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非记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开始说起。其实每次回来都想写点类似游记的东西,但每次就比较懒。突然想看看几年前的流水账,读起来确实也挺有意思的,各个时期的文字都会有其时代特色以及体现心智成熟与否。从北京的独自旅行开始,我对于旅行的态度和基调的雏形就已经形成了,感悟多少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旅行中的每个点都可以是一个小故事,我只是讲故事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一出剧本,我只是剧本中的一个演员;每一场景色都是一副画,我只是欣赏画的看客。时间顺流直下,而记忆则是逆流成河。
姑娘,好美
姑娘在马路对面给我打电话,说已经到路口了,正在等红绿灯。我一抬眼,瞬间就捕捉到她的身影,看着她疾步如风地走近。我有些木讷地站起来,顺手接过手中的盆栽,一下子失去了旅行时的语言能力和逗逼情怀。在城市中看着经过写字楼过滤的、行色匆匆又韵味十足的现代女性,对比旅行中身材婀娜如诗如画般的女子,脑中浮现四个字:“姑娘,好美!”然而,人类的五官是相通的却由不同的大脑皮层控制,声控系统只是机械地吐露着无关痛痒的词语组合。
昏暗的意式餐厅里没有几个人,让人恍惚好似置身于安静复古的地下酒窖之中。此时的姑娘坐在我对面,暗黄色的光线打在她的脸上,有种不敢直视的美。聊天很愉快,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聊到一对年轻夫妇,出国留学归来,放弃体面高薪的工作而隐于闹市开了家小店。不用去羡慕,也无需模仿。人确实只有达到了一定地高度,才能真正退得下来。姑娘说:“我现在启航可能已经晚了。”我说:“人在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那晚,我们分别在一个不知名的路口,一个人慢慢走回地铁站确实要花20分钟。
有梦想的姑娘,美极了!我怎能舍得不放手让你去追逐你的理想。
回首卓尔山脚下的小村庄,遍野的青稞和油菜花摇摆着,姑娘一身红衣踏风而来,生如夏花般绚烂,嘴角上扬一句问候、一个握手:“你们也是稻草人吧?我们刚到!”姑娘继续走向我背后的远方,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花田上方。停留只是刹那,转身便是天涯。
(题外音:突然发现不先交代一个人物,无法连串各种故事啊。)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金木水火土,鑫森淼焱垚。真正认识最后一个字并记住,是因为一个叫”三土“的女(she)青(jing)年(bing)。这篇文章的基调应该是很文艺的,可是写到这里,总觉得好像用文艺的手笔实在写不下去了。哎,我尽力。
缘起缘灭,总有因果。去云南之前,已经看到领队的招聘文向云南发放而去,强烈预感会碰到一个云南当地的领队,果不其然。看到集合文件里的领队名字,认为是一条汉子带队,见到本尊后感觉,(确实是条汉子!)居然是个软妹子!咳咳,吐槽夸赞的话就不多说了。
出去旅行喜欢欣赏各式各样的风景,也热衷于观察性格迥异的人。作为一个领队,确实比导游更加辛苦,要付出的也更多。虎跳峡的上坡时,经历了无数的20分钟和千千万万草泥马的奔腾后,我回到了公路上满血复活。一直没开口说谢谢,其实心中非常感激,一直有人在边上鼓励我走完这段旅程。跟了三土三次队,每次都会出点bug,不知是不是我们八字相冲啊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最后觉得这毕竟是看脸的。一个学兽医的女青年心理承受能力确实很厉害,很多时候仔细观察三土一个人的时候,烦恼、焦躁的情绪若隐若现,但是面对队员的时候总是以一个很欢乐愉快的情绪去感染每个人,小小的身躯里有着一颗很强大的内心。
每次遇到一群人,一起经历一段旅程,分别的时候往往就是后会无期。在西宁这个粗犷而奔放的城市,和三土一起看了一部用散文手法拍的类似随笔一样的电影,在三土不停的电话微语和放肆大笑中,听着《平凡之路》离开剧场。自己回到上海开始工作后,也是觉得,人就是在这种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停转换着。细细回想,我所习惯的生活离我心中的自由还很远,很远。
路上的景色很美,可是,再美也只能是背景,而路上的人,才是最美的风景。
遗美敦煌,不负一世韶光
敦煌,曾经只是在书本、电影或是别人嘴里了解来的地方,如今,我确确实实地踩在这片土地上。身临莫高窟,恍如穿越时空,触摸着那遥不可及又近在咫尺的历史长河。
遥望鸣沙山,本觉得此山并不高,也无悬崖峭壁,登上山应该也无任何问题。随即跟着几个年轻的俊男美女,不走寻常路,从山侧较陡的地方直线往上窜。其实,“窜”这个字用在我身上并不恰当,只是我眼中那几个年轻人都迅速在我仰视的角度消失在视线里。我爬了也就200米左右,反身坐在沙山上,往远处一看,惊喜的是景色已然很美,角度刚好,月牙泉上顶着落日。此情此景已是如此美哉,何必登顶?于是乎,毫无继续爬山之意,躺下,闭眼。
这一觉,从阳光明媚到日落西山,做了很多的白日梦。大多数印象深刻的影像都是她的正面照,而我的眼睛就是相机镜头。变换的是无数的背景,而不变的是她笑靥如初。最后一幅画面,天色渐晚,她在鸣沙山顶,趴在沙子上,微笑着对着镜头伸着手。醒了,不知不觉,已不见太阳,想到最后一幕,回首望向山顶,虽知她并不在那儿,却就这么望着、想着。
