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关于冯唐写董桥》
这是前几天在爱读董桥小组回应《关于冯唐写董桥》的内容。保存在这里,聊作备忘,同时显得我的日记字数多些。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617186/
我也算是董迷。从99年买董桥的第一本书到现在,整十年了。
前段买了《今朝风日好》和《旧时月色》,这阵子又看了一段时间的董文,前几天中午还梦见董桥,有日记一篇为证,好事者可以看看,以发一噱。但是看得稍多了我也开始考虑董桥的得失。冯唐的文章,说出了我想说但还说不出的话。冯文固然不无偏激,过于刻薄,但十分犀利,切中要害,他所举的例子,如“笔底斑驳的记忆和苍茫的留恋,偶然竟渗出一点诗的消息。”“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不去,电脑键盘敲打文学的年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山,红日赏花的幽情。”其实在董文中比比皆是。这样的文字足以使人沉醉其中,如果我们不跳出来看,也可以认为语言之美止于此了。
但如果与一些作家作一比较,董的缺陷立见。比谁呢?我拿他和汪曾祺比。汪曾祺做减法,董桥做加法。汪减之又减,平白而见至味,是真正的锤炼文字的高手。董修修改改,是为了把加法做到极致,他把自己能调用的因子都揉进他的文章里去,他舍不得不用这些精美的语言。佛家说,看不破便放不下,董桥之放不下,正在于看不破;他的看不破,在于眼界还不够高;他的眼界不够高,在于修养不够高。我知道我在这里这样说纯粹是找抽,但我曾看过一篇评《万象》杂志的文章,说它“谈古不过同光,谈洋不过欧美”,这两句用来评董桥,一定程度上也适用。如果董桥有较好的国学底子,现在文章想来是另一番景象。可惜他过早离开台湾,去了香港。不然以董桥之敏悟和对古典文化难得的情怀,早期台湾的文化沃土不愁不能使董桥脱胎换骨。
汪可以从隋炀帝的下落谈到保定的母鸡,从端午的鸭蛋写到囊萤映雪,董也可以很跳跃,抓住人和事的内在联系天马行空,可惜总是习惯性地要来个首尾呼应,这一点,颇类学生作文。这也是他放不下之处。当然这已经不是语言的问题,不再阐发,聊当一个注脚。我想我以汪先生比董先生当不至辱没两位先生,总要比冯唐以东北糙汉和老艺伎来比要靠谱得多。
当然可以说的还有其他,说来话儿长。不过说实话我还是喜欢董桥,那一份文化情怀动人心旌,难能可贵。
这阵很想把我读董桥的感受记录下来,当作近期阅读的一个结语,然后把董桥的书收起来,看别的书了。只是还没动笔,也不知道能不能写成。冯唐文章的笔调太刻薄,这样说董先生我并不喜欢;他的文笔很犀利,但是眼光也不见得很独到,冷静一点的读者想来都该有同样的感受。不过他赞美我家乡的牛肉丸,倒是使我“与有荣焉”。
冯文如下:
你一定要少读董桥
冯唐
在走过的城市里,香港最让我体会到后现代。我对后现代的定义非常简单:不关注外在社会,不关注内在灵魂,直指本能和人心,仿佛在更高的一个物质层次回到上古时代。
皇后大道上,路人如蚂蚁,耳朵里塞着耳机,面无表情,汽车如甲虫。路人和汽车,都仿佛某个巨型机器上的细小齿轮,高效率高密度地来来往往,涌来涌去,心中绝对没有宏伟的理想和切肤的苦难。绝大多数人的目的简洁明了:衣食住行,吃喝嫖赌,团结起来为了明天。
所以很容易说香港没文化,是个钱堆起来的沙漠。这个我不同意。香港至少还有大胖子才子王晶,陈果,还有酷哥黄秋生,曾志伟。但是,这样的地方不容易长出像样的文字。李碧华是异数。即使中非某个食人部落,几十年也出一个女巫,善梦呓,句式长短有致,翻译成汉语,才情不输李清照。有人会说,香港有金庸。可是,金庸有文化吗?除去韦小宝的典型性直逼阿Q,其他文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略同《七侠五义》,低于《水浒传》。而且,金庸的幼功是在内地时练成的,到了香港以后,基本是输出。
还有人会说,香港有董桥。
董桥的背景灿烂:台湾外国语文学系的科班、伦敦大学的访问学者、中年藏书家、英国藏书票协会会员。在海外,有苏柳鼓吹,在内地,有陈子善呐喊。苏柳写过一篇文章,陈子善编过一本文集,题目都叫《你一定要读董桥》。如果评小资必读作家,董桥必列其中。
