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学习笔记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
解释:见《孙子兵法"势篇》:“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寻求有利的态势,而不是对下属求全责备,并且能够选择人才去凭借、创造有利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木头和石头的特点是,置放在平坦安稳之处就静止,置放在险峻陡峭之处就滚动。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在这里,孙子借用“木”、“石”之性,对“势”做了形象生动的概括,阐明了中国战略的“任势”思想。要想以小的代价获得胜利,要想比较容易地战胜自己的对手,就必须“任势”,就必须借助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就必须首先形成有利的战场态势之后用兵决战。同样的力量,放在不同的地方,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如把木石放在平稳的地方或陡险的地方,所产生的“势能”或“动能”就不一样。同样的力量,构成的形状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如“方形”和“圆形”的运动效果就不一样。所以,高明的将帅轻而易举地战胜对手,并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力量拼到极限,而是通过改变自己力量的位置和形状,即通过力量的战场部署和作战编成,造成有利的战场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推滚下来那样,形成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最后战而胜之。
-------------------------------------------------------------------------------------------------------------------------------------------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解释:又「故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一句何以从竹简及〈太白阴经
.攻守篇〉,即皆无「其」字?盖因「其」字在此用作「代词」,容易让人误解为是指代
「善攻者、善守者」,故有不若无,因删。竹简之文译为白话即是「所以擅长(亦可译作
「善于」)攻击的人,(他的)敌人不知道该防守哪里;擅长防守的人,(他的)敌人不
知道该攻击哪里。」文通意畅,也与上文之「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守其
所必攻也」之论合;因攻时能「知敌所不守」故「敌不知所守」,而守时能「知敌所必攻
」故「敌不知所攻」也。
--------------------------------------------------------------------------------------------------------------------------------------------
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解释:我军不想交战时,占据一个地方防守,敌人也无法同我交锋,这是因为我们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的方向。
解释:见《孙子兵法"势篇》:“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寻求有利的态势,而不是对下属求全责备,并且能够选择人才去凭借、创造有利的态势。善于利用态势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木头和石头的特点是,置放在平坦安稳之处就静止,置放在险峻陡峭之处就滚动。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在这里,孙子借用“木”、“石”之性,对“势”做了形象生动的概括,阐明了中国战略的“任势”思想。要想以小的代价获得胜利,要想比较容易地战胜自己的对手,就必须“任势”,就必须借助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就必须首先形成有利的战场态势之后用兵决战。同样的力量,放在不同的地方,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如把木石放在平稳的地方或陡险的地方,所产生的“势能”或“动能”就不一样。同样的力量,构成的形状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如“方形”和“圆形”的运动效果就不一样。所以,高明的将帅轻而易举地战胜对手,并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力量拼到极限,而是通过改变自己力量的位置和形状,即通过力量的战场部署和作战编成,造成有利的战场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推滚下来那样,形成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最后战而胜之。
-------------------------------------------------------------------------------------------------------------------------------------------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解释:又「故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一句何以从竹简及〈太白阴经
.攻守篇〉,即皆无「其」字?盖因「其」字在此用作「代词」,容易让人误解为是指代
「善攻者、善守者」,故有不若无,因删。竹简之文译为白话即是「所以擅长(亦可译作
「善于」)攻击的人,(他的)敌人不知道该防守哪里;擅长防守的人,(他的)敌人不
知道该攻击哪里。」文通意畅,也与上文之「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守其
所必攻也」之论合;因攻时能「知敌所不守」故「敌不知所守」,而守时能「知敌所必攻
」故「敌不知所攻」也。
--------------------------------------------------------------------------------------------------------------------------------------------
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解释:我军不想交战时,占据一个地方防守,敌人也无法同我交锋,这是因为我们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的方向。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