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ver 25-III(二)像制度一般不可承受、却又无足轻重的东西
想必是昨晚Vodka喝多了,这一夜,德语的形容词变位表就在我的脑海里飘。遂即披衣起身,波恩八月的天,已是绒衣长裤。叶琳娜的姐姐说,Vodka不是一种孤单的酒,你必须跟朋友一起喝。想来也是,一两的酒杯一口闷,再就着俄罗斯生肉,确实不似威士忌的装B。
叶琳娜是昨晚的寿星,她的姐姐四年前也是德国总理奖学金(BUKA)的获得者。姐妹俩来自教育世家,且都是研究历史哲学。这位说俄语、德语、波兰语和英语的姐姐,现在继续在布莱梅研究德国、俄罗斯和波兰的当代史,昨天是专程赶过来给妹妹过生日。
早就听BUKA的前辈说,每年我们开始自己的研究项目之前,在洪堡组织的集体参观与访谈期间,总能听到俄罗斯人因为当代史的叙述问题,跟德国人吵架。所以,昨天看到这对姐妹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发笑,我算是看到祸头子了。
于是心里便默默期待,等这两个月的语言班结束,可有好戏看了,今年的俄乌火药桶算是被正式踢翻,更何况我的俄罗斯同事可都不是省油的灯。不过,我倒是得加紧学德语,据说等我们造访北约的时候,不乏中国同志吵架的机会,毕竟南海跟东海都不消停。否则,这要是憋着说不出来,就只能干瞪眼。
然而,吵归吵,也不妨碍德国纳税人继续掏钱,让我们这四个金砖国家和美国的“青年领袖”在德国做访问研究。因为从政治、经济到社会领域,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依附于自身价值观的主体叙述,那么,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交流越早、越深入,才能以不带偏见的态度,尊重彼此。不过,每次称自己为“青年领袖”或者“青年学者”的时候,总觉得搞笑,忍不住要发德语ö的呕吐音,不然就要步芮老师的后尘了。但既然人家说我是,那我就是吧。
一个晚上,从印度的司法成本、到俄罗斯的教育体系改革史、再到日渐成熟的柏林艺术,每开始一个话题,大家都得先举起Vodka仰个头,再吃口生五花肉,证明完是真兄弟后,才开始谈话。不过,今天起来后,我倒是一直拉肚子,恐怕是生肉吃多了。
每每此时,就想起在中心读书时,我们师兄弟几个跟石老师把酒言欢;以及在华盛顿工作时,跟老仇、老刘和玲玲的情谊,只是这后几位实在不甚酒力。
所以今晨被Vodka逼醒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中,必须得有把酒言欢的朋友。大家共同怀揣理想,共同奋斗,共同探讨生命中像制度一般不可承受、却又无足轻重的东西。
或许,大家都向往这些诗和远方,而不只是吃吃喝喝,在抱怨周遭各种不公之余,让自己负能量满仓。只是无奈,身边缺少这样的土壤,所以才会对我的文字和我以前做的电台厚爱有加。去年年底回南京的时候,有我们《知识派对》的听众从上海跑来参加我的小沙龙;而我们今年BUKA中的那位电影评论家也是一样,每次他回到合肥老家,也是沙龙不断。
其实,这样以各种话题而延展的小圈子,总是散布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看到彼此真诚地活着的尊严,从而对未来心存希望。比如昨天德语课课间休息时,我们那位环保政策研究者谈到,他们环保圈的微信群里,对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就其理事马云在英国狩猎,而发表有节制狩猎是为了保护一事,来了一场大讨论。有的从生态学角度,有的从机构体制角度,有的则是从危机公关角度分析。看到这么多人专业性地关注公共话题,惹得我的这位同学不禁感叹:生活真美好。