董桥的好处,反反复复说,无非两点:文字和古意。
董桥的文字,往好了说,仿佛涂鸦癖乾隆的字,甜腻。仿佛甜点,吃一口,有滋味。吃几口,倒胃口,坏牙齿。比如:“笔底斑驳的记忆和苍茫的留恋,偶然竟渗出一点诗的消息。”比如:“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不去,电脑键盘敲打文学的年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山,红日赏花的幽情。”其实写这种东西,用不着董桥。我见过几个以写青春美文出名的东北糙汉,经常在《希望》、《女友》之类的时尚杂志上发文章。听说冬天三个星期洗一次澡,夏天两个星期洗一次澡,腋臭扑鼻,鼻毛浓重。他们张口就是:“紫色的天空上下着玫瑰色的小雨,我从单杠上摔了下来,先看见了星星,然后就看见了你。”
董桥小60的时候,自己交待:“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他一定得意他的文字,写过两篇散文,一篇叫《锻句炼字是礼貌》,另一篇叫《文字是肉做的》。这些话,听得我毛骨悚然。好像面对一张大白脸,听一个60岁的艺妓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每天画我的脸,一丝不苟,笔无虚落,我没有辜负见过我脸蛋上的肉的每一个人。”
董桥刻过一枚“董桥依恋旧时月色”的闲章,想是从锻句炼字中感觉到旧时的美好。旧时的美好还延伸到文字之外的东西:比如“鲁迅的小楷,知堂的诗笺,胡适的少作,直至郁达夫的残酒,林语堂的烟丝,徐志摩的围巾,梁实秋的眼镜,张爱玲的发夹。”这些“古意”,又反过来渗入董桥的文章,叫好的人说恍惚间仿佛晚明文气重现。
学古者昌,似古者亡。宋人写不了唐诗,元人写不了宋词。忽必烈说:文明只能强奸掠夺,不能抚摸沉溺。周树人的文字,凌厉如青铜器,周作人的文字,内敛如定窑瓷器。他们用功的地方不是如皮肉的文字本身,而是皮肉下面的骨头,心肝,脑浆。
其实,香港的饮食业,天下第一。对于香港,不要苛求。少读董桥肉肉的文字,多去湾仔一家叫“肥肥”的潮州火锅,他们肉肉的牛肉丸实在好吃。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617186/
我也算是董迷。从99年买董桥的第一本书到现在,整十年了。
前段买了《今朝风日好》和《旧时月色》,这阵子又看了一段时间的董文,前几天中午还梦见董桥,有日记一篇为证,好事者可以看看,以发一噱。但是看得稍多了我也开始考虑董桥的得失。冯唐的文章,说出了我想说但还说不出的话。冯文固然不无偏激,过于刻薄,但十分犀利,切中要害,他所举的例子,如“笔底斑驳的记忆和苍茫的留恋,偶然竟渗出一点诗的消息。”“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不去,电脑键盘敲打文学的年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山,红日赏花的幽情。”其实在董文中比比皆是。这样的文字足以使人沉醉其中,如果我们不跳出来看,也可以认为语言之美止于此了。
但如果与一些作家作一比较,董的缺陷立见。比谁呢?我拿他和汪曾祺比。汪曾祺做减法,董桥做加法。汪减之又减,平白而见至味,是真正的锤炼文字的高手。董修修改改,是为了把加法做到极致,他把自己能调用的因子都揉进他的文章里去,他舍不得不用这些精美的语言。佛家说,看不破便放不下,董桥之放不下,正在于看不破;他的看不破,在于眼界还不够高;他的眼界不够高,在于修养不够高。我知道我在这里这样说纯粹是找抽,但我曾看过一篇评《万象》杂志的文章,说它“谈古不过同光,谈洋不过欧美”,这两句用来评董桥,一定程度上也适用。如果董桥有较好的国学底子,现在文章想来是另一番景象。可惜他过早离开台湾,去了香港。不然以董桥之敏悟和对古典文化难得的情怀,早期台湾的文化沃土不愁不能使董桥脱胎换骨。