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只是路过的风景。有些人,则会在心里生根抽芽。缘深缘浅,早有分晓,任我如何修行,也无法改变初时的模样。
姑娘,好美
姑娘在马路对面给我打电话,说已经到路口了,正在等红绿灯。我一抬眼,瞬间就捕捉到她的身影,看着她疾步如风地走近。我有些木讷地站起来,顺手接过手中的盆栽,一下子失去了旅行时的语言能力和逗逼情怀。在城市中看着经过写字楼过滤的、行色匆匆又韵味十足的现代女性,对比旅行中身材婀娜如诗如画般的女子,脑中浮现四个字:“姑娘,好美!”然而,人类的五官是相通的却由不同的大脑皮层控制,声控系统只是机械地吐露着无关痛痒的词语组合。
昏暗的意式餐厅里没有几个人,让人恍惚好似置身于安静复古的地下酒窖之中。此时的姑娘坐在我对面,暗黄色的光线打在她的脸上,有种不敢直视的美。聊天很愉快,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聊到一对年轻夫妇,出国留学归来,放弃体面高薪的工作而隐于闹市开了家小店。不用去羡慕,也无需模仿。人确实只有达到了一定地高度,才能真正退得下来。姑娘说:“我现在启航可能已经晚了。”我说:“人在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那晚,我们分别在一个不知名的路口,一个人慢慢走回地铁站确实要花20分钟。
有梦想的姑娘,美极了!我怎能舍得不放手让你去追逐你的理想。
回首卓尔山脚下的小村庄,遍野的青稞和油菜花摇摆着,姑娘一身红衣踏风而来,生如夏花般绚烂,嘴角上扬一句问候、一个握手:“你们也是稻草人吧?我们刚到!”姑娘继续走向我背后的远方,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花田上方。停留只是刹那,转身便是天涯。
![]() |
@青海湖边 |
(题外音:突然发现不先交代一个人物,无法连串各种故事啊。)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金木水火土,鑫森淼焱垚。真正认识最后一个字并记住,是因为一个叫”三土“的女(she)青(jing)年(bing)。这篇文章的基调应该是很文艺的,可是写到这里,总觉得好像用文艺的手笔实在写不下去了。哎,我尽力。
缘起缘灭,总有因果。去云南之前,已经看到领队的招聘文向云南发放而去,强烈预感会碰到一个云南当地的领队,果不其然。看到集合文件里的领队名字,认为是一条汉子带队,见到本尊后感觉,(确实是条汉子!)居然是个软妹子!咳咳,吐槽夸赞的话就不多说了。
出去旅行喜欢欣赏各式各样的风景,也热衷于观察性格迥异的人。作为一个领队,确实比导游更加辛苦,要付出的也更多。虎跳峡的上坡时,经历了无数的20分钟和千千万万草泥马的奔腾后,我回到了公路上满血复活。一直没开口说谢谢,其实心中非常感激,一直有人在边上鼓励我走完这段旅程。跟了三土三次队,每次都会出点bug,不知是不是我们八字相冲啊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最后觉得这毕竟是看脸的。一个学兽医的女青年心理承受能力确实很厉害,很多时候仔细观察三土一个人的时候,烦恼、焦躁的情绪若隐若现,但是面对队员的时候总是以一个很欢乐愉快的情绪去感染每个人,小小的身躯里有着一颗很强大的内心。
每次遇到一群人,一起经历一段旅程,分别的时候往往就是后会无期。在西宁这个粗犷而奔放的城市,和三土一起看了一部用散文手法拍的类似随笔一样的电影,在三土不停的电话微语和放肆大笑中,听着《平凡之路》离开剧场。自己回到上海开始工作后,也是觉得,人就是在这种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停转换着。细细回想,我所习惯的生活离我心中的自由还很远,很远。
路上的景色很美,可是,再美也只能是背景,而路上的人,才是最美的风景。
![]() |
@虎跳峡旁公路上 |
![]() |
@戈壁滩的公路上 |
遗美敦煌,不负一世韶光
敦煌,曾经只是在书本、电影或是别人嘴里了解来的地方,如今,我确确实实地踩在这片土地上。身临莫高窟,恍如穿越时空,触摸着那遥不可及又近在咫尺的历史长河。
遥望鸣沙山,本觉得此山并不高,也无悬崖峭壁,登上山应该也无任何问题。随即跟着几个年轻的俊男美女,不走寻常路,从山侧较陡的地方直线往上窜。其实,“窜”这个字用在我身上并不恰当,只是我眼中那几个年轻人都迅速在我仰视的角度消失在视线里。我爬了也就200米左右,反身坐在沙山上,往远处一看,惊喜的是景色已然很美,角度刚好,月牙泉上顶着落日。此情此景已是如此美哉,何必登顶?于是乎,毫无继续爬山之意,躺下,闭眼。
这一觉,从阳光明媚到日落西山,做了很多的白日梦。大多数印象深刻的影像都是她的正面照,而我的眼睛就是相机镜头。变换的是无数的背景,而不变的是她笑靥如初。最后一幅画面,天色渐晚,她在鸣沙山顶,趴在沙子上,微笑着对着镜头伸着手。醒了,不知不觉,已不见太阳,想到最后一幕,回首望向山顶,虽知她并不在那儿,却就这么望着、想着。
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只是路过的风景。有些人,则会在心里生根抽芽。缘深缘浅,早有分晓,任我如何修行,也无法改变初时的模样。
![]() |
@鸣沙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