从学校一路回家,地铁穿过几个博物馆站。我就在想,或许刨除工会政治的城市生活,本来就该如此,每个人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工作,但是对公共话题保持关注,理性探讨,而非情感的渲染和宣泄,这种文化在一个地区沉淀下来,就成了一种区域认同。否则,城市便只是一个满足物欲的功能性的机器。(然而,在社会巨变的时代,这种关注都不可避免地演化为运动;而几乎所有国度在此时,都无一幸免地走上非理性。)
这下,我才明白为何欧洲城市市政厅门口的那一片挤满各种餐馆、并且堆满店家桌椅的广场,都叫做罗马广场。因为它本来就是朋友聚会、谈论世事的公共空间,就像老舍笔下的《茶馆》。而当广场存在,却又话题缺失的时候,就变成了广场舞这种时代的产物。刚念政治学的时候,偏门地读到一本《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其实这是一本城市规划专业的书,主要分析思想文化与生活方式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如今想来,我们大广场式的城市风貌或许还停留在苏联时代,然而,市民的意识已经早已远离。
但是,市井生活真的需要那么多大广场么?除了上班,大家出门无非是拿逛街当休闲,也不是真心要买东西。既然可以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少,那就吃吃喝喝、跳跳广场舞好了。毕竟,我们还没有完全进入后工业时代,没有完全藏匿在我们电脑面前,无法仅仅通过一个IP端口实现自我满足,我们依然有参加公共活动和集体娱乐的需求。就连选举这样的政治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全民的娱乐。
整个社会体系能够给每一个个体提供什么样的精神娱乐产品,那么民众就有什么样的文化鉴赏水平。就像我们的电影产业只能拍出《小时代》,那我们这些大龄青年只能悲催地跟着看,然而盼星星盼月亮地等待《归来》一样的片子。
不过,德国倒是一到有着漫长夜晚的夏天,各个城市就开始自己延绵数周的电影节和音乐节,给大家提供免费的娱乐产品。波恩今年则是国际默片展;这不,我这前天刚去波恩大学的小广场上,看了1932年孙瑜导演的《火山情血》,今天晚上还有阮玲玉的《神女》。这些消夏的活动(其实波恩只有十几度)到是给了我们这些研究德国的“青年学者”一个晚上不好好学习的好借口,就像不喝Vodka、不吃生肉,就无法理解俄罗斯的彪悍一样。
叶琳娜是昨晚的寿星,她的姐姐四年前也是德国总理奖学金(BUKA)的获得者。姐妹俩来自教育世家,且都是研究历史哲学。这位说俄语、德语、波兰语和英语的姐姐,现在继续在布莱梅研究德国、俄罗斯和波兰的当代史,昨天是专程赶过来给妹妹过生日。
早就听BUKA的前辈说,每年我们开始自己的研究项目之前,在洪堡组织的集体参观与访谈期间,总能听到俄罗斯人因为当代史的叙述问题,跟德国人吵架。所以,昨天看到这对姐妹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发笑,我算是看到祸头子了。
于是心里便默默期待,等这两个月的语言班结束,可有好戏看了,今年的俄乌火药桶算是被正式踢翻,更何况我的俄罗斯同事可都不是省油的灯。不过,我倒是得加紧学德语,据说等我们造访北约的时候,不乏中国同志吵架的机会,毕竟南海跟东海都不消停。否则,这要是憋着说不出来,就只能干瞪眼。
然而,吵归吵,也不妨碍德国纳税人继续掏钱,让我们这四个金砖国家和美国的“青年领袖”在德国做访问研究。因为从政治、经济到社会领域,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依附于自身价值观的主体叙述,那么,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交流越早、越深入,才能以不带偏见的态度,尊重彼此。不过,每次称自己为“青年领袖”或者“青年学者”的时候,总觉得搞笑,忍不住要发德语ö的呕吐音,不然就要步芮老师的后尘了。但既然人家说我是,那我就是吧。
一个晚上,从印度的司法成本、到俄罗斯的教育体系改革史、再到日渐成熟的柏林艺术,每开始一个话题,大家都得先举起Vodka仰个头,再吃口生五花肉,证明完是真兄弟后,才开始谈话。不过,今天起来后,我倒是一直拉肚子,恐怕是生肉吃多了。