汪可以从隋炀帝的下落谈到保定的母鸡,从端午的鸭蛋写到囊萤映雪,董也可以很跳跃,抓住人和事的内在联系天马行空,可惜总是习惯性地要来个首尾呼应,这一点,颇类学生作文。这也是他放不下之处。当然这已经不是语言的问题,不再阐发,聊当一个注脚。我想我以汪先生比董先生当不至辱没两位先生,总要比冯唐以东北糙汉和老艺伎来比要靠谱得多。
当然可以说的还有其他,说来话儿长。不过说实话我还是喜欢董桥,那一份文化情怀动人心旌,难能可贵。
这阵很想把我读董桥的感受记录下来,当作近期阅读的一个结语,然后把董桥的书收起来,看别的书了。只是还没动笔,也不知道能不能写成。冯唐文章的笔调太刻薄,这样说董先生我并不喜欢;他的文笔很犀利,但是眼光也不见得很独到,冷静一点的读者想来都该有同样的感受。不过他赞美我家乡的牛肉丸,倒是使我“与有荣焉”。
冯文如下:
你一定要少读董桥
冯唐
在走过的城市里,香港最让我体会到后现代。我对后现代的定义非常简单:不关注外在社会,不关注内在灵魂,直指本能和人心,仿佛在更高的一个物质层次回到上古时代。
皇后大道上,路人如蚂蚁,耳朵里塞着耳机,面无表情,汽车如甲虫。路人和汽车,都仿佛某个巨型机器上的细小齿轮,高效率高密度地来来往往,涌来涌去,心中绝对没有宏伟的理想和切肤的苦难。绝大多数人的目的简洁明了:衣食住行,吃喝嫖赌,团结起来为了明天。
所以很容易说香港没文化,是个钱堆起来的沙漠。这个我不同意。香港至少还有大胖子才子王晶,陈果,还有酷哥黄秋生,曾志伟。但是,这样的地方不容易长出像样的文字。李碧华是异数。即使中非某个食人部落,几十年也出一个女巫,善梦呓,句式长短有致,翻译成汉语,才情不输李清照。有人会说,香港有金庸。可是,金庸有文化吗?除去韦小宝的典型性直逼阿Q,其他文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略同《七侠五义》,低于《水浒传》。而且,金庸的幼功是在内地时练成的,到了香港以后,基本是输出。
还有人会说,香港有董桥。
董桥的背景灿烂:台湾外国语文学系的科班、伦敦大学的访问学者、中年藏书家、英国藏书票协会会员。在海外,有苏柳鼓吹,在内地,有陈子善呐喊。苏柳写过一篇文章,陈子善编过一本文集,题目都叫《你一定要读董桥》。如果评小资必读作家,董桥必列其中。
董桥的好处,反反复复说,无非两点:文字和古意。
董桥的文字,往好了说,仿佛涂鸦癖乾隆的字,甜腻。仿佛甜点,吃一口,有滋味。吃几口,倒胃口,坏牙齿。比如:“笔底斑驳的记忆和苍茫的留恋,偶然竟渗出一点诗的消息。”比如:“窗竹摇影,野泉滴砚的少年光景挥之不去,电脑键盘敲打文学的年代来了,心中向往的竟还是青帘沽山,红日赏花的幽情。”其实写这种东西,用不着董桥。我见过几个以写青春美文出名的东北糙汉,经常在《希望》、《女友》之类的时尚杂志上发文章。听说冬天三个星期洗一次澡,夏天两个星期洗一次澡,腋臭扑鼻,鼻毛浓重。他们张口就是:“紫色的天空上下着玫瑰色的小雨,我从单杠上摔了下来,先看见了星星,然后就看见了你。”
董桥小60的时候,自己交待:“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他一定得意他的文字,写过两篇散文,一篇叫《锻句炼字是礼貌》,另一篇叫《文字是肉做的》。这些话,听得我毛骨悚然。好像面对一张大白脸,听一个60岁的艺妓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每天画我的脸,一丝不苟,笔无虚落,我没有辜负见过我脸蛋上的肉的每一个人。”
董桥刻过一枚“董桥依恋旧时月色”的闲章,想是从锻句炼字中感觉到旧时的美好。旧时的美好还延伸到文字之外的东西:比如“鲁迅的小楷,知堂的诗笺,胡适的少作,直至郁达夫的残酒,林语堂的烟丝,徐志摩的围巾,梁实秋的眼镜,张爱玲的发夹。”这些“古意”,又反过来渗入董桥的文章,叫好的人说恍惚间仿佛晚明文气重现。
学古者昌,似古者亡。宋人写不了唐诗,元人写不了宋词。忽必烈说:文明只能强奸掠夺,不能抚摸沉溺。周树人的文字,凌厉如青铜器,周作人的文字,内敛如定窑瓷器。他们用功的地方不是如皮肉的文字本身,而是皮肉下面的骨头,心肝,脑浆。
其实,香港的饮食业,天下第一。对于香港,不要苛求。少读董桥肉肉的文字,多去湾仔一家叫“肥肥”的潮州火锅,他们肉肉的牛肉丸实在好吃。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