之子》一诗中,辛波斯卡直接了当地说出了政治的普遍性:
“无论你喜爱或厌恶,
你的基因中含有一个政治的过去,
皮肤,有政治的色泽,
眼睛,有政治的偏见。
“你的话语中有政治的回声,
你的沉默,也在替它辩护。
那么,无论何种方式,你都在谈论政治。”
对这样的真实世界,辛波斯卡并不回避。她直面这个世界的黑暗,同时又不曾失去对它的信心。比如:
“这可怕的世界并不缺少魅力,
不缺少
值得为之醒来的黎明。”
(《现实在要求》)
这样的态度,有点类似于斯多葛主义立足现实、坚守内心的信念。在那首著名的呼唤雪人的诗作(《记一次不存在的喜马拉雅之旅》)中,这种态度表露得最为明显。喜马拉雅,远离纷争的世外桃源,“群山涌向月亮/跃出的瞬间被铭刻于/突然撕裂的天空”,何等壮观的景色,然而,接下来笔锋一转,诗人用更加有力的、此起彼伏的声音,呼唤雪人的回归,回归那“玫瑰是红色的/而紫罗兰是蓝的”世界;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上,罪行虽然存在,“雪人,我们这儿所从事的/并非全是罪行/雪人,每一次判刑/并不意味着死亡”;但是,这儿也有着那么多的美好,“雪人,我们这儿有莎士比亚/雪人,我们打牌/拉小提琴。在黄昏/我们点起灯,雪人”。
瑞典学院给辛波斯卡的诺奖授奖辞是极其精确的:辛波斯卡的诗“通过精确的反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段中”。胡桑说:“反讽不是廉价的幽默,相反,她善于精妙的错位、偶然和断裂,唤醒根植于我们内在的对世界的忧伤、乡愁和依恋”。在这种冷静的反讽之下,蕴藏着辛波斯卡对世间万物的无限悲悯之情,赋予这反讽以力量。所以,最精妙的依然是辛波斯卡对日常生活的沉思,对人性、对个人命运的深刻的、冷静的关注:
“个体的命运
被赋予我们,为了审视:
多数命运被我们拒绝,
带着恐惧与忧伤。”
(《事件的版本》)
《记忆》中的美妙:
“他们在湖边一起跪下,
梳下发间的枯叶;
小鱼,如一颗星辰所聚集的光线,
游向凝视他们的人。”
《种种可能》中的热烈展现的自我:
“我偏爱喜欢人们
胜于喜欢人类”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辛波斯卡关注的是个体而非整体,是人们而非人类。当然,在这首诗中,还有作为第二辑《我曾这样寂寞生活》卷首的诗句: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胜于不写诗的荒谬。”
不过,我最喜欢的一句,是这样的:
“我用一切语言
教人以沉默”
(《分类广告》)
辛波斯卡一生寂寞生活,沉默,沉思。她用自己的诗句,告诉人们如何沉默,唯有沉默之后,才能于无声处,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万物静默如谜:辛波斯卡诗选》,维斯拉瓦·辛波斯卡,陈黎、张芬龄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8月;《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维斯拉瓦·辛波斯卡,胡桑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2月。)
-
雪窗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8-25 14: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