每每此时,就想起在中心读书时,我们师兄弟几个跟石老师把酒言欢;以及在华盛顿工作时,跟老仇、老刘和玲玲的情谊,只是这后几位实在不甚酒力。
所以今晨被Vodka逼醒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中,必须得有把酒言欢的朋友。大家共同怀揣理想,共同奋斗,共同探讨生命中像制度一般不可承受、却又无足轻重的东西。
或许,大家都向往这些诗和远方,而不只是吃吃喝喝,在抱怨周遭各种不公之余,让自己负能量满仓。只是无奈,身边缺少这样的土壤,所以才会对我的文字和我以前做的电台厚爱有加。去年年底回南京的时候,有我们《知识派对》的听众从上海跑来参加我的小沙龙;而我们今年BUKA中的那位电影评论家也是一样,每次他回到合肥老家,也是沙龙不断。
其实,这样以各种话题而延展的小圈子,总是散布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看到彼此真诚地活着的尊严,从而对未来心存希望。比如昨天德语课课间休息时,我们那位环保政策研究者谈到,他们环保圈的微信群里,对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就其理事马云在英国狩猎,而发表有节制狩猎是为了保护一事,来了一场大讨论。有的从生态学角度,有的从机构体制角度,有的则是从危机公关角度分析。看到这么多人专业性地关注公共话题,惹得我的这位同学不禁感叹:生活真美好。
从学校一路回家,地铁穿过几个博物馆站。我就在想,或许刨除工会政治的城市生活,本来就该如此,每个人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工作,但是对公共话题保持关注,理性探讨,而非情感的渲染和宣泄,这种文化在一个地区沉淀下来,就成了一种区域认同。否则,城市便只是一个满足物欲的功能性的机器。(然而,在社会巨变的时代,这种关注都不可避免地演化为运动;而几乎所有国度在此时,都无一幸免地走上非理性。)
这下,我才明白为何欧洲城市市政厅门口的那一片挤满各种餐馆、并且堆满店家桌椅的广场,都叫做罗马广场。因为它本来就是朋友聚会、谈论世事的公共空间,就像老舍笔下的《茶馆》。而当广场存在,却又话题缺失的时候,就变成了广场舞这种时代的产物。刚念政治学的时候,偏门地读到一本《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其实这是一本城市规划专业的书,主要分析思想文化与生活方式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如今想来,我们大广场式的城市风貌或许还停留在苏联时代,然而,市民的意识已经早已远离。
但是,市井生活真的需要那么多大广场么?除了上班,大家出门无非是拿逛街当休闲,也不是真心要买东西。既然可以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少,那就吃吃喝喝、跳跳广场舞好了。毕竟,我们还没有完全进入后工业时代,没有完全藏匿在我们电脑面前,无法仅仅通过一个IP端口实现自我满足,我们依然有参加公共活动和集体娱乐的需求。就连选举这样的政治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全民的娱乐。
整个社会体系能够给每一个个体提供什么样的精神娱乐产品,那么民众就有什么样的文化鉴赏水平。就像我们的电影产业只能拍出《小时代》,那我们这些大龄青年只能悲催地跟着看,然而盼星星盼月亮地等待《归来》一样的片子。
不过,德国倒是一到有着漫长夜晚的夏天,各个城市就开始自己延绵数周的电影节和音乐节,给大家提供免费的娱乐产品。波恩今年则是国际默片展;这不,我这前天刚去波恩大学的小广场上,看了1932年孙瑜导演的《火山情血》,今天晚上还有阮玲玉的《神女》。这些消夏的活动(其实波恩只有十几度)到是给了我们这些研究德国的“青年学者”一个晚上不好好学习的好借口,就像不喝Vodka、不吃生肉,就无法理解俄罗斯的彪悍一样。